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B超和CT对诊断肝脏血管瘤的价值。方法104例肝脏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观察组采用B超诊断,对照组采用cT诊断,比较两组检出率及诊断表现。结果观察组检出率98.1%(51/52),其中3例未能定性诊断;对照组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出率分别为84.6%(44/52)和96.2%(50/52),且检出病灶均能定性诊断。结果表明,B超和CT增强扫描检出率接近;B超检出率高于CT平扫检出率(P〈0.05);CT增强扫描检出率高于CT平扫检出率(P〈0.05)。结论两种方法用于诊断肝脏血管瘤时,B超和CT增强扫描检出率高,CT特异性更高,二者综合使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结合16层螺旋CT扫描在肝小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常规B超和16层螺旋CT对20例肝小血管瘤(〈30mm)进行对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3-6个月追踪、回访证实。结果20例肝小血管瘤患者B超检出率为100%,B超发现病灶不能定性者2例,平扫有3例未发现病灶,增强扫描检出所有病灶并全部给予定性诊断。结论肝小血管瘤大部分表现为B超高信号、CT平扫低密度,超声检出率优于CT平扫,对超声低回声者往往定性困难,而螺旋CT增强扫描可以准确诊断,二者联合运用能提高对肝小血管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张秀莲 《基层医学论坛》2014,(17):2245-2246
目的:分析观察肝血管瘤声像图结果,了解肝血管瘤声像图特征,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检出肝血管瘤患者共61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脏进行多切面探测,观察病灶的位置、数目、大小、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及周边血流情况。结果61例中病灶位于左叶肝30例(49.18%),右叶肝31例(50.82%);病灶单发50例(81.97%),多发性11例(18.03%);病灶直径平均(4.11±2.13)cm;诊断敏感性达100.00%,特异性为96.72%。高回声者40例(65.57%)、低回声者16例(26.23%)、混合回声型者5例(8.20%)。结论 B超在肝血管瘤的病灶检出方面具有操作方便、无创伤、无痛苦等优点,价格低廉,同时可以反复多次检查,可作为首选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B超扫描与CT扫描诊断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意义。方法 58例病人同时接受B超扫描和CT增强扫描,对其声像图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B超发现强回声型40例,低回声型10例,混合回声型8例,其诊断血管瘤的敏感性为100%(58/58),特异性为96.6%(56/58);CT扫描敏感性为94.8%(55/58),特异性为100%(55/55)。结论 B超诊断血管瘤敏感性高,特异性稍差,价格便宜。适于普查;CT则特异性高,适于最后确诊。两相结合,有很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检中超声诊断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62例接受体检并确诊为肝血管瘤的患者,分析超声诊断在其诊断中的意义。结果62例患者经常规黑白二维超声诊断为强回声型30例(48.39%)、中等回声型12例(19.35%)、低回声型9例(14.52%)及混合回声型11例(17.74);经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有35例患者的肝血管瘤能检测到其内部或者是周围的血流情况,占56.45%。结论体检中超声诊断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意义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超声及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肾上腺髓质脂肪瘤患者的超声、CT及临床资料,分析其声像图特点及超声、CT诊断的准确性。结果17个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病灶中,右侧10个,左侧5个.双侧1例。超声表现为均质型强回声11个,强回声区内分布低回声4个,囊实混合性回声1个,1个漏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上述病灶内均未见明确血流信号。超声和增强CT诊断为肾上腺良性占位的敏感性均为94.1%,诊断为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敏感性分别为23.5%、82.4%,增强CT诊断肾上腺髓质脂肪瘤敏感性明显高于超声(P〈0.05)。结论超声可作为筛选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首选检查和随访观察方法,而增强CT对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定性诊断十分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吴慧颖  于翠玲  王棉  张钧 《吉林医学》2008,29(9):727-729
目的:观察肝脏肿瘤的超声造影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与增强CT三个时期的强化特征,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肝脏实质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动态灰阶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的26例进行了增强CT检查。研究分析30例病例在超声造影与增强CT不同时相的增强情况的各自不同的典型图像。结果:超声造影显示原发性肝癌中85.7%(18/21)的肿块增强早于肝实质,门脉相和延迟相则多呈低回声;与增强CT显示85%(17/20)的肿瘤动脉期高密度,门脉期多呈低密度相一致。肝转移癌中88.9%(8/9)在动脉期呈环状增强或均匀增强,而肝实质期回声显著低于肝组织和增强CT83.3%(5/6)的肿瘤动脉期高密度的表现基本一致。肝脏恶性肿瘤在超声造影与增强CT不同时相的增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超声诊断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住院诊断治疗的肝血管瘤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超声诊断检查,并对比其他的影像学诊断情况。结果彩色B超检查的符合率为81%,普通超声检查的符合率为50%;超声检查图像显示肿块呈现低回声的13例,高回声的11例,混合型的4例。结论普通超声诊断的准确率较低,彩色B超检查的准确率较高,对于肝血管瘤患者的供血情况诊断比较清晰,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脏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经常规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I 3种检查方法诊断为可疑肝脏肿瘤的28例患者,再行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对比分析术前彩超、CT、MRI、术中彩超对肝脏肿瘤的显示率和诊断准确率。比较术前、术中彩超对病灶血流检查结果。结果在28例(45个病灶)患者中,术前彩超、CT、MRI、术中彩超对肝脏肿瘤的显示率分别为71%、80%、88%、95%;术中彩超对肝脏肿瘤的显示率高于术前彩超、CT、MRI ( P <0.05);术前彩超、CT、MRI、术中彩超对肝癌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0%、85%、90%、97%,术中彩超对肝脏肿瘤的准确率高于术前彩超、CT、MRI( P <0.05)。术中彩超比术前彩超对血流信号的敏感性增强。结论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相比腹部彩超、CT、MRI显示率、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对肝脏肿瘤切除术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朱策均  谢淑慧 《当代医师》2013,(11):1543-1544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肾上腺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70例肾上腺肿瘤患者的超声检查及CT检查资料,并与手术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检查和CT在良性肾上腺肿瘤中定位准确率为92.10%与97.36%,定性准确率89.47%与92.1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和CT在恶性肾上腺肿瘤中定位准确率为93.75%与96.87%,定性准确率87.50%与90.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肾上腺肿瘤超声图像大多数边界模糊,形状不规则,回声不均匀。结论超声检查诊断肾上腺肿瘤的符合率均较高,但也都存在误诊和漏诊的不足,临床工作中应密切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并根据不同类型肾上腺肿瘤的超声的特点进行综合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希阿里网(Chiari network,CN)的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美国Vivid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MS3探头,频率2.5-5.0MHz。观察630例受检者右心房内CN的形态、回声、活动度并测量长度。结果共检出CN7例,显示率1.11%。CN大多位于下腔静脉入口周缘,止于三尖瓣环上方、冠状窦开口周围或附近的右房壁上。长度20-35mm。4例呈条索状,3例呈网状。其中1例频发房性早搏;1例频发室性早搏;1例伴心房底部陈旧性血栓可能;7例均未见血液动力学改变。结论CN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变异,一般无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在心脏介入诊断、治疗的操作中可带来困难;有致心律失常作用;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子。超声诊断CN准确、便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诊断海绵状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5年2月1日-2017年2月1日来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疑似海绵状肝血管瘤患者82例,进行常规超声以及超声造影筛检试验,观察2种方法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约登指数和影像诊断表现。 结果 病理诊断结果显示82例患者中有57例患者被确诊,57例患者共发现64个病灶;超声造影诊断肝血管瘤的灵敏度为87.72%,特异度为80.00%,约登指数为0.68,Kappa值为0.662;常规超声诊断灵敏度为59.65%,特异度为68.00%,约登指数为0.28,Kappa值为0.237;超声造影诊断肝血管瘤的灵敏度显著高于常规超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581,P<0.001);常规超声有34例患者呈现高回声,考虑为血管瘤,有8例被误诊,23被漏诊;在超声造影发现的59个病灶中,超声造影共表现出2种增强方式:①周边向中心完全充填,35个病灶;②充填时间缩短,整体性增强,14个病灶。同时发现,低回声病灶4个,5例患者被误诊,7例被漏诊。 结论 超声造影应用于诊断肝血管瘤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漏诊率和误诊率较低,能够有效的区分高、低回声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B型超声检查在脉络膜血管瘤和脉络膜黑色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经眼科A/B超声检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CT、MRI等检查,诊断为脉络膜血管瘤和脉络膜黑色素瘤8眼的眼底表现及A/B型超声检查中的形态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脉络膜血管瘤5例均为孤立性,声像特征为后极部及视乳头附近球壁局限性卵圆形或盘状隆起,凸向玻璃体,表面光滑,内回声均匀,中等强度,无声影,可探及球后壁。脉络膜黑色素瘤声像特征眼内半圆形或蘑菇形实性隆起物,边界清楚、肿物前缘光滑锐利,光点密集明亮、向后逐渐减弱,接近眼球壁出现无回声区、局部眼球壁较周围正常低下即“挖空征”。结论:应用A/B型超声对脉络膜血管瘤和脉络膜黑色素瘤做出临床诊断,对难以确诊的病例,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CT、MRI等影像学可帮助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CT融合成像在鉴别肾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6月经临床病理确诊为肾肿瘤患者79例的超声、CT影像学资料,并行超声/CT融合成像分析。结果肾恶性肿瘤57例,超声图像上多为低回声或等回声,CDFI显示53例肿瘤内部有彩色血流信号显示,4例肿瘤周围有细条状血流;CT平扫以低密度为主,多数增强扫描示为高增强或等增强。良性肿瘤22例,超声图像上多为高回声,多数CDFI无血流信号显示,仅4例肿瘤周边有细条状血流;CT平扫以低密度为主,多数增强为低增强或等增强。超声/CT融合、CT、超声诊断肾肿瘤准确性(96.20%,84.81%,70.89%)、敏感性(96.49%,85.96%,73.68%)、特异性(95.45%,81.82%,63.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CT融合成像技术综合了超声、CT的优势,可提高肾肿瘤的定性诊断准确率,有利于指导临床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付中华  赵宏伟  牛殿英 《中国现代医生》2014,(5):72-73,76,F000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内低回声血管瘤中的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年2月~2012年1月怀疑肝内实性低回声血管瘤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肝内低回声团进行实时谐波超声造影,观察增强方式、开始增强时间、峰值表现。结果 16例低回声血管瘤造影后均为"慢进慢出",增强方式为边缘部环状增强或整体结节状增强。结论彩色多普勒下的超声造影能够提高肝内低回声血管瘤的确诊率,为临床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诊断方面进行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血管肉瘤和血管瘤的CT影像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5月收治的6例肝血管肉瘤患者和14例肝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腹部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26个肝血管肉瘤在增强早期表现为周边强化38.46%,非周边强化61.54%。38个肝脏血管瘤在增强早期表现为非周边强化23.68%,周边强化76.32%。肝血管肉瘤和肝血管瘤早期强化CT强化位置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6个肝血管肉瘤在增强早期表现为片状强化形态65.38%,结节状强化形态34.62%。38个肝脏血管瘤在增强早期表现为片状强化形态60.53%,结节状强化形态39.47%。肝血管肉瘤和肝血管瘤早期强化CT强化形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血管肉瘤和肝血管瘤伴瘤周动静脉短路者分别占53.85%和15.79%,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血管肉瘤主要表现为非周边强化、动静脉短路,而肝脏血管瘤主要表现为周边强化,动静脉短路较为少见。非周边性强化和动静脉短路的强化模式对于鉴别肝血管肉瘤和肝血管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发病率,以普通人群为对照,分析其高发的风险因素及其与 小肝癌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南方医院肝脏中心就诊的17721例CHB患者的影像学资料 及相关临床资料,与同期在南方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行常规体检的21629 例普通人群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普通人群相比, CHB患者的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硬化结节发病率更高,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发病率更低(分别为11.8% vs 8.7%、8.2% vs 1.6%、 20.6% vs 2.4%、0.006% vs 0.042%,均P<0.05),肝细胞腺瘤的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囊肿和肝硬化结节的发病率随 年龄增长而升高,其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0.001);肝血管瘤的发病率在30~49岁患者中最高,无性别差异(P>0.05)。肝脏 良性占位的超声表现多为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晰,形态规则:肝血管瘤常为高回声(83.32%,1579/1895),与小肝癌相比,它的 四周与内部血流信号较少,固有动脉流速更低,门静脉流速更高;肝硬化结节多为强、弱混合回声(79.60%,7637/9595),结节内 部和周边无血流信号,当其体积增大,伴内部回声发生不均匀改变时,提示恶变概率升高;肝囊肿常表现为内部无回声,后方回 声增强。结论CHB患者较普通人群更易发生肝囊肿、肝血管瘤和肝硬化结节;其发病率与年龄、性别相关。本研究总结的肝脏 良、恶性占位,特别是肝硬化结节的超声声学和血流学特征,能够为早期识别肝脏占位的性质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在超声 ( US)、CT及 MRI的影像特点 ,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病灶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 :经手术病理及血管造影证实的 4 0例肝血管瘤病人 ,均进行 US、CT及 MRI检查。对不同检查方法的影像表现及检出率进行比较 ,并对敏感性及特异性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US、CT及MRI对肝血管瘤的敏感性分别为为 70 %、92 .5%和 95% ,特异性分别为 4 7.4 %、73.7%和 94 .7% ,不同方法之间的敏感性有显著差异 ( P<0 .0 0 5) ,MRI对肝血管瘤的敏感性高于 US及 CT。结论 :US可做为肝血管瘤的筛选方法 ,采用螺旋 CT或 /和 MRI更有利于定性 ,联合运用各种检查手段 ,对提高肝血管瘤的诊断准确性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9.
邹文远  石思李  李胜 《西部医学》2010,22(7):1294-1295
目的总结68例肝脏血管瘤的CT与临床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中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68例肝血管瘤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血管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大多数肝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的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呈结节样、环形或斑片状强化,门脉期对比剂逐渐向病灶中心充填。延迟期扫描造影剂进一步向病灶中心充填,部分病灶完全充填为等密度或部分充填。结论结节样强化是CT诊断肝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CT三期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具有定性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