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视网膜中Muller细胞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抗非神经元烯醇化酶(NNE)抗体研究6-38周人胚胎,成人视网膜和视网膜母细胞瘤中Muller细胞的分布。发现Muller细胞呈放射状,胞体位于内核层,分支包绕神经元的胸体和突起。不同视网膜Muller细胞的分支和NNE含量有差异。提示与视网膜的功能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仿照前人建立的方法,优化SD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体外培养的技术和方法,为后续相关研究建立实验室条件。方法:使用胰蛋白酶消化的方法分离新生SD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以DMEM为培养基体外培养,光镜观察。采用电镜观察及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培养的细胞贴壁生长,原代细胞胞体狭长,细胞质丰富,折光性好。电镜下可见特征性的中间丝(直径8~10nm),细胞器丰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细胞呈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阳性。结论:酶消化法培养SD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糖对体外培养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半定量检测不同浓度葡萄糖对视网膜Müller细胞表达VEGF的影响。结果高糖可以明显增加Müller细胞VEGF的表达,且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结论高糖促进体外培养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VEGF的表达,提示高血糖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始动因素,其可能机制之一为诱导Müller细胞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原代培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建立兔视网膜 Müller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方法 :组织块悬浮法培养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 ,用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培养的细胞贴壁生长 ,呈长梭形 ,胞体肥大 ,胞浆丰富。电镜下可见特征性的中间丝 (直径 8~ 1 0 nm)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细胞呈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 GFAP)和 S- 1 0 0阳性 ,八因子相关抗原阴性。结论 :组织块悬浮法培养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探讨视网膜下间隙的免疫学特点。方法:将DMEM,同源视网膜,DBA/2鼠视网膜加或不加完全福氏佐剂和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植入BALB/C鼠的视网膜下间隙,2周后检测迟发型超敏反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特异杀伤率及行眼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研究了金黄地鼠视网膜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TH-ⅠR)神经元的定位和分布。结果表明84.6%的TH-ⅠR神经元是无长突细胞或网间细胞;15.4%是移位无长突细胞或视网膜节细胞(RGC)。TH-ⅠR细胞突起主要分布在内网层(IPL)的第1亚层。TH-ⅠR神经元分布于视网膜中央区和周围区,其密度为(22.4±1.5)个/mm2。颞上区密度最高,为(29.1±3.2)个/mm2。TH-ⅠR无长突细胞多为星形。在节细胞层(GCL)的TH-ⅠR细胞均为中小型神经元,胞体直径约为7~16μm,它们的突起分支在IPL的第1亚层。荧光素逆行标记结合间接免疫荧光组化的双标研究,表明金黄地鼠视网膜的GCL内,部分TH-ⅠR神经元是RGC。TH-ⅠRRGC数目约为(55±7)个,约占GCL的TH-ⅠR神经元的45%。  相似文献   

7.
Hao YH  Ma JX  Xiu HM  Xu Z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6):1139-1143
目的观察羊膜对体外培养的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1)取第四代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以3×10^4个/ml接种于96孔板,200μl/孔,24h后加入不同浓度羊膜匀浆条件培养基(800、400、200、100μg/ml),培养24、48、96h后,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Müller细胞增殖率。(2)第四代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以4×10^4个/ml密度接种于预置有盖玻片的6孔板中,24h后加入不同浓度的羊膜条件培养基,继续培养48h后,免疫组化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检测。(3)4代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以4×10^4个/ml接种于6孔板中,24h后加入不同浓度的羊膜条件培养基,继续培养48h,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周期变化。结果随着条件培养基中羊膜匀浆浓度的增加,对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增殖效应逐渐增强,800μg/ml时获得最大增殖效应,细胞增殖率为62.5%;细胞周期分析显示:进入S期的细胞数明显增加(56.49%)。在羊膜匀浆浓度恒定条件下,随着时间延长,其对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增殖效应逐渐加强,在48h即达到较高的增殖效应,96与48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3、0.007,P=0.492、0.729)。800μg/ml组和400μg/ml组PCNA阳性表达率(0.84±0.07;0.79±0.06)与对照组(0.54±0.12)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0.182、-0.151,P=0.002、0.015)。结论羊膜对体外培养的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具有促进增殖作用,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人胚视网膜神经层分散细胞培养方法,并应用相差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视网膜神经地的体外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选择3-4个月的人胚胎视网膜为培养材料比较适合;(2)体外培养的视网膜神经元经历了贴壁、重聚、迁移、分化和相互接触的过程;(3)免疫组化显示神经元呈NSE阳性,非神经元细胞呈阴性。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人胚视网膜神经层分散细胞培养方法,并应用相差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视网膜神经元的体外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①选择3~4个月的人胚胎视网膜为培养材料比较适合;②体外培养的视网膜神经元经历了贴壁、重聚、迁移、分化和相互接触的过程;③免疫组化显示神经元呈NSE阳性,非神经元细胞呈阴性。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细胞的产生有特定的高度保守的顺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是最早产生的神经元,在视网膜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精确的发育分化,其调控因素主要有胞外因素(视网膜微环境中的可溶性因子)和胞内因素(视网膜细胞内在的各种调控基因)。本文主要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发育分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黄斑部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36例(36只眼)黄斑部疾病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手术进行治疗,观察术后1、2周,1、3个月视网膜复位、视力、黄斑水肿消退及黄斑裂孔闭合情况。结果 27例视网膜脱离患者均视网膜解剖复位;18例黄斑裂孔患者中16例黄斑裂孔闭合,2例黄斑裂孔缩小;12例黄斑水肿明显消退;10例黄斑前膜无复发,经眼底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检查证实。术后视力与术前视力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所有患者的视物变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是治疗黄斑部病变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改善术后视力及视物变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重水辅助下游离内界膜填塞术治疗黄斑裂孔(MH)合并视网膜脱离(RD)的疗效, 并与单纯内界膜剥离术相比较,分析2 种术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 年1 月—2016 年 12 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2 例MH 合并RD 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25G plus 玻璃体切除术。 其中,23 例联合行重水辅助下游离内界膜填塞术(填塞组),19 例联合行单纯内界膜剥离术(未填塞组)。两 组术中均填充硅油,术后均行俯卧位治疗,随访时间分别为3 和6 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黄斑区)、MH 闭合、视网膜复位及 RD 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P >0.05)。术后3 个月填塞组与未填塞组MH 闭合率 分别为95.7% 和63.2%(P <0.05)。两组术后6 个月MH 闭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 后3 和6 个月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重水辅助下游离内界膜填塞术治疗 MH 合并RD 较单纯内界膜剥离术更加安全有效,可促进黄斑区及脱离视网膜的解剖复位与视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李娟娟  黎铧  吴敏 《医学综述》2008,14(19):2989-2991
在黄斑裂孔、视网膜前膜手术中应用吲哚青绿对内界膜进行染色,较大程度地解决了内界膜和视网膜前膜剥离技术上的困难。但目前对于吲哚青绿染色后对视网膜造成的毒性损害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者将近年来吲哚青绿毒性作用的相关报道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可靠稳定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为探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奠定模型基础。方法 通过建立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采用ADP酶染色和视网膜连续切片法,定量评估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情况。结果 模型组小鼠左眼球ADP酶染色结果显示,视乳头周围可见大片无灌注区,并见血管迂曲、扩张、变形,视网膜周边部可见大量新生血管生成;右眼球连续切片发现模型组小鼠有许多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核突破内界膜,并且内界膜下的细胞增殖,排列紊乱,并见视网膜表面或视网膜前有新生血管芽。结论 成功建立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并且可作为探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的可靠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课题通过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观察玻璃体内注入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作用。方法选取鼠龄为7天的健康昆明小鼠28只(56只眼),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高氧组、PEDF干预组和对照生理盐水组,每组7只。正常对照组鼠在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其余3组鼠置于氧箱中,建立高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正常组鼠不做任何处理,PEDF干预组幼鼠在出生后第12天向玻璃体腔内注射PEDF 1μl,而对照生理盐水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各组小鼠均在出生后第17天处死,摘除眼球制作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数目。采用CD31分子免疫组化方法鉴别视网膜内界膜与血管内皮细胞。结果正常对照组标本HE染色未见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高氧组和对照生理盐水组标本可见较多的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EDF干预组的数目明显少于高氧组和对照生理盐水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且未见明显药物毒性反应。CD31分子免疫组化染色证实突破内界膜的细胞为血管内皮细胞。结论玻璃体内注入一定剂量的PEDF,能够有效抑制高氧诱导下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PEDF有望成为防治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亚低温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亚低温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了解亚低温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正常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亚低温缺血再灌注组,每组8只。采用提高眼压法造成视网膜缺血后,恢复眼压形成血流再灌注。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视网膜的超微结构。结果 缺血再灌注视网膜损伤主要表现在视细胞和节细胞。视网膜视细胞外节膜盘肿胀,排列紊乱,部分膜盘脱落,椭圆体内部分线粒体肿胀,节细胞的胞浆淡而空,节细胞水肿明显,多数线粒体肿胀、空泡化,滑面内质网扩张,部分粗面内质网扩张、脱粒;少数节细胞胞膜破裂、胞浆流失。亚低温缺血再灌注视网膜的视细胞外节膜盘略见疏松,椭圆体内线粒体正常;节细胞胞膜完整,包浆内可见肿胀线粒体,但肿胀较轻,其他细胞器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亚低温可减轻缺血再灌注视网膜病变程度,对视  相似文献   

17.
蒋一大  胡竹林 《医学综述》2012,(22):3842-3843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并C3F8填充术(联合术)对于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对16例(16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C3F8填充术,观察黄斑孔闭合情况。结果 15眼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解剖复位。成功病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并发高眼压2例,眼底出血1例。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C3F8填充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黄斑裂孔复位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高氧诱导幼鼠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治疗组玻璃体腔注射姜黄素;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组织切片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血管内皮细胞核;免疫组化检测视网膜VEGF的表达.结果:治疗组视网膜新生血管数减少,视网膜VEGF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者差异显著.结论:姜黄素可以有效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CNV)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新生血管抑制因子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在氧致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的视网膜中的表达,探讨内皮抑素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建立氧致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用正常同龄小鼠的视网膜作为对照,F ITC-dex tran视网膜造影整装铺片了解视网膜新生血管改变,计数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数反映视网膜血管增生情况,行内皮抑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 lar endothe lia l grow thfactor,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内皮抑素和VEGF在氧致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和正常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F ITC-dex tran血管造影视网膜铺片发现高氧组12 d小鼠视网膜血管普遍变细、小血管闭塞,在后极部形成大片无灌注区,17 d小鼠视网膜迂曲、扩张,部分闭塞小血管开放,高氧组小鼠视网膜切片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平均数(22.13±5.44)个与正常对照组(1.11±1.43)个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ES和VEGF在正常小鼠的内核层细胞和神经节细胞中的细胞浆表达,高氧组视网膜组中二者的表达均有升高,VEGF升高较ES显著。结论内源性内皮抑素在氧致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中表达虽有增高,但不足以抑制VEGF刺激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这可能为病理性视网膜新生血管产生的作用机理,增加内源性内皮抑素的表达有可能成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化的一种潜在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下浸润麻醉进行黄斑部疾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需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黄斑部疾病30例30眼,术中采用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下浸润麻醉.行标准的三通道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根据病情行视网膜前膜、黄斑前膜和或内界膜剥离,眼内光凝、气液交换和体积分数16%全氟丙烷(C3F8)充填.观察术中的镇痛效果,术眼的合作程度以及并发症.[结果]在所有手术眼中,麻醉效果优良者13眼,麻醉效果中等者15眼,麻醉效果差者2眼.麻醉效果差的2眼均为视网膜脱离术后继发性黄斑前膜,在术中肌注哌替啶后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诉术眼疼痛多发生在巩膜穿刺刀刺入巩膜时、术中顶压视网膜周边部切除基底部玻璃体以及眼内光凝时,但是疼痛均较轻微,能继续耐受手术.所有病例术中未发生与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在黄斑部疾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采用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下浸润麻醉,能顺利的完成手术,同时避免了球后麻醉所引起的并发症,但是要求手术医生必须具有熟练的手术技巧,并且在手术前与患者充分沟通以配合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