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方法 1984-1996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选定3个村为观察区,终止防治措施进行观察。结果 人群微丝蚴率≤1.03%、微丝蚴密度大多≤10条/120μl的裕农和台子村,分别在5年和10年微丝蚴率和嗜人按蚊感染率均降为0;微丝蚴率1.36%,微丝蚴密度大多≤20条/120μl,有极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50条/120≤μl)的石头村,于10年后仍有新检出病例和感染蚊,13年后微丝蚴率仍维持在0.27%。结论 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为嗜人按蚊感染源作用较强。但随着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陆续转阴,微丝蚴密度的降低,人们防蚊意识增强和社会与自然因素的制约,裕农和台子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石头村丝虫病传播正趋于阻断。  相似文献   

2.
在经过防治微丝蚴率降至1%左右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一乐山市中区裕农、台子、石头村,在终止防治措施的条件下,1984~1989年连续观察6年。微丝蚴率分别由1985年的0.81、1.03和1.36%降至0、0.15和0.39%;1985年俭出的6例微丝蚴血症者中,2例因年老死亡,至第6年已有31例转阴,1987年在石头村新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例;剖检嗜人按蚊11590只,阳性蚊55只,平均幼丝虫感染率0.47%,7只蚊含第3期幼虫13条;剖检中华按蚊1781只,仅1987年在石头村一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家中检获阳性蚊2只,含第1期幼虫3条。裕农村已连续3年未检获阳性蚊。认为裕农、台子村的丝虫病流行已趋终止,中华按蚊已失去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丝防后期马来丝虫残存微丝蚴血症者自然消长追踪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1996年终止防治措施期间,对70例马来线虫微丝蚴血症者自然阴转情况观察,微丝蚴密度≤50条/120μl的微丝蚴血症者在5-7年中有94.12%-100.00%阴转;〉50条/120μl的微丝蚴血症者可维持10年以上。微丝细密度与自然阴转率呈负相关。提示在丝虫病防治后期,要及时加强对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的查治,从而加快阻断丝虫病传播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丝虫病传播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5  
在浙江、河南等11个省、自治区选择经过海群生防治、丝虫和蚊媒种类有代表性的地方建点21个,不采取防治措施,纵向观察3-5年。主要结果:①279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大部陆续自然转阴;②微丝蚴率,20个点逐年下降,1个点徘徊在原水平;③12个点的蚊媒已未查见幼丝虫。结果表明,在以人饵蚊帐诱捕法调查,蚊媒叮人率为20-50只/人、夜,和有40%左右居民合理使用蚊帐防蚊的情况下,20个点的微丝蚴率,班氏丝虫病点≤1.71%,马来丝虫病点≤1.55%,残存微丝蚴血症者60μl血平均密度大多在3-10条,只有个别的密度较高,丝虫病的传播处于阈值以下,趋于阻断;1个徘徊于原水平的马来丝虫病点,微丝蚴率为2.31%,有1例微丝蚴血症者密度较高(54条/60μl),处于丝虫病传播临界水平。  相似文献   

5.
1984—1996年终止防治措施期间,对70例马来丝虫微丝蚴血症者自然阴转情况观察,微丝蚴密度≤50条/120μl的微丝蚴血症者在5—7年中有94.12%—100.00%阴转;>50条/120μl的微丝蚴血症者可维持10年以上.微丝蚴密度与自然阴转率呈负相关。提示在丝虫病防治后期,要及时加强对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的查治,从而加快阻断丝虫病传播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报告1984~1988年对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地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现场实验观察结果,在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指标后,不再采取防治措施,人群微丝蚴率和感染度在继续下降,没有发现新感染者;残存微丝蚴血症者虽然密度较高,亦可陆续转阴。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和感染度也逐年下降,至第四和第五年已不再发现蚊媒有丝虫感染,表明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7.
在经防治后以中华接蚊为媒介的低微丝蚴率和低密度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的三个村.进行了丝虫病传播状况观察。观察期间,每年对试点村人群进行血检.检出的微丝蚴血症者仅用维生素C安慰治疗,同时收集蚊媒各项有关参数,计算年叮人率和年传播潜势。结果显示:微丝蚴率低于1.55%、微丝蚴密度小于15条/12μl,不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丝虫病传播已停止;微丝蚴率为2.31%,微丝蚴密度大于22条/120μl时,其微丝蚴率仍在原水平徘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在不采取任何病原防治措施下的传播作用. 方法选择柘城县张庄村为观察点,病原学监测和蚊媒监测采取常规方法,血清学检测采用IFAT、ELISA、Dot-ELISA(查抗体)和ICT(查循环抗原)方法,同时进行居民防蚊情况调查. 结果 1990年残存微丝蚴血症者39人,人群微丝蚴率2.01%(39/2040),2000年微丝蚴血症者全部转阴,人群微丝蚴率降为0;1990、1991和1994年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和抗体阳性者的几何平均滴度均逐渐下降,1998年检测92名12岁以下儿童血中丝虫循环抗原均为阴性;淡色库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逐年下降,自1997年未再发现感染蚊;1990~2002年当地居民经济收人逐渐增加,普遍采取防蚊措施. 结论基本消除丝虫病后,随居民经济和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防病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防蚊措施的加强,即使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也不能引发丝虫病流行,丝虫病传播已经被阻断.  相似文献   

9.
在鲁南原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的郯城县胜利乡花园村,于基本消灭后第5年(1984)开始,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纵向观察10年,微丝蚴率由观察前的0.56%降至0.12%,观察前9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其中有8例陆续自然转阴。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第10年检测血中IgG4抗体转阴率为88.89%。蚊媒自然感染率1984~1986年分别为0.21%、0.19%和0.06%,第10年(1993年)未再发现蚊媒幼丝虫。年传播潜势由3.47降到0。结果表明,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下,蚊媒密度以人饵诱捕法调查不用蚊帐人群叮人率为24.1~52.5只/人·夜,使用蚊帐人群叮人率为13.5~21只/人·夜,居民微丝蚴率为0.56%及残存微丝蚴血症者60μl血微丝蚴平均密度为6.6~20.7条的情况下,班氏丝虫病处于传播阈值以下,居民微丝蚴率逐步降低,趋于终止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在不采取任何病原防治措施下的传播作用。方法选择柘城县张庄村为观察点,病原学监测和蚊媒监测采取常规方法,血清学检测采用IFAT、ELISA、Dot-ELISA(查抗体)和ICT(查循环抗原)方法,同时进行居民防蚊情况调查。结果1990年残存微丝蚴血症者39人,人群微丝蚴率2.01%(39/2040),2000年微丝蚴血症者全部转阴,人群微丝蚴率降为0;1990、1991和1994年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和抗体阳性者的几何平均滴度均逐渐下降,1998年检测92名12岁以下儿童血中丝虫循环抗原均为阴性;淡色库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逐年下降,自1997年未再发现感染蚊;1990~2002年当地居民经济收人逐渐增加,普遍采取防蚊措施。结论基本消除丝虫病后,随居民经济和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防病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防蚊措施的加强,即使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也不能引发丝虫病流行,丝虫病传播已经被阻断。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测定能用于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的噬菌体展示肽基因序列,研究合成多肽抗原的血吸虫病诊断价值.方法扩增目的噬菌体,制备和纯化噬菌体DNA,对目的噬菌体中外源性肽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和演绎氨基酸序列分析.根据血清反应强度和演绎氨基酸序列选择2个噬菌体的展示肽段进行人工多肽合成.以合成的多肽为抗原,建立血吸虫病诊断方法,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同时检测治疗前及治愈后的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该合成抗原的血吸虫病疗效考核价值.结果测定了14个噬菌体展示外源肽的基因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其中有6个噬茵体的外源肽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其余8个噬菌体展示肽的基因序列不相同.分析演绎氨基酸序列,发现1个噬菌体展示肽中的3个连续的氨基酸(GVK)残基与血吸虫23 kDa分子氨基酸残基相同.合成多肽抗原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敏感性分别为92.3%和91.1%,与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的交叉反应率为7.5%,检测健康人血清,特异性为95.5%.检测治愈后0.5年的同一病人血清,阴转率为55.3%,治愈后1年的病人血清中IgG抗体的阴转率为63.2%.结论 9个具有血吸虫病诊断价值的噬菌体展示表位的基因序列被确定,并证明了合成多肽抗原有较好的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内镜下Oddi括约肌测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胆石症、胆囊切除术后等胆系疾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D)、糖尿病胃轻瘫(DGP)等非胆系疾病Oddi括约肌(SO)功能变化,通过内镜采用灌注式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对15例胆系疾病患者、13例非胆系疾病患者进行Oddi括约肌测压。结果显示,胆系疾病组的胆总管压力、SO基础压及蠕动波振幅明显高于非胆系疾病组(6.86±0.63kPa与1.27±0.10kPa,P<0.01;7.31±0.95kPa与1.87±0.16kPa,P<0.01;32.00±1.2kPa与24.14±1.5kPa,P<0.05);同时,非胆系疾病组的十二指肠压、SO蠕动频率及间期较胆系疾病组明显降低、减慢及延长(1.42±0.26kPa与0.30±0.10kPa,P<0.01;3.6±1.2次/分与2.2±0.4次/分,P<0.05;7.4±1.2秒与11.0±1.8秒,P<0.05)。结果显示,无论是胆系疾病还是FD及DGP等非胆系疾病均有SO功能紊乱,但表现形式相反,对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钉螺3种酶的酶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用淀粉凝胶同工酶电泳法比较了安徽及云南两省的钉螺的酸性磷酸酶(AcP,EC3.1.3.2)、过氧化物酶(Po,EC1.11.1.7)及酯酶(Est,EC3.1.1.1)的电泳带型。AcP及Po的同工酶中AcP1、AcP2及Po1、Po2由单态位点编码。Est的同工酶由4个位点编码,其中Est3在安徽的钉螺中为1条电泳快带,相对迁移率(Rf)为0.362±0.027;在云南的钉螺中为1条电泳慢带,Rf为0.340±0.036。  相似文献   

19.
骨代谢指标测定在骨质疏松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妇女绝经前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研究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治疗后的变化率,对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诊治中的应用作出初步评价。方法 48例绝经前妇女、48例绝经后妇女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4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观察其变化率。12名绝经后妇女,每两个月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共观察一年。结果 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指标明显升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经抗吸收治疗后.大部分骨代谢指标明显降低,血清骨形成指标比尿骨吸收指标长期个体内的变异要小。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转换加快,部分血清骨代谢指标优于尿骨代谢指标,尤以血清骨形成指标N—mid骨钙素和血清骨吸收指标CTX为优。  相似文献   

20.
Measurable evolution occurs in laboratory populations of Drosophila under strong natural selection. The rate of adaptation to th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populations with genetic variability increased by radiation than in the control, nonirradiated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