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 cm、长约30 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 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术后第1天即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TPN).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4 mg,每日3次;霉酚酸酯(MMF)0.5 g,每日1次;泼尼松30 mg,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过渡至正常饮食,停用抗凝、胃肠外营养.患者于8月30日出院,继续口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 cm、长约30 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 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术后第1天即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TPN).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4 mg,每日3次;霉酚酸酯(MMF)0.5 g,每日1次;泼尼松30 mg,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过渡至正常饮食,停用抗凝、胃肠外营养.患者于8月30日出院,继续口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 cm、长约30 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 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术后第1天即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TPN).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4 mg,每日3次;霉酚酸酯(MMF)0.5 g,每日1次;泼尼松30 mg,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过渡至正常饮食,停用抗凝、胃肠外营养.患者于8月30日出院,继续口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 cm、长约30 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 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术后第1天即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TPN).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4 mg,每日3次;霉酚酸酯(MMF)0.5 g,每日1次;泼尼松30 mg,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过渡至正常饮食,停用抗凝、胃肠外营养.患者于8月30日出院,继续口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5.
患者 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cm、长约30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 cm、长约30 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 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术后第1天即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TPN).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4 mg,每日3次;霉酚酸酯(MMF)0.5 g,每日1次;泼尼松30 mg,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过渡至正常饮食,停用抗凝、胃肠外营养.患者于8月30日出院,继续口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 cm、长约30 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 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术后第1天即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TPN).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4 mg,每日3次;霉酚酸酯(MMF)0.5 g,每日1次;泼尼松30 mg,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过渡至正常饮食,停用抗凝、胃肠外营养.患者于8月30日出院,继续口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 cm、长约30 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 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术后第1天即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TPN).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4 mg,每日3次;霉酚酸酯(MMF)0.5 g,每日1次;泼尼松30 mg,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过渡至正常饮食,停用抗凝、胃肠外营养.患者于8月30日出院,继续口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 cm、长约30 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 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术后第1天即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TPN).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4 mg,每日3次;霉酚酸酯(MMF)0.5 g,每日1次;泼尼松30 mg,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过渡至正常饮食,停用抗凝、胃肠外营养.患者于8月30日出院,继续口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 cm、长约30 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 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术后第1天即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TPN).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4 mg,每日3次;霉酚酸酯(MMF)0.5 g,每日1次;泼尼松30 mg,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过渡至正常饮食,停用抗凝、胃肠外营养.患者于8月30日出院,继续口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我国首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治疗 ,探讨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特征以及内镜和内镜指导下的肠粘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在排斥反应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一、资料和方法受者男性 ,18岁 ,因肠扭转导致肠坏死于 1998年 9月 13日行小肠切除术 ,后又因发生肠瘘于 1998年 11月 2 6日行肠瘘修补术。术后长期腹泻 ,5~ 10次 /d ,极度消瘦 ,入院时体重仅 35kg ,全消化道钡餐透视检查显示残余小肠 40cm ,诊断为短肠综合征 ,于 1999年 5月2 0日接受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供者男性 ,44岁 ,系受体之父 ,与受体血型相同 ,HLA、…  相似文献   

12.
小肠移植是治疗晚期肠功能衰竭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在移植肠的植入技术上,对存在肠瘘的患者能否如期手术,存有争议[1]。我院于2005年9月25日成功地实施了1例亲属提供部分小肠和受者短肠综合征合并高位肠瘘的小肠移植手术,术后存活110d。1临床资料患者,男,57岁,2005年5月20日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而行全小肠及右半结肠切除,空肠残端横结肠吻合,1周后因吻合口漏引发腹腔感染转入我院。全消化道钡餐示残余屈氏韧带下空肠20cm,存留腹腔左半结肠和直肠。肠系膜上动脉造影除小肠短缩,可见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残端。腹腔CT检查无其他异常…  相似文献   

13.
小肠移植是治疗晚期肠功能衰竭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在移植肠的植入技术上,对存在肠瘘的患者能否如期手术,存有争议。我院于2005年9月25日成功地实施了1例亲属提供部分小肠和受者短肠综合征合并高位肠瘘的4、肠移植手术,术后存活110d。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外科技术的提高、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发展以及管理的完善,目前肺移植术后1年存活率已高达71%,约有46%的受者术后存活时间超过了5年.  相似文献   

15.
小鼠小肠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标志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标志物,研究排斥反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小鼠节段性小肠移植模型,采用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受体淋巴细胞中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α链编码基因功能区的表达水平,并对反应产物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小肠移植术后72h,异系移植组(津白Ⅱ号→BALB/c)受体鼠淋巴细胞IL-2Rα链功能区的转录水平(0.85±0.17)显著高于同系移植组(0.60±0.06)和假手术组(0.57±0.21).DNA序列测定证实PCR反应产物与IL-2Rα链功能区编码基因5'端序列相同.结论小肠移植早期IL-2Rα链编码基因mRNA的高表达是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启动因素和早期标志物,对所获得DNA片段进行的序列测定验证了反应产物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亲属活体供小肠移植术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999年成功施行活体小肠移植术1例。受者现已生存6年,并长期随访。现将活体小肠移植术后的康复治疗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临床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活体小肠移植仅在少数国家开展 ,至今仅 10例 ,成功 5例。我院于1999年 5月 2 0日成功地进行了 1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受体 :男 ,18岁 ,身高185cm。因肠扭转坏死于 1998年 9月 13日行小肠切除术 ,残余小肠约 40cm。术后出现肠瘘 ,于 1998年 9月 2 6日入我院。入院诊断肠瘘、短肠综合征。 1998年 11月 2 6日行剖腹探查、肠瘘修补术。术中见残余空肠 45cm ,行肠瘘修补 ,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出院后脱离肠外营养 ,进食后出现腹泻 ,每天 5~ 10次大便均为未消化食物 ,患者体重迅速下降 ,严重营养不良 ,因乏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亲属活体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与治疗。方法对1例短肠综合征患者施行亲属活体小肠移植,手术分两期进行。供者为患者的母亲,供、受者HLA有4个抗原相符。移植肠段长120cm,一期手术时供、受者肠道不进行吻合,移植肠两端在腹壁造口,一期手术后188d,再行二期手术,分别将受者残存小肠的近端、远端与移植肠袢的近端、远端作端侧吻合。术后观察移植小肠引流液的性状,定期内镜观察,并行移植肠组织学检查。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并予两剂达利珠单抗诱导。结果受者两次手术均顺利。一期手术后37d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给予皮质激素冲击治疗9d,未能逆转,后改为莫罗单抗-CD3治疗8d后逆转。术后121d,肠镜及组织学检查证实移植肠修复良好,小肠绒毛形态及结构基本正常,D-木糖吸收试验提示移植肠吸收功能改善。现患者已存活213d,体重增加4.5kg,进半流质饮食,生活自理。结论小肠移植后可采取肠镜和组织学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来综合判断排斥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及时予以激素冲击治疗,无效时可用莫罗单抗-CD3。  相似文献   

19.
成功的小肠移植仍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难题。目前,小肠移植后监测与判断急性排斥的基本方法仍是粘膜的组织学变化。从早期排斥的组织学征象到移植物坏死的时间可能相当短。因此从组织学上判断排斥也许不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来改变排斥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小肠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与治疗四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小肠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 4例患者小肠移植术后均采用阿来佐单抗诱导及单用他克莫司(Tac)的无激素维持方案,术后前3个月血Tac浓度维持在10~15μg/L,术后4个月开始减少至5~10 μg/L,术后7个月开始减少至5/μg/L.术后采用临床症状观察、移植肠内镜观察及移植肠黏膜活检等方法监测排斥反应.排斥反应的诊断和分级则依据2003年国际小肠移植会议上确立的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诊断标准.当发生IND级至轻度排斥反应时,提高血Tac浓度至15/μg/L并联合短程小剂量激素治疗,如排斥反应控制不理想,则应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当发生中度排斥反应时,则提高血Tac浓度至15μg/L并联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同时积极预防全身感染,停止肠内营养使肠道彻底休息.结果 4例患者术后共发生排斥反应9次,术后3个月内3例发生IND级至轻度排斥反应4次,术后3~6个月2例发生IND级至轻度排斥反应3次,术后7~12个月2例发生中度排斥反应2次.发生的9次排斥反应经治疗后均得到很好控制,移植肠功能恢复良好.IND级或轻度排斥反应的恢复时间为2~8d(平均4.8 d),中度排斥反应为15d.4例患者中有2例的存活时间已超过1年,1例为术后8个月余,1例为术后4个月,目前均在顺利康复中.结论 移植肠黏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仍然是诊断排斥反应的金标准.提高血Tac浓度及联合应用激素治疗可成功逆转小肠移植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