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蜂胶黄酮(PB3A)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培养的人结肠癌SW480细胞分为PB3A组及对照组。 PB3A组予100μg/mL PB3A干预,对照组不干预。干预后两组均培养24 h,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磷酸二酯酶4D(PDE4D)、生长阻滞和DNA损伤诱导基因G( Gadd45G)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干预后倒置显微镜下可见PB3A组细胞缩小、皱缩、折光性减弱,细胞内出现颗粒状物质;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PB3A组PDE4D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Gadd45G 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PB3A能抑制SW480细胞生长,诱导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为下调PDE4D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Gadd45G mRNA和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2.
人衰老二倍体成纤维细胞对烷化剂损伤的应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衰老的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 (2BS)对烷化剂甲磺酸甲酯 (MMS)诱导的DNA损伤的应答。 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不同代龄的人胚肺 2BS为对象 ,以MMS诱导DNA损伤 ,以年轻细胞 (<30代 )为对照 ,观察衰老细胞 (>5 5代 )经MMS处理后的细胞形态、增殖特性、细胞周期的改变 ,并分别检测 gadd4 5、p2 1和p5 3等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变化 ,同时以非程序性DNA合成(UDS)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测定DNA修复能力。 结果 经MMS诱导DNA损伤后 ,衰老细胞的细胞形态、生长曲线和细胞周期的变化均不及年轻细胞明显 ;gadd4 5、p2 1和 p5 3等基因的可诱导性表达均低于年轻细胞 ;同时 ,衰老细胞总的及单个细胞的修复能力较年轻细胞明显下降。 结论 衰老 2BS细胞对MMS诱导的DNA损伤后的细胞应答变化能力下降 ,且其修复能力的减退可能与基因的可诱导性表达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HCV感染对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生长阻滞和DNA损伤诱生蛋白45 α(GADD45 α)表达的影响. 方法 建立全基因HCV JFH1感染的Huh7,5.1细胞模型.用相对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HCV JFH1感染和未感染的Huh7.5.1细胞中GADD45 α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组间数据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HCV JFH1感染的Huh7.5.1细胞内有HCV RNA高水平复制及HCV NS5A蛋白质和核心蛋白的表达.与未感染Huh7.5.1细胞相比,HCV JFH1感染72h的细胞内GADD45αmRNA和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分别为0.57±0.09比1.00±0.11和0.28±0.03比1.0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5.407和560.04,P值均<0.01). 结论 HCV下调GADD45 α的转录和蛋白质表达,影响DNA损伤修复,这可能是HCV感染致肝癌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大黄素通过p53途径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p53途径在大黄素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中的地位。方法通过细胞计数、老化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Annexin V标记等方法观察大黄素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特点。^3H-胸苷掺入法测定DNA合成、流式细胞仪了解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检测p53蛋白表达变化、基因芯片观察mRNA表达水平。结果(1)1.6~3.1μg/ml大黄素延缓细胞生长,6.3~12.5μg/ml大黄素促进细胞老化,25.0μg/ml大黄素则可显著诱导细胞凋亡。(2)大黄素干预24h后,出现非计划性DNA合成现象,这是DNA损伤的敏感性标志。p53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呈大黄素浓度依赖性上调。除了细胞增殖基因表达下调,其他基因表达均上调,如细胞老化基因、细胞凋亡基因、DNA损伤修复基因。(3)大黄素能够迅速渗透进入细胞,在细胞内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绝大多数以颗粒形态分布于细胞胞浆中,细胞核中也有少量分布。结论大黄素通过损伤DNA激活p53途径。随着大黄素浓度升高,p53途径激活程度也随之增强并产生多种细胞增殖抑制效应,即生长停滞、细胞老化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脑缺血再灌注时 ,细胞内氧自由基大量增加 ,直接参与神经元损伤 ,其机制与氧化DNA损伤有关。氧化DNA损伤主要包括DNA单链损伤和双链损伤。DNA单链损伤可造成多二磷酸腺苷 核糖多聚酶 (PARP)过度激活 ,并引起辅酶I(NAD )衰竭 ,使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研究氧化DNA损伤的分子机制及寻找抑制DNA损伤的特异性药物 ,对于缺血性脑损伤的防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线粒体DNA与细胞凋亡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凋亡亦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现象,不仅出现在生理情况下,更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退行性神经病变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细胞凋亡过程中许多重要事件与线粒体有关,例如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激活剂的释放(如细胞色素C)、电子传递链的变化、线粒体跨膜电位的消失、异常的细胞氧化-还原反应及促进凋亡或抑制凋亡的bcl- 2家族的参与等。而线粒体又受核DNA( n DNA)和线粒体DNA( mt DNA)的双重控制,其中mt DNA控制线粒体的呼吸作用等基本特征。因此,近年来mt DNA与细胞凋亡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现将其研究进展综…  相似文献   

7.
DNA损伤与肝癌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毒素污染,饮酒,电离辐射以及具有有遗传毒性的人体代谢产物等能够诱导肝癌的发生,他们大都直接作用于肝细胞的遗传物质,引起DNA的损伤,这是发生肝癌的重要分子基础.DNA损伤后引起细胞一系列的反应,包括损伤信号的传导,损伤修复,诱导细胞死亡.这些诱因也能作用于损伤修复系统中的某个环节,使DNA损伤不能修复或不能正确修复,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因此,损伤DNA的累积就成为肝癌发生的重要分子机制,对其深入研究将会为肝癌的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细胞内部因素或周围环境因素会导致DNA损伤,DNA损伤可触发两条途径来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1)细胞周期阻滞,由DNA损伤修复蛋白介导DNA损伤修复;(2)严重的DNA损伤会由p53介导进入细胞凋亡途径.两者发生异常时,损伤的DNA累积而导致基因突变,最严重的后果是癌变.研究发现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在DNA损伤反应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而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相继发现,证明了这一修饰过程的可逆性.此文主要对DNA损伤与肿瘤的关系,以及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在DNA损伤反应过程中的调节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Gadd45a在人脑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检测正常人脑组织和胶质瘤细胞系U251中的Gadd45a mRNA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结果 正常人脑组织Gadd45a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U251细胞(P<0.05).U251细胞在S期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人脑神经细胞,G2-M期比率明显降低(P<0.05).U251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正常人脑细胞(P<0.05),增殖率明显高于正常人脑神经细胞(P<0.05).结论 Gadd45a基因低表达导致细胞多处于S期,降低细胞凋亡率从而促进人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体外培养3代融合的牛视网膜血管周细胞,分别在对照组(5.5mmol/L)与高糖各组(15,25,35mmol/L)中孵育6d,透射电镜观察周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培养液丙二醛(MDA)水平;黄嘌呤氧化酶反应系统检测培养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DNA损伤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糖各组MDA含量/SOD活力比值增加(P0.01)。高糖各组周细胞彗尾长度及拖尾率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同剂量组周细胞彗尾长度与MDA/SOD比值呈正相关(r=0.729,P0.01)。结论:高糖可引起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氧化应激和DNA损伤,氧化应激可能在高糖诱导的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DNA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