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脉冲凝胶电泳分型在伤寒暴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深圳市某区伤寒暴发在不同厂区,不同来源的伤寒沙门菌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建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行同源性分析,并与表型分型比较。方法:对深圳市某街道社区10个工厂的伤寒患者分离的28株伤寒沙门菌,根据不同厂区、不同来源的伤寒菌株,采用传统的生化分型、血清学分型,肥达反应,药物敏感分型,荧光PCR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生物学分型的技术进行研究。结果:从93例发热现症病人的血和粪便中分离出28株伤寒沙门菌,肥达反应阳性(“O”≥1∶80;“H”≥1∶160;)59例,分离出伤寒沙门菌患者中,肥达反应阳性19例。从伤寒沙门菌菌株中抽取4个工厂患者中分离的11株伤寒沙门菌和1株乙型副伤寒沙门菌,进行了荧光PCR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全基因DNA指纹图谱分析,12株伤寒沙门菌的指纹图谱完全相同,有高度的同源性。对12株伤寒沙门菌荧光PCR检测均呈阳性,28株伤寒沙门菌生化表型相同,血清学分型相同,药敏结果有差异,肥达实验抗体滴度与健康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生化表型和血清学分型不能进行同源性分析,而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全基因DNA指纹图谱分析,可追溯其同源性,通过12株伤寒菌株的PFGE分型图谱分析,菌株之间有高度的同源性,确认是由相同病原菌引起的一宗伤寒疫情。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标准诊断用伤寒O型菌液、H型菌液制作抗原片,用羊抗人IgM荧光抗体、羊抗人IgG荧光抗体,以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分别测伤寒O抗体(IgM)和H抗体(IgG)。26例伤寒及疑似伤寒患者血清肥达氏反应测得伤寒O抗体≥1∶80为8例,阳性率为30.77%,经IFAT测得阳性11例,阳性率为42.31%。8例O抗体肥达氏反应阳性IFAT均为阳性,儿何滴度由1∶230提高到1∶320。26份血清经肥达氏反应测得H抗体≥1:160为9例,阳性率为34.62%;  相似文献   

3.
凝胶技术检测伤寒沙门菌抗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凝胶技术检测伤寒沙门菌抗体的意义。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技术(MGCT)及肥达反应法(WR)分别检测32例疑似伤寒及副伤寒病患者。结果32例患者中,伤寒菌“O”、“H”及“甲”、“乙”、“丙”各种抗体滴度凝胶法要比肥达法高出1~2个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柱凝胶技术检测伤寒菌抗体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便于观察,能为早期诊断、快速诊断提供给临床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某中学伤寒暴发流行因素,制定相应防制措施。[方法]以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结合临床表现、病原菌培养分离、血清肥达氏反应检测。[结果]罹患率8.2%(115/1400)。从病人血液、肛拭子和井水中检出伤寒杆菌3株,283份血清肥达氏反应68份阳性.42份病人双份血清前后滴度呈4倍增长3份。健康对照“O”、“H”滴度均在≤1:40范围。[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是一起经水传播的伤寒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交流并讨论在SARS检验中的疑问,为更多了解病情提供参考。[方法]采集SARS病人早期标本以及尸解标本,包括血液,漱口液、肺组织、胸腔积液等,作大量血清学检验和细菌排查检验。[结果]第一,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6位重症SARS病人,检出6株缓症链球菌;第二,作肥达—外斐氏反应、钩端螺旋体玻凝凝溶试验,抗体滴度比正常人略微升高,出现假阳性。[结论]SARS是一种新增的传染病,近距离接触传染性很强,更多了解SARS患者的病情特点,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避免疫情播散、改善预后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菌细胞为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BCA-ELISA),不用提取抗原,可测定直接作用于宿主体内的菌细胞表面裸露抗原决定簇(蛋白质、脂多糖)激起的抗体,能更确切地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其敏感性较肥达氏等细菌凝集试验测得的这种抗体滴度高10~100倍,已用于检测许多细菌表面(或菌毛)抗原的抗体[1-4].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80例(60例成人,20例儿童)血培养阳性的伤寒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介导免疫反应进行了研究,并选择5年内未患过伤寒或未接受过伤寒付伤寒混合菌苗注射者作为对照组。用标准肥达氏凝集反应测定 O 和 H 抗体滴度。稀释度1/20者为阴性;80以下者为低抗体滴度,80以上者为高抗体滴度。用伤寒菌的超声溶解产物(ultrasoniclysate)作抗原,用稍加改良的 Federlin 等的方法作白细胞游走试验(LMT)。如果游走指数在0.80以下者则为 LMT 阳性。  相似文献   

8.
试管凝集法和被动血凝法,虽被沿用于伤寒和副伤寒的免疫学诊断,但都有一些不足之处。如肥达氏反应,由于与整个细菌的表面抗原作用,往往有假阳性;被动血凝试验较灵敏,但和肥达氏反应一样,能选择性地检测IgM级抗体。自从提出酶连免疫吸附试验(以下简称酶标法)后,取得了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本文中作者用经化学纯化的更为特异的脂多糖抗原制剂,检测了一次鼠伤寒沙门  相似文献   

9.
关于甲型副伤寒患者肥达氏试验中的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对伤寒副伤寒的诊断从病原 学诊断,肥达氏反应逐渐发展有对流免疫电泳法、杀菌抗体试 验法、炭凝集试验法、酶联免疫吸咐试验法、胶孔凝集试验法 和SPA协同凝集法等多种诊断方法,这些方法的建立有利于 伤寒的早期诊断,也大大提高了伤寒副伤寒的诊断率。但是 目前在我国伤寒付伤寒的病原学诊断和肥达氏反应仍被广泛使用。特别是缺乏细菌室的广大基层医院(如乡镇医院),肥达氏反应仍是诊断伤寒、副伤寒的重要依据,本文就98例甲型 副伤寒患者其肥达氏反应中的几个问题作了探讨,现报告如 下: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研究了空肠/结肠弯曲菌(cJc)的抗体反应。两株cJc的混合脂多糖(LPS)作为ELISA的抗原,与用作试验的24只兔抗cJc血清显示高滴度抗体。然而,仅7%弯曲菌肠炎病人的双份血清对这种混合LPS抗原显示抗体反应。此外,所得结果提示有人免疫球旦白的非特异性结合。经福尔马林处理的24株cJc被用作ELISA抗原时,其相应兔抗血清都同其中的一株菌(M_(14))起反应。人免疫球旦白基本上没有非特异性的结合。健康输血员血清可检出抗体,儿童血清的抗体滴度较低,提示早期有免疫。67例粪便培养cJc阳性的肠炎病人,其单份或双份血清标本能测出IgG抗体滴度明显升高的占82%。IgG滴度在感染的早期就有升高,说明是对较早期免疫的加强作用。此等病人的这些血清有77%亦能测出IgM抗体。依据肠炎病人血清的IgG和IgM分析,弯曲菌ELISA血清学阳性占94%,而健康对照组阳性仅占5%。  相似文献   

11.
肥达氏反应是最早用于伤寒诊断的实验方法,但据近年报道,该法的阳性率较低,且有一定数量的假阳性,因此,对该法在伤寒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提出了质疑。本文就一次伤寒暴发流行中61例病人的肥达氏反应结果进行分析,以评价该法在伤寒诊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防止漏检赖氨酸脱羧酶阴性的伤寒菌株。[方法]2012年5月在一发热病人血液标本中检出1株沙门菌,用沙门菌显色培养基、强、弱选择培养基分离,对菌株进行系统生化、AP120E、美国BD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血清学试验确认。[结果]分离培养、生化特性、血清学试验均符合伤寒沙门菌,只有赖氨酸脱羧酶阴性。经微量生化等系统鉴定为1株赖氨脱羧酶阴性的伤寒菌。[结论]必须注意鉴别赖氨酸脱羧酶阴性的伤寒菌。  相似文献   

13.
一起由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实验室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一起引起食物中毒的可疑病原菌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按照GB/T4789-2003,开展实验室细菌分离和病原学鉴定。结果:对10份来源于酒店的样品,17份病人大便,2份呕吐物进行细菌分离,生化试验与血清学诊断;对24名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进行肥达氏反应。结果检出21株肠炎沙门菌,双份血清滴度均有4倍以上升高。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分析,致病菌分离结果,证实这是一起由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14.
肥达氏-外斐氏试验3种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检测肥达氏-外斐氏试验都采用直接凝集法(试管法)、微量法(塑料盘微量法).以上2种方法需时较长,报告结果较慢.我们依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可在1~2min内完成的机理,对常规肥达氏、外斐氏试验采用了离心沉淀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我们用3种方法对伤寒疫区(红卫街管理区)含伤寒病人11人,疑似病人、接触者计300份血清进行了伤寒、副伤寒、OX1の抗体水平调查,并做对比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本文报告了一起76例水型伤寒病后体液免疫抗体(肥达氐)不同时期的追踪观察测定,表明伤寒菌体“[O]”抗体、鞭毛“[H]”抗体滴度在病后1年已不具有免疫能力。76例临床确诊伤寒病例,“O”、“H”抗体呈双倍递增。确诊病程是“O”抗现原刺激机体产生 IgM 抵高峰期,“H”抗原刺激机体产生 IgG 仍处于升高阶段,因此出“H”抗体较“O”抗体滴度平均低44.1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不同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地区自然人群肥达氏抗体水平,指导肥达氏结果的判断。方法 在伤寒、副伤寒高发区灵川县和低发区梧州市采集自然人群血清,进行肥达氏反应(试管法),采用统计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灵川县、梧州市的TO抗体的GMT分别为45.73、28.50,TH的GMT分别为39.74、25.56,AH的GMT分别为22.63、20.18,BH的GMT分别为25.11、23.34;根据抗体GMT的95%上界值推测出按两倍稀释法计算的滴度区段两地分别为:灵川县TO 1:160,TH 1:160,AH l:40,BH l:80,梧州市TO 1:80,TH 1:80,AH l:40,BH l:80,提出了我区高发和低发的肥达氏诊断参考值;两地肥达氏抗体GMT以10-49岁年龄组为高峰,女性水平普遍高于男性;按照国家GB 16001-1995标准,两地自然人群肥达氏结果达到伤寒诊断标准的阳性率分别为5.41%和0.87%。结论 两地自然人群的肥达氏抗体水平与其发病率的高低相一致;各抗原的抗体水平与广西近年的流行特点相一致;GMT高峰年龄分布与我区伤寒、副伤寒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的特点相一致,但女性水平普遍高于男性则与广西发病男性高于女性的特点不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多重PCR方法鉴定伤寒沙门菌,为临床确诊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快速准确的实验室技术支持。方法根据沙门菌菌体抗原A/D1群基因、鞭毛抗原基因(fliC-Hd)及伤寒沙门菌Vi抗原基因片段(Vi)设计引物,建立多重PCR体系并进行反应条件优化。选择15株不同血清型沙门菌及18株非沙门菌菌株,对所建立体系的特异性进行检测,并将该体系应用于浙江省分离的50株实际样本的检测。结果建立并优化了伤寒沙门菌检测的多重PCR体系,优化后25μl PCR体系包括100μM dNTPs、2.5 U Taq DNA聚合酶、引物各0.2μM、模板5μl;PCR条件为94℃变性1 min,56℃退火1 min,72℃延伸1 min,共循环35次。该体系具有高特异性,可准确快速鉴定伤寒血清型沙门菌,同时也可区分A群及D群血清群的沙门菌,并能检测鞭毛抗原为Hd及毒力基因Vi阳性的沙门菌,对实际样本检测符合率达100.00%。结论多重PCR可准确鉴定伤寒沙门菌,能作为传统血清学分型的辅助方法用于伤寒沙门菌的鉴定。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用R-LPS-ELISA法检测伤寒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和IgG抗体,以作伤寒的早期快速诊断,结果可靠。增速剂的应用可使试验时间缩短2/3。以最适条件对270份伤寒病人血清、122份其他病人和305份正常人对照血清进行检测,并与肥达氏试验比较,发现抗LPS-IgM的ELISA值能将伤寒病人与对照样本很好地区分开来,抗LPS-IgM与肥达氏试验抗“O”抗体有较好的相关性(r=0.682,P<0.001)。R-LPS-ELISA较肥达氏试验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临床菌株外膜蛋白(omPX)基因分布、序列保守性及其产物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方法 采用PCR扩增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临床菌株omPX基因。利用大肠埃希菌表达系统表达rOmPX,产物采用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采用免疫扩散法、ELISA和Westem blot鉴定rOmPX抗原性和免疫反应性。采用小鼠感染模型了解rOmPX对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微量肥达试验检测rOmPX免疫小鼠血清抗体凝集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效价。结果 所有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临床菌株均有。御x基因,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高达99.2%-100.0%和98.4%,100.o%。rOmP>X免疫家兔可产生高效价抗体,利用该抗体与甲型副伤寒患者血清标本进行ELISA试验,95.6%(65/68)的标本呈阳性。100嵋和200雌rOmPX对感染小鼠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3.3%(14/15)和100.0%(15/15)。rOmPX免疫小鼠血清对甲型副伤寒和伤寒沙门菌H抗原凝集效价为l:10~l:40。结论 omPX基因重组表达产物可作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基因工程疫苗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20.
沙门菌(Salmonella)是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寄生在人类和动物肠道内,该菌有200多种,致病菌只占少数,如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或败血症,如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十余种.因此,对该病菌的检测和对该病的有效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对沙门菌进行快速检测,及早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最有效地防治沙门菌病的手段。沙门菌传统的检测方法是先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增菌,然后分离培养、生化反应和血清学鉴定等,检验程序十分繁琐,且肠杆菌科细菌间的生化反应多有交叉,需4 d~7 d才能完成,传统的检测方法检测周期长,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