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炳南先生是中医界治疗皮肤病的大家,赵老治疗皮肤病,善于调和阴阳,使用的基本方药是"四藤",即天仙藤、鸡血藤、首乌藤和钩藤。他除了运用活血化瘀法外,还兼顾心肝火盛、脾湿内阻,自创清肝利胆、清心泻火、疏风除湿之法,创建"三心方"(莲子心、连翘心、生栀子)。临床治疗急性湿疹、急性皮炎、带状疱疹、过敏性皮炎、药疹等急性炎症皮肤病(热盛型),每取良效。赵老晚年治疗皮肤病的经验炉火纯青,整体治疗观在临床治疗中更加突现。  相似文献   

2.
近年读胡希恕先生的《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等书,其中精湛的理论讲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使我对胡希恕先生的敬仰之情无以言表。胡老用白话文深入浅出地解读条文与经方,使晦涩深奥的《伤寒杂病论》易于理解和运用;胡老指出中国伤寒研究中存在的的纰漏,使后人研究伤寒学说有更为清晰的思路。谨以此文浅探胡希恕先生的学术特点及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3.
蒋树人,字笠庵(1890~1963),荆州天门人氏。系湖北近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学家,湖北中医学院主要创始人之一。先生自幼生长于一书香门第,曾、祖、考均系当地长于医道之名儒。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加之其生性敏捷,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注重钻研经史,因而文史基础坚实,擅长训诂、考据和校勘。其中对《易经》、《礼记》颇有研究,对《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亦有研究心得。先生少时体弱多病(患肺痨咯血),幸得塾师与父亲的精心诊治,方使沉痼之疾渐见消除,身体逐渐康复,从而加深了对习医的兴趣。他在习文的  相似文献   

4.
川沙县唐家花园王氏,以针灸疯科著名.自王秀园先生创业以来,子诵愚,孙水田、雨田,曾孙子和,衣钵相承,迄今已历四世矣.先师诵愚,自幼聪颖,早通经史,继承父业,尽得其传;除擅长针灸外,并通内外科.行医以来,屡起危疴,由是登门求治者踵相接;因而名乃大著.先师诊务虽忙,但对诊察疾病,却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待病员如亲人,热情关怀,无微不至,如遇重症来邀出诊,往往寓宿病家,昼夜诊察,视病情变化而予以针药兼施,亲为和合汤药,指导护理,虽彻夜通宵,毫无倦容.如遇贫病,则不计报酬,甚则资助给药.其治学态度,尤为谨严,常博览各家医籍,以收集思广益之效.对学生课读,则辛勤教诲,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以其能勤求故训,博采众论而匠心独运,故成就颇多.现择其要者,分针刺操作、火罐疗法、验方、医案等,简介如后:  相似文献   

5.
业师洪哲明先生,系辽源市名老中医,年已八旬。临床近六十年。对中医学术造诣颇深,经验丰富,深受病家信任,求诊者踵趾相接。先生诊务繁忙,无遐著述,我幸得列门樯,亲聆教益。不忍吾师学术经验泯没,故不揣浅陋,勉成此文,将吾师学术经验介绍于中医同道。  相似文献   

6.
先师范文虎先生(1870-1936年),宁波名医,名赓治,字文甫,晚年易字文虎.其先人精岐黄,家学渊源.师"初擅疡伤,继专精内科,主古方,好用峻剂.患者至门,望见之,即知病所在,投药无不愈,……时论归之."(见鄞县县志)生平不拘小节,不畏权势.时人以其玩世不恭,咸称之为范大糊,师亦乐受之,不以为忤,因自号古狂生.遗著有《千金》《外台》等批注二十种,已移赠宁波"天一阁",尚有《澄清堂医存》十二卷,惜已毁于兵燹.此次整理先师的学术经验,幸获得亲笔《临诊底稿》一本,不啻声欬重聆,又有《外科记录》一卷,容他日整理后再公于世.  相似文献   

7.
近读“福建中医药”1957年第6期胡友梅先生所发表的“论中医学术在过去受了唯心哲学的影响应根据科学理论加以整理”—文,觉得胡先生那种虚怀若谷,要求进步的学者风度,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学习和钦佩。由于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以及语言不一,文字演变的关系,祖国医学确实有好多不够完整或部分错误存在,  相似文献   

8.
已故现代名老中医秦伯未(1901—1970),名之济,号谦斋,上海人,系丁甘仁、谢观、曹颖甫之高徒,行医达五十年之久。他熟谙经典,于《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经典著作,深有研究,发挥经义,活用经方,将经方时方冶于一炉;重视实践、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其身体力行,临证通晓各科,心绞痛、肝炎、脊髓痨等经验颇高。本文拟就阐发《内经势、活用经方、诊疗杂病三个方面,扼要地介绍一下秦伯未先生的治学经验,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刘完素(1110-1200左右)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金、河間(今河北河間)人,学者因称他为河間先生,或叫刘河間。完素对病机和辨証,曾作了精辟的分析,提出“六气火化”的論点,認为火热是引起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从《素問》十九条病机,以及“亢則害,承迺制”的理論,对火热病范围加以闡发。因此,他就說明“风可化火”、“热甚生风”、“热能生湿”、“湿可化热”,而“燥”病的形成,也是风热所致,如“风能胜湿,热能耗液”的結果。他对“风”的解释說:“凡  相似文献   

10.
先祖父孔楚舟(1868~1942),名昭湘,以字行,原籍福鼎县。青少年时曾应过科举考试,后受族中从事中医工作的前辈影响,遂改而学医,钻研很深,除内、难、伤寒、金匮诸典籍外,唐以后名家学说都有所注意,尤博览妇儿科书籍。四十岁以后移居霞  相似文献   

11.
陆菁 《上海针灸杂志》1993,12(4):141-142
陈作霖,男,1925年出生于中医世家,父陈耀堂,为沪上名医丁甘仁先生之门人。江苏武进人,1944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1946年获国民党考试院全国中医考试及格,1955年参加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工作至今,1960年出席上海市群英会。历任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针灸科主任,铁道医学院教研  相似文献   

12.
著名百岁中医专家熊寥笙研究员,名寂,以字行,1905年生,重庆市巴县人.熊老1927年师从同乡马祖培先生习医,1930年悬壶渝州,1931年私淑上海陈无咎先生研求丹溪之学,1933年任巴县国医传习所药物教授;1937年值旧政权压制中医,乃投身重庆<新蜀报>,主编<国医周刊>(副刊),奋力弘扬国医文化.  相似文献   

13.
时培凤,1935年出生,山东滕洲市人。自幼酷好医道,立志习医为民。1964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后留附属龙华医院从事针灸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1980年调入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先后任临床部副主任,针灸教研室主任和扁鹊中医针灸研修学校常务副校长等职。曾2次东渡日本讲学及学术交流,受到针灸界同仁的好评,被全日本针灸学会鹿儿岛县针灸分会聘为针灸技术顾问。他参予研究的《针刺对膀胱机能的影响》和《头针刺激区解剖玻璃模型》课题,获上海市卫生局1987和1988年中医药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参与编写《中国针灸大全》,发…  相似文献   

14.
先伯欧阳履欽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对日人信仰我国医学,有深刻感触。归国后潛心研究祖国医学,年近四十,医道大行。生前著有《伤寒折中》、《金匮折中》、《药性表解串要》、《时方歌括》等书问世,从学者遍布湘、粤、桂諸省,前后凡百余人。先伯对《伤寒论》的研究,一是遵照《内经》的理论方法以经解经;一是把伤寒六经与杂病  相似文献   

15.
张锡纯先生运用鸡内金的经验十分丰富。其所述皆来自于亲身之实践,且验之于临床,因而有着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照琪  刘洪德  郭媛  范景芳  张喜玲  张丽 《河北中医》2009,31(10):1561-1562
温病学是数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与热性病、传染病的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门中医科学.目前,随着新的传染病的不断出现,广大的临床医家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艰巨.上世纪50年代郭可明先生应用中医疗法成功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并亲自或协助撰写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辨证论治及体会"、"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的治疗纪实"等文章.结合这些资料,我们对郭可明先生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理法方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何志雄先生(1915~1983年),广东大埔人,早年攻读于上海国医学院,从师近代名医恽铁樵,颇得其传。学成之后,远涉南洋,行医于印尼、新加坡等地,并创办中医函授教育。抗战期间,积极参加星华抗日保卫团、印尼西婆罗洲抗日同盟,由是,声名大振。1955年先生携眷回归祖国,执教于广州中医学院,曾任广州中医学院学位评审委员会委员、历任广州中医学院《伤寒论》教研室主任。先生教学临床科研数十年,学验俱富,对《伤寒论》研究尤  相似文献   

18.
沙骥夫先生,为近时颇具声誉的名医,浙枉温州市人。字衍林,号晓嵩,晚年自称金欧一士。生于1901年,卒于1974年。自幼师承清末鹿城名医池仲霖先生,毕生致力于临床实践,业医五十年,一心扑在诊治劳动人民的疾苦上。虽因平生忙于诊务,无暇著书立说,但精于实践,在临床中积累了丰富的证治经验。擅长于内妇科,对胃疾、女性不孕症更为拿手。晚年对于晚期肺结核咯血和传染病的中医抬疗取得了卓著的疗效,深得当地民众的信赖。沙氏医理颇有造诣,其对《内经》、《难经》、《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景岳  相似文献   

19.
清末年间,曾祖父杜金峰,少时好学,崇尚医术,思求经旨,后得一外科名医之传授,遂业医乡里,专功外科,尤擅痔瘘,获誉津京两地。先父杜幼臣乃杜氏痔瘘第三代,青年时随父在津行医,因勤奋好学,故尽得其传。  相似文献   

20.
中医工作的改革,应该充分地注意到它的学术特点。(一)中医学是具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思维特点的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命现象和病理现象的一种知识体系,具有独特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种理论体系认为,人与自然合为一体,天人相应;人与社会密不可分,七情有因;人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