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超声破坏微泡造影剂促进大鼠心肌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超声破坏微泡刺激大鼠心肌内源性VEGF分泌、促进血管生成的新途径。方法正常成年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第1组超声破坏微泡组,第2组单纯超声辐照组,第3组对照组。每组均进行3次处理。第一次处理3d后每组各取1只大鼠断颈处死后取其心肌,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心肌结构变化。剩余大鼠于2周后取材,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组织中VEGF表达,CD34免疫组化检测评定超声破坏微泡促进心肌血管新生疗效。结果超声破坏微泡组心肌组织中见大量VEGF和CD34表达,新生血管较多。单纯超声组心肌组织中有较少VEGF和CD34表达,新生血管较少。对照组仅有极少量VEGF和CD34表达,未见明显新生血管。结论超声破坏微泡可刺激心肌内源性VEGF分泌,促进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2.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血液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足一种糖基化的多肽链细胞生长因子,能特异地调节粒系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并能增强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功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与效应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的结合.随着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产品己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手段.目前在临床上广泛用于白细胞减少性疾病.近年来在化疗基础上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预激方案也取得良好疗效,为难治、复发、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创造了机会.目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临床上应用最成功的几种造血调控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4.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粒系统特异的造血调控因子,本文综述了G-CSF的蛋白质结构、G-CSF的基因结构与表达调控,G-CSF的生物学功能以及G-CSF受体和信号转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粒系特异的造血调控因子。G-CSF不仅调节粒系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且与细胞的凋亡有密切的关系。G-CSF广泛的生物学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与效应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的结合。本文介绍了G-CSF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受体的结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又称集落刺激因子3(CSF3),是体内非常重要的细胞生长因子,能够调节粒系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存活,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可以抑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G-CSF的受体CSF3R属于I型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与G-CSF结合后激活JAK-STAT、Ras/Raf/MEK/ERK等信号通路。在临床上G-CSF广泛应用于粒细胞减少性疾病及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也是自体或异基因移植时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剂,在G-CSF联合化疗的预激方案中,G-CSF通过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生长停滞、细胞凋亡,以增强白血病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以及临床研究的进展,CSF3R突变被发现与重型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SCN)向白血病转化有关,而且常见于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这些可能为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将对G-CSF及其受体在血液相关疾病领域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由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产生的一种造血生长因子,能与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促使中性粒细胞系造血祖细胞生长和分化,保护中性粒细胞避免凋亡并加强它们的功能。G—CSF被广泛地用于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对G—CSF的结构和动员机制、研发现状、作用特点、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与副反应及应用前景等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联合化疗加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治疗组4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常规联合化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白灵)1~2μg@kg-1@d-1,皮下注射或静滴,从上一化疗疗程结束用至下一疗程开始前停药.对照组28例单用联合化疗.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80.9%,对照组71.4%(P<0.05);治疗组缓解期4~52个月,中数缓解期20.5个月,生存期7~53个月,中数生存期24个月;对照组缓解期4~31个月,中数缓解期14个月,生存期5.5~35个月,中数生存期14.2个月.结论:应用联合化疗加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白血病比单用联合化疗临床效果更好,能更进一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超声破坏微泡促进骨骼肌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超声破坏微泡引起的微血管破裂促进大鼠骨骼肌血管新生的有效性。方法 将 30只 Wistatr大鼠随机分为 3组 ,1组经静脉输入自制的白蛋白微泡造影剂 0 .5 ml,同时用 1MHz,2 .0 W/cm2 的超声在其骨骼肌局部间歇作用 2 min;1组仅在骨骼肌局部用同等的超声能量作用 ;第 3组作为对照组。实验结束后 ,各组分别取 1只做石蜡切片观察显微结构的变化。各组剩余的大鼠于 2周后处死 ,免疫组化观察骨骼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血管内皮细胞 因子的表达。结果 超声破坏微泡组大鼠骨骼肌中可见 VEGF和 因子的表达较多 ,有较多的新生血管生成 ;而单纯超声作用组 VEGF和 因子表达较少 ,血管新生不明显 ;对照组中无 VEGF和 因子表达 ,无新生血管。结论 超声破坏微泡引起的微血管破裂可刺激骨骼肌中内源性 VEGF的分泌 ,促进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表明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动员内皮前体细胞,增加脑缺血区域新生血管生成。目的:观察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脑出血周围区新生血管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的动物对照实验,于2006-03/11在泸州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凼子。方法:72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脑出血组、治疗组,每组24只。断尾取自体血通过鼠脑立体定向仪注入鼠脑内制备脑出血模型,似于术组用生理盐水代替自体血。治疗组于制模后1h腹腔注射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60μg/kg。假于术组、脑出血组不做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于6,12,24,48,72h,7d6个时间点检测血肿周围区CD34^+血管的表达,母个时间点检测4只。利用内皮细胞的标志性抗原CD34变化了解微血管的生成情况,CD34抗原也越多,新生血管越多。结果:脑出血组CD34^+血管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组CD34^+血管数明显高于脑出血组(P〈0.05),且在72h增多明湿,与7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6,12,24,48h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够促进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新生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在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初诊或难治复发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3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20例,正常对照20例。化疗前留取骨髓5ml,用GCSFR、CD34单抗,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GCSFR、CD34在AL细胞的表达情况。同时制备骨髓单个核细胞(MNC)悬液,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GCSF(5、10、15、20和25ng/ml),培养24h后用FCM检测其DNA倍体的量。结果GCSFR、CD34的表达率:AML为(76.5±12.8)%和(45.15±4.22)%;ALL为(6.12±1.98)%和(46.75±3.15)%;对照组为(80.5±10.8)%和(3.15±0.22)%。骨髓MNC培养24h后DNA倍体量在AML随着GCSF浓度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在ALL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GCSFR主要表达于AML细胞,并促进其增殖;不表达于ALL细胞,不促进其增殖;也表达于成熟粒细胞,但不促进其增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肺损伤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中性粒细胞(PMN)凋亡发生规律及其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调控关系.方法 豚鼠30只,分为3组:组1为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组2为油酸致病组,组3为油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组2、组3分别由尾静脉注射油酸(0.12 ml/kg)造成豚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组1则注入生理盐水.组3在实验造模前2 d由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μg/kg,1次/d.组1、组2、组3分别于注射后2 h用生理盐水进行全肺支气管肺灌洗,收集BALF.用梯度密度法离心收集PMN.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BALF中PMN凋亡.结果 组2、组3和组1BALF中PMN凋亡百分比分别为(2.500±1.080)%、(3.500±0.850)%、(6.400±1.505)%.组2、组3较组1 BALF中PMN凋亡均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 急性肺损伤炎性细胞PMN凋亡延迟,PMN持续激活和释放毒性内容物与肺损伤有密切关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调控干预急性肺损伤时PMN凋亡延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新西兰白兔心肌梗死区域的修复作用。方法  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及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心肌梗死模型制作采用开胸左冠脉边缘支结扎法 ,术前 2 4h及术后 6d予G CSF 10 μg/ (kg·d)皮下注射处理。另外两组皮下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1周对照。三组术前、术后 4周均查心超 ,观察心功能的改变。 4周时处死动物 ,取出心脏 ,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梗死区域的病理变化。结果 药物治疗组 4周后心功能EF值 (0 6 95± 0 0 38)较心肌梗死组(0 5 5 4± 0 0 6 5 )上升 (P <0 0 5 ) ,低于假手术组 (0 74 7± 0 0 19) ;HE染色和免疫组化病理检查发现有新生的血管。结论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修复心肌梗死区域 ,促进血管新生 ,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In pediatric oncology,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 is applied with the aim of shortening neutropenic periods after chemotherapy and for mobiliza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for apheresis procedures. G-CSF is administered, subcutaneously or intravenously, on a daily basis. An insuflon device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G-CSF was used in 29 patients for 93 G-CSF periods. Retrospective evaluation shows that this administration route is feasible, safe and preferred by young children rather than by teenagers with cancer.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不同类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中造血干细胞及其受体的表达和干细胞迁移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进行检测;对应用G-CSF动员治疗前后患者造血干细胞受体的表达以及肝功能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CD34+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1±0.09)% vs.(0.30±0.13)%;F=5.45,P=0.006];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干细胞因子(SCF)、基质金属蛋白质酶-9(MMP-9)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F=13.65,P=0.001;F=23.28,P=0.000;F=18.98,P=0.000).与治疗前比较,G-CSF动员治疗后患者的CD34+干细胞比例明显增加[(0.31±0.14)% vs.(0.95±0.46)%,(0.81±0.37)%;F=20.33,P=0.000];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SCF及MMP-9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F=4.52,P=0.015;F=3.85,P=0.027).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TBil、ALB以及PT的变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治愈好转率也无明显差异.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存在基础水平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可能与肝脏损伤的修复有关;G-CSF可通过调控干细胞动员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促进肝硬化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动员;G-CSF动员治疗对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生化指标及短期预后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rhG CSF体内对T淋巴细胞增殖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HLA相合的同胞供者应用rhG CSF前后的静脉血和单采物 ,用MTT法测定去除单核细胞前、后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MNC)对PHA增殖反应的改变。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绝对数的改变、抗原呈递细胞 (包括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 )协同刺激因子CD80 (B7 1 )、CD86(B7 2 )的表达以及贴壁前、后CD1 4+细胞比例。结果 rhG CSF体内作用后 ,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绝对数升高了 (4.2 0± 1 .74)倍 ,T细胞在去除单核细胞后增殖能力部分恢复 ,但仍较G CSF作用前平均降低 2 0 .58%。单核细胞表达共刺激信号CD86下降了 (66 .96± 1 3 .87) % ,相对平均荧光强度降低了 (31 .31± 1 2 .91 ) % ,B淋巴细胞中表达CD80 降低了 (45 .77± 2 6 .58) %。结论 G CSF体内作用后 ,单核细胞数量的改变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 ,但它并不能完全解释T淋巴细胞的反应低下 ,而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表达低水平的B7分子 ,提示这些抗原提呈细胞功能的改变可能参与T淋巴细胞增殖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不良反应及其动员的正常供者的安全问题。方法报道国内第1例经G—CSF动员的正常供者自发性脾破裂,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本文供者和3例文献报道的供者,在G—CSF动员后脾脏均增大并发生自发性脾破裂;1例文献报道的供者,在G—CSF动员后脾脏未增大,但也出现自发性脾破裂。结论供者在G—CSF动员、采集过程中、采集后出现腹痛、头昏时应警惕脾破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者骨髓造血细胞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CSF)的反应并研究其机制。方法 ①用半固体培养基体外培养17例PNH患者和12名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观察加与不加G CSF两组粒单核细胞集落(CFU GM)和集簇(cFU GM)形成情况。PNH患者骨髓GPI+CD34+和GPI-CD34+细胞表达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 CSFR、CD114)和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 KIT、CD117)的差异。②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初发PNH患者和12名正常对照BMMNC和CD34+细胞表面GPI锚定蛋白CD59以及CD114和CD117的表达。结果 ①无G CSF及加G CSF培养PNH组cFU GM数量分别为( 112. 41±22. 74 )和( 133. 82±25. 85 ) /105BMMNC,均较正常对照的(190. 33±36. 05)和(309. 42±92. 94) /105 BMMNC少(P<0. 05);无G CSF及加G CSF培养PNH组CFU GM数量分别为(24. 29±9. 05)和(27. 53±10. 65) /105 BMMNC,也较正常对照的(77. 42±36. 01)和(98. 00±43. 14) /105 BMMNC少(P<0. 05 )。PNH组加G CSF后,cFU GM增加率为(20. 29±6. 82)% (P<0. 05),CFU GM增加率为(16. 45±3. 28)% (P>0. 05)。正常对照加G CSF后,cFU GM增加率为(56. 11±37. 59)%,CFU GM增加率为(48. 03±13. 60)% (P值均<0. 05),PNH组增加率均低于正常对照(P<0  相似文献   

19.
CAG预激方案治疗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与小剂量AA方案组合(CAG方案),对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患者完全缓解率(CR)及总体生存(OS)、无病生存(DFS)时间的影响,并试图通过预后因素分析,确定CAG方案的最佳适合人群.方法 21例AML患者采用CAG预激方案治疗,即阿糖胞苷(Ara-C)10 mg/m~2,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第1~14天.阿克拉霉素(ACR)5~7 mg/m~2,静脉注射,每天1次,第1~8天.G-CSF 200μg/m~2,皮下注射,每天1次,在Ara-C之前12 h给予.结果 CAG方案在21例AML患者中总CR率66.7%(14/21),60岁以上患者CR率87.5%(7/8),难治复发患者CR率60.0%(9/1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的AML患者CR率83.3%(5/6).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与低下至明显活跃患者CR率分别为33.3%(3/9)、91.7%(1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21例AML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450 d,2年生存率为30.6%,中位无痛生存时间为165 d.难治或复发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435 d.高危核型与标危、良好核型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140 d、620 d(P=0.001).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与低下至明显活跃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321 d、620 d(P=0.05).21例患者中性粒细胞(ANC)<1.0×10~9/L的中位时间8 d,持续发热中位时间3.5 d,按WHO的毒性标准>2级的感染发生率为42.9%,无早期死亡病例.结论 CAG预激方案可能提高难治复发AML、老年AML及继发于MDS的AML的CR率,延长难治复发患者的中位总体生存时间.发病时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患者及具有预后不良核型患者不能从CAG方案获益,应尝试其他方案治疗.CAG方案缩短粒细胞缺乏时间,严重感染发生率低,对于不耐受传统强烈化疗的患者值得考虑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对近期收治的1例罕见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necrobiosis lipoidica diabeticorum,NLD)左小腿皮肤溃疡患者,检索当前最佳证据,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6年第3期)、PubMed(1966~2006.7)、EMbase(1974~2006.7)、CBM(1978~2006.7),按证据级别高低查找相关证据,并对所获证据进行评价。结果共检索到153篇文献,无临床指南和系统评价,也无临床对照研究。有关临床治疗的文献共有30篇,共包括17种治疗措施。在这些治疗措施中,延胡索酸酯类、口服己酮可可碱、局部应用生长因子以及外科皮瓣移植等效果相对较好,副作用发生较低。根据患者意愿和我院实际,在严格控制血糖、血脂、抗血小板治疗及局部清创换药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该患者溃疡处实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局部治疗,319天后患者小腿溃疡痊愈,随访157天,未见病灶复发。结论常规治疗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局部治疗是治疗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小腿皮肤溃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