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倒错"现象属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症状之一,表现为静止状态下原本歪向健侧的口角又歪向了患侧,其具体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正在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收集有关面瘫"倒错"现象的临床研究文献并分析汇总,为周围性面瘫"倒错"现象的理论认识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周围性面瘫是发病急速,突感一侧面部板滞、麻木,不能皱眉蹙额、露齿、鼓腮,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及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少数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者还伴有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形成"倒错"现象。笔者自2008年以来采用针灸配合甲钴胺,治疗单纯周围性面瘫54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向诗余主任医师系武汉市中医医院针灸部主任、湖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从医40 a来,治病无数,经验丰富,医术精湛,其中药的辨证运用及针灸穴位技巧见地独特,笔者有幸跟从向师临床学习多年,受良师指点,亦是我辈荣幸,现于其诸多病种案例中择其面瘫为重点记录之。面瘫属于中医学中的"口僻"、"歪嘴风"、"口眼(?)斜"等范畴。临床上以口角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病初以一侧面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或者消失,口角下垂,露齿时歪向健侧,鼓气或吹口哨时漏气,当病程迁延日久,口角反牵向患侧,甚至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相似文献   

4.
李艳萍  朱文元 《光明中医》2009,24(9):1775-1776
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口僻""面瘫"范畴,俗称"吊线风"、"吊悬风",是由外邪侵袭,脉络阻滞而为病.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患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流泪,鼓腮时患侧口角漏气,咀嚼食物时食物常滞留在齿颊间隙,可有舌前味觉减退,少数有听觉过敏,病程长者可有患侧面肌挛缩,口角反歪向病侧称"倒错"现象.  相似文献   

5.
周围性面瘫即面神经炎,可出现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露齿时口角向健侧歪斜等一系列症状.笔者运用麻黄升麻汤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较好,现举验案二则.  相似文献   

6.
面瘫又称口僻、吊线风.临床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同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甚者口角流涎,咀嚼时食物滞留在患侧齿颊之间,或因面瘫口歪致说话吐字不清.面瘫临床一般分为中枢性面瘫、周围性面瘫两者.本文主要论述周围性面瘫的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7.
面神经麻痹也称面瘫,口歪眼斜,中医认为是由风、寒、湿邪所致,西医认为面神经麻痹是由细菌、病毒等引起,临床多见患者面部表情肌瘫痪,不能皱眉闭目,口角向健侧歪斜,不能鼓腮,进餐时患侧存食,喝水漱口时外流,额纹减少或消失,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患侧鼻唇沟变弯曲,露齿,嘴歪向健侧,眼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口轮匝肌反射均减弱。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笔者用中西结合治疗多例,疗效较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面瘫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中医称之为“口僻”、“吊线风”。相当于西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表现以口眼歪斜,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病程迁延日久可致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  相似文献   

9.
<正>面瘫西医临床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学称"口僻"、"歪嘴风"等范畴。通过临床观察及相关数据文献的查阅可知周围性面瘫发病率越来越高,给患者造成精神和生活上的痛苦。周围性面瘫为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临床上以口角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病初以一侧面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或者消失,口角下垂,露齿时歪向健侧,鼓气或吹哨时漏气,口内存饭等症状,或伴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部分可见  相似文献   

10.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为"口眼?斜"。本病起病急,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  相似文献   

11.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经积极正规治疗,多可获愈.但有少数患者病症久延不愈,患侧面肌不瘫反紧,甚或面肌痉挛,口角歪向病侧(与起病时相反),此即为面瘫"倒错"现象.笔者自1996年8月-2000年12月间运用针灸结合中药内服治疗该病19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表现为一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严重者口角流涎,咀嚼时食物滞留在患侧齿颊之间,说话吐字不清。周围性面瘫的治疗目前西医无特效药物,中医经过几千年的探索,形成了自己行之有效的独特方法。  相似文献   

13.
"面瘫"系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临床中亦称"口僻、吊线风"等.临床表现主要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患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激发因素可能系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稳引起局部的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脱髓鞘,甚至轴突变性等.笔者近几年间采用自拟三白五虫汤加减治疗面瘫35例,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172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瘫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面神经病损所致的面肌瘫痪,中医又称"口僻"、"喁僻",现代医学称"面神经麻痹".临床以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见,主要表现为: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向健侧、食物滞留齿颊之间,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早期治疗过程中是否有良好的护理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对避免或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有积极作用.现就面瘫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又称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多因面部受凉、吹风而起病.临床以口眼歪斜、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口歪向健侧、鼓腮漏气、颊齿间藏食,患侧耳后乳突区压痛为主要表现.多数病人在4周左右可完全恢复;病程超过2个月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的我们称为顽固性面瘫.笔者在临床中应用透针配合梅花针治疗本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面瘫的康复治疗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瘫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面神经病损所致的面肌瘫痪.中医又称"僻",现代医学又称"面神经麻痹",临床以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见,主要表现为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向健侧,食物滞留齿颊之间.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早期治疗过程中良好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对避免或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有积极作用,现将面瘫的康复治疗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面神经麻痹是由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1],发病年龄以20~40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内经>中称"口澼",临床症状为耳后疼痛、前额皱纹消失、眼闭合不全、泪液外溢、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露齿,苦笑时更明显[2].  相似文献   

18.
<正>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病症的疾病,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晴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甚至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病程迁延日久,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  相似文献   

19.
电针加神灯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1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明 《新中医》1998,30(4):27-28
电针加神灯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121例黄国明主题词面神经麻痹/中西医结合疗法电针物理疗法广东省清远市中医院康复科,清城镇牛皇庙(511500)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以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流泪,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人中沟歪向健侧,面...  相似文献   

20.
刘培俊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1994-1995
<正>面瘫[1]是以一侧口眼斜为主症的病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周围性神经麻痹。本病常急性发作,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