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温治疗可降低代谢率,减少脑耗氧,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故有利于保护脑细胞[1].2002年1月-2003年5月,我院重症监护室对15例昏迷患者进行了亚低温复苏治疗,通过严密的监护和科学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提高了抢救的成功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股静脉与颈内静脉半永久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将50例不能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分为两组:颈内静脉组31例,将半永久性双腔导管留置于颈内静脉;股静脉组19例,将半永久性双腔导管留置于股静脉。观察两组患者导管使用寿命、并发症、透析血流量及Kt/V值等指标。结果:颈内静脉组导管使用寿命为(387±101)天,而股静脉组为(210±88)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透析血流量与Kt/V值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不能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股静脉及颈内静脉半永久性双腔导管是较好的血管通路,颈内静脉优于股静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30例心肺复苏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观察组采用药物亚低温以及用冰毯和冰帽全身降温治疗方法,对照组则选用头部戴冰帽进行局部降温,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复苏后5d观察采用全身亚低温治疗的患者GCS评分显著高于采用冰帽局部降温的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症,取得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亚低温疗法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及预后的效果。方法 64例心肺复苏后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亚低温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复苏1、3、5、7、10 d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血糖水平、乳酸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临床效果。结果 复苏1、3 d后,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5、7、10 d后,观察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分别为(9.67±1.22)、(11.20±1.47)、(13.68±1.27)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8±1.16)、(9.31±1.30)、(10.97±1.3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1、3 d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5、7、10 d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糖分别为(5.81±1.45)、(4.96±1.24)、(5.03±0.86)m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97±1.38)、(6.08±1.39)、(5.94±0.90)mmol/L,差异具有统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亚低温技术在脑复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6例院内心肺复苏的患者 ,随机分为常温组与亚低温各 8例 ,在基本治疗相同的条件下 ,给亚低温组病人降温处理 ,使其脑部温度控制在 32℃~ 34℃之间 ,维持 72小时后复温 ,3个月后对两组病人神经功能预后进行评定。结果亚低温组与常温组第 3天时平均脑温为 33 1± 0 3℃和 37 4± 1 8℃ (P <0 0 5 ) ,血氧饱和度(SaO2 ) ,血酸碱值 (pH) ,平均动脉压 (MAP) ,意识障碍评分 (GCS)等基本相近 (P >0 0 5 ) ;3个月后两组神经转归良好率分别为 75 %与 2 5 %(P <0 0 5 ) ,神经功能预后评分分别为 12 9± 1 8和 9 9± 1 9(P <0 0 5 )。结论 亚低温技术在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具有显著的神经功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股静脉穿刺插管属临时性血管通路,主要用于急性肾功能衰竭或慢性肾衰病人病情恶化而又无永久性血管通路时的治疗。老年患者往往由于血管条件差,作内瘘失败或在透析过程中内瘘闭塞不能进行透析时采用。我院采用股静脉穿刺插管为病人透析治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经股静脉球囊飘浮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股静脉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方法学和可行性。方法对86例因多种心律失常需要临时起搏的患者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经股静脉进行心脏临时起搏,通过分析其起搏心电图图形特点、X线胸片和测量导管深度,判定该起搏方法的可行性和成功率,分析起搏失败的原因。结果经股静脉床旁心脏临时起搏起搏点主要为右心室心尖部和流出道,导管深度分别为(57.2±3.2)cm和(54.3±3.1)cm,右心室流出道起搏感知不良的发生率较心尖部高(P<0.05),两组间起搏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起搏心电图图形和导管深度指导下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即刻成功率高达98.8%。结论经股静脉床旁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心脏临时起搏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起搏方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0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ICU收治的院内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33例,完全随机分配常温治疗组16例与亚低温治疗组17例(中心体温降至32~34℃,维持24h),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初始血乳酸水平,6h、24h血乳酸清除率,24h、72h、7d的G.C.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结果在CPR术后7d,接受亚低温治疗患者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常温治疗组,24h血乳酸清除率在亚低温治疗组亦高于常温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的APACHE评分低于常温治疗组。结论亚低温治疗有促进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脑功能的改善及降低病死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血液循环通路,是保证血液净化顺利进行和治疗充分的首要条件.近年来,采用临时性双腔导管静脉留置建立血管通路时,股静脉成为最常用的路径.临时双腔导管股静脉留置最主要的并发症是感染和导管堵塞.2004年1月至2005年10月我科共对59例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行股静脉置管,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呼吸心跳骤停后病死率极高。虽然现代医学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但对脑复苏的治疗目前尚无突破性进展。亚低温冬眠疗法被公认为脑复苏治疗的最主要的手段。其作用机制是:亚低温能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降低基础代谢率,减少脑耗氧,减轻脑缺血区供求失调引起的损伤,挽救半暗区受伤的脑细胞,降低颅内压,达到保护脑细胞的作用。在亚低温治疗中对病人的监护非常重要,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给予处理。 相似文献
12.
心脏骤停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骤停是心脏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重症监护室(ICU)外发生的心脏骤停病死率大于40%,甚至在ICU内也仅有10%~20%出院患者没有明显的神经损伤[1]。上世纪50、60年代国内外学者采用深低温进行脑保护和脑复苏,取得良好效果,同时也发现低温带来了严重的心、肺并发症而放弃了进一步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实验证明亚低温(mild by-pothermia,28℃~35℃,多采用32℃~35℃)技术在心脏骤停后脑复苏中应用取得了一定进展[2]。现将有关亚低温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心脏骤停后脑复苏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5月至2011年4月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心脏骤停成功复苏的患者37例,完全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8例)与亚低温治疗组(19例),比较2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24、48、72 h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 亚低温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7.1±3.2)h比(12.7±3.0)h]与意识恢复时间[(13.1±3.2)h比(17.4±3.1)]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P<0.05).72 h时亚低温治疗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86±7.71)比(22.20±10.73),P<0.05].48 h时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2±2.11)比(3.67±1.04),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有促进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脑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实施全身亚低温脑复苏的不良反映及并发症,分析颈动脉输注盐水诱导亚低温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将96例院内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早期亚低温组(试验组)、常规亚低温组(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心肺复苏后0、24、48、72 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变化及72 h内应激性溃疡出血、抽搐、心律失常、肺感染、严重低血压、肺水肿、各种脏器出血等并发症累积发生率.结果 2组0 h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48、72 h 2组Plt结果均呈现下降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输注冰盐水诱导全身亚低温治疗是一种较为安全的脑复苏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调查,在发达国家发生院外心搏骤停的概率约为每年36-128/10万,其中,实施了心肺复苏术的患者约占86%,而这些患者中却只有大约17%-49%的能恢复自主循环,并且绝大部分患者最终有脑功能的损害,而导致其死亡或致残的原因是心搏骤停后大脑的缺血、缺氧性损伤。因此,如何在心肺复苏后尽可能地恢复完整的脑功能成为当今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目前诸多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脑功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本文就此做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6.
需急诊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经内科治疗效果往往不满意,血液透析是从患者血液中直接降低尿毒素。超滤脱水.其疗效迅速又理想。以前我们采用动.静脉直接穿刺,由于病情危重.特别是严重酸中毒患者.患者不配合以及血管条件差.故往往穿刺难或血液流速低而达不到透析效果。我院2005年1~8月以来收治的40例需急诊血液透析的患者均采用股静脉双腔留置管作为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此种方法血流量大。清除毒素效果强,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并发症少,在急诊透析中是首选的方法之一。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心肺复苏后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探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将42例心肺复苏后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实验组采用全身亚低温,对照组为头部戴冰帽局部降温。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复苏5d后全身亚低温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头部局部降温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配合在亚低温治疗期间给予精心护理,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股静脉双腔插管术是急性肾衰、药物中毒等理想的应急方式。对急性施行血液透析的病人,内瘘建立成熟之前,采用股静脉双腔插管术,术后护理的关键我们认为是抗凝和防止感染,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对提高股静脉双腔插管使用率是非常重要的。现将护理措施及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接收20例急症病人,男14例,女6例,年龄在20~65岁。其中急性肾衰8例,药物中毒8例,还有因动静脉内瘘成熟缓慢4例。以上20例中有4例插管术后发现伤口红肿而且有渗出液。有3例高凝的病人前2周用肝素75mg加生理盐水3ml封管效果很好,第3周出现导管内静脉端用空针抽吸有血栓。除1例导管堵塞处,以上因处理及时未发生导管感染及凝血问题,其它病例血液透析通畅率很高未发生异常,使用时间均在4~10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腹腔引流导管与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胸腔积液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行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观察组采用腹腔引流导管。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以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41/43),高于对照组的79.07%(34/43),引流时间[(7.09±1.22)d]、胸液消失时间[(6.25±2.18)d]、退热时间[(4.38±0.89)d]、住院时间[(15.62±3.07)d]均短于对照组[(8.23±1.46)d、(14.96±3.45)d、(9.47±2.07)d、(21.83±4.21)d],并发症发生率为2.33%(1/43),低于对照组的18.60%(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胸腔积液患者采用腹腔引流导管治疗,能够缩短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