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0年3月-2012年12月医院收治的5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心脏杂音、进行性贫血及肝脾肿大为主,发生率分别为90.0%、82.0%、48.0%、36.0%;对5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血培养,分离出病原菌39株,排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酿脓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30.77%、17.95%、12.82%、10.26%、10.26%;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革兰阴性菌对环丙沙星和头孢噻肟耐药;超声心动图显示原发性心脏疾病24例、心脏瓣膜赘生物患者46例;经抗菌药物治疗结合相应的外科手术治疗后,痊愈32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为76.0%。结论根据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作出早期诊断及抗菌药物治疗结合相应的外科手术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对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08年5月-2012年2月收治的83例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对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手术病理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3例患者中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出赘生物的有80例,阳性率为96.4%,其中检出赘生物位于二尖瓣的患者有21例占26.25%、三尖瓣15例占18.75%、主动脉瓣17例占21.25%、肺动脉瓣9例占11.25%、二尖瓣和主动脉瓣13例占16.25%、人工瓣5例占6.25%;超声心动图检出的赘生物<2mm的14例占17.50%、215mm的55例占68.85%、>15mm的11例占13.75%;超声心动图显示赘生物数量为1个的21例占26.25%、2个的45例占56.25%、≥3个的14例占17.50%;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够快速显示出赘生物的位置、大小和数量,能较准确地诊断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某院心胸外科2014年1月—2021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血培养病原学结果分为阳性组、阴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效果。结果 共有8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阴性61例(阴性组),阳性27例(阳性组),阳性率为30.7%。83例患者术前超声心动图有阳性发现,包括赘生物、瓣膜毁损、人工瓣瓣周漏、脓肿、腱索断裂等,所有患者均经外科手术治疗。阴性组患者发热的比率较阳性组低(36.1% VS 81.5%),胸闷气促的比率较阳性组高(80.3% VS 7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1例阴性组患者的基础心脏病以合并主动脉瓣二叶畸形为主(16.4%);累及主动脉瓣(37例)、二尖瓣(20例)、三尖瓣(2例),2例同时累及主动脉和二尖瓣;阴性组患者瓣膜毁损(78.7% VS 63.0%)和腱索断裂(47.5% VS 22.2%)比率较阳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以心功能不全及栓塞为主要并发症,心功能不全者阴性组18例,发生率29.5%,阳性组7例,发生率25.9%。阴性组患者病死率为8.2%,阳性组为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案,以及加强围手术期管理,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检查在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7月于医院诊断为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住院患者48例,均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术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观察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准确性。结果 48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的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术中发现45例存在赘生物,超声心动图检出42例存在赘生物,检出率93.33%,超声诊断正确率为87.50%,与手术结果在瓣膜损害和赘生物附着部位检测正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在临床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检测过程中,能准确快速地发现赘生物,与手术检查的结果相符率高,效果理想,提示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临床特异性强,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白松峰 《现代保健》2013,(13):97-98
目的:超声心动图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符合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依据的患者共64例,入选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在手术前需要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且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超声心电图能够准确诊断出感染性心内膜赘生物的赘生部位以及瓣膜损伤情况。与手术结果对比,两者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够较为准确地诊断出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临床价值,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3年4月4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后对病理产物进行病理诊断,比较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结果和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度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超声心动图与手术诊断进行比较,总符合率为95.65%,其中1例主动脉瓣+三尖瓣瓣根处有赘生物,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右心室结节,另外1例瓣膜脱垂,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右冠瓣穿孔。结论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诊断准确率高,作为一种无创的诊断方法,对临床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高危人群具有较高的筛选价值,早确诊、早治疗,提高该类患者的治疗预后具有较高的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及常见并发症的准确性,提高临床超声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搜集医院2009年8月-2012年2月收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经超声诊断及手术治疗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超声诊断与手术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4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超声诊断赘生物40例、怀疑赘生物1例;经手术发现赘生物42例;超声诊断瓣膜病变30例,手术发现32例;超声诊断假性动脉瘤2例,手术发现3例;超声检查赘生物、瓣膜病变及假性动脉瘤检出例数比手术检出例数低,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赘生物大小超生诊断为(18.1±1.5)mm,手术结果为(20.6±0.5)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诊断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及常见并发症具有一定的诊断作用,为临床对该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itis,IE)是由细菌等微生物感染心脏内膜表面所致,以心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赘生物形成为其特征性病损[1]。根据发病基础、细菌毒力等不同,将感染性心内膜炎分为急性和亚急性。随着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及各种心脏诊断及治疗新技术的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构成、致病微生物、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和预后均发生了许多变化[2]。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路径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0.
感染性心内膜炎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一种较常见的心脏疾病。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广泛应用,IE的临床表现和病原体发生了显著变化,给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本文对我院近17年来收治63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讨论。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本组选择1980年至1997年在我院住院确诊的IE患者63例,男40例,女23例,平均年龄287±123岁(3~65岁)。1·2 IE诊断标准 ⑴不明原因发热1周以上;⑵病程中有心脏杂音改变或体循环栓塞或微血管炎表现;⑶血培养阳性;⑷M型或二维超声心动图发现心瓣膜…  相似文献   

11.
崔琳玲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0):4549-4550,4663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及其他并发症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有效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选取医院在2008年7月-2011年10月住院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76例,所有入组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手术及病理检查,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6例患者行急诊手术4例占5.26%,择期手术72例占94.74%,手术成功74例占97.37%,死亡2例占2.63%;76例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赘生物35例,阳性率77.77%,赘生物<2mm有1例、2~15 mm有31例、>15 mm有3例;发现1个赘生物12例(其中4例为假阳性)、2个20例、≥3个3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受累瓣膜阳性率82.98%,其中二尖瓣受累26例、主动脉瓣受累23例、二尖瓣及主动脉同时受累9例、其他瓣膜受累3例,瓣周漏及脓肿各2例,瓣膜脱垂11例(其中2例为假阳性),瓣膜穿孔2例.结论 超声心动图能对心脏赘生物进行准确定位,并能确定其大小、形态、数目及伴随的心脏情况,还能提供感染性心内膜炎有无心脏基础病变、并发症及相应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可靠的诊断依据,为临床提供详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邵华 《浙江预防医学》2003,15(1):70-70,F003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或早期应用 ,感染性心内膜炎 (IE)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特别是无基础心脏病者发生IE人数有逐年增加趋势 ,给及时诊断及有效的治疗增加了难度 ,本文对 75例IE患者进行分析。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 75例患者为 1991~ 2 0 0 0年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符合 1997年美国心脏协会制定IE诊断标准[1 ] 的住院者 ,男 6 2例 ,女 13例 ;平均年龄 35 7岁 (16~ 6 3岁 )。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2 9例 ,先天性心脏病 13例 ,心肌病 3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例 ,无基础心脏病 2 8例。除 1例为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13.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诊治及预防。方法:对21例儿童IE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E21例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9例,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肺动脉瓣狭窄(PS)1例,主动脉瓣狞(AS)伴二尖瓣关闭不全(MI)1例,主动脉缩窄伴二尖瓣狭窄(MS)1例,法乐四联症(TOF)1例,VSD术后2例,完全性大血管转位(TGA)术后VSD残余瘘1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其中13例血培养阳性,12例心脏B超发现瓣膜赘生物。死亡1例,自动出院4例。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IE的主要基因疾病;对IE患儿首先应内科治疗,应积极预防IE高危儿。  相似文献   

14.
王东恩 《现代保健》2009,(14):70-71
目的提高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形式与治疗的关系。结果发热为常见及起始症状,主要症状和体征包括贫血、脾大、肝大、心脏杂音改变、周围动脉栓塞、血管意外。血培养阳性率57.6%,经胸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73.1%。结论(1)心脏结构异常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基础病因;(2)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风湿性心脏病有二尖瓣脱垂和联合病变者为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高危人群;(3)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防治疗对策,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182例IE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检验结果及生命体征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IE患者中患有基础心脏病患者172例占94.51%,明显多于无基础心脏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心脏病以非风湿性瓣膜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瓣膜心脏病为主,分别占34.62%、25.27%和21.43%;182例患者中存在易感因素的有32例,占17.58%,其中糖尿病患者最多,17例占9.34%,其次为心脏手术或介入术后的患者,11例占6.04%;182例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最多见,73例占40.11%,其次为贫血和脑出血或脑梗死,分别占20.88%和14.29%;临床体征以肝肿大为最多,39例占21.43%,其次为脾肿大,占19.23%;共分离出病原菌75株,其中链球菌属所占比例最高,37株占49.34%,其次为葡萄球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8.00%和13.33%。结论 IE患者多伴有基础心脏病且血糖控制不佳,临床表现上以发热、贫血症状为主,以及肝、脾肿大的体征,及时的抗菌药物的使用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必要时可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人工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工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 (PVE)的临床特征 ,提高PVE的诊治水平。方法 通过分析 2 6例PVE的临床表现 ,分析其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PVE临床不少见 ,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 92 .3 % ) ,其次是贫血 ( 88.5% ) ,栓塞 ( 2 6.9% )。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是诊断PVE的重要手段 ,阳性率分别为 46.2 %和 73 .1%。早期PVE较晚期PVE预后差、死亡率高 ,分别为 66.7%、3 3 .3 %。主张早期、大剂量、长疗程的抗生素治疗 ,早期手术治疗可改善预后。本组病人总死亡率 3 4 .7% ,死亡原因 :心力衰竭 ( 77.8% )、栓塞 ( 2 2 .2 % )。结论 PVE预后差、死亡率高 ,应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PVE)的临床特征,提高PVE的诊治水平.方法通过分析26例PVE的临床表现,分析其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PVE临床不少见,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92.3%),其次是贫血(88.5%),栓塞(26.9%).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是诊断PVE的重要手段,阳性率分别为46.2%和73.1%.早期PVE较晚期PVE预后差、死亡率高,分别为66.7%、33.3%.主张早期、大剂量、长疗程的抗生素治疗,早期手术治疗可改善预后.本组病人总死亡率34.7%,死亡原因心力衰竭(77.8%)、栓塞(22.2%).结论 PVE预后差、死亡率高,应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SIE)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以期为临床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3年1月医院治疗的35例SIE患者,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病原菌检测、血培养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治疗和转归等,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SIE以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为主要病因,以不规则发热为主要临床症状,占97.1%;以心脏杂音为最常见临床体征,占97.1%;主要并发症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60.0%;SIE的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沉均有升高,血培养阳性率为82.9%,其中以酿脓链球菌和微需氧链球菌为主;经过>2种抗菌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后,临床效果显著,治愈率为51.4%。结论 SIE的临床诊断应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特别是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的检查;早期使用敏感抗菌药物,可提高治疗效果,而内科治疗无效则最好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3D-TEE)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诊断价值,为更好地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于医院接受心脏手术的4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重点观察心脏瓣膜及心腔是否存在赘生物、瓣膜关闭不全,有无瓣叶穿孔、瓣周脓肿;以外科手术病理为金标准,比较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出赘生物的准确率、灵敏性、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比较两种方法对瓣叶穿孔、瓣周脓肿的检出准确率。结果 41例患者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赘生物32例,经外科手术证实为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30例,29例附着于心脏各瓣膜,呈大小不等、边缘毛糙的结节状或团絮状回声,受累瓣膜均伴不同程度的关闭不全;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检出准确率、灵敏性、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68%、93.75%、88.89%、96.77%和80.00%,均高于经胸超声心动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瓣叶穿孔15例、瓣周脓肿12例,检出准确率分别为86.67%、84.61%,高于经胸超声心动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能清晰显示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形态特征、附着部位,准确判断有无瓣叶穿孔、瓣周脓肿等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变化分析(附12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近 1 0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变化。方法 将近 1 0年来 1 2 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 (IE)分为1 991 - 1 995年组 (Ⅰ组 ) 52例和 1 996 - 2 0 0 1年组 (Ⅱ组 ) 70例。对其临床表现、病原微生物、超声心动图及基础心脏病进行比较。结果 Ⅱ组与Ⅰ组比较 ,40岁以上患者明显增多 (38/ 2 1 ) ,无器质性心脏病已跃居首位 ,P <0 .0 1 ;风湿性心瓣膜病构成比明显下降 ,P <0 .0 1 ,已下降至第二位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明显增多 ,已跃升第一位 ,P <0 .0 5 ;而草绿色链球菌感染明显减少 ,已下跌至第二位 ,P <0 .0 1 ;表皮葡萄球菌已成为IE重要的致病菌 ,P <0 .0 5 ;血培养阳性率仅为 39.1 % ,近 5年来超声心动图 (UCG)赘生物检出率明显升高 (67.8/ 51 .2 )。结论 沿用以前的IE诊断标准 ,将有很多病例会漏诊或误诊 ,UCG对IE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在治疗上对于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应预防应用抗生素 ,如有手术适应症应积极创造条件 ,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