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护士在职业危险中暴露最多,但青年护士的职业防护及保护措施最薄弱。本调查以青年护士针刺伤后伤口的处理情况为切入点进行回顾性调查,旨在了解现状,为制订针刺伤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急诊科护士针刺伤后低报告现象的原因,以寻求降低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危险的有效措施.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对52名急诊护士1年内发生针刺伤情况及上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被调查的护士1年内针刺伤发生率为86.5%,每次都上报占7.8%,从来不上报高达21.2%.结论 低报告现象与护士对职业暴露危害低认知度及目前的职业暴露上报系统尚未完善,缺乏必要的支持系统有关,必须做好职业安全教育和建立完善的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和职业暴露后的支持系统,降低职业暴露对护士的身心危害.  相似文献   

3.
我院护士针刺伤情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了解我院护士针刺伤情况.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我院114名护士针刺伤情况及相关的防护知识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73.7%的护士发生过针刺伤,发生针刺伤的频率与护龄及学历无关(P>0.05).结论护士的职业暴露风险较大,应全员重视,加强教育,避免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李爱  芦珊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2):2961-2961
目的 探讨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为制订有效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例护士针刺伤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75.0%的针刺伤发生在操作后整理用物、回套针帽、处理废弃物等环节;发生部门以ICU(40.0%)、神经外科(30.0%)为主;95.0%针刺伤人员未戴手套.结论 护士缺乏职业安全防护意识,亟需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健全针刺伤报告与监测体系,并通过制订相关措施降低针刺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精神科护士职业防护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为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96名在职精神科护士职业损伤及职业防护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56.3%的护士曾被针刺伤,67.7%的护士有被患者攻击致伤史,60.4%的护士能正确处理针刺伤后的伤口,70%的护士认为针刺伤是危害自身健康的主要因素。结论应加强对精神科护士特别是年轻护士的职业防护教育,规范处理流程,以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实习护士工作中被针刺伤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向红 《浙江临床医学》2006,8(10):1120-1120
被注射器针头和输液针头等刺伤(以下简称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该损伤也同样发生于实习护士身上,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乃至就业、前途等.调查在本院实习的30名实习护士工作中被针刺伤情况并进行分析,以了解护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为使护生在实习期间避免获得性职业感染,加强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主动性防护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输液科护士针刺伤的原因,探讨防护措施.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36名注射室护士针刺伤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针刺伤的情况,制定防范对策.结果 2011年36名护士中26名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72.22%,人均被刺伤3.97次/年,制定并加强防护对策后2012年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降为1.87%比2011年下降了53%.结论 输液科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很高,但其防护意识淡薄.重视护士的职业防护,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教育,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提高输液科护士的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对降低针刺伤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医院级别和操作环节对供应室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影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供应室护士被针刺伤情况,探讨职业防护措施.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供应室护士被针刺伤的有关情况.结果 不同级别医院供应室护士被针刺伤的情况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医院供应室护士被针刺操作环节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级医院对针刺伤的消毒护理情况,市级采取一般性伤口处理措施占该级别医院被调查人数的94.26%,医级和私立医院分别占87.06%,81.03%.结论 供应室护士应主动增强职业防护意识,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安全操作;及时改进废弃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回收、毁形、消毒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铜仁市县级医院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针刺伤相关因素,为临床护士针刺伤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3-4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铜仁市四家县级医院551名临床护士2014年1-12月的针刺伤情况进行回顾调查。结果调查发现315名护士发生过针刺伤,占57.17%。其中2014年1-12月份有158例次临床护士发生过针刺伤,占28.68%,针刺伤的发生与临床护士的年龄、工作年限、职称显著相关,针刺伤主要依次发生在配制药液、分离针头、回套针帽、操作注射、处理用物等操作环节上。结论铜仁市县级医院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较高,发生血液感染的概率大;主动上报不积极,工作环境影响了护士职业防护依从性,应积极采取措施干预,降低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确保临床护士身心健康和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0.
傅耀华  陈芳  钟美芳 《护理研究》2005,19(22):2006-2007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事故,Aiken等[1]报道,护理人员每年针刺伤发生率为80%.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常接触使用针、刀、剪、钩等医用锐器,是锐器伤的高危人群.为了解手术室护士锐器伤情况,探讨发生原因、防护措施,以保障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对58名手术室护士2004年锐器伤情况作了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曹晓霞  凌礼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8):1592-1594
【目的】了解本省急诊科护士针刺伤的现状及原因,以进一步加强职业防护意识与管理。【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湖南省急诊专科护士及我院急诊科护士共110名进行针刺伤情况调查分析。【结果】46.0%的急诊护士有针刺伤的经历。其中,引起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有:针头/锐器放置不当、处理他人未处理用物、被他人不慎刺伤、因病人躁动被刺伤。急诊护士发生针刺伤最多的职称为护士及护师,发生率为89.1%。急诊护士对于针刺伤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较高,针刺伤上报率偏低,为10.9%,上报率低主要原因为医院.没有登记报告制度、护士认为没有必要报告以及针刺伤后不知向谁报告。【结论】在临床实际中,相关预防针刺伤措施仍未完全实施。应在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培训的基础上落实针刺伤后的处理程序,切实做好职业防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临床实习护士在实习期间发生针刺伤的情况,探讨相应的防范对策。方法抽取本院2014年5月~2015年1月实习的292名实习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表进行回顾性的调查分析。结果实习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达51.7%,其中50%发生在实习第1~2个月,发生针刺伤的主要环节为拔针操作,其次为处理锐器。结论实习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应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提高防护意识,规范护理操作行为,选用安全的医疗器具,以确保实习护士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针刺伤预防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以分层整群抽样方式,选取苏州市不同等级医院1020名临床一线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临床护士针刺伤预防的知信行现状,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次接受调查的临床护士针刺伤预防知识(78.60-15.30)分,预防态度(78.88±8.31)分,预防行为(70.60-13.86)分.知识、态度与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显示,预防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知识、职业安全培训、科室、态度、职称、工作环境、医院等级.结论 临床护士针刺伤预防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不尽如人意,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理人员对预防针刺伤相关知识的教育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安全教育,促进其预防针刺伤的积极正向态度的形成,纠正不良行为,促进针刺伤预防的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14.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现状及其防护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针刺伤是目前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护士是医务人员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护士职称的差异对针刺伤发生存在着影响,护士最易发生针刺伤的操作环节为回套针帽.针对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现状提出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ICU护士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分析及自我防护能力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害因素与自我防护的现状.方法:对市级三所甲等医院ICU 56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护理操作中是否戴手套、针刺伤情况、身体健康状况、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及防护知识等.结果:ICU护士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及防护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年青护士防护意识差,针刺伤发生率高,针刺伤后血液检测率又相当较低.结论:应加强对ICU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增强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预防措施对改善ICU护士针刺伤现况的效果。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本院28例ICU护士回顾性调查针刺伤情况后,应用综合预防措施(包括针刺伤预防知识培训、应用安全型留置针、应用便携式治疗车、应用安全性利器盒),于干预后6个月针刺伤调查情况与前6个月进行对比。结果实施综合预防措施后,针刺伤的发生率明显较干预前降低,上报率提高,高危重点环节发生次数降低,针刺伤相关知识知晓率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预防护理措施能有效改善ICU护士针刺伤的现况,为安全有效的职业防护策略提供依据,保障了护士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针刺伤及针刺伤预防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12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护士对针刺伤预防知识及安全操作行为认知程度不高,在过去的6个月内有112人(441次)发生过针刺伤,人均刺伤3.7次。[结论]临床护士防护意识淡薄,针刺伤发生率高,应规范护理操作,加强职业防护知识教育,建立健全针刺伤的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18.
罗如乔  李盛桃  焦佳 《当代护士》2021,28(3):110-112
目的 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防范急诊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发生.方法 选取2017年-2018年度急诊护士(包括急诊轮科护士120名)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实验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进行临床工作,指导护士分析针刺伤的影响因素,并积极寻找预防对策,针对发生针刺伤职业暴露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实施,起到降低急诊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发生率的作用.结果 实验组针刺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工具运用在降低急诊护士针刺伤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持续予以改进,不断提升质量.  相似文献   

19.
许翠娴 《全科护理》2013,(34):3249-3250
[目的]了解导致临床护士针刺伤高发的各种危险因素,为制定、落实有效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减少锐器刺伤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方式调查95名护士2011年9月-2012年9月期间的针刺伤发生情况.[结果]护士对导致针刺伤的危险因素普遍存在认知不足及针刺伤发生后的应急处置不规范,如针刺伤防护意识淡薄,针刺伤上报不重视及伤口应急处理不当,护理操作不规范等.[结论]护士是医疗工作中针刺伤的高危群体,应制定、落实诸如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培训,规范护理操作等相应的多层次防护措施,规避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在诊疗工作中发生针刺伤频率及报告情况,探讨职业安全管理模式。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200名临床护士进行针刺伤经历及相关问题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200名临床护士在工作期间针刺伤发生率为98%;有13.2%被针刺伤人员每年刺伤均大于1次。针刺伤涉及到的操作主要有处理医疗废物、处置针头或注射器、准备注射的过程中等。有33.7%护士发生针刺伤时会上报,能及时报告的占15.8%,从来不报告的占19.8%。结论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频率高,报告率低,防护意识淡漠,职业安全制度不健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