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峡大坝建成前影响疟疾流行的相关因素分析与监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掌握疟疾疫情和按蚊密度动态以及影响疟疾流行的相关因素,为今后库区疟疾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三峡库区与疟疾流行的相关资料、建国后疟疾流行概况、媒介种群及分布等资料。1999年建立三峡库区疟疾监测点,监测疟疾疫情和按蚊种群、密度变化动态。结果三峡库区历史上曾有间日疟和恶性疟流行,20世纪60年代后无恶性疟发生,建国后发生过4次大流行,20世纪80年代末控制流行。传疟媒介有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监测结果显示,疟疾疫情稳定,年发病控制在1/万以下;发热病人血检和儿童IFAT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传疟媒介只有中华按蚊,5~9月叮人率在1~9.6只/人·夜之间,牛房密度在9~326只/小时人工之间。结论三峡水库蓄水前,传染源存在,媒介广泛分布,水库建成蓄水后,流速减缓、水面增宽、消落带积水均为按蚊孳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开展监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灭蚊效果,监测和清除残存嗜人按蚊,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重新暴发流行。方法对嗜人按蚊分布区实施以2g/m2DDT滞留喷洒和20mg/m2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灭蚊,开展复查评价防制效果。停止灭蚊后,继续开展媒介和疟疾的监测。以叮人率和人房捕获蚊数计算密度。结果闽北14个嗜人按蚊分布县(市、区)258个分布点已全部完成灭蚊后效果考核,平均每个分布点复查3.18次,浦城县部分点监测30年复查20余次。第一次复查发现,80.01%的分布点嗜人按蚊已被清除,残存嗜人按蚊从灭蚊前人房按蚊的34.1%降至4.02%。经继续实施灭蚊措施,1995年后未再捕及嗜人按蚊。1996停止灭蚊措施后,1996-2007年监测期间复查276村(次),捕获人房按蚊13408只,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证明福建省嗜人按蚊已被清除。嗜人按蚊媒介区灭蚊前1980年疟疾发病12921例,发病率44.90/万,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率为23.00%。实施灭蚊措施后,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1992年发病率降至0.43/万,1990-2007年嗜人按蚊媒介区未再出现疟疾暴发流行,1998年以后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病人。结论DDT滞留喷洒和溴氢菊酯浸泡蚊帐可有效防制嗜人按蚊,反复查灭清除嗜人按蚊是阻断疟疾流行,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死灰复燃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低发病水平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灭疟后期的管理与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人工捕捉或人工诱饵法监测人房、牛房按蚊密度及睡前叮人率;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进行学生血清学监测;以血检阳性病人计算发病率.结果 人房、牛房嗜人按蚊平均密度分别为2.16只/50床、5.10只/人工小时;睡前嗜人按蚊平均叮人率为1.25只/人*夜,与1982年调查相比均显著下降;间接荧光抗体法监测学生阳性率为0.23%;血检率为1.90%,年平均发病率为0.49/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今后疟疾防治与监测工作重点仍然是嗜人按蚊分布区,三热病人血检率1%以上可及时发现临床病人;正规治疗病人和疫点处理可巩固疟防成果.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 ,辖 4 0个县 (市、区 ) ,人口约30 6 0万 ,是间日疟流行区 ,偶有输入性恶性疟。传疟媒介有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中华按蚊区 2 0世纪 70年代即控制了疟疾流行 ;而嗜人按蚊区疫情波动不定 ,80年代末采取了灭蚊为主 ,结合消灭传染源的综合措施 ,自 1 993年后疟疾年发病率下降到 1 /万以下 ,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总结不同媒介疟区防治工作 ,现将重庆市 1 997-2 0 0 0年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来源与统计方法1 .1 资料来源辖区内的有关调查和各区县疟疾防治工作年度统计报表。1 .2 统计内容与方法对疟疾年发病率和发热…  相似文献   

5.
1989~2008年,采用人工小时、叮人率、户密度等方法对宁洱县境内按蚊种类、种群数量、媒介消长进行调查。结果共捕获按蚊2个亚属蚊种13种(包括亚种)15 969只,其中,中华按蚊7 518只,占47.07%;微小按蚊1 596只,占9.99%。微小按蚊在全县疟区均有分布,人房人工小时密度平均0.098只/人工小时、牛房3.37只/人工小时,平均室内叮人率0.26只/人夜、室外0.89只/人夜,平均户密度人房0.049只/人夜、牛房0.066只/人夜。宁洱县按蚊种类多样,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微小按蚊分布广、密度高,年度密度变化不显著,提示宁洱县控制疟疾流行过程中须注重对按蚊的防控。  相似文献   

6.
1976年分别在地处黄河平原原疟疾高发区的封丘县冯村乡和太行山东侧原疟疾低发区的辉县胡桥乡建立了两个疟疾流行病学监测站(以下简称监测站),对疟防措施下的疟疾发病动态进行了系统的纵向监测。一、监测内容与方法 (一)病例监测以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的方法发现病例。对疟原虫阴性但临床症状典型、氯喹试治有效者,亦作病例登记。 (二)媒介监测每年6~10月,逐旬以牛诱、人帐诱的方法捕集按蚊,鉴定蚊种,并作媒介密度和叮人率记录。 (三)气温及降雨量观测.每年逐月从监测站所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稻田使用化学农药对嗜人按蚊种群分布与疟疾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历史调查证实为嗜人按蚊分布的浙江(1987年,杭嘉湖地区的湖州、德清、安吉、长兴、余杭、萧山和嘉兴等7县的11个调查点)、四川(1987年,乐山的沐川、峨嵋、夹江和沙湾,及宜宾地区的兴文、长宁、筠连和高县等8个县10个村)和广西自治区(1983年,河池地区环江县川山公社的社村、何顿和白丹等3个村)的16个县共24个村作为调查点,用半通宵室内人饵诱捕和清晨全部人房蚊帐搜捕法,调查嗜人按蚊密度和种群比例。收集当地历年按蚊调查资料、疟疾发病率资料、单双季稻种植面积和稻田化学农药使用量情况,分析嗜人按蚊种群密度和疟疾发病率的变化与化学农药使用量的关系。结果浙江省杭嘉湖地区调查点以种植双季稻为主,至1973年农药使用量为45 kg/hm2,是20世纪50年代的50倍;嗜人按蚊密度逐年下降,至80年代末11个调查点均未发现嗜人按蚊;疟疾发病率降至1/万以下。四川省乐山和宜宾地区调查点以种植单季稻为主,60年代开始稻田使用化学农药,70~80年代初期农药使用量平均为8.6 kg/hm2,嗜人按蚊密度(86.2%)与60年代初(82.2%)比较无明显变化(χ2=0.63,P>0.05);80年代中期以后,农药使用量逐渐增加,至2000年及以后的使用量均约为18.18 kg/hm2,嗜人按蚊密度逐年下降。至2010年调查点未发现嗜人按蚊;全县无疟疾病例报告。广西环江县以双季稻为主,60、70和80年代初期稻田用农药量分别约为1.79、5.13和7.68 kg/hm2,80年代初嗜人按蚊密度为52%(1747/3 392);2000年以后平均稻田农药使用量达20.38 kg/hm2,嗜人按蚊密度明显下降。2008年后,在人房已较难捕获到嗜人按蚊,年平均发病率下降至0.14/万。结论农耕制度的改变和稻田高剂量使用化学农药,在一定程度上可破坏嗜人按蚊的孳生环境,使其分布范围缩小,数量减少或"消失",削弱了其传疟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江苏省消除疟疾阶段媒介监测结果,为输入性疟疾在本地传播的风险评估和消除疟疾后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7年每年6-10月,在江苏省媒介按蚊监测点采用半通宵人饵诱捕法、室外全通宵诱蚊灯法诱捕按蚊,进行按蚊种群和密度监测;采用WHO推荐的强迫接触筒法进行杀虫剂抗性监测。结果 2011-2017年,在江苏省7个媒介按蚊监测点采用半通宵人饵诱捕法共捕获中华按蚊5 106只,年均叮人率分别为1.075、0.786、1.057、0.787、0.790、1.797只/(人·h)和1.185只/(人·h);采用室外全通宵诱蚊灯法共捕获中华按蚊28 186只,年均灯诱密度分别为57.950、50.932、14.800、4.405、58.070、72.406只/(灯·夜)和17.145只/(灯·夜)。2012年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DDT和马拉硫磷的敏感性、抗性指数均为R级。结论 江苏省传疟媒介主要为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部分疟疾流行区中华按蚊已对溴氰菊酯、DDT和马拉硫磷产生高度抗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及时掌握全省疟疾流行态势 ,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各类疟区的防治工作。方法根据各地疟疾监测报告和传染病报告 ,划分为中华、嗜人及微小按蚊流行区 ,并对不同地区的疟疾态势进行分析。结果 2 0 0 1年全省疟疾 6 0 9例 ,发病率 1 .6 5 /1 0万 ,较 2 0 0 0年上升 2 0 .4 4% ,微小按蚊疟区发病率下降 ,嗜人及中华按蚊疟区均不同幅度上升 ,嗜人按蚊疟区发病率最高 ,达 1 .0 6 /万 ,中华按蚊疟区升幅最大 ,达 2 7.84 %。结论疫情不稳定 ,波动幅度大 ,防治难度高 ,应重点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缅甸边境地区高效氯氰菊酯室内滞留喷洒控制疟疾媒介按蚊的效果,为中缅边境地区疟疾媒介按蚊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7-10月在缅甸边境地区克钦邦选择3个居民点,采用0.03 g/m~2高效氯氰菊酯进行室内滞留喷洒,采用诱蚊灯法捕蚊,监测按蚊种群密度变化情况。3个试验点同时于喷洒前15 d和喷洒后每间隔15 d监测1次,每次连续观察3个通宵,连续监测75 d。结果高效氯氰菊酯共喷洒2 273户,覆盖率95.46%,消耗杀虫剂132.5 kg;喷洒前15 d, 3个居民点按蚊平均密度为4.16只/(灯·夜),其中微小按蚊占捕获按蚊总数的79.14%,密度3.29只/(灯·夜);喷洒后15 d, 3个居民点按蚊平均密度为0.47只/(灯·夜),其中微小按蚊平均密度为0.17只/(灯·夜)。喷洒前后按蚊和微小按蚊平均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喷洒后第75 d按蚊密度为1.24只/(灯·夜),微小按蚊密度为0.16只/(灯·夜),与喷洒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高效氯氰菊酯室内滞留喷洒对中缅边境地区缅甸克钦邦疟疾媒介按蚊控制效果明显且持久,但应做好按蚊对杀虫剂抗性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1.
绵阳市 195 0~ 1999年共报告疟疾 174 4 80例 ,死亡 87例 ,年平均发病率 85 .79/ 10万 ,年平均死亡率为 0 .0 4 / 10万。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并存的复媒介区所报告的疟疾病例占总数的6 1.0 % ,通过 4个阶段的防治 ,发病率从 195 3年的 10 91.4 2 / 10万 ,降至 1999年的 0 .0 38/ 10万。从 1992年起 ,各县、区发病率均在 0 .0 1 以下。 1996年止 ,已有 6县经过省考核验收达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 材料与方法本文疟疾发病、死亡资料、人口资料来自《绵阳疫情资料汇编》。蚊媒、疟疾荧光抗体资料来自本站监测资料。2 结果2 .1蚊媒调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2016-2018年安徽省传疟媒介种群分布、密度、季节消长及夜间活动规律,为消除疟疾后阶段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2016-2018年,在安徽省105个县(市、区)采用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和室外双帐人饵全通宵诱捕法开展传疟媒介蚊种监测,比较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捕蚊场所按蚊密度。结果 2016-2018年,安徽省105个县(市、区)中有103个县(市、区)捕获到按蚊,其中灯诱法捕获32 494只、人诱法捕获36 228只。所有捕获按蚊经形态学鉴定均为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密度高峰为6-8月,夜间活动高峰为19∶00-23∶00。不同捕蚊场所中,以畜禽棚按蚊密度最高(H = 18.835,P < 0.05)。2016和2017年不同地区中华按蚊密度均存在差异(H = 16.655、11.566,P均< 0.01),淮河以北地区中华按蚊密度较低。结论 中华按蚊在安徽省广泛分布,是当前安徽省最主要的传疟媒介。在消除疟疾后阶段,应加强安徽省媒介监测,在疫点及时采取媒介控制措施,防止出现境外输入性疟疾本地再传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了及时掌握全省疟疾流行态势,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各类疟区的防治工作。方法 根据各地疟疾监测报告和传染病报告,划分为中华、嗜人及微小按蚊流行区,并对不同地区的疟疾态势进行分析。结果 2001年全省疟疾609例,发病率1.65/10万,较2000年上升20.44%,微小按蚊疟区发病率下降,嗜人及中华按蚊疟区均不同幅度上升,嗜人按蚊疟区发病率最高,达1.06/万,中华按蚊疟区升幅最大,达27.84%。结论 疫情不稳定,波动幅度大,防治难度高,应重点防治。  相似文献   

14.
清流县位于福建省西部,辖15个乡(镇),人口14.4万,居民大多居住在海拔200~600m之间。清流县为疟疾流行区,20世纪50、60年代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流行(以间日疟为主),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70年代后仅有间日疟流行,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建国后曾发生3次暴发流行,经长期积级防治,于1988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防止疟疾发病率回升,巩固灭疟成果,从1989年起开展了疟疾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广西残存嗜人按蚊分布区近10年疟疾发病特点、监测结果及其评价,为疟疾防治后期的监测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0-2009年广西嗜人按蚊分布区15个县(市)当地居民发热患者、外出回归农民工、外来人员的疟疾监测资料,分析疟疾感染率和病例分布,对媒介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检测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嗜人按蚊分布区15县共血检常住居民发热患者152.50万人次,病灶点居民5.85万人次,外出回归农民工3.82万人次,外来人口5.45万人次,4类人群血检阳性率依次为0.0079%(120/1 525 031)、0(0/58 502)、0.6902%(264/38 252)和0.1926%(105/54 516);共检出疟疾患者489例,本地感染病例占24.52%(120/489),外出回归感染病例占53.99%(264/489),外来病例占21.47%(105/489).环江县嗜人按蚊占按蚊总数的3.32%(227/6 832),重点人群IFA检测抗体阳性率为0.092%(49/53 112).结论 广西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当地传播病例主要分布在环江、南丹、融水、三江和上思等5县,输入性病例15县均有分布.人群抗体水平与疟疾流行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广西残存嗜人按蚊分布区近10年疟疾发病特点、监测结果及其评价,为疟疾防治后期的监测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0-2009年广西嗜人按蚊分布区15个县(市)当地居民发热患者、外出回归农民工、外来人员的疟疾监测资料,分析疟疾感染率和病例分布,对媒介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检测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嗜人按蚊分布区15县共血检常住居民发热患者152.50万人次,病灶点居民5.85万人次,外出回归农民工3.82万人次,外来人口5.45万人次,4类人群血检阳性率依次为0.0079%(120/1 525 031)、0(0/58 502)、0.6902%(264/38 252)和0.1926%(105/54 516);共检出疟疾患者489例,本地感染病例占24.52%(120/489),外出回归感染病例占53.99%(264/489),外来病例占21.47%(105/489).环江县嗜人按蚊占按蚊总数的3.32%(227/6 832),重点人群IFA检测抗体阳性率为0.092%(49/53 112).结论 广西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当地传播病例主要分布在环江、南丹、融水、三江和上思等5县,输入性病例15县均有分布.人群抗体水平与疟疾流行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为调查嗜人按蚊区嗜人按蚊分布的特征、规律和影响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密度变化的因素 ,为制订防治疟疾措施提供依据 ,我们于 1 998-1 999年 1 2月进行了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于后。1 方法1 .1 地点邛崃市南河、卧龙、夹关 3乡 (镇 ) ,为历年疟疾高发区 ,均有嗜人按蚊分布。此次共调查 6个自然村 (1个自然村相当于 1个村民小组 )。每个自然村调查 1次。1 .2 方式按照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设计的调查表 ,对村组干部访问式的问卷调查。1 .3 按蚊密度晨间按蚊密度 :只 /5 0床。南河、夹关于 1 998年 8月调查与 1 978年 8月的调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嗜人按蚊不同防治区的监测方法。方法 在不同疟区建立观察点,开展蚊媒和传染源的监测,并设两个试验组,1组处理疫点,1组不处理疫点观察疟疾传播情况。结果 发病率在1/万以下的地区采用甲乙两种方案监测蚊媒和传染源的变化无差别,发病率在1/万以上地区,甲方案观察点发现1例输入继发病例。结论 发病率在1/万以下的地区仅对疟疾患者用氯、伯喹根治就能有效的控制传播;而发病率在1/万以上的地区除对疟疾患者根治外,还必须用杀虫剂处理蚊帐等灭蚊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兴义市原为疟疾高度流行区 ,解放初期疟疾年发病率为 2 2 3/万。曾在 1 957年砜塘乡发生疟疾局部暴发流行。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 ,局部地区存在有微小按蚊。经过几十年的综合性防治 ,1 980年全市疟疾发病率降至1 /万以下 ,1 985年经省卫生厅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此后在全市范围实施监测管理 ,现将 1 986-1 995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内容与方法1 .1 病例侦察以主动侦察为主 ,被动侦察为辅 ,对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疑似感冒、原因不明的发热病人进行登记和血检 ,年血检率要求达当地总人口的 3%~ 5%。1 .2 病例根治对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焦作市消除疟疾后传疟媒介种群及密度情况,为消除疟疾后传疟媒介的控制和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2021年选择焦作市共7个县(市、区)作为传疟媒介监测点,使用诱蚊灯法及人帐诱法开展种群及密度监测,挑选大中型水体环境共20处,采用勺捕法开展蚊虫孳生地调查。结果 7个县(市、区)中除解放区外均捕获有中华按蚊。2020年媒介种群监测共捕获蚊虫8 116只,其中中华按蚊构成比为21.76%,修武县捕获中华按蚊数量最多(1 262只),沁阳市捕获中华按蚊构成比最高(40.39%);室内环境中中华按蚊数量多,而室外环境中中华按蚊构成比高;密度监测共捕捉蚊虫802只,平均密度为30.55只/人·小时,其中中华按蚊136只,平均密度为5.18只/人·小时;在稻田环境中捕获按蚊孑孓126条,其余水体未发现。2021年种群监测捕捉蚊虫10 852只,中华按蚊构成比为1.67%,修武县捕获中华按蚊数量最多(179只),构成比最高(1.99%);室内环境捕获中华按蚊数量及构成比均高于室外环境;密度监测共捕获蚊虫3 662只,平均密度为130.79只/人·小时,其中中华按蚊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