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对用“下法”治疗“乙脑”的看法乙脑属于中医的暑病范畴。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多推崇叶天士引述张凤逵《伤暑全书》“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酸甘敛阴,不必用下”的说法。但在临床实践中,暑病多有可下之证,尤其是乙脑,用下法往往能收捷效,主要视乎各个阶段的见证不同而已。我们认为,伤寒温病,邪从火化,归于阳明,里有实热的便可用下。暑病的热,更有甚于伤寒湿病,火化更速,里结于阳明,可下的见证更多。当乙脑出现持续高热、神昏、抽搐时,从中医辨证认为“热极生风”。一般多用全蝎、  相似文献   

2.
<正> 温病学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自古以来各医家都认为它是中医的基础和临床的主要部分,学中医者不可不读。为了大家共同学习,现将我个人对温病的辨证施治略述如下,希同道们批评指正。一、温病怎样辨证温病一般运用卫气营血和三焦学说,再参考六经等来进行辨证,看邪气已到那一部  相似文献   

3.
中医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诊断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温病的辨证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舌象能及时反映温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杂病重脉,温病重舌,所以,舌象与温病的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4.
中医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诊断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温病的辨证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舌象能及时反映温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杂病重脉,温病重舌,所以,舌象与温病的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5.
八角莲治疗乙型脑炎8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迄今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尚无特效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疗效亦不满意。七十年代在学习中医中药的过程中,按照中医的理论,乙脑属温病,“暑温”、“暑风“、“暑痉”、“暑厥”范畴,治则以清热解毒,凉血熄风,化湿开窍为原则。八角莲有  相似文献   

6.
对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提出创建中医发热病学的探索历程进行梳理,并基于邓铁涛教授的学术构想就中医发热病学的基本内容和辨证纲要展开分析。中医学术史上伤寒与温病学派论争已久,邓铁涛教授倡导外感发热病应统一寒温辨证(即将伤寒和温病学说融合,形成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提纲),进而提出创建中医发热病学以研究发热病的证治规律,统一外感、内伤发热之辨证论治。发热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内伤疾病。外感发热病的辨证应采用统一寒温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内伤发热病的辨证以脏腑辨证为总纲,以五脏相关学说为指导。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疾病种类很多,目前西医尚无特效的治疗手段,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病毒性疾病可归属为中医温病范畴,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指导遣方用药,疗效显著。现将近10年来卫气营血辨证在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医内科以五脏论杂病,六经论伤寒,卫气营血与三焦论温病,是中医临床辨证三大纲领。广东名老中医刘赤选教授,擅长伤寒,温病,精于内科,善于运用古方,临床辨证准确,经验丰富,用药精简,疗效甚高。现将他对五脏病的临床辨治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指正。  相似文献   

9.
叶天士论温病三焦辨治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医家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体系 ,用来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 ,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应当指出的是 ,叶天士还提出了以三焦辨治温病的观点 ,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影响颇大。本文就叶氏的这一学术观点 ,进行探讨。1 辨治温病 ,需究三焦自汉代以来 ,中医一直用六经辨证理论来论治外感热病。用六经辨证来论治伤寒 ,无疑是正确的。但随着对温病研究的深入 ,人们认识到用六经辨证体系来诊疗温病 ,有时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 ,许多医家试图创立新说来论治温病。叶天士以前的医家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叶氏在继承前辈学术成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湿温病属温病,附子辛温,用附子治疗湿温病,于理似不相合。但自上海20世纪初著名的中医学家祝味菊先生首开以附子治疗属湿温病之肠伤寒始。众多医家亦使用附片于温热病,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当今“火神派”过火的状况下。很多中医初学者不加辨证地盲目追从,恐遗祸于人。因此,有必要对祝氏使用附子治疗湿温病的历史背景、辨证要点,加以分析,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1.
临床基础学科辨证论治体系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在教学中,找出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共性,融伤寒与温病于一体,统一外感热病辨证纲领,建立中医外感热病辨治体系;融外感热病与内伤热病于一体,统一中医热病辨证纲领,建立中医热病辨治体系;在条件许可、教师自愿的情况下,临床基础学科内部三门课程教师之间进行适当调整,全方位提高临床基础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2.
论温病学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学核心理论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是中医辨证学的重要内容,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其理法不仅可以辨治温病,而且可广泛应用于杂病的辨治;温病学学科应界定为基础中医学三级学科。温病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应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注重温病学理法辨治杂病的研究、温病学名家杂病辨治规律的研究、伤寒学与温病学移植渗透的研究、温病学理论和方法与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移植渗透的研究。温病学课程有待分化为:经典温病学、温病学派杂病学、中医传染病学、实验温病学。温病学的概念有待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宏观为主的方法对33例流脑舌象与神志、发热、口唇疱疹、出血等的关系进行严密观察。以就其实质,掌握温病舌象规律,为用舌象诊治温病作了较好的探索,提示中医舌诊研究对温病的辨证施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统一中医理论中伤寒与温病的概念,是中医在辨治传染病问题时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一气周流的角度看,寒热原本是一体,只不过伤寒学说详于寒,略于温,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崛起埋下了伏笔,但二者并无本质差别。六经的辨治可统寒温,广义的伤寒应该包括温病的范畴,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可与六经辨证相须使用,且温病学中的药证与方证也可以看作是对伤寒药证与方证的进一步补充。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亚败血症1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11例变应性亚败血症临床观察及辨证方药的分析,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以减少单纯使用糖皮质激素而引起的副作用多的问题,并提出中医辨证以温病之卫气营血辨证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自从清代温病学说创立后,即自立门户,产生了伤寒温病两大学派的争论,二者至今未能统一。笔者通过学习发现,作为两种学说各自辨证施治纲领的卫气营血与六经辨证方法,竟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和一致性,而卫气营血辨证在某些方面又较六经辨证有着优越性。因此,有必要将这两种学说统一起来,创立一门新的,统一的中医热病学,以使祖国医学在急重症的治疗上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出血热(EHF)属祖国医学中温病范畴。清代叶天士运用卫气营血辨证方法,表示温病病变过程中深浅轻重不同的四个阶段。我们对10例EHF病人以卫气营血辨证为基础作5—HT(5—羟色胺)及CPK(磷酸肌酸激酶)的测定分析。测定方法对EHF患者进行分期和中医辨证,并取血样标本分别测定5—HT和CPK。测定采用荧光法,使用日本岛津RF—52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结果 10例EHF患者,9例为发热期,1例为低压休克期;中医辨证4例为气分证,6例为气营两燔证。  相似文献   

18.
中医病位内涵,与现代医学在解剖学基础上建立的实体病位不同,主要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功能体系,是应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理论,金元时期形成的归经理论,明清时期的温病学说,乃至现代的活血化瘀理论、微观辨证,无不从空间及时间、宏观及微观等不同维度发展并完善中医病位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19.
正中医辨证一直处于多元化,有纲领性的八纲辨证,有伤寒六经辨证、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内伤病的脏腑辨证,还有后来兴起的奇经辨证等。疾病千变万化,现代一些医家发现单纯的一种思路很难适应复杂疑难病的辨治,转而在统一性上下功夫,希望做到整体辨证,但是到现在为止还缺乏一个完整的思路,而笔者有意在肾病方面做一尝试,以六经为纲,结合温病、八纲理论辨治肾病。1肾相关生理肾病的发生与肺、脾、肾、三焦关系密切,三焦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20.
湿温病湿重于热证病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按温病学理论及现代研究方法 ,用多因素综合造模方法模拟了湿温病湿重于热证的发生发展过程 ,从中医辨证角度观察其症状和体征 ,与临床所见该证的主要症状体征和病理变化相符合。本实验将为研究湿温病湿重于热证提供较为理想的动物病理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