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自膨胀支架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 3例临床表现为反复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或脑梗塞患者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颈动脉狭窄 ,超声检查内容包括 :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径、最狭窄处内径、最大血流速度 (Vmax)、阻力指数 (RI)、搏动指数 (PI)、斑块的大小 ,计算狭窄的程度。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并行自膨胀支架置入成形术治疗 1 7例 ,术后 1周和 5~ 1 3个月(平均 9.3个月 )复查上述指标 ,并与 DSA对照。结果 :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总准确率为 70 .97% ,超声测量颈动脉内径和狭窄程度与 DSA测值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术后超声显示支架定位准确 ,与术前相比 Vmax减低、RI降低、PI无明显变化。超声及 DSA随访 1 0例患者均无再狭窄。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性较高 (有无狭窄和狭窄程度的判断 ) ,可用于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初选、疗效评价和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药物洗脱支架置入的价值。方法对3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7处病变行IVUS检查,指导药物洗脱支架置入。置入后再行IVUS,对未达到理想释放者进行高压球囊后扩张。观察6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果首次常规高压扩张置入支架,67处病变均达到冠状动脉造影理想标准,但符合IVUS理想标准仅40处(59.7%),27处(40.3%)未达标;行高压球囊后扩张,又有21处达到IVUS理想标准。最终达到IVUS理想标准者与常规高压扩张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0%对59.7%,P〈0.0001)。随访期间无一例心源性死亡或再梗死,再发心绞痛2例(5.3%)。结论常规高压球囊扩张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并不能使所有支架达到IVUS理想标准。IVUS指导下高压球囊后扩张可进一步改善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效果,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超声对支架后再狭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指导支架置入,改进支架放置是否能降低支架置入后再狭窄,方法:54例患者接受支架置入,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管内超声检查以达到理想的支架放置,达到预定的血管内超声标准,,澡则将使用高压或较大球囊进一步扩张。术后及6个月后行血管内超声测量,分别测量支架及参考血管的最小腔内径,外弹力膜面积,腔面积及面积狭窄百分率,术后仅用阿司匹配及抵克力得低替过度抗凝治疗。结果:血管内超声检查表明术后再狭窄组的最小腔内径腑腔面积小于非狭窄组,6个月后,再狭窄组的最小腔内径缩小伴随面积再狭窄率的增加及腔面积的下降,11例再狭窄发生于支架内最小腔内径(术后)<3mm,而32例支架内最小腔内径(术后)≥3mm中仅1例发生再狭窄(3.1%), 血管内超声发现12例支架边缘内膜撕裂及8例斑块脱垂,其中8例发生于最小腔内径<3mm者都发展为再狭窄。10例再狭窄位于支架边缘,结论:支架后超声检查显示支架最小内径未达3mm者,支架内斑块脱垂者,支架两端有内膜撕裂者术后6个月再狭窄率上升。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支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的评价王萍①赵雪梅吴静关春月武剑②1一般资料本组37例,从中严格筛选3例进行支架血管成形术。3位均为男性,年龄60~68岁,均有反复发作性,一侧肢体无力或伴言语不利,一过性黑朦等症状;头颅CT均示有不同部位的梗塞灶...  相似文献   

6.
我们自制了16个不同形状和大小的金属支架模型,置入人造血管腔中,并采用高体正常血管8条(犬腹主动脉4条,人冠状动脉4条)进行经血管腔内超声显像(IVUS)的体元模型三维重建(3DR)研究。结果显示,该技术能真实地再现支架在管腔内的形态、支架与管壁之间的间隙及离体正常血管的管腔及管壁形态,经提取后重建的支架模型与实物非常相似。经3DR测得的支架及血管腔内径与实测值均高度相关(r分别为0.96和0.99,p<0.001)。支架与管壁之间空隙的3DR测值与实测值也高度相关(r=0.97,p<r.0.01)。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支架置入能使狭窄的血管得以重建,大脑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有效防止脑缺血及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和并发症少等特点,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新方法。但目前血管内支架置入后再狭窄仍影响介入治疗的长期疗效,支架置入损伤血管壁从而激活一系列的愈合过程是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的主要原因,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药物洗脱支架通过局部输送针对支架置入后局部炎症的抗炎药物,以达到增加疗效、降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腔内超声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比较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下粥样斑块的特征。方法  2 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 (IRA)在成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即刻行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 ,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定量和定性比较。结果 ①在PTCA部位 ,平均面积狭窄 5 0 %~ 70 % ,斑块横截面积是血管横截面积的 (5 0± 18) % ;②冠状动脉内超声下病变的近端和远端粥样硬化发生率为 70 % ,而冠状动脉造影下上述部位的病变率仅 30 % (P =0 .0 0 1) ;③ 6 9%的斑块属于软斑块 ,硬斑块占 31% ,但是其斑块面积却大于前者 [(5 0± 16 ) %vs (39± 19) % ,P =0 .0 1] ;④PTCA部位所有近端与远端参考段血管腔内斑块面积与血管横截面积之间相关性良好 (r =0 .49,P =0 .0 0 0 1) ,病变段血管腔内斑块面积与血管截面积之间相关性良好 (r =0 .49,P =0 .0 0 3)。结论 冠状动脉内超声下梗死部位斑块负荷极重 ,同时病变的近远端存在广泛性粥样硬化和代偿性扩张  相似文献   

9.
目的⑶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⒉ T C D⒕动态监测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微栓子信号的产生⒚方法⑶经股动脉插管将缚有球囊及支架的导管输送至病侧颈动脉⒚采用 T C D 对 3 例成功实施 P T C A 加 S T E N T 的患者⒙检测术前、术后双侧半球中、前、后及眼动脉血流⒙术中持续监测双侧中动脉流速及微栓子信号的变化⒚结果⑶术前 3 例患者双侧半球血流不对称⒙狭窄侧低流速、低搏动性血流⒙术后脑血流明显改善⒙双侧流速对称⒚术中均发现微栓子信号⒚结论⑶采用 T C D 可以有效地监测脑血流的变化及栓子信号的产生⒙评价 P T C A 加 S T E N T 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效果⒚  相似文献   

10.
应用血管内超声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植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冠状动脉(冠脉)内高压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后支架释放的效果.方法 46例患者62处冠脉病变行支架植入术后接受IVUS检查,观察支架是否充分扩张及粥样斑块负荷的变化,未达到理想扩张者再次高压扩张.结果 首次高压扩张后全部病变均达到冠脉造影理想的支架植入标准,但仅28处(45.2%)符合IVUS理想支架植入标准;34处(54.8%)病变未达到IVUS标准者进一步高压扩张后,30处达到理想标准.高压球囊扩张后原病变处仍有较大的粥样斑块负荷.结论 采用高压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并不能均达到理想的支架扩张,IVUS指导下的更高压力扩张可进一步改善支架植入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大鼠颈动脉血管成形术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颈动脉血管成形术模型,观察大鼠损伤血管的增生及再狭窄变化。方法用2F Fogarty球囊导管损伤大鼠左颈总动脉,分别在不同时间点取材,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血管壁的变化。结果大鼠颈总动脉损伤后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剥脱,新生内膜形成并增生,导致管腔狭窄。结论大鼠颈动脉血管成形术造成血管再狭窄,其造模成功率高,操作简便,疾病模型接近人类,能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与血管造影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超声与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优劣。方法对80例有两项以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动脉管腔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无斑块及其性质、部位,有无狭窄并计算狭窄率。结果颈动脉斑块的总体发病率左侧高于右侧,斑块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见,其次为颈总动脉主干及颈内动脉。超声与造影对颈动脉斑块和(或)狭窄的总体检出率分别为78.1%和73.8%;诊断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43.5±0.6)%和(46.5±0.7)%(P>0.05)。以血管造影为诊断参照标准,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07%、63.64%、86.44%和73.68%。结论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偏低,但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高于血管造影,联合应用颈动脉造影对其病因、诊断、临床治疗及术前评估与术后随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超声对Radius支架近期及远期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评价Radius支架的近期及远期效果的价值。方法 147例冠心病患者186处病变择期置入自扩张Radius支架,在支架置入前、置入后即刻及置入后6个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同时进行临床随访,观察Radius支架的近期及远期效果。结果 对147例患者186处病变,Radius支架的置入成功率为99.5%,临床成功率为98.9%,6.4个月后复查再狭窄率为10.8%;血管内超声显示,治疗前血管内腔面积平均为2.7mm^2,在支架留置后即刻面积扩大为5.3mm^2,约6.4个月后复查支架面积扩大至7.6mm^2,但因支架内新增生的内膜面积为2.6mm^2,最终血管内腔面积为5.Omm^2,比支架留置后即刻略小。结论 Radius支架再狭窄发生率低,血管内超声对观察Radius支架再狭窄发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血管内超声特征。方法  5 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与 79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 ,根据超声检查结果 ,冠脉病变分为钙化斑块、硬斑块及软斑块。钙化斑块为斑块的回声比血管壁外膜回声强并伴有声影 ,其范围大于 90° ;硬斑块为斑块的回声与血管壁外膜回声大致相同 ,但后方无声影 ;软斑块为斑块的回声比血管壁外膜回声弱。不稳定斑块为纤维帽较薄、有脂质池的斑块或并有斑块破裂。稳定型斑块为钙化斑块及硬斑块。结果 稳定型心绞痛的冠脉病变特点以稳定型斑块为主 ,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病变特点以不稳定型斑块为主。 61.5 %急性冠脉综合征及 3 8.0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软斑块 ( P <0 .0 1) ,2 8.9%急性冠脉综合征及 6.3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脂质池 (P <0 .0 1) ,并且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斑块多伴有斑块破裂。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及稳定型心绞痛的冠脉病变各有自己的特征 ,血管内超声对其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识别冠状动脉粥样斑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与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方法28例ACS患者和13例SA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检查,应用IVUS观察59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数量,同时测量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A)、管腔面积(LA),计算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斑块偏心指数(EI)及血管重构指数(RI)。结果59支冠状动脉共检出151个粥样斑块,平均每支冠状动脉斑块数目为2.56个,其中ACS组61.3%为脂质斑块,SA组40.0%为脂质斑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与SA组比较,ACS组斑块负荷重[(70.71±9.64)%对(59.61±21.58)%,P=0.008];且以正性重构为主(1.06±0.18对0.98±0.11,P=0.013)。结论ACS与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特征不同,IVUS能够全面准确提供动脉粥样斑块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于颈动脉内膜剥离术(CEA)高风险的老年颈动脉狭窄病人,经皮颈动脉成型及支架植入术(C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从2002年6月至2005年1月间选取了35例(共38处病变,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55~81岁,平均(67.3±9.4)岁。CEA高风险的严重颈动脉狭窄病人行CAS,并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观察终点事件包括死亡、中风及轻微中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但1例(2.86%)术后4d诱发心绞痛加重后外科搭桥前心梗死亡。其余并发症包括1例轻微脑梗塞,1例高灌注综合症,半年随访未见其它并发症及终点事件。结论:初步结果表明,对于CEA高风险的老年颈动脉狭窄病人,经皮颈动脉成型及支架植入术(CAS)是安全及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