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IL)-10对体外培养人树突状细胞(DC)表型和致炎细胞因子IL-12分泌的影响,探讨IL-10对DC炎性成熟过程中的负调节作用。方法 通过SCF、GM-CSF、TGF-β、Flt-3和TNF-α体外培养体系,从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中诱导扩增获得DC,并于细胞成熟中用重组人IL-10进行干预。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CD1a、CD11c、CD83、CD80、CD86和HLA-DR;RT-PCR检测IL-12 p35、p40mRNA表达;ELISA法测定IL-12 p70分泌的含量。结果 IL-10可下调成熟中DC表面CD11c、CD83、CD80和CD86的表达,同时可抑制DC内IL.12p35、p40mRNA的转录和IL-12p70的分泌。结论 IL-10可抑制DC黏附共刺激分子表达和致炎细胞因子的合成,提示其不仅可调抑DC的递呈抗原功能,且参与了炎症局部微环境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IL)-10对体外培养人树突状细胞(DC)表型和致炎细胞因子IL-12分泌的影响,探讨IL-10对DC炎性成熟过程中的负调节作用.方法通过SCF、GM-CSF、TGF-β1、Flt-3和TNF-α体外培养体系,从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中诱导扩增获得DC,并于细胞成熟中用重组人IL-10进行干预.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CD1a、CD11c、CD83、CD80、CD86和HLA-DR;RT-PCR检测IL-12 p35、p40mRNA表达;ELISA法测定IL-12p70分泌的含量.结果IL-10可下调成熟中DC表面CD11c、CD83、CD80和CD86的表达,同时可抑制DC内IL-12p35、p40mRNA的转录和IL-12p70的分泌.结论IL-10可抑制DC黏附共刺激分子表达和致炎细胞因子的合成,提示其不仅可调抑DC的递呈抗原功能,且参与了炎症局部微环境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雷公藤多甙和IL 10对DC内IL 12p40和DC CK1转录的影响。方法 :通过GM CSF、IL 4和TNFα体外培养体系 ,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DC ,IL 12p40和DC衍生的趋化因子 1(DC CK1)转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结果 :通过GM CSF、IL 4和TNFα体外培养体系可以获得成熟功能性DC ,雷公藤多甙和IL 10能抑制DC内IL 12p40mRNA的转录 ,但对DC CK1mRNA的转录无明显影响。结论 :雷公藤多甙、IL 10可能通过抑制IL 12p40mR NA的转录而干扰DC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0(IL-10)、雷公藤多甙(Tw)单独和联合应用对体外培养大鼠树突状细胞(D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从大鼠长骨骨髓中分离培养DC。培养至第7天,单独和联合应用IL-10、雷公藤多甙培养到第9天,分为A组(对照组),B组(50ng/mlIL-10),C组(5μg/mlTw),D组(200ng/mlIL10),E组(20μg/mlTw),F组(50ng/mlIL-10 5μg/mlTw),G组(200ng/mlIL10 20μg/mlTw),观察对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和CD80、CD86、CD40分子表达和对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G组较其他各组相比更明显的降低了DC表面免疫相关分子表达,更有效抑制DC的成熟和干扰了DC的免疫应答功能。结论:高浓度的IL-10和雷公藤多甙联合应用诱导的未成熟DC具有诱导免疫耐受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及鉴定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建立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方法。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培养获得DC,电镜及共聚集显微镜观察其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体外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刺激T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从正常外周血分离得到的单核细胞,体外经重且人GM-CSF,IL-4,TNF-α的共同诱导培养,得到大量成熟DC,形态学观察可见典型DC特征,荧光激少在细胞分离器(FACS)检测表明,诱导的DC高表达HLA-DR(96%),CD83(94.2%),CDla(94.2%)分子,同时也高表达CD40(97.7%),CD80(98.2%)分子,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诱导的DC具有很强的激发同种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经细胞因子贯序诱导培养,可以生成大量功能成熟的DC,为进一步开展DC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Gamma射线照射是否影响体外培养的人树突状细胞的表型。方法:利用含有重组的人GM-CSF(800U/ml)和IL-4(500U/ml)的RPMI 1640培养基从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诱生树突状细胞(DC)。在培养的第6d加入5mg/L的脂多糖(LPS)继续培养24h促使DC完全成熟,于第7d收获DC并分成2部分,一部分未经Gamma射线照射的DC用作对照组,另一部分的DC用30Gy剂量的Gamma射线照射。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DC的表面分子。结果:Gamma射线照射减少树突状细胞CD86,CD80和HLA-DR,尤其是CD86分子的表达(P=0.0072)。结论:Gamma射线照射影响DC的表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用rhGM-CSF联合rhIL-4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原代细胞诱导成树突状细胞(DC),探索白血病免疫治疗的新途径。方法 分离初诊CM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用rhGM-CSF联合rhIL-4共同培养7d;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细胞因子诱导前后细胞表面HLA-DR、CD1a、CD80和D86的表达,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 经7d的诱导,HLA-DR、CD1a、CD80和CD86的表达明显上调;电镜观察到典型的DC 形态特征。结论 rhGM-CSF联合rhIL-4可成功将CML原代细胞诱导成CML-DC,可望用于CML的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龄非甲状腺性病态综合征( NTI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s)功能的变化。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甲状腺激素变化情况,排除原发性或继发性甲状腺疾病后,将住院高龄患者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 A组,40例)、NTIS组( B组,33例)、NTIS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组( C组,36例)、NTIS并脓毒症组(D组,54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PBMCs表面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表达;用MTT方法检测PBMCs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增殖实验,用ELISA方法检测经内毒素( LPS)刺激前后PBMCs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与A组比较,B组患者PBMCs表面HLA-DR的表达、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经LPS刺激后分泌TNF-α、IL-6、IL-10细胞因子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B组比较,C、D两组患者PBMCs表面HLA-DR的表达、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以及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均显著性减低( P<0.05)。 D组上述免疫功能指标较C组有下降趋势,但C、D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激素水平减低本身不引起PBMCs功能的变化;SIRS或脓毒症所致NTIS的患者PBMCs功能减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BVS—ecdCD40L融合基因修饰对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M—CSF、IL-4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培养第5天,以脂质体介导转染,分为pcDNA3.1-S—ecdCD40L转染组、pcD—NA3.1-S转染组、pcDNA3.1转染组及PBS对照组。转染48h收集DC及上清,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CD80、CD86、HLA—DR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12的分泌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cDNA3.1-S—ecdCD40L转染组DC表达CD80、CD86、HLA—DR水平增加,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增强,分泌IL-12水平增高。结论HBVS—ecdCD40L融合基因修饰能促进DC活化。增强DC功能,将CD40L胞外段基因与HBV抗原基因融合可能是增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对在免疫调控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D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经含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100 ng/ml)和重组白介素(rhIL) 4(20 ng/ml)的Cellgro培养,使其分化为DC。DC与50~100μmol/L普伐他汀孵育72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型(CD1a、CD40、CD86、HLA DR),混合T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h1/Th2 [白介素(IL)- 12、干扰素(IFN) γ/ IL- 2、IL- 10]细胞因子的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经普伐他汀处理的DC可下调CD80、CD86、HLA DR和CD1a的表达,对T淋巴细胞增殖作用明显减弱,明显抑制DC- Th1 细胞因子IL -12 和IFN -γ的分泌(P<0.05),但对Th2细胞因子IL -2 和IL -10水平无明显影响。100μmol/L甲羟戊酸可逆转普伐他汀的作用。结论 普伐他汀可明显抑制DC的成熟和免疫活性,此作用与甲羟戊酸途径有关。这可能是他汀类药物免疫调节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1.
白细胞介素24(IL-24)又称黑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melanoma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gene-7,MDA-7)主要表达于脾、胸腺、外周血白细胞、单核细胞等免疫组织和分化的黑素细胞.其他组织细胞可被诱导表达。IL-24受体有2种(IL-22R1/IL-20R2和IL-20R1/IL-20R2)。IL-24可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高水平IL-6、TNF—α和IFN-γ以及少量IL-1β、IL-12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将携IL-24基因的腺病毒质粒(Ad—IL-24)转染细胞后能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但对正常细胞无影响。IL-24的这些作用与其诱导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BAK/Bcl-2)的比例变化、上调p38-MAPK及可被生长停滞和DNA损伤诱导的基因家族产物增加有关。提示IL-24有治疗肿瘤的临床价值,基于Ad—IL-24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已经开始。现就IL-24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现状和发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白细胞介素 - 2 (IL - 2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 2受体 (sIL -2R)、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 6受体 (sIL - 6R)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符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及分类方案第三版 (CCMD - 3)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 30例为观察组 ,(病例组 )PANSS量表评分≥ 6 0分 ;选取正常对照组 2 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后 6周症状基本缓解后血浆IL - 2、sIL - 2R、IL - 6及sIL - 6R的浓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病例组治疗前血清IL - 2、sIL - 2R、IL - 6及sIL - 6R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5 ) ,治疗后sIL - 2R及IL - 6水平仍有显著升高 (P <0 0 5 ) ,而IL - 2及sIL - 6R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病例组治疗前后相比 ,血清IL - 2及sIL - 6R水平显著下降 ,IL - 6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5 ) ,sIL - 2R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IL - 2、IL - 6及sIL - 6R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白细胞介素-1,8,10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IL)-1,8,10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总结。结果在MIRI的过程中,伴随着细胞因子(CK)的大量释放,其中促炎因子IL-1和IL-8可通过介导炎症反应,促进心肌细胞凋亡以及促进NO合成,直接损害心肌等机制加重MIRI。而抗炎因子IL-10则通过抑制多种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下调MIRI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MIRI。结论在MIRI的过程中,IL-1和IL-8对心肌有致损作用,而IL-10则具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吴新英  马中富 《华夏医学》2003,16(2):288-288,F003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明显增高。本文就这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鼠IL 2Rα与β链基因的反义RNA真核表达质粒 ,为反义RNA基因治疗细胞免疫相关疾病作准备。【方法】用限制性内切酶从克隆载体上切下鼠IL 2Rα与β链cDNA及鼠IL 2启动子 ,克隆入真核表达质粒 pcDNA3的多克隆位点上 ,用酶切或PCR法鉴定正反连接。【结果】得到 4个反向连接的重组质粒 :pcAnti mIL 2Rα ,pcAnti mIL 2Rβ,pcAnti mIL 2Rαβ及pciAnti mIL 2Rαβ。前三者由CMV强启动子指导鼠IL 2R基因反义RNA的表达 ,后者由CMV启动子与鼠IL 2靶向可诱导型启动子组成的融合启动子指导反义RNA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 4个不同类型的鼠IL 2R基因反义RNA真核表达质粒。  相似文献   

16.
腹腔粘连大鼠血清、腹腔灌洗液中IL-6、IL-8及TNF-α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粘连大鼠血清、腹腔灌洗液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方法 通过造成腹壁和盲肠浆膜的均一缺损制成大鼠腹腔粘连模型。术后l、3、5、7d取外周血和腹腔灌洗液测定IL—6、IL—8和TNF—α含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术后血清及腹腔灌洗液IL—6、IL—8和TNF—α升高(P<0.05或P<0.01)。结论 细胞因子在腹腔粘连形成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白细胞介素-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水明 《医学新知杂志》2007,17(5):270-271,27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nter leukin-10,IL-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trythematosus,SLE)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4例SLE患者按SLE活动性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SLEDAI)积分分为活动组(27例)和稳定组(27例);对照组为30例健康人。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10水平,并分析其与SLEDAI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活动组SLEIL-10水平([52.13±10.24)pg/ml]显著高于稳定组SLE([19.55±8.76)pg/ml]和正常对照组[(13.25±3.12)pg/ml](<0.01);并且IL-10表达量与SLE活动组SLEDAI积分呈高度正相关(=0.7946,<0.01),与SLE稳定组SLEDAZ积分呈低度正相关(=0.3872,<0.05)。结论IL-10的表达水平和SLE的病情呈正相关;检测IL-10对SLE病情的判断及指导治疗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沈晓明  马丹  王兴山 《华夏医学》2002,15(2):141-142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的变化,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d,3d,7d的血清IL-6水平,并与32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含量在1,3d均高于对照组(P<0.01),第1天达高峰,而第7天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IL-6升高的程度与脑梗死体积的大小和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密切相关,结果:IL-6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预后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可在影响像学这前用来预报脑部损害的大小。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A的表达情况与其定位,并研究外周血和组织中IL-17A的含量与肝硬化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和肝组织,通过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IL-17A在肝硬化患者血清?肝脏组织中的表达量,在肝硬化组织中的定位及其与肝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IL-17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肝硬化组织中,IL-17A主要表达在肝星状细胞?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以及胆管上皮细胞中,新鲜肝组织中IL-17A的含量与Child-Pugh分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IL-17A在肝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且可一定程度反映肝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