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理校释古医籍是振兴中医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有不少新校释的古籍出现,这是一个好现象,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刊拟分两期全文刊载汤万春同志对《诸病源候论校释》一书的商榷文,以期通过争鸣提高校释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文献整理工作,作为社会繁荣、文化发达的标志。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三次。第一次是西汉和平三年(公元前26年)开始的,大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刘向及其子刘歆总管其事,分委专才编纂,其中:“方技”由侍医李柱国负责。第二次是北宋的全盛时期,开崇文院校理群书,博学之  相似文献   

3.
本稿乃贵阳中医学院《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研究组编写的《诸病源候论导引法新解》一书的选编,其原文和注释两部分,是以南京中医学院编的《诸病源候论校释》一九八五年二月第一版为蓝本,而新解和按语是该书对导引法进行整理充实和完善,用现代语言进行阐述,为发掘、整理祖国医学有关导引方面作出贡献。今该书初编已完成,现正进行加工、修改。本刊征得该组同意,先行选载部分材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正> 病机[诸病源候论》对急症病机的论述,由于以病统候,纲目清楚,层次分明,系统性强。且对病机分析,将邪入途径、病犯部位和临床表现结合起来,因而切合实际,能有效地指导临床。概其所论急症的病机为:中风诸急,随  相似文献   

5.
隋·巢元方等所著《诸病源候论》(成书于610年)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各种疾病病因、病机和证候的著作,共论述了71类疾病、1739种病证。最早提出五痔是牡痔、牝痔、脉痔、肠痔、血痔。认为“痔久不瘥,变为瘘也”“脓瘘候,是诸疮久不瘥或瘘”,后世“痔瘘”病名即始于此。  相似文献   

6.
<正>唐书艺文志载《诸病源候论》五十卷,隋大业中太医博士巢元方等奉诏撰。元方生卒籍里无考。书凡六十七门一千七百二十论,但详病源,不载方药。惟附导引法,其言精密,询汉代医经经方之遗绪。宋朝旧制用以命题课医,太平圣惠方以此论冠于每篇之首。今时传本系明汪济川,方矿校,前有宋天圣五年学士宋绶序。案隋书经籍志,有吴景贤诸病源候论五卷,目一卷,旧唐志作五十卷,新唐志吴景贤巢方病源  相似文献   

7.
《诸病源候论》(以下简称《病源》),隋·巢元方等撰,成书于公元610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该著阐明了崩漏的概念、病因病机、分类与证候,发展了《内经》、《金匮要略》的有关理论,对崩漏学说的形成起了一定的奠基作用,然世所论及者鲜见,本文就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8.
9.
<正> 巢元方是公元六、七世纪间人,曾在隋时(公元605—616年)京城长安任太医博士。据《开河记》载,他的医术很高明,尤其精通病因病理,对于病源的探讨和疾病证候的了解非常细致。隋炀帝时,有一个叫麻叔谋的人,住在宁陵,曾患有一种全身关节疼痛的风湿病,经治疗无效,病情反而加重,后来卧床不起。隋炀帝便命令巢元方给予治疗。经诊断后,他认为是风湿侵入皮肤肌肉所致,便配了一些治疗风湿的药物,用几斤嫩肥羊肉蒸熟,掺上药  相似文献   

10.
巢元方是隋代著名医学家,约生活于公元6~7世纪间。史书缺传,其生卒年及籍贯欠考。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6年)任隋太医博士,后升为太医令。巢元方医术高明,精通医理,对疾病病因病源和证候的研究尤为精深,临床经验也很丰富。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主持开凿运河工程的开河都护麻叔谋在宁陵(今河南境内)患风逆病,全身关节疼痛,起床即头晕作呕,诸医诊治无效。隋炀帝令元方前往诊治。巢元方诊后认为是风入腠理,病在胸臆。须用嫩肥羊,掺入中药蒸熟食下则愈。麻叔谋依方配药,蒸而食之,药未尽而病愈。  相似文献   

11.
四、风痹候[原文]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状肌肉顽厚,或疼痛。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病在阳曰风,在阴曰痹,阴阳俱病曰风痹。其以春遇痹者为筋痹,则筋屈。……夏遇痹者为脉痹,则血凝不流,令人萎黄。……仲夏遇痹为肌痹,……四肢懈堕……。秋遇痹者为皮痹,则皮肤无所知。……冬遇痹者为骨痹,则骨重不可举,不随而痛。……诊其脉,大而涩者为痹;脉来急者为痹。养生方导引法云:一曰,以右踵拘左足拇趾,除风痹,二曰,以左踵拘右足拇趾,除厥痹;三曰,两手更引足趺置膝上,除体痹。又云:偃卧,合两膝头,翻两足,伸腰坐,口内气,振腹,自极七息。除痹痛、热痛,两胫不随。  相似文献   

12.
《诸病源候论》外感热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史上第一部病因、病理、证候学专著.全书五十卷,六十七门,一千七百三十九候,总结了隋以前及当时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病证,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划时代的证候大全.在<诸病源候论>中,有关外感热病的内容虽然所占的篇幅不多(约9病318候),但其学术价值却不可忽视.以下就该书中外感热病的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最早的病源证候学专著,其对病因证候学的研究成就最为卓越,该书将隋以前和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病证加以整理,在病因证候方面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宋以后的医学著作,病源证候方面多以此为据。对于瘿病的认识对后世医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诸病源候论》腹诊探析530001广西中医学院李志刚《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论病因病机和症状体征的诊断学著作,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其中对于腹诊的描述亦甚精确详尽,颇具特色,有较大的临床指导意义。本文试作初步的探析如下。腹诊的内容辨腹痛主要见于...  相似文献   

15.
《诸病源候论》中集中论述心血管方面疾病的主要在卷15中的心病候、卷16中的心痛候、久心痛候、卷30中的心痹候和胸痹候。在卷15中的心病候初即描述了心的生理功能,说明了心的五行归属,心五行属火,五季属夏,五脉属洪,五官属舌,五声属笑,五味属苦,五液属汗,也阐述了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即养血和藏神。巢元方特别强调风邪在疾病中的作用,也着重强调了寒邪在心系疾病中的重要地位,心痛候的发作主要由于机体感受了风冷邪气,在胸痹候中明确描述寒邪在疾病中所起的作用,除了风邪、寒邪,该书也论述了其他致病因素,如热邪、金疮失血、痰饮之邪、情志内伤等。巢元方在文中多处强调了人体正气亏虚在疾病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上焦心阳亏虚和下焦阴寒之邪亢盛是造成胸痹的基本病机,体虚邪犯是巢元方致病机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诸病源候论》(以下简称《病源》)为现存最早中医病因病机学专著,全书50卷中专论小儿杂病6卷,总结了隋代以前儿科学成就。《病源》不载药方,重视灸法,运用灸法治疗多种小儿急危病候。本文以《病源》中灸法治疗小儿杂病诸候为出发点,分别对小儿慎灸、灸背俞法及小儿灸惊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诸病源候论》中蕴含着深刻的脏腑辨证思想,本文通过对书中肾虚诸候的梳理得出如下结论:首先,《病源》书中所列肾虚诸候可归纳为肾精亏虚候、肾气不足候、肾燥候和肾经经气不足候4大方面,其中肾气不足候又可分为气化功能减弱候和闭藏功能减弱候两方面。《病源》所提到的"厥,腰背冷,胸内痛,耳鸣苦聋"代表了以上4种病机发病的主要证候,这提示我们在临床时要以"治病求本"观为指导,见候知机、辨证论治。其次,通过对《病源》肾虚候的分析可以看出,该书对于肾虚病机的论述详于精气而略于阴阳,同时强调经络在发病中的作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医学在隋代的学术范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笔者据其祖父辈研治精神疾病之资料并结合其多年临床所察,以临床实际为准,就《诸病源候论》所记述的精神疾病做一探析。认为巢氏能察觉到体质因素和情志因素对神经症形成之作用,并首倡精神发育迟滞由先天或后天因素形成等,是值得称许的。然受时代的限制,将不少的精神疾病发病识为风邪或鬼神所致,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梳理《诸病源候论》对七疝的命名及描述,认为七疝病名的命名有以下情况:其一,病名由两个病名组合而成,同时具有两种疾病的症状,如厥疝、癥疝和胕疝,其中厥疝和癥疝的症状描述具备厥病、癥病的特征;其二,以病因病机命名,如寒疝、气疝;其三,以疾病特征命名,如盘疝;其四,病名可能在传抄中产生了讹误,如胕疝、狼疝。七疝的病名中,有些在后世不再见到相同的病名和症状,其原因或是有了不同的描述方式,或是因为本身描述宽泛或条文缺漏而不具有辨识性,导致其病名及内涵不为医家所熟悉。  相似文献   

20.
《诸病源候论》继承及发挥了《黄帝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思想,论述了咳嗽的病因病机,讨论了咳嗽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咳嗽的辨证论治,促进了咳嗽的病源学说的发展,为后世医家认识咳嗽提供了理论基础,是一部承上启下的著作。但限于历史条件及当时医学认识水平,中医文献及理论亦有欠缺之处。巢元方对于咳嗽病因的论述并不全面,特别是暑、湿、燥、火、毒等致病因素及鼻、咽喉疾病亦可导致咳嗽,同时具有明显咳嗽症状的,也不一定就以咳嗽为主辨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