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名医陈士铎治疗消渴病立法巧妙,用药精当,为后世治疗消渴病提供了范例。笔者通过分析陈氏《石室秘录》中辨证用药,探讨陈氏对消渴病的治法,兹述如下。1提出从肾论治消渴病的方法陈士铎《石室秘录.内伤门》卷四指出:"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以肾虚致渴,而无不同也。故治消渴治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指明了消渴病分上、中、下三消,以治肾为主,体现陈氏从肾论治消渴。"命门"学说在陈氏的著作中都有体现。消渴病的主要病机是阴精亏损,燥热偏盛。肾为"先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肾为元阴元阳之脏,肾阴虚肾阳虚损均可导致消渴,从肾论治消渴病符合中医对于消渴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石岩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5):122-122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灵枢·五变篇》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喜病消瘴”。其后,历代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至宋代王怀隐等著《太平圣惠方》中明确提出“三消”一词,谓“夫三消者,一名消渴,二名消中,三名消肾”。此后多数医家根据消渴“三多”症状的偏重不同而把本病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  相似文献   

3.
<正> 阳萎,不外虚实两证。虚证之因,前入认为以元阳不足之因为最,如《医贯》所谓:“阳事先萎者,命门火衰也。”《景岳全书》也有:“凡男子阳萎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火衰者十居七八。”然阳萎之因,命门火衰虽然居多,与脾虚亦不无关系,因脾与肾二脏在生理、病理上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生理上来看,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之精,有赖于  相似文献   

4.
消渴,又名“三消”,一般是指患者以多饮、多食、多尿或尿有甜味,身体消瘦,所谓“三多一少”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病。前人有上消属肺,中消属胃,下消属肾之说。早在《内经》时期就有关于消渴病的丰富记  相似文献   

5.
历代医家对消渴病都有较系统的论述和发挥,然多偏于实热和虚热,且论中消者居多。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消渴属虚寒者亦不少见。兹就历代医家所论,结合临床浅谈对虚寒性中消证的辨治体会。1 虚寒性中消证的概念 消渴之病名,首先于《内经》,其后历代医家对消渴之属热者论述颇多,对虚寒性中消《景岳全书·三消渴证》曰:“消有阴阳,不得尽言为火。”晚清王旭高则言:“脾伤重则多中消。”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中告戒:“但知以凉润之药治渴……以燥热之药治渴人所不知也。”李用粹的《证治汇补》言明:“如上消中消,治之太急,久成中满之症,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复起也。”近代张锡纯又言:“然消之证,恒有因脾胃湿寒,真火衰微  相似文献   

6.
张喜奎 《国医论坛》1998,13(6):36-37
十一、莫道消渴属燥热,治需辩证化瘀血糖尿病属中医消渴之证,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中老年。是病国医早有所载,自《内经》以降,多崇辨证论治,每多获效。然于金元,河间学派力主阴虚燥热说,如其多次批评“腰肾虚冷”而用燥热之谬,“岂可以燥热毒药助其强阳而伐衰阴乎?”张子和更直接地批评肾气丸治消渴之法:“以八味丸治消渴,水未能生而反助火也。”这种治疗上的偏执性,至清代温病学说的鼎盛,愈演愈烈,以至医者论治消渴,多重于阳虚液涸、火热炽盛之说,如邹滋九在们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按中说:“三消一症,虽有上中下…  相似文献   

7.
严娟 《四川中医》1998,16(11):5-5
消渴病乃临床常见难症之一。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巨著《内经》一书中,对有关消渴之内容已多有论载,并有“消瘅”。“脾瘅”、“鬲消”、“消中”等多种称谓,其理论论述虽散见于各篇之中,然颇为系统精详。现笔者仅就《内经》中有关对消渴病认识之理论搜隐索微,择其精要,试作探析如下。1正气不足,五脏柔弱为消渴之本《灵枢·五变》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夫柔者易伤也……此人皮肤薄。”《内经》认为,消瘅之疾,本乎五脏柔弱,皮肤虚薄,正气不足。因五脏虚弱,精衰液夺,实为消渴病之形成提供了病理基础,故…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前人多按上中下三消分治,但效果并不理想。现从肾、脾、肝谈谈糖尿病的病机。 1肾与消渴病 《伤寒论》谓:“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历代医家把肾虚作为主要病机之一。  相似文献   

9.
浅析心肾兼顾治疗消渴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病,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有主张从肾论治者,有倡导肺、脾、肾三脏合治者,有重视调脾者,亦有从肝论治者,笔者仅就消渴病治疗中的有关心肾兼顾问题做一论述。 早在明代赵献可的《医贯》中就有:“下焦命门火不归元,游于胃则为中消”,“故治消之法,不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降其心火,滋其肾水”。从中可见古人对消渴病中肾与心所发生的重要病理变化之间的认识,并由此提出了“心肾兼顾”之治疗法则。 《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心脉微小者为消瘅”等,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肾病(DNdiabetesnephropathy)在中医学中,既属消渴病,又属肾病。历代医家所述的消渴病继发水肿、胀满、尿浊、关格等病皆属肾病范畴。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消渴“其久病变,或发痈疽,或成水疾。”金元·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引刘完素《三消论》也曾指出:“夫消渴者,多变为聋盲疮癣痤痱之类……或水液妄行而面上肿也。”明确指出消渴病日久可传变为水肿。王焘在《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云:“消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为肾消病也。”描述的症状就是糖尿病肾病晚期表现,从中不难…  相似文献   

11.
杨渤  谭宏韬  林明欣 《新中医》2021,53(14):35-39
命门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难经》中关于命门的论述,奠定了命门学说的基础,后世历代医家对其不断进行研究、补充及发展,逐步形成独立的体系,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理论,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明末清初医家陈士铎所著的《外经微言》首重命门,有别于《黄帝内经》中“命门为两目”的论点,主张肾中命门为十二官之主,五脏六腑均仰望于命门,认为“有此主(命门)则十二官治”“十二经得命门之火始能生化”,又强调“人生于火,养于水”,倡导临床在重视“温补命门”之余,切不可忽视养阴,命门之火乃水中之火,唯有水中补火,方得生化无穷。通过梳理《外经微言》命门学说的源流及发展历程,在著作所持观点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命门之实质、功能,并以消渴病的诊治为例论述该理论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命门即生命之门。自从《难经》提出“肾命门学说”以来,先后创立了多种学说,尤其至明清时期,诸多医家提出多种学说,如张介宾、程知等的“包络命门说”,赵献可的“肾间命门说”,孙一奎的“动气命门说”等,百家争鸣。综合历代诸家之理论,并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笔者认为命门不是一个具有形质的脏器,它既不是右肾,在两肾之间又找不到它的具体所在,而只能是上络于心、下系于肾,能主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无形之动气。  相似文献   

13.
张景岳对消渴的独到认识 ,集中在《景岳全书·杂证谟·三消干渴》篇中 ,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 :三消多虚 ,其根在肾 ,阐发火亏之消 ;审查阴阳 ,辨别虚实 ,勿犯虚虚之戒 ;重肾重补 ,圆机活法 ,创釜底加薪之法。张景岳对阳虚火亏致消的独到认识 ,创用温补肾阳治消之法 ,开后世益气温阳法治疗消渴之先河 ,不但丰富了消渴的治疗方法 ,而且推动了消渴学术思想的争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阴消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阴消之名,首见于《景岳全书·消渴》:“消证有阴阳,不可不察。”他认为,命门火衰、水失蒸腾是导致消渴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最早提及阳虚与消渴关系者则可追溯到《内经》,《素问·奇厥论》中说:“心移寒于肺,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提出肺消的症状为饮一溲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则说:“五脏之脉小者,皆为消瘅。”其后《医学纲目·消瘅门》进一步对肺消的症状作了解释:“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  相似文献   

15.
“命门”一词,首见于《内经》,而《内经》之言命门,约有三处,但均系指晴明穴位,为太阳经气所结之处,此与后起之“命门学说”显然有别。自《难经》创“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的右肾命门论后,命门之说则大倡,并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尤盛于明清。如有李梃的“右肾命门说”、程知的“包络命门说”、赵献可的“走马灯”、张景岳的“其水真火论”、孙一奎的“动气命门说”等,使后世医家对左肾右命门的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尚无定论。由于命门学说对临床医学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且与三焦等学说一样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中有待进一步  相似文献   

16.
乔运河 《新中医》1993,25(12):38-38
阳萎一证,临床上多责之于肾。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说:“凡男子阳萎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火衰者十居七八,而火盛者仅有之耳”。然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常见脾胃病亦可导致阳萎,经用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17.
试论脾失健运是消渴病发病的内在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关于消渴病的发病机制.历代医家存在较大的争议。如《灵枢·五变》中提出唐容川认为“瘀血致消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金元名家张从正则提出“三消之说当从火断”的观点。自清代名医叶桂在《临证指南医案·消渴》中提出“三消之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的论断后.阴虚燥热的发病机制遂成为众学说中的主流观点。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药治疗消渴病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有记载:“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而为消渴.”《景岳全书》中说:“消渴病,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这说明中医早已认识到糖尿病是个富贵病,需要控制饮食.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有消渴病的专篇论述,如“饮一斗、小便一斗”.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明确指出消渴病具有尿甜和体重减轻、消瘦的典型症状,并将消渴病按“上、中、下”三消论治.  相似文献   

19.
邓铁涛教授应用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中老年消渴病 ,每获良效 ,辨证用药 ,独具一格。现将邓老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以飨同道。1 病因病机肾为先天之本 ,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 ,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 ,上燔心肺则多饮 ,中灼脾胃则消谷 ,阴虚阳亢固摄失司 ,故小便量多。《石室秘录·消渴篇》曾明确指出 :“消渴之证 ,虽分上、中、下 ,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之法 ,以治肾为主 ,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可见 ,消渴病以肾气阴两虚为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阴气即肾气 ,含肾阴、肾阳。中老年消渴病人 ,…  相似文献   

20.
三焦辨证起源于《黄帝内经》《难经》,成熟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学消渴病分上、中、下三消,多从肺、胃、肾三焦论治。随着中医学理论发展及消渴病古今演变等,当代中医学诊治糖尿病,已与古时诊疗消渴病的方法有所不同。通过文献研究法,系统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应用三焦辨证治疗消渴病的经验,总结现代糖尿病中医诊疗对三焦辨证的发展,以期为糖尿病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