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通过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及Apgar评分,探讨其与新生儿窒息、缺氧的关系,对Apgar评分有正确的认识和应用。方法 对60例明确诊断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患儿和40例正常新生儿行1、5min Apgar评分和出生时脐动脉血血气分析,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①5min评分的准确性高于1min评分(P〈0.05);②除外某些因素,采用Apgar评分诊断HIE的敏感度低于特异度;③Apgar评分越低,脐动脉血pH值、PaO2值也越低,PaCO2值越高;④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随pH值降低而升高,正常评分的发生率随pH值降低而减少,两者呈明显相关(P〈0.01),但两者不完全一致。结论 Apgar评分低不等于窒息缺氧,Apgar评分高不等于无窒息、缺氧,脐血血气分析比Apgar评分更客观地反映新生儿缺氧、缺血程度,且两者互补,可提高新生儿窒息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脐动脉血血气分析、Apgar评分评价新生儿窒息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生儿脐动脉血血气分析及Apgar评分在新生儿窒息诊断中的意义和价值。方法对34例窒息患儿和50例正常新生儿行出生时脐动脉血血气分析和1minApgar评分,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Apgar评分越低,脐动脉血pH值、PaO2值、HCO3-值也越低,PaCO2值、BE绝对值越高;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随pH值降低而升高,正常评分的发生率随pH值降低而减少,两者呈明显相关(p〈0.01)。结论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比Apgar评分对诊断新生儿窒息更具特征性,两者有机结合,能为临床正确及时诊断新生儿窒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5.
6.
分娩是一个复杂过程,产程长短、孕妇精神及体力状况、脐带因素(脐带绕颈、脐带扭转、受压等)等均对新生儿造成不同影响。脐动脉血血气分析指标可反映胎儿氧合及酸碱平衡状况,判断宫内、产时缺氧情况,是临床评估新生儿出生状态的常用检测指标。该文综述了脐动脉血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神经系统发育不良和其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与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围产期窒息新生儿脐血中血气分析及电解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围产期窒息新生儿脐血中血气分析及电解质的变化。方法:根据诊断标准将新生儿分为围产期窒息组和对照组。在新生儿娩出后,胎盘未娩出前从近胎盘侧抽取脐动脉血约0.5ml,采用美国I-STAT公司生产的血气分析仪,在抽取脐血3min之内检测血气及电解质。结果:围产期窒息组与对照组相比pH值、PO2明显降低,而PCO2则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此同时两组相比K、Na、Ca^2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动脉血血气分析结合Apgar是判断胎儿新生儿缺氧缺血的敏感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生儿脐动脉血血气参考值,探讨其在新生儿窒息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9年1月—2009年8月在本院分娩的183例足月活产新生儿进行脐动脉血血气测定,分析脐动脉血pH与Apgar评分、脏器损伤之间的关系。结果 171例正常新生儿脐动脉血气pH平均值为7.28±0.05,PaO2为2.99±0.83 kPa;PaCO2为6.30±1.37 kPa,BE为8.10±4.37 mmol/L。Apgar评分4~7分和1~3分的脏器损伤分别为5例和3例,脐动脉血pH值7.00~7.19和pH〈7.00的脏器损伤分别为3例和4例。脐动脉血血气的pH值及Apgar评分,与脏器损伤呈负相关。结论低Apgar评分结合脐动脉血pH〈7.00有助于诊断新生儿窒息。 相似文献
9.
脐动脉血血气分析对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索准确性更高的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方法 连续纳入本院分娩活产婴1 388例,统计分析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分析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低Apgar评分、脐动脉血 pH<7.00、低 Apgar评分且脐动脉血pH<7.00的敏感度分别为100%、63.89%、55.56%,特异度分别为 98.91%、95.77%、99.93%;33例低 Apgar评分与窒息的符合率为54.55%,69例脐动脉血pH<7.00与窒息的符合率为17.39%,11例低 Apgar评分且脐动脉血pH<7.00与窒息的符合率为90.91%.结论 目前,新生儿窒息的诊断尚无准确的单一指标,为减少误诊,有必要对低 Apgar评分新生儿加做脐动脉血气分析. 相似文献
10.
78例新生儿窒息脐带动脉血血气检测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新生儿窒息时脐带动脉血气指标,为预防因缺血、缺氧造成多器官受损和及时采取复苏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瑞士AVL-COMPACT3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检测新生儿脐带动脉血血气指标.结果 新生儿窒息患者PCO2升高,PO2、O2Sat、PH、BE均降低.结论 窒息患儿脐带动脉血气指标检测,可了解血氧、二氧化碳聚集及酸中毒情况,为新生儿窒息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12.
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的CT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CT及临床特点。方法总结1998—10~2003—10间,本院新生儿窒息后颅内出血(ICH)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资料。结果60例中,治愈46例,好转12例,2例放弃治疗。结论脑CT是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诊断、分型、治疗,及判断预后中不可缺少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脐动脉血气及乳酸值测定51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脐动脉血气分析及乳酸值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经玉溪市医院采集检验新生儿脐动脉血血气分析的产妇512例,按照临床有无胎儿窘迫征象分为研究组294例和对照组218例,在胎儿娩出后立即行脐动脉血气分析及乳酸值测定,追踪新生儿结局并进行分析。结果①两组的1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脐动脉血乳酸-9pH呈显著负相关(r=-0.818,P〈0.05)。两组脐血pH均值在正常范围内,而研究组乳酸均值较对照组高;②追踪两组产后2-19个月,新生儿发生脑损伤35例,其中死亡3例,比较有无脑损伤组的1min Aic,gar评分、脐动脉血乳酸与血pH,脑损伤新生儿脐动脉血乳酸升高显著。结论产时胎儿窘迫者大多数新生儿出生时脐血气正常;血气分析、乳酸值测定是Apgar评分的补充,联合评估新生儿是诊断新生儿窒息更为客观、准确的方法,能增加对脑损伤的预测,评价新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临床诊断中将脐动脉血血气分析结合Apgar评分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至2016年我院收治的112例新生儿窒息患儿112例,分别以Apgar评分与脐动脉血pH值以及BE值为标准预测多器官损害。结果患儿中多器官损害发生率为44.64%(50/112);以1分钟Apgar≤7或3为标准,多器官损害阳性预测值为46.00%与64.00%,敏感度为30.26%与50.79%,特异度为25.00%与63.27%;以pH是否在7或BE在-16mmol/L以下为标准,阳性预测值为72.00%,敏感度为65.45%,特异度为75.44%。结论其动脉血气分析pH与BE值能够作为新生儿窒息以及多器官损害的评价指标,结合Apgar评分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寻找预防措施,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率。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窒息70例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脐带因素、胎盘功能不全及羊水过少为主要原因,分别占38.5%、16.9%、13.8%。结论:提高产前检查质量,加强孕期保健、产前、产时胎心监护及超声检查,及时防治胎儿宫内窘迫。预防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出生,积极防治产科并发症,适时选择正确分娩方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检查对新生儿窒息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90例窒息新生儿分为重度窒息组,轻度窒息组,选择同期出生在本院产科无窒息正常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检测3组患儿的心肌酶谱。结果经过测定,窒息患儿的LDH、HBDH、CK、CK-MB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轻度窒息组患儿的LDH、HBDH、CK、CK-MB显著高于重度窒息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窒息新生儿心肌酶谱明显改变,且与窒息程度相关,心肌酶谱测定能够反映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程度,对新生儿窒息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与干预有重要临床意义。尤其CK-MB可作为窒息心肌损害的早期、灵敏、特异的重要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危险因素,分析如何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人口素质。方法对2011~2012年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病历、统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新生儿不同性别、产式、孕周、产妇产龄等新生儿窒息影响因素进行比较,找出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结果新生儿窒息率为5.09%;男、女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新生儿窒息的前三位原因是:早产、脐带绕颈、妊娠高血压疾病,分别占56.23%、19.15%和12.46%;早产是新生儿窒息和死亡的首位原因;阴道助产、高龄分娩都会增加新生儿窒息的风险。结论加强围产保健,积极预防早产,是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关键。为了母婴健康,应鼓励适龄婚育,才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和分析新生儿窒息的复苏与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新生儿窒息患者80例,并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复苏与护理,而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更为系统化的复苏与护理干预方案,并分别比较和分析两组新生儿窒息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模式的复苏与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痊愈出院的人数显著增加,而转院和死亡的人数则明显减少,两组间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系统性的新生儿复苏和复苏后护理能够全面提升新生儿的成活率,并进一步改善新生儿窒息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85例新生儿窒息的病案资料,运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新生儿窒息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5.31%(185/3 486),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发生新生儿窒息的比值比(OR)大小依次是产前出血(OR:3.901)、孕周(OR:3.717)、出生体重(OR:3.099)、羊水污染(OR:2.375)、羊水过少(OR:2.317)、脐带异常(OR:2.254)、年龄(OR:2.083)。结论产前出血、孕周、出生体重、羊水污染、羊水过少、脐带异常、年龄为新生儿窒息发生的危险因素。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产前系统检查和产时分娩监护,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