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论“甘温扶阳法”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温扶阳”为中医临床上最重要的治法之一,因其用途广泛,疗效卓著,自成体系,法中有法,故倍受历代医家推崇。其论最初源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也说“寒者热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这些都起到了阐明要旨...  相似文献   

2.
李杲始创的“甘温除热”之治法渊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之旨。且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并灵活应用了“理中汤”、“建中汤”之类的方剂补益脾胃,养正祛邪以治疗虚劳烦热,这些治法均为李氏运用甘温药治热之先导  相似文献   

3.
《素问·调经论》:“阴虚生内热奈何?歧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素问·至真要大论》论其治则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等等,为“甘温除热”治疗理论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但是,倘若涉及“甘温除热”具体治法的首创者,人们一般认为是北金医学大家李  相似文献   

4.
浅谈甘温除热之法韩志远乌盟达茂旗医院(011900)“金元四大家”之一东垣在《内外伤辩惑论·饮食劳倦论》中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温(益)之”的原则.提出了甘温除热之法,创立了补中益气汤之方。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证治见解。《内经》云:“有...  相似文献   

5.
《金匮》虚劳病篇对虚劳病的脉因证治及用药特点的论述,明之以理,示之以法,析之以方,施之以药,为后世开创治虚之先河。五脏俱虚,脾肾为本,故仲景提出调补脾肾、甘温扶阳是虚劳病的根本治法,创制了行之有效的方剂,为后世医家奠定了治疗虚证的理论基础。1五脏俱虚,首补脾胃补益法则渊源于《内经》、《难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以甘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难经·十四难》也云:“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1.1…  相似文献   

6.
“甘温除热”,即用甘温药物治疗因虚而身大热的方法,为中医治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因虚而热的论述及甘温除热的治疗大法。如《素问·调经论》篇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而“劳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相似文献   

7.
郭冬菊 《河北中医》2009,31(3):413-413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下者举之”之旨而制定,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代表方。李燕宁主任医师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反复发热1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补法是以补益药为主治疗各种虚证的一种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仲景立法的主要依据。《金匮》补法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  相似文献   

9.
王令谆 《江苏中医药》2014,46(12):57-58
<正>甘温除热法是指用甘温药物为主治疗内伤发热的方法。该方法最早孕育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之说。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有桂枝汤、小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开创了甘温除热法的先河。金·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正式提出"甘温除热",至此方臻完善。该方证的病因病机为饮食失节、劳役过度、喜怒忧恐及身体素弱等四因素导致脾胃虚弱,中气下陷,阴火上冲引起  相似文献   

10.
甘温除大热机理及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温除大热的理论源于金元医学家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中的补中益气汤的应用之后。李氏创立甘温除热法是依据《素问·调经论篇》“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 ,谷气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 ,故内热”之说和继承汉代医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之“虚劳里急 ,悸、衄、腹中痛 ,梦失精 ,四肢酸疼 ,手足烦热 ,咽干口燥 ,小建中汤主之”之法。李氏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指出“脾胃气衰 ,元气不足” ,会导致阴火内生 ,并提出“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 ,甘寒以泻其火”的治疗原则 ,拟定补中益气…  相似文献   

11.
补中益气汤原出于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而设,李氏明确指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伤其内不足,不足者补之";他又指出"以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日:"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又云:"甘温除大热".李氏的医学思想体系,就是重在脾胃,着眼于温补脾胃之气,本方剂的组成原则,就是"虚者补之","陷者举之","劳者温之",治疗脾气虚弱或清阳下陷,以及脾胃内伤的发热诸证.  相似文献   

12.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客者除之",此乃治实证原则;"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此乃治虚证纲要.一般来说,对于"治实原则"大多能遵从,而对"治虚纲要"则认识不足、疑虑颇多.  相似文献   

13.
甘温除热法是屡经临床实践证明有效的一个良好的治疗法则,本法最先孕育于《内经》,后被李东垣继承发扬并且具体运用于临床。如李东垣在《兰室秘藏》黄芪汤下自注云:“甘能泻火,内经云热淫于内以甘泻之”;在《脾胃论》中又说:“经曰:劳者温之,又云温能除大热”;在《内外伤辨惑论》中也提到:“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  相似文献   

14.
甘温除热法始创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李氏根据《素问 .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 ,将甘温补益的药物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而导致的发热 ,这种治法称之为甘温除热法。当代名医蒲辅周就内伤低热产生的机理 ,曾提出与《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的“阳气者 ,烦劳则张”的理论相关。蒲老认为 :“‘烦劳则张’,实为阳虚 ,这个阳是指中焦脾胃之阳 ,亦谓之中气、中阳。虚则不内敛而外越 ,以致低烧”(《蒲辅周医疗经验》.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 976:54)。从上分析可知 ,甘温除热法的适应证是以脾胃气虚为主 ,导致气血阴阳…  相似文献   

15.
宋国平 《河南中医》2007,27(8):75-76
甘温除热,指用味甘性温的方药治疗因虚发热的一种治法。金元医家李东垣所创的以益气升阳治法为代表方剂的补中益气汤,开创了后世治疗内伤发热的先河。甘温除热理论渊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理论。李东垣根据先贤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和经验,在《睥胃论》中对饮食、劳倦等伤气而致的发热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本来“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甘温何以除热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其机理与治法。1血虚发热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说:“脾胃气虚不能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营血大亏,……故加辛甘、微温之剂以…  相似文献   

16.
<正> 反治法源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正治是逆其证象而治,反治是从其证象而治。《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又记载:“微者逆之,甚者从之。”说明正治是用于疾病的性质与症状一致的疾患,病情一般比较简单;反治用于疾病的性质与症状表现不相一致的疾患,由于病情复杂,有时出现假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正治是一般的治法,方法较多,如以寒治热,以热治寒,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均属之。反治大抵分寒热补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帝曰:反治何谓?歧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热因热用”就是以热治热,适用于阴寒之极反见热象,真寒假热的证候;“寒因寒用”就是以寒治寒,适用于热极反见寒象,真热假寒的证候;“塞因塞用”即是以补法治疗胀满痞塞等证候,适用于脾虚阳气不足而导致者;“通因通用”即是以通下的方法治疗泄利、漏下的证候,适用于内有瘀  相似文献   

17.
何谓甘温除热法?乃用辛甘性温之药物以益气升阳,辅以微寒之品以泻阴火者,谓之甘温除热也。此法为金元时代李杲根据《内经》“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感,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热蒸肠中故内热”,“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甘温除大热。”的诣意而创立的一种治疗方法,亦即《内经》“热因热用”的从治法之一,李杲认为“惟当辛甘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俞矣……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又说“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今立治始得之证”。然脾胃失运,清气不升,浊  相似文献   

18.
“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实践体验天津市南开医院(300IO0)赵家驹“劳者温之”、“损者温(益)之”,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东垣改“益”为“温”。所谓“劳”则劳倦也;所谓“损”则虚损也;“劳损”者内伤也;“温者”补也,唯补益之药多属甘温。《医...  相似文献   

19.
甘温除大热法出自《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后世《名医方论》中柯琴(柯韵伯)在论补中益气汤方论中这样评价:“至若劳倦形气衰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同外感。唯东垣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盛,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谓风寒外伤其形为有余,脾胃内伤其气为不足。谨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大忌苦寒之药:诜用甘涡之品.升其阳气以行春牛之今。  相似文献   

20.
补中益气汤之甘温除热验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温除热是指用甘温之剂治疗内伤发热的治法。由名医李东垣最早创立,受《素问·调经论篇》“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等启发,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他在《脾胃论》中首次提出,补中益气汤为其代表方剂。指出:①脾胃为元气之本;②脾胃为精气升降出入之枢纽。揭示了内伤脾胃的病因病机,提出了内伤发热的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