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人类迈入21世纪之际,一个由计算机现代高新技术驱动的信息与网络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网络技术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网络已成为继书刊、广播、电视之后最具吸引力的高科技传媒,它的发展加速了信息交流,促进了知识更新,推动了现代化、信息化进程。然而网络传媒又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给人们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因此全社会、学校、家长应予以高度关注,并采取积极的对策。1影响1.1网络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网络的开放性、时效性极强,就像有些人讲,“网络是一个自由意识的乐园,没有控制”,这就容易诱发人们产生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对犯罪青少年和情绪障碍青少年的依恋模式以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采用应对方式问卷、亲密关系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抽取177例犯罪青少年、80例情绪障碍青少年和163例正常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三组在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解决问题、合理化、自责和退避等维度差异显著(F=7.902,8.047,59.009,19.248,5.304,7.596,10.652,6.699,11.009; P<0.05).②情绪障碍组依恋回避与对支持利用度、求助呈显著负相关(r=-0.470,-0.350; P<0.01);犯罪组依恋回避与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r=-0.232,-0.235;P<0.01),主观支持与解决问题呈显著正相关(r=0.272,P<0.01),支持利用度与解决问题、求助呈显著正相关(r=0.258,0.424;P<0.01),依恋焦虑与客观支持呈显著负相关、与自责呈显著正相关(r=-0.253,0.300;P<0.01).③情绪障碍组和犯罪组对支持利用度在依恋回避和求助之间都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犯罪组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在依恋回避和解决问题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犯罪青少年和情绪障碍青少年都具有不安全型依恋特征,在社会支持方面均有欠缺,且都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应对方式.两类问题青少年的依恋模式均通过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对应对方式产生影响,但影响路径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初探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络席卷全球,“上网”已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之一,并作为一种基于网络技术而衍生的生活方式及发展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目前全球2亿多网民中,约有1140万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网络心理障碍,约占网民人数的6%左右。这部分人在网上的冲浪体验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网络的心理依赖,随着每次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这种依赖越来越强烈。这种不自主的强迫性现象被称为“网络成瘾”。而这部分人当中,不满18岁的青少年又占绝大多数。他们在网上寻求心理需要的满足,本末倒置地在虚拟的电脑和网络世界遨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分不清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界限,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差,反过来更向网络逃避,最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研究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影响,开展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预防与救助行动,帮助患有网络成瘾症的青少年顺利走出困境,回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来,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及成瘾程度与家庭环境、依恋的关系,以及探讨家庭环境与依恋的关系.方法 490名大学牛被试完成青少年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和依恋问卷.结果 被试总体中37名有网瘾;网络成瘾组在家庭环境的矛盾性上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成瘾组被试在母爱缺失、父爱缺失、父亲拒绝、母亲消极纠缠、父亲消极纠缠、对母亲愤怒、对父亲愤怒上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成瘾组分别为(13.16±4.62)分,(14.18±5.42)分,(14.41±5.44)分,(19.10±4.59)分,(18.89 ±4.42)分,(12.37±4.80)分,(11.35±4.17)分;正常组分别为(11.77±4.06)分,(11.59±4.02)分,(16.56±4.99)分,(15.78±4.91)分,(9.87±4.52)分,(9.65±4.25)分,P<0.05,0.01].除家庭环境中的独立性与依恋各因子无显著相关外,其他因子与依恋因子存在有一定相关(P<0.05,0.01),青少年网络成瘾程度只与母爱缺失有显著负相关(r=-0.360).结论 家庭环境与依恋存在显著相关,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和消极的依恋关系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被誉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已将我们带入了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网络时代”。据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颁布的《“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到“十五”期末,我国18~35岁的网民人数已达7362万,与“十五”期初相比增加了近10倍;另外当前我国青少年网民中有13.2%上网成瘾。近年来,因网络引发的各类违法案件也层出不穷,愈演愈烈。加强网络法制管理和道德伦理教育,规范网民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人依恋、自我同一性和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关系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问卷、自我同一性测试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随机抽样调查1所民办大学一至四年级的1 100名大学生,筛选出网络成瘾大学生100人,作为实验组;随机抽取性别、年级、专业匹配的非网络成瘾大学生100人,作为对照组。结果:网络成瘾组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网络成瘾组,两组依恋类型构成显著不同;网络成瘾组现在的自我投入、过去的危机、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网络成瘾组,两组同一性地位显著不同;网络成瘾组社会支持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非网络成瘾组。成人依恋、自我同一性和社会支持两两显著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依恋焦虑、现在的自我投入和主观支持进入回归方程。结论:成人依恋、自我同一性和社会支持是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成人依恋对自我同一性和社会支持有影响作用。依恋焦虑、现在的自我投入和主观支持对网络成瘾有预测作用,依恋焦虑预测明显,影响作用大。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依恋类型与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 探讨母亲的依恋类型与教养方式之问的关系。方法采用两种成人依恋测量问卷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ECR),以及改编过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小学五年级246名在校学生的母亲进行测评,分别测量她们的依恋方式及对儿童的教养方式。结果方差分析显示不同依恋类型的母亲在养育方式中的“拒绝和否认”、“过分干涉”指标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依恋回避与母亲的“温暖和理解”、“拒绝和否认”、“过分干涉”的教养方式有较强的相关(r=0.222-0.315),依恋焦虑则与“惩罚和严厉”、“拒绝和否认”以及“偏爱孩子”有显著性相关(r=0.167-0.213)。结论安全型依恋的母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的得分均较低,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和理解,而不安全型的依恋与不良的教养方式相联系。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症的探讨和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集了“网络成癌症”的基本知识、诊断标准和类型,主要对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癌症”产生的原因和常见的表现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预防“网络成癌症”的发生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学生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4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少年手机依赖以及与依恋、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取样法选取山东2所职业院校的900名在校学生,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社会支持量表和手机成瘾倾向调查问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手机依赖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因素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职生手机依赖得分[(45.84±12.64)分]显著高于高职生[(40.68±9.7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机依赖与依恋焦虑呈正相关(r=0.469,P<0.01);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呈负相关(r=0.149,P<0.01);依恋焦虑和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有直接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在依恋与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青少年学生中,手机依赖现象具有普遍性,中职生比高职生手机依赖行为严重;手机依赖与依恋、社会支持关系密切;依恋焦虑不仅与手机依赖直接相关,而且还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手机依赖行为.  相似文献   

10.
Blog是WebBlog的简称,音译为“博客”,中文意思是“网上日志”,它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Blog可以简单理解为: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网络信息呈现方式。它充分利用了网络双向互动,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将使用者的工作与思维历程、灵感与思想精华进行及时地记录和发布,并可连接互联网中最有价值、最相关的信息与资源,这是一种个人与外界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新方式[1]。Blog于1997年在美国出现,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目前,Blog在国内迅速流行,它已被应用到许多行业和…  相似文献   

11.
戒治网瘾重塑性格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据2007年7月18日《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报告》中显示.目前中国25岁以下网民总规模已经达到8294万人,约占1.62亿总网民人数的一半。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及其他权威机构报道,24岁及其以下的青少年具有网络成瘾综合征及严重网络成瘾倾向的人数高达1000万,青少年网瘾比例为9.72%,这些统计数字都表明青少年沉迷网络已成为日益突出的心理、家庭和社会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它是一种激情,特异的依恋和忠贞与奉献。而专一、忠贞也是维系爱情的必要条件。但婚姻和成熟的两性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除了本能而美好的激情之外,它要遵循社会规则去运行,这就需要经营。  相似文献   

13.
深圳市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深圳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按比例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利用“广东省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深圳市初中、高中、中等职校及大学学生共3979人进行调查。结果深圳市青少年的上网率为80.1%,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9.4%,男生12.7%高于女生6.7%(x^2=39.90,P〈0.01)。不同学校类别、不同家庭类型的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个性特质中,网络成瘾者其内外向维度得分明显低于未成瘾者(P〈0.05)。此外,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学生其学习成绩和每周运动次数均低于未成瘾的学生。结论 深圳市大、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与性别、家庭、社会和心理因素关系密切,预防、干预和治疗要从多方面出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独生子女依恋与父母依恋的关系,以及家庭经济收入和父母文化对独生子女依恋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南京市小学5年级至高中3年级每年级2个班级,共350名年龄12~18岁独生子女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对青少年及其父母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青少年依恋问卷进行测量.运用相关分析探讨独生子女依恋与父母依恋的关系,运用方差分析探讨家庭经济收入及父母文化对独生子女依恋的影响.结果 独生子女家庭依恋消极性与母亲依恋回避呈显著负相关(r=-0.132,P=0.014)、与母亲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131,P=0.015);独生子女家庭依恋与父亲依恋各维度相关均不显著;家庭收入与父、母文化在子女家庭依恋亲和维度上的交互作用显著(F=3.641,4.052,P=0.006,0.003).结论 独生子女与母亲依恋关系比与父亲依恋关系更紧密;独生子女依恋受家庭经济收入和父母文化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的依恋类型与异性交往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初中生的依恋方式与异性交往的关系。方法采用两种依恋量表(关系问卷和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测量初中生的依恋类型,并自行编制了初中生异性交往行为问卷,对230名在校初二、初三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初中生异性交往行为可以从“炫耀与吸引”、“亲密与排他”两个维度加以测量,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的分半信度0.912,两个因子的分半信度分别为0.841和0.840;d系数分别为0.90和0.91;间隔3周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981和0.977;自评得分与母亲的评分相关为0.271和0.210,达到0.05显著性水平)。依恋焦虑与初中生的异性交往中的两个指标都有显著影响,而依恋回避的影响不显著,两者的交互作用显著。结论依恋焦虑的初中生有更明显的异性交往行为。依恋理论可以对初中生的异性交往行为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6.
如果你每天泡在互联网上超过3~4小时,而且对网络世界产生某种“依恋”之情,那么请注意:你可能已经患上了“网癔症”。美国和欧洲的社会学家及心理学家一致认为,上网成瘾是一种危害不亚于酗酒和赌博成性的心理疾病。全美心理学协会的专家们在波士顿举行的一次年会上呼吁,太多的人沉湎于互联网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心理顽症,对社会生活秩序和年轻一代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许多人或轻或重地表现出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精神抑郁、烦躁易怒等心理病态。研究人员在抽样调查的1.7万名上网者中,有10%的人表示,如果一段时…  相似文献   

17.
对中职学生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的性心理成熟年龄普遍提前,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提前了1-2岁。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性”的问题总是让人难以启齿,讳莫如深,不能被提上教育的议事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由“性”带来的问题摆到了人们的面前,青少年早恋、婚前性行为、未婚先孕、性病、艾滋病泛滥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对于已进入性成熟期的中职学生无不产生重大影响。在这一时期。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如果不用正规的渠道去占领性健康教育的阵地,就会让黄色网站、黄色“口袋书”等旁门左道乘虚而入,这样对于中职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笔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旨在推动和促进中职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为广大中职学生开启获取性健康知识的门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癌症患者主要照顾者积极感受现状及其与成人依恋、社会支持的关系。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选取2017年1月—12月在安徽省某三甲医院住院的200例癌症患者的主要照顾者进行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照顾者积极感受量表(PAC)、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社会支持问卷(SSRS)分别测量主要照顾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积极感受、成人依恋及社会支持水平。 结果 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份,有效回收率为95.0%。癌症患者主要照顾者积极感受得分为(34.04±7.64)分,依恋焦虑得分为(72.09±14.92)分,依恋回避得分为(47.67±16.13)分,社会支持得分为(41.51±7.43)分。积极感受得分与依恋焦虑得分、社会支持得分均呈正相关(r=0.188~0.368,P<0.01),与依恋回避得分呈负相关(r=-0.239,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依恋焦虑、社会支持能够正向预测照顾者的积极感受。 结论 依恋焦虑、社会支持是癌症患者主要照顾者积极感受的影响因素。医护人员应以依恋理论为依据,基于积极感受的影响因素制定恰当的护理干预措施,针对不同依恋类型的照顾者给予有针对性的干预,指导照顾者合理利用可获得的社会资源,考虑现存的社会支持,增加主观支持减轻其消极感受,帮助其感知到更多的积极感受,使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照顾任务,提高患者的照顾质量。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了网络世界。网络成瘾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了学校教育和少儿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笔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对青少年生长发育、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和危害进行了分析,以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预防控制对策,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了网络世界。网络成瘾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了学校教育和少儿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笔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对青少年生长发育、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和危害进行了分析,以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预防控制对策,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