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头孢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以期为进行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10月~2011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发生头孢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120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可导致头孢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患者的年龄、饮食习惯、情绪,其是否饮酒,其药物的用量与质量,其输液的速度及生活的环境、合并用药的情况等。结论:随着头孢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有关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加。临床上在使用头孢类药物时,应注意其诱发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危害性。临床医师要积极学习药理知识,熟练掌握头孢类药物的用途、常用的剂量、用药时的注意事项及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便合理、正确地使用这类药物。  相似文献   

2.
赖金华  周学琴 《当代医学》2012,18(17):128-130
目的分析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药物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类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1月1日~2011年7月30日收集到的46例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ADR/ADE报告,从患者情况、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原患疾病及因果关系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46例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ADR/ADE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光敏反应、呼吸系统等;主要发生在用药后5~40min内,多数患者在停药后1d内康复或明显好转。结论应重视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用药后的监护,减少或者避免严重ADR/ADE的发生,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阿奇霉素致儿童及青少年不良反应的数量、特点、类型和分布,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检索1995-2012年的万方数据库及其他有关此类报道的网站,筛选16岁(含16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阿奇霉素所致不良反应的案例报告,统计各病例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临床表现、过敏史、预后及转归、用药病因、用药情况,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阿奇霉素所致16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样化,可波及多个系统,以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最多,变态反应次之。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较短,2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静脉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占82.2%。结论:1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使用阿奇霉素时应慎重选择,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头孢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及相关性的临床观察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头孢类抗生素用药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方法:观察对象为本院住院患者l000例。观察药物:头孢唑啉、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圬。观察内容:用药人群、不良反应与护理差错关系、男女用药年龄与不良反应的关系、过敏史与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30例发生不良反应。护理差错引起过敏反应11例,占36.7%;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年龄有一定关系,老年人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人群;过敏史阳性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过敏史者。结论:随着头孢类抗生素在临床使用量逐年上升,应高度重视其不良反应的监测及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穿琥宁注射剂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穿琥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和研究,找出其发生规律,防范措施。结果:穿琥宁注射液发生的不良反应可发生任何年龄段,发生概率与自然人群分布一致;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多数出现在用药40min左右;不良反应主要有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药物热等。结论:引起中药ADR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方面,应用方面和机体差别三个主要的方面。应认真贯彻、执行ADR报告制度,减少中药ADR不报或漏报现象,有效形成对发生较多ADR药物的预警机制,从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洛美沙星(lomefloxacin)为含双氟原子的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繁殖期细菌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期细菌均显示迅速的杀菌作用,并有明显的抗菌药物后效应(PAE)。随着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加。本文现对其用药后不良反应进行归纳、分析,以期提高洛美沙星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药物不良反应9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2006-05~2008-05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为今后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9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按患者性别、药品类型,不良反应涉及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男女病例数比为1.23:1,抗微生物类药物,占72.62%。皮肤系统的损伤较为常见,为82.6%。结论: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全方位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李全国  张云凤 《当代医学》2014,(14):121-122
目的:探析辛伐他汀引起的不良反应特征及防治措施。方法查阅2007-2013年国内医药学杂志报道应用辛伐他汀导致不良反应案例,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辛伐他汀引起的不良反应复杂多样,主要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其次为肝胆系统、肾功能损害及皮肤损害等,且与年龄、性别无关,与药物剂量密切相关。结论对辛伐他汀引起的不良反应应予以重视,用药期间对肝肾功能、肌酸磷酸激酶等进行监测,严格掌握该药的用药指征,加强临床合理用药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探讨中成药临床应用时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用药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应用中成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82例,对其临床资料和不良反应表现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针对不同临床表现给予相应治疗和护理对策。结果:中成药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呼吸系统反应、循环系统反应及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应对不良反应的措施主要有预防和治疗,通过用药前全面掌握患者体质合理搭配药物,在出现不良反应时快速救治,同时应加强用药知识教育和监管并提高药师业务能力。结论:中成药临床应用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等多种不良反应,临床应加强用药知识的宣传和药师素质及建立完善的预防和治疗体系,提高中成药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药物不良反应176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原因和药物使用的关系。方法对176例药物ADR报告进行分析,观察ADR发生的症状与年龄、性别、药物的联用、发生的时间关系及如何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结果ADR的发生与给药的方法、时间、年龄关系密切,抗感染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较严重,喹诺酮类占首位。结论在临床中应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口服用药、儿童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应慎重,加强对中草药ADR的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探究分析,旨在能够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准确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135例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并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过敏史、药物使用情况、用药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观察。结果:19~60岁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比例最高;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喹诺酮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以及大环内酯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系统和器官为皮肤系统及附件、消化系统以及视觉系统;治愈率为49.6%,好转率为50.4%。结论:为有效控制药物使用,医护人员要掌握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规律,并加强控制,进而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率,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140例住院患者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正确评价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了解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该类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我院2003年3—5月份的出院病例140份,对病历中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结出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或规律。结论: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时间相关,控制用药时间可以降低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136例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临床表现,了解中药注射液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旨在关注用药安全。方法:根据我院136例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涉及药物、发生时间、主要症状、危害程度、损伤类型等进行分析。结果:136例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涉及7个器官/系统,18种药物,重度6例(4.4%)。结论:应密切留意和监测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应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13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时间、注射方式与发生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男女比例差异不显著,与年龄有一定关联,药品不良反应在超过60岁患者中易于发生,出现时间大部分在给药1小时左右。结论: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应严格掌握药用药指征以减少不良反应现象的发生,并加强监控中药注射剂制药质量,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解热镇痛药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一些常用解热镇痛药在临床运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工作经验及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归纳、总结。结果服用解热镇痛药时,应注意配伍以及年龄、剂量、时间的控制,避免产生不良反应。结论无论临床医师开处方,还是患者自购药物,应高度重视其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帮助临床医生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方法笔者所在医院2006~2009年发生96例药品不良反应,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6例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与抗感染药物的使用、静脉给药方式、患者年龄有关,其最常见表现为皮肤损害。结论应加强医疗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促进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胡四海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8Z):102-102
为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临床安全用药,笔者对我院一门诊病人使用注射用藻酸双酯钠致过敏性休克进行了报道与分析,以期提醒临床医生应用注射用藻酸双酯钠时,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和禁忌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监测常用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观察我院自2009年3月~2011年3月应用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研究中共发生不良反应78例(9.38%),ADR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方式有关,主要累及肝胆系统(26.92%)、皮肤及其附件(20.51%)、胃肠道系统(19.23%)等,多发生在用药后30d以内。结论为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医生应熟知抗结核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根据患者病情合理用药,并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尽量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收治药疹患者106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致敏药物的种类、潜伏期及合并用药的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由抗菌药物引发的药疹患者有53例。占总数的50%;最易引发药疹的药物为青霉素类。结果提示:临床医师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在用药时应重视药疹不良反应的发生,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以尽可能减少药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倍他乐克的不良反应最小用药剂量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82例使用倍他乐克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汇总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最小剂量及临床特点。结果:282例患者中,23例发生不良反应,最小剂量为50 mg/d,主要分布在老年患者。结论:倍他乐克用药剂量≥50 mg/d、长期使用、高龄、联合用药不当等将增加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及用药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