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常规治疗)和治疗组(35例,常规治疗+美托洛尔25~50 mg/d),连续治疗12周。在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C反应蛋白(CRP);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斑块检出率。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CRP、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数值及斑块检出率显著降低(P值〈0.05);治疗组的CRP、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数值及斑块检出率的降幅显著大于对照组(P值〈0.05)。结论美托洛尔可以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并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检测和比较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两者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hs-CRP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hs-CRP与IMT呈正相关性。结论 hs-CRP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杨冬 《河北医药》2011,33(21):3267-3268
目的探讨代谢异常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高血压患者440例,根据2007年代谢综合征(MS)量化指标分为MS组208例(具有3—5项组分者),MS亚临床组112例(具有2项组分者)以及对照组120例(具有1项组分者)。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总动脉(CCA)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3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CCA.IMT在代谢综合征组和代谢综合征亚临床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CCA.IMT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以及三酰甘油(TG)呈正相关(P〈0.01)。结论高血压伴MS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不伴MS的高血压患者更为严重,代谢异常的组分越多,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越严重。代谢异常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可以颈动脉检查早期预测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因素,了解高血压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级别及患病年限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对收治的2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斑块部位、范围、数量及回声特点等,估测斑块处的管腔内径有否狭窄及其程度。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患高血压年限及高血压级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86例高血压患者有179例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66.8%,且与性别和年龄有显著相关性,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并随着年龄升高而升高;与高血压级别和患病年限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受性别和年龄影响,高血压级别和患病年限对其无明显影响。因此对男性和高龄的高血压患者应早期进行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测及药物干预,对于预防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回声追踪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左心室重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除外颈动脉斑块形成.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VS),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根据LVMI将所有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31例)与非左心室肥厚(NLVH)组(59例).应用回声追踪技术测量患者颈动脉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化度、顺应性、膨大系数、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并与LV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血压LVH组的颈动脉硬化度、Ep与PWVβ明显高于高血压NLVH组,而颈动脉顺应性明显低于高血压NLVH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00±3.40)比(7.23±1.28),(141.30±43.60) kPa比(110.90 ±35.10) kPa,(8.20±2.60) m/s比(6.05±0.78) m/s,(0.52±0.33) mm2/kPa比(0.85±0.41) mm2/kPa] (P<0.05).LVMI与硬化度、Ep呈明显正相关(r=0.683,0.556,P<0.05),与顺应性呈明显负相关(r=-0.706,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重构与颈动脉硬化度、Ep、顺应性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应用颈动脉回声追踪技术参数能很好地评价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 14 7例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同时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 ,根据颈动脉检查的结果分为 6组 ,比较不同组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内膜出现不同程度粗糙增厚粥样硬化改变者 119例 ,其中 75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 (6 3.0 3% )。而颈动脉检查结果内膜正常的 2 8例患者中 ,只有 10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 (35 .71% )。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 P <0 .0 1)。 结论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的病理改变与冠状动脉内膜病变正相关 ,可以作为基层医院评测冠心病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合并高血糖,其不仅可能发展成为糖尿病,而且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诱发因素,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患者中风,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1,2].本文回顾性分析120例高血压患者资料,探讨高血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为早期防治高血糖,进而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伴高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将112例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高血压伴高尿酸组29例;高血压伴血尿酸正常组83例。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对比两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情况。结果高血压伴高尿酸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48%,与高血压伴血尿酸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1),高血压伴高尿酸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高血压伴血尿酸正常组的患者(P<0.105)。结论老年人高血压伴高尿酸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EH)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10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RHR水平分为3组:RHR1组,〈75次/min;RHR2组,75次/min-84次/min;RHR3组,≥85次/min。分析静息心率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RHR增加的高血压患者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高(P均〈0.05)。结论 静息心率增加可能参与了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幽门螺杆菌抗体(HP-IgG)、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结果,探讨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以150例EH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CAIMT、血脂及血清HP-IgG、hs-CRP、HCY结果,CAIMT的测量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HP-IgG检测采用胶体金法,据CAIMT和HP-IgG结果分组后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1150例EH患者中89例CAIMT>1.0 mm为内膜增厚,67例HP-IgG(+)为HP感染。HP感染CAIMT增厚者显著高于HP非感染者(P<0.05),CAIMT增厚HP感染者显著高于CAIMT非增厚者(P<0.05)。2EH组患者并发CAIMT增厚与HP感染具有显著相关性(r=0.787,P<0.01)。3HP感染者血清TG、TC、LDL-C、HCY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HP非感染者(P<0.05),血清HDL-C水平显著低于HP非感染者(P<0.05)。结论:EH患者CAS与HP感染具有相关性,可能通过影响血脂代谢、炎性反应及HCY水平促进CAS发生发展,清除或预防HP感染可能是防治EH合并CAS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伴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脂质水平,分析血清Hcy水平、脂质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T2DM患者根据其是否患有高血压分为T2DM组和T2DM+HBp组,每组患者随机抽取60例,同时抽取健康体检的老年人60例为对照组.检测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PG)、血脂(TC、TG、HDL-C及LDL-C)、Lpa、ApoA-Ⅰ、ApoB、Hcy水平及IMT、斑块Crouse积分、斑块的检出率.其中FPG检测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TC、TG、HDL-C及LDL-C检测采用双试剂酶法,Lpa、ApoA-Ⅰ及ApoB检测采用双试剂免疫比浊法,Hcy水平检测采用速率法.分析FPG、血脂、Lpa、ApoA-Ⅰ、ApoB及Hcy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TC、TG、LDL-C、Lpa、ApoB、IMT、斑块Crouse积分、斑块的检出率3组比较,对照组、T2DM组和T2DM+HBp组水平均依次升高,且组间两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FPG水平比较,T2DM组和T2DM+HBp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2DM组和T2DM+HBp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和T2DM+HBp组HDL-C及ApoA-Ⅰ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2DM组和T2DM+HBp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与FPG、TC、TG、LDL-C、Lpa、ApoB及Hcy水平呈正相关(r=2.332、3.412、3.571、3.274、3.841、3.466、4.872,P<0.05),与HDL-C及ApoA-Ⅰ水平负相关(r=-0.561,-0.759,P<0.05).结论 T2DM伴高血压患者患有更高的颈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空腹血糖、脂质及血清Hcy水平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监控血清Hcy及IMT水平并早期干预对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C-肽、唾液酸的关系。方法收集50例EH伴CAS患者和43例EH不伴CAS患者的人体学指标、既往史、实验室检测和骨密度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H伴CAS组与EH不伴CAS组比较,C-肽、唾液酸、胰岛素、C反应蛋白、血尿酸、年龄、舒张压、脉压差、吸烟、冠心病和骨质疏松发生率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少量)、唾液酸和C-肽是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H患者C-肽、唾液酸等指标与CAS关系密切,并参与了CA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培垛普利与阿托伐他汀单独及联合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消退作用。方法:选择90例合并颈动脉硬化的原发性高血压病2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培垛普利4mg/d~8 mg/d控制血压)和联合组45例(在培垛普利4mg/d~8 mg/d基础上,同时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晚),疗程为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SBP、DB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TG、TC、LDL-C、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及hs-CRP无显著差异;服药24周后,两组IMT均明显降低,较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且联合组降低更明显(P<0.01),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SBP、DBP分别较治疗前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联合组血脂及hs-2CRP水平明显下降,较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培垛普利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且对颈动脉IMT增厚有消退作用;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IMT增厚消退作用更显著,更有效延缓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阿托伐他汀钙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Hcy)作用。方法 96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生活方式指导及服用拜阿司匹林,B组在A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C组在A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服药前及服药第4,6,8周分别测定斑块面积及血浆Hcy水平。结果 A组及B组斑块面积及Hcy水平较服药前无明显变化,C组斑块面积及Hcy水平于第6周降低,且第8周低于第6周。结论每日服用阿托伐他汀40 mg可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Hcy水平,且此效应与其对颈动脉斑块面积的缩小作用时间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清尿酸(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测定三组患者的血清hs-CRP和UA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血清hs-CRP和UA水平越高,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hs-CRP和UA水平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s-CRP,UA浓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呈正相关关系(P<0.01)。适当降低血清hs-CRP和UA,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减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EH患者1 12例,行血液生化检测及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查;依据血压不同进行分级,即1级组、2级组、3级组,依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4组,即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进行比较.结果 各级EH患者血清UA值分别为(315.89±60.77)、(354.36±66.00)、(438.84±78.52)μmol/L,不同血压级别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超声结果4组间血清UA值分别为(297.71±54.28)、(353.61±70.07)、(400.43±82.22)、(469.32±85.11)μmol/L,不同内膜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UA水平增高是EH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血清UA水平是EH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EH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与血清UA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19.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及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杨婷  王瑞英 《中国医药》2008,3(7):398-399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水平及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为高血压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2组进行比较。颈动脉硬化程度选择颈动脉超声作为评估方法,并依据颈动脉内膜平均厚度将90例患者分为3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血清APN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结果高血压组AP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APN降低程度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相关,管腔狭窄组APN降低尤为明显。结论APN参与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且伴随颈动脉硬化程度增加其水平逐渐降低,提示血清APN水平可作为一个反映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的易测量指标。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血清尿酸水平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于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的368例高血压病患者,测定血清尿酸及其它临床生化指标。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n=240)和正常冠脉对照组(n=128)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的血清尿酸水平(448.32± 115.12)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冠脉对照组(371.36±98.98)μmol/L(P<0.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清尿酸水平呈显著线性回归关系(P<0.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降低血清尿酸水平能否延缓或减轻冠脉病变程度,有待于进一步大规模前瞻性研究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