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研究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血清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验34例LN患者及30名健康体检者血中8种血清酶。结果:LN组较健康组LDH、HBDH、AST、GGT(p〈0.01)、ALP(p〈0.05)明显升高,均有显著性意义,而CK、AMY和ALT(p〉0.05)无显著性意义。LDH和HBDH(p〈0.0005)之间有高度相关性。结论:LDH、HBDH、AST、GGT和A  相似文献   

3.
4.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常累及多个系统,同时有肾脏受累者,临床诊断为狼疮性肾炎(LN)。临床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早期、不典型LN,需经过较长时间,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诊断。对我院1991~1999年收治的117例LN误诊原因作临床分析,以提高LN早期诊断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对21例狼疮性肾炎(LN)、15例肾病综合征(NS)、14例慢性肾炎(CRF)和70例正常人血清IgE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①LN患者血清IgE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而NS患者和CRF患者明显低于正常组(P<0.001)。②LN活动期血清IgE含量与非活动期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提示:IgE参与了LN的发生发展,且与LN临床病情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6.
红斑狼疮性肾炎(LN)是较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病情常迁延,常因误诊或治疗不当导致死亡,现收集我院LN死亡患者临床资料,对死因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2例均为1991~1999年住院的LN死亡的患者,全部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2年诊断标准,并符合LN诊断标准(1).22例中男性3例,女性19例,男女之比为1:6.33.死亡时年龄14~65岁,平均32.38岁.生存期(从出现系统性狼疮(SLE)表现至死亡的时间)2个月~24年,平均32.38个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两种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重症狼疮性肾炎(LN)的近期疗效。方法59例重症LN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在同样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基础上,对照组联用大剂量IVIG治疗,治疗组联用小剂量IVIG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LE的活动积分和相应临床指标(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热、关节痛)和外周血常规数值,降低患者血ANA、抗ds—DNA抗体的阳性率和血沉,提高患者补体C3、C4水平及明显降低SLEDAI(P〈0.05)。两组之间治疗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IVIG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配合使用治疗重症LN也可取得与大剂量静注IVIG同样的良好疗效,且可明显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活动性与血中玻璃酸(HA)水平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6例狼疮性肾炎(LN)患治疗前后血清HA水平,并设6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作对照。结果:治疗前LN患血中HA水平与狼疮活动度呈明显正相关(P<0.01),LN组明显高于PNS组,治疗后血中HA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中HA可作为LN活动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在我国是常见结缔组织病,多见于20~40岁的女性,多数患者肾脏受累,且肾脏病变的程度直接影响SLE的预后.本文分析我院1997-2000年有肾活检资料的22例<20岁狼疮性肾炎(LN)患者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旨在对<20岁LN患者的治疗与预后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病人血浆内皮素的变化及意义。②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20例正常人和27例LN病人的血浆内皮素(ET-1)含量进行了测定。③结果LN病人血浆ET-1水平高于正常人,而伴有肾功能损害和高血压的LN病人血浆ET-1水平高于LN组和正常人(F=5.28,q=7.56~11.10,P<0.05)。LN病人血浆ET-1水平与血尿素氮、肌酐呈正相关(r=0.412,0.508,P<0.05),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负相关(r=-0.672,P<0.05)。④结论LN病人血浆ET-1水平升高与肾功能损害和高血压及肾脏免疫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来氟米特(LEF)治疗Ⅳ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和副作用。方法 10例活动性狼疮性肾炎(LN)病人,肾活检显示为活动性Ⅳ型狼疮性肾炎,治疗前尿蛋白〉2g/24h,有明显血尿或管型尿,应用LEF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6个月。用药期间监测血常规、尿常规、24h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抗核抗体及抗双链抗体滴度、红细胞沉降率和补体C3等.6个月后行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价。结果 共有6例(60%)缓解,3例部分缓解.1例无效。2例出现胃肠道反应.1例发生过敏反应.1例发生一过性白细胞下降.未见肝功能异常。结论 LEF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能有效控制狼疮活动且副作用轻.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治疗狼疮性肾炎更有效的方法。方法将102例狼疮性肾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采用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静脉滴注,对照组50例口服泼尼极治疗。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63%、部分缓解23%、无缓解13%,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纠正免疫学异常、狼疮活动及改善肾功能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静滴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优于口服泼尼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四疗法治疗狼疮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31例采用四联疗法,即除常规应用环磷酰妥、强的松外,另加大剂量的强力宁及中药治疗,对照组18例中强的松和环磷酰胺治疗。结果 治疗12个月的肝解率治疗组为89.8%,对照组为49.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经2年随访,复发率治疗组为6.4%,对照组为27.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2年随访,复发炫治疗组为6.4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 探讨狼疮性肾炎(LN)病人血浆内皮素级意义。②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20例正常人和27例LN病人的血浆内皮素(ET-1)含量进行了测定。③结果 LN病人血浆ET-1水平高于正常人,而伴有肾功能损害和高血压的LN病人血浆ET-1水平高于LN组和正常人(F=5.28,q=7.56 ̄11.10,P〈0.05)。LN病人血浆ET-1水平与血尿素氮、肌酐呈正相关(r=0.412,0.508,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新月体狼疮肾炎(CLN)病人的疗效.方法:临床及病理检查确诊为CLN病人41例,根据不同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法分为三组:A组11例,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合并霉酚酸酯(MP MMF)治疗;B组20例,MP冲击合并间断环磷酰胺(MP CTX)静脉治疗;C组10例,MP冲击治疗;观察三组治疗方案的近、远期疗效.结果:近期疗效:病人血清肌酐(SCr)从治疗前(320±241)μmol/L降至(195±141)μmol/L,蛋白尿和贫血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远期疗效:比较A组和B组病人的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而优于C组.结论:MP CTX和MP MMF这两种方法诱导缓解CLN,近、远期疗效相似,均优于单独MP治疗组.  相似文献   

17.
尿纤维结合蛋白在评价狼疮肾炎患者狼疮活动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尿纤维结合蛋白 (Fn)水平变化在狼疮肾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对 1 8例狼疮肾炎患者和 1 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尿Fn水平检测 ,比较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差异及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活动指数 (SLEDAI)的相关关系。结果 :狼疮肾炎患者尿Fn水平活动期为 732 .73± 32 6 .51ng/ml,静止期为1 1 6 .0 7± 52 .1 0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1 9.86± 7.1 9ng/ml(P <0 .0 5) ,并且活动期高于静止期 (P <0 .0 0 1 ) ,尿Fn水平与SLEDAI呈正相关 (r =0 .934 ,P <0 .0 5)。结论 :尿Fn水平可作为狼疮肾炎患者活动度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血清中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N)及其靶抗原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3例LN病人血清,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及免疫酶联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ANCA的阳性率及其靶抗原的表达率。结果活动期LN的ANCA阳性率及靶抗原的表达率均高于稳定期LN,且以组蛋白酶G(CG)及乳铁蛋白(LF)为主,活动期LN中抗dsDNA、低补体血症、血沉增快及肾功能下降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稳定期。结论LN患者血清中ANCN阳性及靶抗原的表达与LN的活动有关,肾脏损害以ANCA阳性者为重。  相似文献   

19.
环磷酰胺冲击疗法治疗狼疮性肾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文报告用环磷酰胺冲击疗法治疗狼疮性肾炎的近期疗效。方法 CTX:0.4~0.6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入,连用2d,每月1次,连续3~6次,一旦病情缓解,即改为每3月1次。结果 随访3个月,患者尿蛋白及镜下血尿显著减少(P〈0.01)肉眼血尿消失,肾功能改善(P〈0.01)。治疗后血清C3、C4水平逐渐上升(P〈0.01),adsDNA滴度下降(P〈0.01),血白细胞减少者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0.
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进一步探讨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SL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Array特殊蛋白质测定系统测定SLE患者及正常组血清CRP ,AAG及CER含量。结果 :SLE患者血清CRP、AAG和CER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与非免疫性疾病组相比 ,SLE组CRP明显升高 (P <0 .0 0 1) ,AAG增高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CRP含量与AAG及CER含量均呈正的直线相关关系。结论 :APP不仅能反应SLE患者的临床状态和炎症程度 ,还是一种临床用药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