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AO颈前路空心螺丝钉内固定治疗成人Ⅱ型和Ⅲ型新鲜齿状突骨折安全性、效果和最佳手术治疗方案。方法从2000年8月~2002年10月,应用AO经颈前路空心螺丝钉内固定治疗成人齿状突骨折16例。其中Ⅱ型9例,Ⅲ型7例。采用1枚螺钉固定13例,2枚螺钉固定3例。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进行体格检查,拍摄上颈椎正侧位及张口位X线片和CT检查。结果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16例全部获得随访。骨折复位满意,骨折愈合率93.8%(15/16),1例经过延长外固定时间最终达到骨愈合,2例遗留颈部僵硬感,但临床检查无活动受限。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AO颈前路空心螺丝钉内固定治疗成人Ⅱ型和Ⅲ型齿状突新鲜骨折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是治疗该类型骨折的最佳选择;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精细的手术操作以及术后适当的外固定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成人新鲜齿状突Ⅱ、Ⅲ型,有寰枢椎脱位者术前先行颅骨牵引复位,x线片显示复位满意后在C形臂x线监视下,行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23.6个月,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无明显颈部运动受限,无螺钉断裂、移位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详细的术前准备、精确的手术操作情况下,经皮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具有微创、内固定牢靠、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不错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前路加压螺钉在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0月-2009年12月.对23例Ⅱ型齿突骨折在X线监测下施行经颈前路单枚加压螺钉内固定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以及颈部活动情况。结果手术时间75~120min,平均95min。术中出血50~110ml,平均70ml。术中无一例发生副损伤。所有患者获得6—32个月的随访,平均16个月。23例骨折均正常愈合;23例骨折愈合后颈椎活动均恢复正常。结论颈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技术有固定简单可靠、损伤少、愈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前路加压螺钉在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0月~2009年12月,对23例II型齿突骨折在X线监测下施行经颈前路单枚加压螺钉内固定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以及颈部活动情况。结果手术时间75~120min,平均95min。术中出血50~110ml,平均70ml。术中无一例发生副损伤。所有患者获得6~32个月的随访,平均16个月。23例骨折均正常愈合;23例骨折愈合后颈椎活动均恢复正常。结论颈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技术有固定简单可靠、损伤少、愈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II型齿状突骨折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研究齿状突骨折的过程中,探究Mimics软件在其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方法以18例该症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二维图像,以及三维医学影像等方式并结合人体医学结构方面的知识来研究三维立体可视化的结构,这些结构就包括了颅骨、寰椎体,以及枢椎等。结果根据所研究的患者的骨折位置,并结合Anderson andD’Alonzo的分型,可以将齿状突骨折区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尖端骨折,一共有2例此种类型的病患;第二种,基底骨折,有12例此种类型的病患;第三种,枢椎椎体部骨折,有4例此种类型的病患。结论 Mimics软件对于研究齿状突骨折有着重大的作用,它能够将患者的病况做出最详细的分析,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该类病患的手术治愈几率,并为以后的齿状突骨折的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分析数据。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枢椎齿突骨折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齿状突骨折的患者,CT也表现出齿状突骨折。结果依据多平面的重组结果能很好的诊断、排出和指导齿状突的骨折。结论多排螺旋CT的三维重建对于确诊齿状突骨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枢椎齿状突骨折是一种严重损伤,常会影响颈椎的稳定性,在颈椎的损伤中约占10%左右,发病率约占颈椎损伤的10%。枢椎齿状突由于解剖结构特殊及其后方毗邻脊髓,临床上有发生延迟性或者急性颈脊髓损伤,一部分患者可能发生骨折不愈合,一系列症状的出现可能导致患者终身残废或者付出生命的代价。1齿状突的解剖特点枢椎齿状突是寰枢区的运动枢纽,其与寰椎前弓齿状突切迹构成的寰齿关节的旋转运动功能占整个颈椎旋转功能的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探讨冠状位CT扫描在鼻咽癌颅底侵犯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3例鼻咽癌患者进行轴位及冠状位CT扫描,比较两种体位对鼻咽癌颅底侵犯的检出情况。结果轴位扫描所见肿瘤侵袭、转移灶中173例经冠状位扫描证实;轴位扫描无骨质侵袭及转移者16例中,经冠状位扫描见4例骨质破坏;轴位扫描所见10例难以确定是否骨质破坏者,经冠状位扫描证实4例骨质破坏,6例正常;另外,冠状位扫描显示了21例轴位扫描未发现的骨质破坏;同时有21例患者轴位扫描可见骨质破坏,但冠状位仅显示12例,且位置不同。结论 CT扫描在鼻咽癌颅底侵犯影像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单纯轴位扫描具有一定局限性,联合应用轴位与冠状位的扫描,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颅底野补量对T3、T4期鼻咽癌患者颅底复发的影响。方法对从2004年1月~2005年4月收治的303例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分期T3、T4的初治患者做随机分组研究,对照组鼻咽常规放疗剂量为(70.05±1.05)Gy。研究组在常规放疗后接受颅底补量4~8Gy(补量组),对照组未进行颅底补量。结果补量组2、3、5年颅底局控率分别为98%、91.8%、86.8%,对照组分别为93.4%、76.4%、65.1%,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复发时间补量组为46个月,对照组为3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补量组与对照组的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2.08%和7.79%,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底补量放疗可减少T3、T4分期鼻咽癌患者的颅底复发率,放射性脑病发生率未增加。 相似文献
13.
1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3)
目的探讨颅底肿瘤患者鼻内镜颅底手术术后颅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医院收治的行鼻内镜颅内手术的颅底肿瘤患者943例;对发生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进行观察分析;对发生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中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943例患者中发生术后颅内感染的患者47例,感染率4.98%;47例感染患者分离培养病原菌6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1株占59.42%,革兰阴性菌28株占40.58%;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红霉素、利福平耐药率较高,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和青霉素G耐药率较高;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耐药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和美罗培南耐药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颅底重建、脑脊液鼻漏、颅底手术史、术前应用抗菌药物为术后颅内感染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底肿瘤患者鼻内镜颅底手术术后颅内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较多。应按照病原学类型采取针对性预防感染措施,且有效监测存在的感染因素,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在神经内镜辅助下前颅底沟通性肿瘤的手术切除与修复方法.方法 对19例前颅底沟通性肿瘤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颅面联合入路进行鼻腔、鼻窦-颅沟通性肿瘤(15例)、鼻-眶-颅沟通性肿瘤(4例)切除术,并同期行带蒂额肌帽状腱膜裂层颅骨瓣修复术.结果 19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肿瘤全切率78.9%,次全切除率15.8%,部分切除率5.3%.良性肿瘤4例,至今全部存活;恶性肿瘤15例,2年生存11例,3年生存8例,5年以上生存6例.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下颅面联合入路,进行前颅底沟通性肿瘤切除术,加以带蒂额肌帽状腱膜裂层颅骨瓣修复,切除范围安全彻底,修复方便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切除及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骨瓣普通冰箱冷冻保存后再回植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总结某医院应用普通冰箱于-20℃冷冻保存洗净后严格无菌包裹颅骨瓣,自体颅骨修补时在常温解冻后颅骨瓣钻细孔数个,再分别用碘伏溶液及庆大霉素盐水浸泡并反复充分冲洗后复位于原骨窗。结果:术后6个月~1年对病人行颅脑CT及X线检查复查:124例患者达到一期愈合,骨瓣解剖复位,颅骨未见异常改变,可见少量骨痂生长,外观未见骨质吸收,外形美观。2例患者术后1年出现溶骨,骨瓣缩小浮动,行二次手术取出骨瓣,同期钛网修补;1例患者因伤口裂开骨瓣外露发生感染,经换药引流无效,行二次手术取出骨瓣并4个月后再行钛网修补术,术后恢复良好;7例患者出现皮下积液行1~3次穿刺抽吸加压包扎后一期愈合;合并脑积水患者积水改善明显。结论:普通冰箱冷冻保存的自体颅骨瓣可以安全、可靠地用于颅骨成形术,而且成形效果理想,不变形,少排异,外观上更接近解剖学特点,病人心理容易接受,尤其价廉,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17.
培本方调节哮喘大鼠HPA轴紊乱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培本方对哮喘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紊乱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卵蛋白(OVA)致敏、激发复制大鼠慢性哮喘模型,以阿斯美胶囊为对照药,通过检测血清皮质酮(CORT)、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含量的变化,探讨培本方对大鼠哮喘模型的影响。[结果]模型组较正常组CORT及CRH含量均显著降低,ACTH含量无明显改变;经培本方治疗后,CORT及CRH含量均可明显升高,且培本方高剂量组可使ACTH水平有所增高。[结论]培本方抗哮喘作用的机制之一为纠正哮喘HPA轴紊乱。 相似文献
18.
针对山东省商河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程地质条件及垃圾堆载特点,介绍了地基处理方法的选用原则,根据地勘建议做水泥深层搅拌桩处理,与建筑常用的强夯法、换填法等处理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比选,确定采用强夯法处理最为适合,并提出了具体的施工方法,对强夯后地基进行载荷试验检测,结果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Asa OO Onayade AA Fatusi AO Ijadunola KT Abiona TC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journal》2008,12(6):692-698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intermittent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malaria using sulphadoxine-pyrimethamine (SP) in the prevention
of anaemia in women of low parity in a low socio-economic, malaria endemic setting. Method The study design was an open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comparing anaemia incidence among pregnant women on intermittent presumptive
treatment of malaria with SP with those on chloroquine (CQ). A total of 352 primigravid and secondigravid women between 16
and 30 weeks gestation receiving antenatal care at the Primary Health Care Center, Enuwa in Ile-Ife, Osun State, Nigeria were
serially recruited and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of 176 each.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SP (to a maximum of three doses depending on the gestational age at enrollment into the study)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had
treatment doses of CQ at recruitment and subsequently only if they had symptoms suggestive of malaria. The primary outcome
measure was anaemia (haematocrit < 30) at 34 weeks of gestation. Result At recruitment and 34 weeks gestation,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 in terms of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past medical history. Thirty-three (22.6%) and 52 (37.1%) women in
the study and control groups, respectively, had anaemia (protective efficacy 49.5%, p = 0.01). With multivariate analysis, controlling for the possible confounding effects of education, parity, haemoglobin level
at booking and malaria parasitaemia in peripheral blood, the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naemia in the two groups remained
significant (p = 0.01; odds ratio = 0.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 0.29–0.85). Conclusion The IPT regime with sulphadoxine-pyrimethamine is an effective, practicable strategy to decrease risk of anaemia in women
of low parity residing in areas endemic for malaria.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描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昼夜节律指标随青春期发育变化的特征。方法 2015年10月选择安徽省马鞍山市3所小学1 070名2~3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并于2016年和2017年开展随访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体格发育、青春期发育和HPA轴昼夜节律。收集清晨觉醒时、醒后30 min和晚上入睡时3个时点唾液样本,并计算HPA轴昼夜节律指标:皮质醇觉醒应答(CAR)、昼间皮质醇总分泌量及昼夜皮质醇斜率(DCS)。采用睾丸容积、乳房发育分别评价男女童青春期发育阶段。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出生日期、入睡与起床时间和每周体力活动等信息。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HPA轴昼夜节律基线各指标在基线、随访期及不同青春期发育进程中的差异。结果 随访期间,青春期发育启动组和持续发育组CAR值、CAR变化值均高于与持续未发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R:Z值分别为8.551和4.680,均P<0.01;CAR变化值:Z值分别为4.079和2.700,均P<0.01);青春期启动组昼间皮质醇总分泌量高于持续未发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91,P=0.010)。与持续未发育组相比,DCS变化值在青春期启动组和持续发育组中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50,Z=-2.151;均P<0.05)。昼间皮质醇总分泌量变化值与DCS在不同青春期发育进程组儿童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昼间皮质醇总分泌量变化值:χ2=2.747,P=0.253;DCS:χ2=4.554,P=0.032)。结论 HPA轴昼夜节律指标与青春期发育有关,CAR、昼间皮质醇总分泌量随青春期发育进行而升高,昼间皮质醇差值随青春期发育而下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