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在危重病人抢救中的价值.方法:对45例重症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术进行了回顾总结.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98%,能够迅速纠正休克,且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只要正确的掌握穿刺技术、加强术后观察与导管护理,对保证救治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2.
全刚  师中奇 《现代保健》2010,(19):35-36
目的 探讨交流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方法及应用.方法 286例患者均选择锁骨下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统计穿刺成功率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86例患者穿刺成功率达98.96%,其中12例(4.20%)发生并发症,并经妥善处理恢复.结论 锁骨下静脉是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较优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结合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经验,探讨减少穿刺术中并发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静脉通路中心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1 480例病人.结果:所有病人中196例首先尝试行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1 284例首先尝试行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其中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3针及以内成功172...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观察常规锁骨下静脉穿刺与改进二点法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对笔者所在科2008—2011年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220例患者,按常规法及二点法进行穿刺,其中常规法80例,二点法140例,观察两种途径的穿刺成功率、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结果:二点法穿刺成功率94.3%,显著高于常规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成功率85.0%(P〈0.05);穿刺相关并发症较常规法少。结论:二点法穿刺锁骨下动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是输入静脉高营养液、高渗液,恶性肿瘤患者、危重患者或需长期输液患者的重要手段.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安全性有赖于操作者的经验川.我科2002年3月至2009年4月共有1165例患者进行了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现对其常见的并发症及处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方法与技巧。方法:对107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的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为98.13%。结论:熟悉锁骨下区的解剖结构,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及技巧,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彩色超声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超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普外科住院患者经彩超定位后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结果经锁骨下中内1/3点平卧位最有利于彩超显示及定位穿刺。结论彩超可对锁骨下静脉及其周围组织清晰显像,大大提高了一针穿刺成功率,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两种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比观察经颈内静脉和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特点及并发症。 方法 :将 1 34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病人分为两组 ,A组 (n =6 3)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B组 (n =71 )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均采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观察 4周 ,比较两组的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导管堵塞、导管感染等并发症及病人的偏爱情况。 结果 :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导管堵塞、导管感染和血气胸 ,两组均无统计意义 (P <0 .0 5 )。病人明显偏爱锁骨下静脉置管 (P <0 .0 5 )。 结论 :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 ,二者在置管特点和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 ,可根据医师对置管技术的熟练情况及病人的偏爱程度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肿瘤病人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0月于本院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70例肿瘤患者,将其按照穿刺途径分为2组,对照组26例,观察组44例,对照组应用左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观察组应用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穿刺效果。结果观察组42例穿刺成功,占93.2%,10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2.7%;对照组22例穿刺成功,占100%,1例出现并发症,占3.8%;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直观在肿瘤病人治疗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途径,并将另外的途径作替补应用,其不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颈内静脉入路和锁骨下静脉入路植入静脉输液港的临床效果,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利弊.方法 620例患者分别存在长期输液及化疗等需求且周围静脉输注不便,采用锁骨下静脉入路植入静脉输液港398例,颈内静脉入路植入静脉输液港222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和围术期、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620例患者静脉输液港均植入成功,锁骨下静脉入路组与颈内静脉入路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7.24% (387/398)与89.19% (198/222),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0.171,P<0.01).颈内静脉入路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0.90% (2/222),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80% (4/222);锁骨下静脉入路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26% (5/398),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01% (8/398),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0.041、0.025,P均>0.05).结论 颈内静脉入路和锁骨下静脉入路输液港植入术均比较安全、可靠,只要技术操作得当,极少引起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心静脉穿刺已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中心静脉穿刺的各种并发症也频繁发生,现就我院锁骨下静脉穿刺导致败血症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非常规体位下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穿刺置管的优缺点及穿刺方式的选择。方法130例急诊危重症病人行中心静脉置管,比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和股静脉穿刺置管过程中及导管留置期间的并发症。结果两种方法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98.5%(经锁骨下静脉)和95%(经股静脉);误穿动脉出现比率、导管留置期间发生导管堵塞或打折的发生率、局部血肿发生率均以经股静脉穿刺置管为高,分别为8.3%、8.3%和10%。结论在非常规体位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优于股静脉;在急诊危重病人抢救中,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应作为建立深静脉通路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是经锁骨下静脉将导管插至上腔静脉入口,将药物和营养物质直接输注管径粗、流速快的中心静脉.方法 我院乳腺科于2008年10月开始应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进行乳腺癌术后化疗给药方式.结果 锁骨下静脉置管避免了对患者外周血管的反复穿刺,更好地保护血管、减少痛苦,得到了护理人员、患者及家属的认可.结论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为乳腺癌患者的化疗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三种途径深静脉置管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对326例深静脉置管(其中包括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三种途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置管目的、误穿动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如不考虑置管目的,三者在ICU中的应用无明显差别.以中心静脉压监测为目的 ,穿刺只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途径,二者例数相近(P>0.05).单纯为建立输液通路及血液净化时,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途径例数相近(P>0.05),而股静脉途径例数较多(P<0.05).三种途径误穿动脉发生率相近(P>0.05).颈内静脉与股静脉途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相近[6.00%(6/100)比10.20%(10/98)](P>0.05),二者均明显高于锁骨下静脉途径[2.34%(3/128)](P<0.05).结论 三种途径深静脉置管的选择,受置管目的、术者熟练程度、习惯以及对穿刺并发症的考虑等影响,熟练掌握各种穿刺技术及多靶点穿刺方法 ,而不是片面追求某一种方法的成功率,是提高深静脉置管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穿刺点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845例患者按穿刺部位分为A组(122例,锁骨中内1/3交界处下方穿刺置管)、B组(237例,锁骨中点下方穿刺置管)、C组(486例,锁骨中外1/3交界处下方穿刺置管),对三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三组患者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均较高,C组成功率最高,达到99.4%(483/486),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为10.7%(52/486),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经锁骨中外1/3交界处下方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6.
对比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方法特点及并发症。方法 按时间先后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或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双腔或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观察30天,共80例病人(n=40:40),甲组应用双腔中心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置管,乙组应用PICC导管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 置管成功率:PICC导管置管成功39例占97.5%;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40例(100%)。导管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有1例气胸并发症占2.5%。导管异位,PICC导管有2例占5%;锁骨下天然脉穿刺导管有1例占2.5%。静脉炎发生率,PICC导管有2例占5%;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无一例静脉炎发生。结论 PICC导管穿刺无风险,部分治疗可取代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是抢救危重病人有用的通道。  相似文献   

17.
不同置放途径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比两种经不同途径置放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选择需长期输液治疗的患80例,分为A、B两组,每组各40例。A组应用双腔或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美国Arrow公司)经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置管,B组应用“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美国B—D公司Peripherally Insen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观察2组置管成功率、流速及导管相关并发症30天。结果 置管成功率相近(P=0.5562):PICC导管置管成功97.5%(39例);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100%(40例)。导管堵塞率有明显差别(P=0.0231):PICC9例(22.5%),锁骨下静脉穿刺2例(5%)。锁骨下静脉置管流速明显快于PICC(P=0.0001)。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两组无明显差异(P=0.1521~0.5562)。气、血胸并发症: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动脉损伤: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导管易位:PICC2例(5%),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静脉炎:PICC2例(5%),锁骨下静脉穿刺末发生。导管感染: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2例(5%)。大多数PICC置管可由护士完成,而锁骨下静脉置管全部由医师操作。结论 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流速大,是抢救危重患的首选导管。PICC导管穿刺更安全、易推广;导管堵塞或感染后,能进行原地置换;是长期输液和大剂量长时间化疗的首选中心静脉导管。两种置管途径的导管相关感染率无统计学羌异。  相似文献   

18.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预防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虽为抢救休克病人、静脉路径供给营养、应用具有血管刺激性药物和各种介入治疗开辟了一条简便安全快速的途径,由于锁骨下静脉解剖位置较为复杂,与锁骨下动脉、肺及淋巴管相邻,如果穿刺或护理不当就可以产生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为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两种入路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本文收集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共1128例次进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患者,随机分成锁骨上入路526例次,锁骨下入路602例次。结果锁骨下入路成功穿刺515例次,成功穿刺率为97.9%,发生并发症56例次次,并发症发生率为5.9%,其中堵管18例次,误入动脉15例次;锁骨上入路成功穿刺555例次,成功穿刺率为91.9%,发生并发症65例次,并发症发生率为10.5%,其中堵管16例次,心律失常7例次,空气栓塞16例次,血气胸11例次,误入动脉15例次;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锁骨下入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锁骨上入路,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组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锁骨下入路具有较锁骨上入路误穿动脉、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少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相关因素及早期判断指标.方法 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成功的患者167例,均采取Seldinger技术进行置管.记录穿刺部位、穿刺位点、进针方向、穿刺过程中患者的主观感觉和操作者的感觉,分析上述各种因素及患者年龄、性别与锁骨下静脉置管进入颈内静脉的关系.结果 共16例(9.58%)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进入同侧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是否进入颈内静脉与患者的年龄(P=0.375)、性别(P=0.259)、穿刺部位(P=0.175)及穿刺位点(P=0.061)无关.进针方向为胸骨上窝与喉结连线的中点时较胸锁关节更易进入颈内静脉(P=0.002),而锁骨中内1/3交点下1 cm位点的进针方向更倾向于朝向胸骨上窝与喉结连线的中点(P=0.010).穿刺过程中患者有耳痛及耳周不适(P=0.000)、导丝放置过程中有阻力感(P=0.000)时更易进入颈内静脉.结论 锁骨下静脉置管进针方向为胸骨上窝与喉结连线的中点时导管易进入同侧颈内静脉.穿刺过程中患者有耳痛及耳周不适、导丝放置过程中有阻力感可作为判断导丝进入同侧颈内静脉的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