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缪丹  杨晓明  孙晓光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4):2059-2060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82例胃镜检查中提示黏膜下肿瘤者进一步行内镜超声检查,确定肿瘤的性质及起源部位,对起源于黏膜肌层及固有肌层、直径0.5~1.5cm的良性间质瘤采用皮圈套扎术治疗。结果82例患者内镜超声检查发现胃黏膜下肿物34例,食管黏膜下肿物43例,十二指肠肿物5例;起源于黏膜肌层66例,固有肌层12例,黏膜下层4例;内镜超声下判定良性间质瘤71例,恶性间质瘤7例,异位胰腺3例,脂肪瘤1例。42例行皮圈套扎术治疗的良性间质瘤患者中41例肿物完全脱落,脱落率为97.6%。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内镜超声指导下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内镜下皮圈套扎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辅助下橡皮圈或尼龙绳套扎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适应症?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经普通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食管?胃黏膜下肿瘤58例,均拟诊为上消化道间质瘤或平滑肌瘤?所有病变均采用标准橡皮圈或尼龙绳套扎法治疗,术后常规口服质子泵抑制剂(PPI)并于术后两周复查胃镜?【结果】 肿瘤直径0.5 ~ 4.0 cm,平均1.2 (S = 0.5)cm,病变位于食道26 (44.8%)例,胃23 (39.7%)例,十二指肠9 (15.5%)例;位于固有肌层28 (48.3%)例,黏膜肌层24(41.4%)例,黏膜下层6(10.3%)例?一次套扎成功53例(91.4%),失败5例(8.6%),其中4例为2周后复查发现病变残留,其直径 > 1.5 cm(1.5 ~ 4.0 cm)且位于固有肌层,1例因不能耐受手术中途放弃套扎?结果表明病变大小?层次及生长方式是套扎成功的决定因素?3例患者术后5天内出现一过性少量黑便,未经特殊处理症状消失,无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内镜辅助下橡皮圈或尼龙绳套扎术治疗直径 < 1.5 cm的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安全有效,可行性好?  相似文献   

3.
李丽  兰春慧  樊丽琳  王军  胡辂 《重庆医学》2011,40(14):1399-1400
目的探讨胃底平滑肌瘤的内镜下治疗。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8例联合黏膜下切除术(EMR)、黏膜下剥离术(ESD)及结扎术综合治疗胃底平滑肌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超声胃镜等检查明确5例病灶来自胃底固有肌层,13例来源于黏膜肌层,其中13例来源于黏膜肌层的胃底肿瘤均行瘤体表面黏膜切除EMR及ESD手术;3例来自胃底固有肌层的肿瘤行瘤体表面黏膜EMR、ESD、钛夹封闭创面术;另2例来自胃底固有肌层的肿瘤行瘤体表面黏膜EMR、瘤体剥离术、尼龙绳结扎术。术后1例并发胃穿孔外科手术后治愈,其余17例术后1个月后复查胃镜均治愈。结论 EMR及套扎术联合治疗对于单发、瘤体直径小于2 cm的胃底平滑肌瘤治疗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切除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泛指一类来源于黏膜层以下组织的消化道肿瘤。随着消化内镜及超声内镜的广泛运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发现及诊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相对传统的手术处理,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下治疗不仅可以高效、安全完整切除病灶,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资料,而且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及治疗费用低等优势。至今,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已成为一种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新技术。现胃肠道间质瘤以和平滑肌瘤为例,对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常见术后并发症及处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组织活检术确诊消化道黏膜下小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普通胃肠镜,消化道钡餐造影,B超和CT检查筛选消化道黏膜下小病变;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判断病变起源层次及大小;内镜下套扎组织活检术获取标本;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明确诊断。结果获得确诊的71例消化道黏膜下小病变的病例,年龄15~72岁(平均46.6岁),女性32例,男性39例;发生于食管35例,胃27例,十二指肠2例,直肠7例。内镜下套扎组织活检术病理标本获取率100%。经病理确诊64例为良性,1例为间质瘤低度恶性不排,6例为低度恶性(类癌,均位于直肠)。结论内镜下套扎组织活检术可以确诊消化道黏膜下小病变,而且具有活检获取率高、具有可操作性、较安全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在超声内镜辅助下行黏膜下肿瘤内镜治疗的意义。方法怀疑胃黏膜下肿瘤并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118例。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高频电切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黏膜剥离-肿瘤摘除术、黏膜剥离-肿瘤摘除术 钛夹封闭术。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6例良性间质瘤起源于黏膜肌层;脂肪瘤9例、异位胰腺17例、胃底静脉曲张5例、囊肿3例起源于黏膜下层;52例良性间质瘤及16例恶性间质瘤起源于固有肌层。14例源于黏膜肌层及3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8例脂肪瘤及8例异位胰腺经内镜切除,3例囊肿行内镜下穿刺治疗;18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14例恶性间质瘤、1例脂肪瘤及2例异位胰腺经手术切除。病理符合率为98.53%。结论超声内镜能够对胃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内镜治疗是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的安全、有效的手段,对拟诊黏膜下肿瘤者术前均应行超声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7.
林琪 《浙江医学》2010,32(1):122-122
消化道间质瘤是临床最常见的黏膜下肿瘤。由于黏膜下肿瘤多位于固有肌层,用高频电切除方法进行治疗风险很大,常可导致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而采用手术治疗则患者痛苦较大。我们应用内镜下皮圈套扎的方法治疗22例胃食管间质瘤的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单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疗效,以指导疾病治疗。方法纳入2013年10月‐2015年10月该院收治的7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单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观察组接受综合微创手术,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内镜下套扎术治疗。对比两组肿瘤切除率、并发症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肿瘤切除率明显更高,术中出血及穿孔出现率明显更低,住院时间明显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效果确切,有助于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提升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沈小春  王军  胡辂  周世亮  刘宇  李平  闫庆军  曹燕  兰春慧 《重庆医学》2011,40(14):1391-1392,1394
目的总结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52例共70处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用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起源层次,生长特性和性质,再以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其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 70处病变经EMR或内镜下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完整切除,治愈率98.12%。术中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1.42%。术后病理提示,良性腺瘤12例,黏膜肌层平滑肌瘤15例,乳头状瘤3例,囊肿5例,脂肪瘤4例,间质瘤8例,异位胰腺4例,类癌1例,增生性和炎性息肉16例,早癌2例,与超声内镜的诊断符合率达88.57%。结论超声内镜检查指导下对起源于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评价内镜下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内镜下治疗后病理学确诊的食管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6例行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超声内镜表现、组织学特征、治疗情况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24例患者中,年龄> 50岁者占70.83%,男性占70.83%;病变多位于食管下段,多起源于固有肌层;食管间质瘤伴平滑肌分化率高.18例行ESD患者中,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各9例,均一次性完整剥离,但1例固有肌层肿瘤剥离后发生0.3 cm穿孔.6例行STER患者的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术后随访3~ 42个月未发现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 内镜下治疗食管间质瘤安全、有效,对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间质瘤STER治疗优于ESD.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方法]对内镜下发现的黏膜下肿物进行超声胃镜或内镜下超声微探头检查,根据其回声强弱、肿物大小、浸润管壁的层次、边界情况,结合胃镜检查的镜下表现进行诊断并做出治疗方法的选择。[结果]超声检查的黏膜下肿物共78例,其中黏膜下平滑肌瘤和〈2 cm的良性间质瘤共56例,行内镜下橡皮圈结扎术49例,成功率为100%,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黏膜下囊肿和黏膜下脂肪瘤6例,行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无并发症发生;较大的间质瘤和恶性间质瘤13例,建议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组织检查11例与胃镜检查符合,1例为胃手术后肉芽组织增生表现,另外1例为克隆氏病;异位胰腺3例。[结论]超声内镜可以协助诊断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性质;内镜下橡皮圈结扎法是治疗直径〈2 cm的黏膜下肿物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小探头超声内镜联合CT检查对较大胃黏膜下肿瘤诊疗中的作用,以此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小探头超声内镜发现胃黏膜下肿瘤52例,超声剖面直径≥20 mm,结合腹部64排螺旋CT检查,判断肿瘤的位置、来源、周围及远处器官转移等情况,对腔内生长未累及浆膜的肿瘤行ESD治疗,对侵及浆膜和向腔外生长的行腹腔镜或剖腹手术治疗,所有切除标本送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测,半年后对患者进行胃镜及CT随访。结合疗效来来评价小探头超声内镜联合CT检查在较大胃黏膜下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良性间质瘤20例,恶性间质瘤16例,平滑肌瘤5例,异位胰腺6例,脂肪瘤5例,CT提示30例腔内生长,未侵犯浆膜,无周围器官转移,予内镜下ESD治疗,仅有2例穿孔,经钛夹夹闭和保守治疗好转。其余22例CT检查为腔内及腔外生长予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治疗。术后3个月复查,所有病变愈合好,无复发。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联合CT对较大胃黏膜下肿瘤进行检查,可获得较准确的病变情况,对胃黏膜下较大的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效果、安全性和并发症等。方法经内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病人38例(共39个病灶),内镜下用圈套器剥离肿瘤顶部的黏膜,暴露出部分肿瘤,用钩刀、针刀或绝缘刀分离肿瘤的周围组织,再从肿瘤的底部分离。结果 38例病人(39个病灶)全部一次性切除成功,切除率为100%,手术时间为20-125min,手术中及手术后无出血、穿孔、食管狭窄等并发症。病理结果:平滑肌瘤30例、脂肪瘤5例及间质瘤3例。手术后3个月复查内镜均无复发。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治疗上消道黏膜下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胃镜下止血对上消化道出血185例诊疗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朱林昌 《当代医学》2011,17(34):75-76
目的 探讨胃镜下止血对上消化道出血诊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12月185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胃镜诊断,并对其中150例患者给予胃镜下止血.结果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胃镜检查确诊率98.92%,对不同病因的患者采用喷洒止血、黏膜下注射止血或钳夹或套扎止血,其止血成功率分别为94.66%、95.35%、90.62%.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胃镜下诊疗安全、便捷、有效,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诊疗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操作方法、疗效及并发症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取食管、胃及结直肠病变患者53例,共治疗病变56处。依次进行标记、注射、环周切开、剥离、止血等步骤。切除标本回收送病理。所有病例均按计划内镜随访。结果所有56处病变均完整切除,术中出血3例:1例创面小动脉出血,内镜下钛夹止血;1例胃黏膜下持续出血,形成血肿,中转开腹行胃窦切除术;另1例胃体增生性息肉,病变完整切除,创面出血,热活检钳反复止血不成功,再以止血夹夹闭仍无效,术中血压下降,心率增快,遂急诊中转开腹止血手术。术后延时出血1例:1例直肠管状腺瘤ESD术后7 d大出血,经肛门缝扎止血。术中发现肠壁穿孔1例,中转开腹行肠壁修补术。53例患者均康复痊愈出院,无患者出现后遗症。53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 d。在随访2-30个月后不存在复发患者。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是安全的,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技术难度较大,并发症较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道2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颗粒细胞瘤的病例,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患者的胃镜和超声胃镜结果,初步诊断为食管黏膜下隆起,遂行ESD完整切除肿瘤。首先标记病变边界,然后向黏膜下层注射透明质酸使病变充分隆起,沿标记点外缘将黏膜层环周切开,沿黏膜下层逐渐剥离病变至整块剥离,最后进行必要的止血及钛夹闭合创面。结果:术后病理显示,细胞呈多边形或梭形,胞质丰富且含有嗜双色性颗粒状物质,细胞核小;免疫组织化学显示,S-100(+),NSE(+)/(-),CK(-),SMA(-),CD117(-),desmin(-),证实为食管颗粒细胞瘤,患者术后顺利恢复,术后16个月复查,2例患者均无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ESD是一种治疗食管颗粒细胞瘤安全有效的方法,患者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验证自制的藏区成人大骨节病功能评分(function score for adult Tibetans with Kashin-Beck disease,FSAT-KBD)量表用于评价阿坝地区藏族成人KBD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功能状态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用FSAT-KBD量表于2010年9~10月对阿坝洲壤塘县352例成年KBD患者进行现场调查。用Cronbach α 系数检验FSAT-KBD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检验结构效度,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维度相关性效度。将患者分别按年龄、患病时间和受累关节数分组,通过比较各亚组之间量表得分是否存在差异来检验区分效度。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FSAT-KBD得分与美国医学结局研究简短健康调查量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SF-12)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得分的相关性检验汇聚效度。用t检验比较KBD患者和当地正常居民的量表得分差异检验FSAT-KBD的区分效度。结果 该量表的应答率为96.0%,完成率为100%,平均完成时间为(3.2±1.6) min。Cronbach α 系数为0.945。提取了2个公因子,解释了量表总变异的72.8%,各条目在相应主因子上的载荷均>0.5,与理论假设一致。各条目与总分的相关性均大于0.6。量表得分具有年龄越大、患病时间越长、受累关节数越多的患者得分越低的趋势。FSAT-KBD得分与SF-12和VAS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KBD患者量表得分低于年龄配伍的当地正常居民( P<0.001)。结论 FSAT-KBD可用于评价阿坝藏区成人KBD患者的功能状况,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经胃镜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34~85岁,平均51.2岁,分别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针状刀剥离术切除肿瘤,切除标本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术后内镜随访。结果:33例患者均为完全切除,肿瘤直径为0.5~2.5cm,病理组织学显示食管平滑肌瘤25例、间质瘤3例、脂肪瘤和血管瘤各2例、黏膜下囊肿1例。5例发生术后即刻创面渗血,经局部喷洒止血药或钛夹止血,术后6例有轻度胸骨后疼痛,未发生其他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2~30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对于〈2cm的腔内生长型食管黏膜下肿瘤,内镜微创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7月—2020年8月收治的SMT患者82例,患者均行EUS检查;根据EUS结果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等,比较EUS与病理结果的诊断符合率、根据EUS诊断结果制定的术前方案与实际的手术方案符合率。结果 EUS能清晰显示消化道SMT的层次来源、大小、回声、边界;经EUS诊断85例病灶,12例EUS诊断与病理诊断不一致,其中2例食管间质瘤、2例胃间质瘤、1例胃窦血管球瘤、1例副脾、1例神经鞘瘤、1例腺肌瘤、1例纤维瘤误认为平滑肌瘤,2例胃平滑肌瘤、1例胃体异位胰腺均误认为间质瘤,EUS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为85.9%(73/85);ESD手术40例,ESE手术34例,STER手术2例,EFTR手术9例,其中2例术中转腹腔镜术,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根据EUS制定的术前方案与实际的手术方案符合率为97.6%(83/85)。结论 EUS是诊断消化道SMT较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起源于食管固有肌层的粘膜下肿瘤目前多采用胸腔镜下切除,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粘膜下切除术(ESD)亦可用来切除源于固有肌层的粘膜下肿物,但是出现穿孔的风险大,穿孔以后内镜下闭合难度高。我们在开展ESD的基础上,借鉴经口内镜下括约肌切断术的经验,成功采用经口内镜粘膜下隧道肿物切除术切除起源于食管固有肌层的粘膜下肿物1例,相对于ESD操作,即使出现穿孔,亦可轻松闭合隧道口,有效防止气体以及消化液外漏。因此,经口内镜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方法切除源于食管固有肌层粘膜下肿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