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0 毫秒
1.
目的:分析药物过敏性休克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2009)年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的202例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文献病例,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过敏性休克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无关: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发生率最高占78.22%;在所有病例中,抗生素类药引起的病例数位居首位占39.63%,中药次之占14.85%;致过敏性休克死亡的药物病例数也是抗生素居首位;发生时间以速发型过敏性休克多见.结论:临床用药前一定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选择适宜的药物以及合理的给药途径,备好抢救设备,仔细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药物过敏性休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药物过敏反应是临床各科常见的课题之一,尤其以过敏性休克类型反应最为严重。笔者查阅1931~1978年国内医药学期刊228种,获药物过敏反应病例9,553例,其中过敏性休克计1,286例,占13.46%,仅次于固定型药疹,居药物过敏反应各类型的第二位。死亡186例,占过敏性休克的14.46%。为引起广泛注意,综述如下: 一、致敏药物和发病例数表众所周知,致过敏性休克的药物种类繁多,国内已报告114种之多。其中以抗菌素类为最多,占78.54%(1010/1286),特别是青霉素发病率达60.11%(773/1286),居首位。链霉素次之,占14.23%(183/1286)。须强调指出的是:中草(成)药所致过敏反应中,  相似文献   

3.
36例药物过敏性休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提高对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过敏性休克的认识,探讨防治方法。方法 对10年来本院门诊部诊治的36例药物过敏性休克病人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抢救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最易发生过敏性休克的药物是青霉素类(占30.56%),其次是头孢菌素类(占22.22%);36例病人全部抢救成功,无1例死亡。结论 药物过敏性休克与药物种类及患者过敏体质有关,合理用药,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抢救对防治药物过敏性休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维生素类药物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1月~2011年8月间相关期刊文章,收集维生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报道,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维生素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共297例,维生素K1所占比例最大(48.8%),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性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30 min内,且静脉给药途径致不良反应所占比例大。结论临床应用维生素类药物应严格掌握用量与疗程,在充分了解该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与特点之后,加强临床用药监测,以确保药物治疗全过程安全、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5.
过敏性休克是突然发生的多系统器官损伤的严重过敏反应,主要累及和损害循环系统、中枢神经、呼吸系统及全身[1]。若诊治不及时,患者可因心血管及呼吸系统功能的严重障碍而迅速死亡。临床上除青霉素、链霉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引起的过敏性休克较常见外,中药及其制剂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例报道呈逐年增加趋势。过敏性休克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无关;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发生率最高,占78.22%;  相似文献   

6.
头孢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328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头孢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发生的规律、特点,避免和减少其发生。方法通过对《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中的《CNKI-CHKD中国医院知识仓库》1994年-2008年7月共约14.5年进行文献检索,收集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相关的医药期刊查找原文,自行建立数据库,对文献资料整理、汇总,并进行分析。结果328例头孢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涉及18种药物,排序前五名分别是头孢噻肟钠、头孢唑啉钠、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拉定。静脉给药占79.88%,既往无药物过敏史者占53.66%,有药物过敏史者占19.21%,不明者占27.13%,用药过程前30min出现过敏性休克的占71.95%,病死率8.84%,同时诱发其他疾病占5.49%。结论过敏性休克与性别、年龄无关,头孢菌素类致过敏性休克以至死亡,应引起医药人员高度重视,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有过敏史者做皮肤过敏试验及用药后密切观察是预防严重过敏事件的重要措施,同时不能忽视过敏性休克同时诱发其他疾病。  相似文献   

7.
黄玲  王和芳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1):1416-1418
目的探讨药源性致死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临床合理用药的建议,以减少药源性致死病例的发生率。方法检索2005~20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药源性致死个案,利用Excel软件录入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汇总性统计和分析。结果药源性致死病例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最高,占29.95%;静脉给药与口服给药为主要的给药方式;引起死亡的药物种类前三位是抗微生物药、中枢神经系统药、中草药,分别占31.31%、18.18%和7.07%;主要致死原因为过敏性休克,占40.40%;20.20%死亡病例属超剂量用药。结论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量用法使用,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同时提高基层人员素质,普及基本医药常识,以减少药源性疾病或药源性致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周新 《吉林医学》2014,(36):8126-8127
目的:调查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情况,为儿童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儿童ADR报告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高72.4%,药物种类以抗菌类药物所占比例最高47.1%,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占40.0%。结论:儿童为药物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医院应对儿童ADR的监测工作给予重视,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降低静脉注射给药的比例,同时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共同的配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2012年我院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我院门诊开出的1000张处方的点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结果:在这1000张门诊处方中,涉及到抗菌药物的处方有378张,在这些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为37.8%。其中,单独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有283张,所占的比例为74.8%;两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处方有83张,所占的比例为21.9%;三种及以上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处方有12张,所占的比例为3.2%。这378张处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抗菌药物为头孢类药物。其中,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的处方所占的比例最大,其余的给药途径依次为口服给药、肌肉注射给药和皮肤接触给药。在这378张处方中,因药物选择不当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处方有25张,所占的比例为6.6%;因给药剂量不当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处方有7张,所占的比例为1.8%;因给药时机不当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处方有2张,所占的比例为0.5%;因给药速度过快、给药时间过长、给药浓度过大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处方各有1张,所占的比例均为0.26%。结论:2012年我院门诊开出的处方中存在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情况。对此,应加强对临床用药的监管力度,确保患者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培氟沙星引起过敏性休克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培氟沙星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国内有关医药数据库检索关于培氟沙星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例报告,下载原始病例资料手工统计分析.结果 培氟沙星致过敏性休克17例,15例为静脉注射引起,2例口服给药引起;其中2例死亡.结论 培氟沙星引起过敏性休克发生率虽然较低,但也可以引起死亡的严重后果,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基本情况及发生原因。方法:检索中文医药卫生期刊2000年-2013年报道的药源性过敏性休克个案进行分析。结果:一百多种药物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发生率最高的为抗生素,90%发生在用药后30分钟以内。文中还对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论:用药前询问过敏史,严格用药指征,观察用药后反应,方能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王丽君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6):1068-1069,1071
目的:分析61例药物性肝衰竭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以提高对药物性肝衰竭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61例药物性肝衰竭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引起肝衰竭的前3名的药物主要是中药(16例,26.2%)和抗结核药(13例,21.3%),抗肿瘤药(6例,9.8%);肝衰竭类型以急性(28例,45.9%)、亚急性(25例,41%)为主;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是腹水、肝性脑病和腹腔感染,而病死率最高的前2位并发症分别为腹水、肝肾综合征,腹腔感染和消化道出血并列第3位;总治愈好转率为26.2%;实验室指标分析表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γ-GG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胆碱酯酶(CHE)在好转组与无效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性肝衰竭的致病药物主要是中药和抗结核药,其治愈好转率低下,预后不良,用药过程中应予以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美国1999~2004年药物致死性不良反应资料的特点,为我国药物不良反应控制工作提供建议。方法:数据来自美国居民死因登记资料,采用药物致死率评价致死性药物不良反应在性别、种族、药物类别和年龄组间的差别。结果:1999~2004年美国药物不良反应造成1700人死亡,药物致死率为0.10/10万,男性和女性之间无差别。美国黑人及印地安人药物致死率为0.12/10万,白人为0.10/10万,其他种族为0.04/10万。从5~9岁年龄组开始,药物致死率随年龄增长呈快速上升趋势。1999~2004年,造成死亡例数最多的前5类药物分别为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解热镇痛药和抗炎药、常用系统性药物、抗生素和激素类药及其拮抗药。在20~84岁的人群中,引发白人死亡的最主要的3类药物为抗凝药、阿片类镇痛药、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引发黑人和印地安人死亡最主要3种药物为乙内酰脲类药、抗凝药和未查明的麻醉药品。在84岁以上的人群中,造成白人死亡的最主要的3类药物为抗凝药、阿片类镇痛药和其他类非甾体类镇痛药;在黑人和印地安人及其他种族中,各类药物造成的死亡人数均少于3例。结论:美国1999~2004年药物致死性不良反应存在明显的种族、年龄和药物类别差异,政府在制定干预措施时应有所区别,我国政府应借鉴美国做法尽快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14.
253例药源性急性肾衰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253例药物所致急性肾衰竭病例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的CHKD期刊知识库检索1995年1月~2005年12月报道的药源性急性肾衰竭个案,自行建立数据库,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进行分析。结果抗微生物药物、作用于泌尿系统药物、中草药致急性肾衰竭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居前3位,静脉用药的发生率最高(43.87%),其次为口服用药(42.29%)。结论严格用药指征,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量用法使用,以减少药物所致急性肾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40例老年休克的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寻找诊断、抢救的特点。方法本文收集了我院1995~2005年间,以休克为主要表现的老年病人40例,研究其发病时的主要临床表现、病因分类、抢救特点及住院病死率。结果本组休克的病因:感染中毒性休克42.5%,心源性休克30.0%,低血容量性休克20.0%,过敏性休克5.0%,休克的原发病症状多不典型,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为60.5%。结论早期认识和掌握老年人休克的临床特点是抢救成功的基础,正确恰当的治疗病因及合并症是抢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荨麻疹伴过敏性休克的病因及抢救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荨麻疹伴过敏性休克病例。结果①病因:以药物为主(31例占68.89%),感染其次(8例占17.78%);②潜伏期:绝大多数(36例占80.00%)小于2h;③抢救措施:采用肾上腺素、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及病因治疗等综合治疗后,45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感染和药物是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7.
清开灵注射剂ADRS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分析清开灵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方法:检索1994年至2004间CHKD期刊知识库(China Hospital Knowledge Database,即中国医院知识仓库,简称CHKD)中相关清开灵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报道,按不良反应判定标准筛选病例84例,将病例建为数据库,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清开灵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变态反应,其中皮肤反应40例(占47.62%),过敏性休克21例(占25%),药物热6例(占7.14%),神经系统10例(占11.90%),呼吸系统5例(占5.95%),血液系统2例(占2.38%)。结论:清开灵注射剂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较多,与制剂本身的性质、工艺,病人的个体特性、给药方式、速度、剂量、配伍等均有相关,建议临床使用时综合考虑各因素,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ICU院内获得性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和防治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ICU重症病人院内获得性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和防治对策。方法 收集近 8年本院ICU危重病人中院内获得性真菌性败血症 71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71例院内获得性感染患者中血培养共获得真菌菌株 75株 ,其中念珠菌是主要病原菌 (占 83.35 % )。感染途径以中心静脉导管较多 (占 2 8.2 2 % ) ,总病死率为 4 4 .4 2 %。出现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常提示预后不良。结论 真菌性败血症是ICU危重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去除易患因素、加强病原学监测、注意无菌原则 ,提倡早期经验性治疗等措施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