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吉林林区动物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吉林珲春林区的蜱、野鼠及牛、绵羊感染莱姆病的情况。方法对蜱和野鼠进行莱姆病螺旋体的PCR扩增,阳性标本RFLP分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家畜血清中的IgG抗体。结果PCR检测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的带菌率为36.0%和30.9%;在五种鼠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的特异性片段,带菌率分别为14.0%、8.3%、13.0%、25.0%和33.3%。阳性标本RFLP分型结果属于B.garinii和B.afzelii型;牛、羊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27.5%和31.5%。结论野鼠、蜱和牛羊中都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证实吉林珲春林区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北京市首例莱姆病合并斑点热混合感染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蜱传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了解患者活动史、发病就诊过程, 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结果提示北京市郊可能存在莱姆病和斑点热重叠自然疫源地。结论 本起疫情是北京市首例莱姆病合并斑点热混合感染确诊病例,建议在相关地区开展人群和病媒生物监测,明确莱姆病和斑点热疫区范围,警惕人群感染蜱传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三种蜱媒传染病在媒介蜱和鼠类中复合感染的研究——赵秋敏等(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071)《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9.13[了解中国部分地区埃立克体病和其他蜱媒传染病病原体的复合感染情况。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京市的蜱和鼠类标本粒细胞埃立克体、莱姆病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进行检测,对福建省的蜱和鼠脾脏标本中查菲埃立克体、斑点热立克次体及莱姆病螺旋体的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内蒙古采集的全沟硬蜱408只。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的蜱种分布及病原体感染状况。方法 2016-2019年,在东部林区蜱活跃高峰期(5-6月)采用布旗法采集游离蜱标本,使用体视显微镜对蜱初步分类;提取蜱全基因组DNA,采用斑点热立克次体、无形体属、埃立克体属、莱姆病螺旋体和新型回归热螺旋体病原体的特异性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 本次共采集蜱虫2 786只,通过体视显微镜和基因检测分析,隶属于1科3属4种,分别为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嗜群血蜱(Haemaphysalinae concinna)、日本血蜱(Haemaphysalinae japonica)、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其中,全沟硬蜱(78.6%,2 191/2 786)、嗜群血蜱(15.9%,442/2 786)为本地区的优势蜱种。在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的7个采样地区的蜱中,乌奴耳镇斑点热立克次体检出率最高,为74.2%(222/299);博克图镇无形体属检出率较高,为18.9%(39/206);库都尔镇埃立克体属、莱姆病螺旋体、新型回归热螺旋体的检出率均较高,分别为26.1%(12/46)、76.1%(35/46)、13.0%(6/46)。除新型回归热螺旋体外,其他4种病原体的检出率雄蜱均高于雌蜱(P<0.05);成蜱的无形体、埃立克体、莱姆病螺旋体检出率均高于幼蜱(P<0.05)。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蜱的复合感染率为19.5%(544/2 786)。其中,免渡河镇蜱携2种病原体复合感染率为40.6%(186/458),乌奴耳镇蜱携3种及以上病原体复合感染率分别是47.4%(36/76)、90%(9/10)。结论 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共存在4种蜱,蜱携莱姆病螺旋体最普遍,其中免渡河镇和乌奴耳镇的蜱普遍携带多种病原体,需重点加强该地区蜱媒传染病的监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5.
我国部分林区鼠中莱姆病螺旋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林区鼠中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及其基因分型情况。方法应用巢式PCR扩增鼠中莱姆病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片段,对阳性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共检测鼠8属19种455只,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有4属8种26只,感染率为5.71%。内蒙古、黑龙江、浙江、贵州林区鼠的感染率分别为3.45%、4.84%、8.00%、7.14%;其中东北林区(包括内蒙古和黑龙江)棕背鼠平的感染率为9.09%;浙江林区社鼠的感染率为9.26%;未发现新疆林区鼠感染莱姆病螺旋体。RFLP分析结果显示内蒙古、黑龙江林区鼠中莱姆病螺旋体均为B.garinii基因型,而浙江、贵州林区鼠感染的莱姆病螺旋体包括B.garinii和B.valaisiana两种基因型。结论东北林区及浙江林区以B.garinii基因型为主,棕背鼠平、社鼠可能分别是两地林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储存宿主。  相似文献   

6.
莱姆病是一种蜱媒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畜共患的疾病。黑龙江省、吉林省已先后证实有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存在为了解东北地区家畜中莱姆病的感染情况,我们于1990年5~10月,收集了东宁、抚松、白城、新宾及沈阳等地区的家畜血清428份,进行莱姆病抗体的检测。现将调查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吉林省9个地区,进行莱姆病疫源地地理分布调查。方法按[莱姆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的内容进行了人群、动物感染率,媒介蜱带菌率、蜱活动规律消长时间、生存条件等调查。对吉林省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的分布,地理景观进行分析。对山区、半山区、平原调查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吉林省9个地区35个市县、55个乡镇的3561人群蜱叮咬率为91.00%、2292人群感染率为6.20%。马、牛、羊、狗、野鼠5种动物2499份调查,感染率为22.13%。抓捕的3570媒介蜱带菌率为35.80%。结论调查结果证明,吉林省9个地区及旅游景点存在莱姆病疫源地,莱姆病并非属林业型疾病。  相似文献   

8.
天津地区莱姆病疫源地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天津地区自然人群、动物宿主和媒介生物进行研究,以确定该地区是否为莱姆病疫源地。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3个代表性地区10个调查点的居民进行人群的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同时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病原分离培养和PCR方法对动物宿主和媒介生物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研究。并通过测序确定基因型。结果905份人群血清样本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区人群的莱姆病感染率为5.97%;100份野鼠血清样本的感染率是32.00%,并从大林姬鼠、社鼠、小林姬鼠的脾脏和/或肾脏中检查到莱姆病螺旋体的特异片段。经聚类分析定为Borrelia garinii基因型,因此可以推断鼠类可能为此地区莱姆病螺旋体的重要储存宿主。共收集到1226只蜱,以长角血蜱为优势种。选取300只长角血蜱经PCR检测,其带菌率为4.67%(14/300)。结论首次发现天津蓟县山林地区可能为我国莱姆病的疫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野鼠家畜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检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 1999~ 2 0 0 2年吉林省有代表性的 5个地区野鼠、家畜进行了莱姆病感染调查。方法 采用血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方法 ,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检测动物血清中的IgG抗体 ,对鼠类肾脏和膀胱经研磨接种BSKⅡ培养基 ,常规 33℃培养后镜检 ,同时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法带菌检测。结果 对野鼠、牛、马、狗、羊进行的血清学调查 ,表明其感染率分别为 :2 2 2 4 %、2 7 4 8%、16 6 7%、2 2 0 3%、16 6 6 % ;病原学培养发现 5种鼠类脏器带菌率平均分别为 :黑线姬鼠 16 35 %、黑线仓鼠 6 78%、褐家鼠 7 6 9%、小家鼠 2 2 3%、大仓鼠 6 6 7% ,从黑线姬鼠的鼠胎盘分离出一株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实验证实莱姆病可通过野外鼠类胎盘垂直传播 ,莱姆病疫源地在吉林省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掌握江苏省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制订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和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82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的监测调查。结果全省监测点常住居民血检阳性率为1.63%、粪检阳性率为0.035%;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2.42%,粪检阳性率为0.988%。推算全省流行区居民平均血吸虫感染率为0.0074%,牛感染率为0.80%,羊感染率为1.90%。结论全省血吸虫病疫情继续呈较为稳定的低流行态势;流动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远高于常住居民;全省流行区中散放的家畜较少,总体感染率较低,但局部地区家畜感染率仍较高。流动人群和家畜仍为全省局部地区重要的血吸虫病流行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福建省北部林区人群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感染状况与分布特点,以及无形体与莱姆病、恙虫病重叠感染的情况,为林区人群无形体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年7月开始在福建省武夷山林区采集林业工人、农民和干部等269份血清,用试剂盒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人粒细胞无形体、莱姆病和恙虫病抗体,并进行不同地区、年龄、性别、职业分布比较。数据库建立和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4.0,χ2检验的显著性水平α=0.05。结果269份血清中检出46份人粒细胞无形体血清抗体阳性,阳性率17.10。人粒细胞无形体血清抗体除年龄外不存在地区、性别、职业差异。46份人粒细胞无形体抗体阳性的血清中检测到1份与莱姆病混合感染,9份混合感染了莱姆病和恙虫病病原体。结论福建省武夷山林区人群存在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并且是莱姆病、恙虫病重叠流行区。在林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莱姆病、恙虫病三者的防治应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莱姆病螺旋体与梅毒、钩端螺旋体较常出现的交叉反应抗原,明确产生交叉反应的蛋白抗原成分,为精确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莱姆病的阳性判断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伽氏疏螺旋体基因型代表菌株PD91作抗原,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对梅毒病人和钩端螺旋体病人的血清进行抗体(IgG和IgM)检测。结果共检测梅毒病人血清196份和钩端螺旋体病人血清68份。伯氏疏螺旋体与苍白密螺旋体抗原在75kDa,60kDa,43kDa,41kDa处有交叉,交叉反应阳性率分别为IgG:8.2%、20.4%、9.2%、17.3%,IgM:7.7%、10.2%、8.7%、9.7%;伯氏疏螺旋体与钩端螺旋体抗原的交叉发生在75kDa,60kDa,41kDa,交叉反应阳性率分别为IgG:1.5%、1.5%和13.2%,IgM:8.8%、2.9%、17.6%。结论莱姆病螺旋体蛋白抗原中75kDa,60kDa,43kDa和41kDa蛋白成分与梅毒和钩端螺旋体存在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采自广东省连平县的3种硬蜱进行蜱传斑点热立克次体检测分析。方法斑点热立克次体的ompA基因片段扩增并测定扩增片段的DNA序列。结果20只蜱分为17组,其中15组PCR检测阳性。对4个测序成功的标本进行聚类分析,证实其中3个序列单独聚为一类,与引起Flinders岛蜱传斑点热的弗诺立克次体(R.honei)、非洲蜱咬热的非洲立克次体(R.africa)、未定名斑点热的斯洛伐克立克次体(R.slovaca)以及西伯利亚立克次体BJ-90株等亲缘关系较近,另一序列与我国长白山地区检测到的JL-02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结论本研究提示该地区除了已证实的西伯利亚斑点热外,还存在新的蜱传斑点热。  相似文献   

14.
A seroprevalence survey using an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 for IgG antibodies to Borrelia hermsii and Borrelia burgdorferi was conducted for varied pediatric chronic arthritis patients and a nonrheumatic control group in the province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Overall, a higher rate of sera with IFA titers > or = 1/256 was found for B. hermsii (36.6%) compared to B. burgdorferi (12.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arthritis subgroups and control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IFA titers for either organism. IgG immunoblotting of selected high titered sera to either borrelia species confirmed the lack of specificity of the IFA assay. Serological tests for borreliosis should be cautiously interpreted in children with chronic arthritis.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调查新疆克拉玛依地区蜱种类及其携带病原体。方法 于克拉玛依市不同区采集游离蜱和寄生蜱,鉴定蜱种类,利用荧光定量PCR或套氏PCR/半套氏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蜱传脑炎病毒、巴贝斯虫/泰勒虫、贝氏立克次体、查菲埃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和伯氏疏螺旋体等9种病原体。结果 共采集蜱683只,分3属3种,其中亚东璃眼蜱数量(n=362)最多,其次为银盾革蜱(n=311)、图兰扇头蜱(n=10)。银盾革蜱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阳性率为3.2%(10/311),巴贝斯虫的阳性率为1.0%(3/311);亚东璃眼蜱中巴贝斯虫的阳性率为0.8%(3/362),泰勒虫阳性率为0.3%(1/362);其他病原体检测结果均呈阴性。PCR扩增阳性基因序列分析显示银盾革蜱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与劳氏立克次体最相关,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携带驽巴贝斯虫。结论 新疆克拉玛依地区优势蜱为亚东璃眼蜱和银盾革蜱,银盾革蜱携带劳氏立克次体,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携带驽巴贝斯虫,提示该地区存在斑点热、巴贝斯虫病的自然疫源地,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这些蜱携疾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CCHF) is a zoonotic viral disease that is asymptomatic in infected livestock, but causes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s with a mortality rate up to 50%. Although the CCHF virus (CCHFV) is often transmitted by ticks, livestock-to-human and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 also occurs.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focused on CCHF in the province of Isfahan,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Iran and deemed to be the second most infected province. Human and livestock sera and resident ticks in the livestock ar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province and analyzed with specific IgG ELISA and RT-PCR tests. Overall, 12% and 12.7% of studied human and livestock populations were IgG positive, respectively. The genome of CCHFV was detected in 9% of ticks resident in livestock involved in this survey. The CCHFV isolates from infected ticks were genetically examined.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S-segment revealed that the different isolate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with nucleotide sequence identities higher than 98%. Phylogenetic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a variant isolate clustered with the Iraq strain. This high proportion of IgG-positive sera and nearly high proportion of infected ticks increases the risk of CCHF outbreaks in the province and probably posits a great danger to other provi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