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2.
小儿手足口病1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HFWD)患儿的临床及治疗特点。方法:对2008年3~10月诊治的110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及治疗特点进行回归分析。结果:110例患儿中98例有典型临床表现,均有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及四肢末端水疱样皮疹。发热102例(92.7%),血常规检查:WBC升高32例(29.1%),WBC下降18例(16.4%),其余在正常范围,经抗病毒及对症处理均痊愈,未出现严重病发症。结论:儿童手足口病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110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资料,110例手足口病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及护理,全部痊愈出院。手足口病传染快,严重危害患儿的身体健康,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结果及治疗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5月本院儿科病房收治的临床诊断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10例的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疗效。结果夏、秋为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分别占42.7%和43.6%;发病年龄以6岁以下患儿为主,占92.7%;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手足口病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惊跳、精神差,分别占94.5%、82.7%及80.9%。实验室检查显示,大部分患儿有白细胞、血糖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治疗后110例患儿,临床治愈107例,好转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重症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受累以及多器官功能影响,早期识别及早期干预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6.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为探讨其临床特点,笔者对2008年5-10月收治的30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手足口病是以手掌、脚掌、口腔黏膜上发生水疱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重症病例的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国内外均有散发、流行病例报道。病原体已证实有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组16、4、5、7、9、10型,B组2、5、13型;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Cox Al6及EV71型最为常见。本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易在夏秋季流行。本文对2008年5-6月收治的68例小儿手足口病发病特点进行分析,其中1-3岁儿童66例,占97.06%;群居(入托)儿童40例,占58.82%,散居(未入托)儿童28例,占41.18%。群居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散居儿童,符合流行年龄,说明群体生活的托幼儿童易感染手足口病。因此一旦发现感染上手足口病,则应将患儿隔离,以免传染他人引起该病流行蔓延,并进行对症及抗病毒治疗,防治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手足口病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3年我院门诊就诊患儿中 ,以发热、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明显增多 ,经临床及病原学检查诊断为手足口病 ,现就住院的 3 1例患者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3 1例中 ,男性 1 7例 ,女性 1 4例 ,年龄 6个月~ 8岁 ,其中 <1岁 3例 ,1~ 4岁 1 8例 ,>?1 0例。1 .2 临床表现1 .2 .1 发热 :2 7例 ,体温 3 7.6~ 3 8.9℃ ,>3 9℃的 3例 ,持续 >3 d的 2例。1 .2 .2 皮疹 :大多于发热 2 d至发热后 3 d出现。手足部均有皮疹 ,掌心、指、趾多见 ,躯干较少。初期为红色斑丘疹 ,后转为疱疹 ,圆形或椭圆形 ,略高于皮面 ,周围有红晕。斑丘…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18例手足口病患儿资料。结果418例手足口病例多发生在3岁以下,主要表现为发热及皮疹,部分病例出现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血糖(GLU)升高。重症病例可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循环衰竭。重症病例治疗困难,病死率达2.9%。68例抽检病例中,EV71阳性23例,CoxAl6阳性2例,其它肠道病毒18例。结论手足口病病原体主要为EV71,多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及早识别重症病例的早期临床征象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的临床及流行特征。方法:分析20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年龄、性别及人群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治疗及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3岁以下患儿占75%。男性(65%)高于女性(35%)。少数民族(70.6%1高于其他民族(29.4%1,农村儿童高于城镇儿童,患儿均有皮疹,皮疹同时出现在手、足、口部(45%)及臀部(40%)。发热170例,多数以不规则热、低热为主,多数先发热后出皮疹,多在2d内。部分病例可见白细胞增多(2.5%)。经抗病毒、清热解毒及对症治疗,均治愈。结论:手足口病多见于婴幼儿,本县流行以普通病例为主,表现为发热及皮疹。此病只要及时诊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手足口病1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是近几年临床较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因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而得名,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为提高HFMD临床救治水平,现将我院189例HFMD的相关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手、足和/或口腔发生水疱为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的特征,它由一种病毒感染所致的自限性疾病[1]。该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疱疹和常常以发热,也有脊髓灰质炎样麻痹、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 相似文献
13.
自2009年4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手足口病患者674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74例中,男364例,女310例.病程5~7 d,最长9 d.发病年龄:0~1岁(含1岁),42例(占6.23%);1~2岁(含2岁),114例(占16.91%);2~3岁(含3岁),199例(占29.52%);3~4岁(含4岁),227例(占33.67%);4~5岁(含5岁),55例(占8.16%);>5岁,37例(占5.49%).最大年龄27岁.幼儿园托管412例(占61.12%),其余为散居儿童.发病季节以夏、秋季节多见,7~8月份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4.
手足口病是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手、足、臀部、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等致命性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手足口病好发于夏秋季节,4—8月份为高峰,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成人少见。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先后发生手足口病疫情,个别地方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导致少数患儿死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现将龙凤区疾控中心2008年跟踪调查200例手足口病发病和流行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手足口病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有明显特征的出疹性疾病,可以由柯萨奇病毒及肠道病毒71感染引起,近2年来,由于肠道病毒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日益增多,且可以伴有神经系统感染:脑炎,脑膜脑炎,脑膜炎以及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而备受关注,本科自2008年7月至2009年8月共收治手足口病患者住院治疗45例,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总结重症手足口病或并发脑炎病例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7月收治的202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02例手足口病患儿中,≤3岁173例(85.6%);普通型101例,重症99例,危重症2例,其中重症及危重症病例合并脑炎47例。咽拭子查EV71/CoxA16病毒特异性核酸,重症及危重症病例中EV71阳性61例,CoxA16阳性3例;轻症病例中EV71阳性29例,CoxA16阳性7例。结论手足口病好发于年龄≤3岁的幼儿;EV71所致手足口病重症或合并脑炎病例较多。早期大剂量甲泼尼龙、丙种球蛋白冲击等治疗措施有助于危重症患儿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19.
手足口病27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悦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9,38(3):276-276
弱视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眼睛未能接受适宜的视觉刺激,使视觉发育受到影响而发生的视觉功能减退状态,不仅单眼或双眼视力低于正常,而且没有完善的立体视觉,甚至是立体盲。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昆明地区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84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手、足、口部病变均有,首发病变部位口腔,占24.24%;手或足者,占30.04%;手、足、口病变同时出现者658人,占33.17%。出现于臀部、肘、膝部者,占12.5%。发热占20.11%。发病以学龄前儿童为主,占95.71%,除幼托儿童、学生外,散居儿童(大部分是外来流动人口及农村患儿)占58.42%,明确接触史者,占53.68%。结论手足口病发病以学龄前儿童为主,以手、足、口、臀等部位发生丘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