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正常牙合成人牙弓容量与颅面结构的关系。方法 对 90名上海地区正常牙合成人牙牙合模型、X线头颅后前位片和侧位片进行线距测量分析。结果 下尖牙间宽度对上下牙弓的影响最大。上下牙弓容量不仅与颅面部宽度和深度有关 ,还与垂直向的生长密切相关。同时建立了上海地区成人X线头影测量Coben分析法的正常值范围。结论 颅、牙合、面的生长是三维的 ,在宽度、深度和高度上互相协调、制约和补偿。  相似文献   

2.
拔牙与不拔牙矫正治疗对牙弓宽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雪梅  吴军 《口腔医学》2005,25(4):232-233
目的比较拔牙与不拔牙矫正治疗对牙弓宽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5例拔除第一或第二前磨牙的正畸患者,25例未拔牙的正畸患者,测量治疗前后的牙颌模型,记录上、下颌牙弓宽度,其中包括尖牙间、前磨牙间及磨牙间宽度,比较拔牙与不拔牙矫正治疗对牙弓宽度的影响。结果上、下颌尖牙牙弓宽度的比较中,拔牙组比不拔牙组大,上颌大1.79mm,下颌大1.95mm,(P<0.01)。磨牙区牙弓宽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拔牙治疗不会导致尖牙区宽度的减小。  相似文献   

3.
唇挡对儿童牙弓及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寅  徐蕾 《口腔正畸学》2005,12(2):57-59
目的研究下颌唇挡对替牙期及恒牙初期儿童下颌牙弓及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用下颌唇挡早期矫治下颌牙列拥挤的作用机理.方法选择替牙及恒牙初期下牙列拥挤患者30名(男14例、女16例),戴用下颌唇挡治疗6-10个月,进行治疗前后模型测量及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治疗后牙弓周长平均增加3.22mm,牙弓长度增加1.37mm,尖牙间宽度、第二双尖牙间宽度与第一磨牙间宽度分别增加1.63mm,2.35mm和1.83mm,切牙不齐指数减小1.66mm.表明切牙的唇移,牙弓宽度增大及第一磨牙远中直立对牙弓周长的影响较大.唇挡治疗后下颌平面角有所增加,但下颌骨位置与突度无明显改变.结论在儿童颌面部生长发育期间,下颌唇挡有助于增加下颌牙弓的长度与宽度,对治疗替牙期及恒牙初期下颌牙弓轻度或中度拥挤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三维数字化模型测量的方法探讨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下颌牙弓弓形与基骨弓形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35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前下颌模型进行扫描,获得三维数字模型,对右侧第一磨牙至左侧第一磨牙的FA点(代表牙弓)、WALA点(代表基骨)进行标定并映射到参考平面得到FA和WALA的映射点,分析其牙弓弓形与基骨弓形及其相关性,并对牙弓和基骨弓形进行曲线拟合。结果 骨性Ⅱ类的下颌牙弓弓形曲线与基骨弓形曲线相关度在尖牙区为0.534,磨牙区为0.873。牙弓与基骨尖牙间宽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1),而牙弓与基骨磨牙间宽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牙弓弓形拟合曲线的曲率半径r为15.194,回归系数R2为0.912;基骨弓形拟合曲线的r为20.250,R2为0.947。结论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弓形与对应的基骨弓形在磨牙区高度相关,在尖牙区中度相关;基骨尖牙间宽度与牙弓尖牙间宽度无明显差异,基骨磨牙间宽度则明显大于牙弓磨牙间宽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个别正常牙合者的牙弓与基骨弓匹配性进行研究,以期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 选取30例个别正常牙合患者并拍摄锥形束CT,将牙弓与基骨弓标志点坐标进行数学处理,并通过统计学分析建立上下颌牙弓匹配的数学方程,以及牙弓与基骨弓的匹配数学方程. 结果 上下颌牙弓在尖牙区及第二磨牙区的宽度、深度有很强的相关性(r尖牙深度 =0. 967,r尖牙宽度 =0. 949,r磨牙深度 =0. 948,r磨牙宽度 =0. 942),上下颌基骨弓在尖牙区的深度与宽度匹配关系较弱(r上颌尖牙深度 =0. 922,r上颌尖牙宽度 =0. 701,r下颌尖牙深度 =0. 971,r下颌尖牙宽度 =0. 629),在第二磨牙区的宽度与深度有很强的相关性(r上颌磨牙深度 =0. 973,r上颌磨牙宽度 =0. 988,r下颌磨牙深度 =0. 971,r下颌磨牙宽度 =0. 976). 结论 上下颌牙弓、基骨弓在尖牙区及第二磨牙区的宽度、深度存在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拔牙模式对安氏Ⅱ1错牙合成年女性治疗前后牙弓宽度和面部软组织正貌的影响。方法:将40例安氏Ⅱ1错牙合需拔牙矫治的成年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2颗第二前磨牙,B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分析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牙弓宽度和面部软组织正貌指标的变化。结果:正畸治疗后,组内比较显示两组病例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加,上下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仅下颌尖牙和下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下颌尖牙宽度增加量大于A组,B组下颌第一磨牙牙弓宽度减小量小于A组。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病例在面宽、口裂宽、下颌角间宽、容貌面长和鼻下颏下距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牙弓宽度与软组织正貌指标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安氏Ⅱ1错牙合病例正畸矫治后成年女性软组织正貌的变化不受拔牙模式影响,不同拔牙模式仅影响矫治后牙弓宽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张良 《口腔医学》2012,32(8):479-481
目的 分析牙列拥挤患者不拔牙与拔牙的MBT矫治对牙弓宽度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正畸科2008—2011年MBT矫治器治疗的牙列拥挤患者40例。其中轻中度牙列拥挤患者20例,使用MBT矫治器进行不拔牙正畸;中重度牙列拥挤患者20例,使用MBT矫治器进行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拔牙正畸。测量术前术后石膏模型的牙弓宽度,对矫治前后不拔牙组和拔牙组的测量数据分别进行组内、组间统计学分析。结果 矫治前后不拔牙组: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上下颌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大,有统计学意义;拔牙组: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上下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间宽度变小,有统计学意义。矫治前2组上下颌尖牙、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相近,无统计学差异;矫治后不拔牙组上下颌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大于拔牙组,有统计学意义,2组上下颌尖牙间牙弓宽度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拔牙矫治牙弓宽度变化与拥挤部位、拥挤程度有关,拔牙矫治牙弓宽度变化主要与牙齿移动方向有关。拔牙矫治后尖牙间宽度不会减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完全性腭裂患者修复术后乳牙期与替牙期的颅面形态差异。方法选择21例乳牙期和20例替牙期不完全性腭裂患者作为两个实验组,两组的性别比例匹配,进行X线头影测量对比分析。结果替牙期相比乳牙期颅底大小、上颌长、下颌大小及各面高均显著增长。上颌矢状向位置、下颌矢状向位置、颅底角下颌角、下颌平面角、上下颌垂直向关系以及面高之比均无显著变化。面突度显著减小。结论随年龄增长腭裂患者颅面部增大,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拔牙和非拔牙矫治对颊廊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安氏Ⅰ类错(牙合)拔牙矫治患者和不拔牙矫治患者各25例,在其矫治前后的牙(牙合)模型上,分别对上下尖牙区和磨牙区唇颊面最突出的位置进行牙弓宽度的测量,同时在其矫治前后面部正位像上,测量笑容宽度和上颌可见牙列宽度,计算颊廊系数.所有数据均经统计学分析.结果 非拔牙组矫治前后牙弓宽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拔牙组矫治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分别增加了2.87 mm和1.30 mm(P<0.05),但上下颌磨牙间宽度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颊廊系数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拔牙和不拔牙矫治对颊廊均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钟惠 《广东牙病防治》2007,15(6):243-245
目的 探讨替牙(牙合)早期采用固定支架式扩弓器扩大上下颌牙弓矫治牙列拥挤的方法.方法 在1例9岁男童的上下颌同时黏结固定支架式螺旋扩弓器,上颌扩弓1个月,下颌扩弓2.5个月后,用"2×4"技术排齐拥挤的上下颌前牙,并用Hawley保持器保持.结果 上颌尖牙间宽度扩大5.4 mm,磨牙间宽度扩大9.0 mm;下颌尖牙间宽度扩大3.4 mm,磨牙间宽度扩大6.6 mm;上下牙列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结论 对于基骨丰满、牙弓狭窄的轻度或边缘性中度牙列拥挤拟不拔牙患者,可在替牙(牙合)早期或中期试行上下颌同时扩弓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下颌改良扩弓器,结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末期中重度牙列拥挤伴牙弓狭窄的青少年患者,探讨矫治前后下颌牙弓和WALA嵴宽度的变化.方法 对29例10~15岁中重度牙列拥挤伴牙弓狭窄的青少年进行下颌扩弓,下颌为改良式网状支架扩弓器,运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完成矫治.矫治前后制取模型,采用Andrews关于牙弓,WALA嵴的定点方法测量下颌牙弓及WALA嵴宽度,并对治疗前后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矫治完成后,下颌牙弓和WALA嵴宽度均不同程度增加(P<0.05).均以第二前磨牙区扩大最多,其次是第一前磨牙区、磨牙区,而尖牙区最小,矫治效果良好.结论 下颌改良扩弓器结合固定矫治对下颌中重度拥挤伴牙弓狭窄青少年患者的矫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非拔牙矫治患者矫治前后牙弓宽度的改变.方法 选取牙弓轻度拥挤、采用非拔牙简单排齐的安氏I类错(牙合)患者77例,在模型上测量矫治前后尖牙间及磨牙间的牙弓宽度,并将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矫治后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加(1.00 1.79)mm,下颌尖牙间宽度增加(0.51±1.66)mm,矫治前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上颌磨牙间宽度增加(0.23±1.36)mm,下颌磨牙间宽度增加(0.14±1.53)mm,矫治前后上、下颌磨牙间宽度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氏I类非拔牙矫治患者矫治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均有增加,而上、下颌磨牙间宽度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3.
严重深覆(牙合)型AngleⅡ2错(牙合)牙弓宽度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严重深覆牙合型AngleⅡ2 错牙合的牙弓形态特点。方法 :严重深覆牙合型AngleⅡ2 错牙合 3 2副模型为实验组 ,对照组 64副模型中AngleI错 牙合和AngleⅡ1错牙合各 3 2副模型 ,分别测量上颌尖牙之间距离、上颌第一磨牙之间距离、下颌尖牙之间距离和下颌第一磨牙之间距离。结果 :采用两样本t检验 ,四项指标中只有实验组的下颌前段牙弓宽度明显窄于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 :除了下颌前部牙弓宽度变窄外 ,严重深覆牙合型AngleⅡ2 错牙合牙弓形态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AngleⅢ类错牙合患者牙弓及牙槽弓宽度及形态特点。方法:选取87例Angle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及对照组91名正常牙合个体原始模型,按性别分组,测量各项牙弓宽度、牙槽弓宽度并计算上、下颌对应的牙弓、牙槽弓宽度差;对各组各项牙弓、牙槽弓宽度和宽度差进行t检验。结果:正常牙合组与AngleⅢ类错牙合组男性牙弓宽度、牙槽弓宽度均大于女性牙弓、牙槽弓宽度(p<0.05);AngleⅢ类错牙合组下颌尖牙间宽度及下颌磨牙间宽度大于正常牙合组(p<0.01)。其余测量指标AngleⅢ类错牙合组均小于正常牙合组。结论:AngleⅢ类错牙合上颌骨生长受限,上颌牙齿有向腭侧倾斜,下颌牙齿有向颊侧倾斜的倾向,治疗过程中的上颌扩弓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牙弓宽度在人一生中的变化是口腔正畸工作者非常关心的一个课题,它对于错(牙合)治疗计划的制定和治疗效果的维持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试验对象分两组,一组从出生后6周到2岁,男28人,女33人;另一组从3岁到45岁,男15人,女15人。上、下颌牙弓宽度分别由两个人测量,精确到0.5mm。通过对牙弓宽度的纵向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从出生后6周到2岁,乳牙完全萌出前,上、下颌牙弓前段、后段宽度均有明显增加。②从3岁到13岁,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宽度及磨牙间宽度均有显著增加,恒牙完全萌出后,牙弓宽度只有轻度增加,而且主要表现在尖牙间宽度。③下颌尖牙间宽度一般是在4个下颌切牙萌出后8岁时确定的。恒牙萌出后到45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肌肉形态、功能与牙弓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错牙合畸形的形成机理。方法本研究采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31例正常牙合青年女性浅层嚼肌横截面的周长、面积、横径、平均厚度、最大厚度及纵截面的长度,并将测量结果与牙弓测量指标进行统计相关分析。结果超声测量浅层嚼肌横截面的周长、面积、横径、平均厚度、最大厚度对下颌牙弓磨牙区宽度影响明显,且成负相关;横截面的周长、面积、横径与下颌牙弓前段长度关系显著,呈正相关,厚度与下颌牙弓前中段长度呈正相关,周长与下颌牙弓后段长度呈正相关;横截面的面积、周长与上颌牙弓长度成正相关;纵截面长度与上下颌尖牙角、下颌双尖牙角成负相关关系。结论浅层嚼肌形态与牙弓形态相关关系显著,浅层嚼肌形态越粗壮,功能越强,则越有利于面下1/3矢状向发展,而限制其宽度发育。  相似文献   

17.
安氏Ⅲ类错(牙合)伴有下颌偏斜者颌面部不对称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头颅正位片的测量,揭示安氏Ⅲ类错(牙合)伴有下颌偏斜者颌(牙合)面在水平向及垂直向不对称的特点.方法:早期恒牙(牙合),安氏Ⅲ类错(牙合)伴有下颌偏斜患者40名,治疗前的正位片与40名正常(牙合)者进行比较,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下颌骨及下牙弓宽度增大;偏斜侧上颌基骨宽度及上下牙弓宽度大于对侧;偏斜侧下颌综合长度及下颌体长度小于对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面部不对称主要表现在面下1/3及牙弓区;下颌不对称主要发生于下颌的水平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牙弓容量与颅面结构的关系.方法对90名上海地区正常成人牙模型、X线头颅后前位片和侧位片进行线距测量分析.结果下尖牙间宽度对上下牙弓的影响最大.上下牙弓容量不仅与颅面部宽度和深度有关,还与垂直向的生长密切相关.同时建立了上海地区成人X线头影测量Coben分析法的正常值范围.结论颅、、面的生长是三维的,在宽度、深度和高度上互相协调、制约和补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恒牙初期安氏Ⅱ类 1分类患者其牙弓形态与上下颌宽度比的关系。材料和方法 :对 5 8名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 1分类患者的牙列记存模型进行研究 ,分别测量其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和第一磨牙间宽度 ,并计算其尖牙宽度与磨牙宽度之比 ,即代表牙弓形态 ,随后分析牙弓形态与上下颌宽度比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结果 :上下颌牙弓宽度之比与上下颌的牙弓形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在对恒牙初期安氏Ⅱ类 1分类患者进行矫治时 ,根据不同的牙弓形态 ,对牙弓宽度进行相应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李巍然  马宁 《口腔正畸学》2003,10(3):109-111
目的 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下颌牙弓间横向关系以及正畸治疗对上颌牙弓的影响。方法 对84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的错(牙合)畸形和上下颌颌间关系进行研究;并对36名唇腭裂术后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前后的牙(牙合)模型进行测量分析上颌牙弓宽度的变化。结果 (1)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60.7%的患者出现牙弓间横向关系的不协调,双尖牙区较易受累。(2)在出现牙弓间横向关系不调的患者中,双侧后牙反(牙合)者为60%。(3)正畸治疗后上颌牙弓的尖牙、第一、第二双尖牙间各自的宽度均有显著增加,第一磨牙间宽度变化不显著。上颌第一、第二双尖牙间各自宽度较尖牙间、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加显著。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颌宽度的发育受到明显的限制,牙弓间横向关系不协调的比率较高,以双尖牙区为主;正畸矫治扩弓的重点应在双尖牙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