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研究革螨、恙螨在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virus,HFRSV)中的媒介作用。方法 采用革螨、恙螨饲养繁殖的子代幼虫、若虫和成虫 ,消化后作螨细胞原代培养制螨细胞片 ,用原位RT -PCR分子杂交法检测HV -RNA在螨组织细胞内分布和定位。结果 HV -RNA多分布于螨消化系统的上皮细胞 ,卵巢组织细胞内 ;革螨子 4代、子 3代和恙螨若虫组织细胞内HV阳性颗粒较革螨子 2代、子 1代和恙螨幼虫多且密集。结论 革螨、恙螨作为HFRS的生物学媒介有细胞分子水平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进一步证明恙螨体内HFRSV的存在与否。方法:本文用免疫组化法和套式PCR检测恙螨体内HFRSV结构蛋白(MP、NP)。结果与结论:恙螨幼虫和若虫体内均可检测到HFRSV结构蛋白MP、NP片段;并随着恙螨体内HFRSV滴度的增高其检出强度亦增加,该结果从分子生物学上进一步证明恙螨体内HFRSV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用PCR技术检测革螨,恙螨体内EHFV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次研究拟用PCR技术直接检测鼠巢、鼠体中革螨和恙螨体内EHFV-RNA。结果从5份革螨和恙螨标本中有4份检出EHFV-RNA,分别为格氏血厉螨、厩真厉螨、巴氏厉螨和小盾纤恙螨。表明用PCR技术可直接从革螨、恙螨体内检测出EHFV-RNA.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革螨、恙螨感染汉坦病毒最小感染阈值及增长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螨 (革螨、恙螨 )感染汉坦病毒 (HantavirusHV)阈值和潜伏期。方法 采用革螨、恙螨叮刺不同感染剂量HV的乳鼠 ;用组织培养半数感染剂量 (5 0 %tissuecultureinfectivedose,TCID50 )测定、计算螨最小感染HV阈值 ;并动态观察HV在螨体内增殖 ,计算HV在螨体内的潜伏期。结果 在测定的 8组中革螨除 1 5LD5 0未感染外 ,其余 7组均能使革螨感染 ,HV在革螨体内开始增殖时间约在叮刺后第 2 5~ 30d。恙螨在测定的 8组中除 1 5和 5LD5 0未感染外 ,其余 6组均能使革螨感染 ,HV在恙螨增殖时间约在叮刺后第 30~ 4 0d。原位分子杂交检测发现HV阳性信号多见于螨的中肠细胞内 ,卵巢、卵细胞较少。结论 革螨感染HV的最小阈值为 5TCID50 ,HV在革螨体内潜伏期约 2 5~ 30d。恙螨感染HV最小阈值为10TCID50 ,HV在恙螨体内潜伏期为 30~ 4 0d。  相似文献   

5.
目的 确定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HFRSV)在革螨体内分布和定位 ,进一步证明革螨作为HFRS传播媒介的意义。方法 采用原位RT -PCR分子杂交技术检测鼠肺组织细胞内和革螨体内的HFRSV -RNA。结果 阳性信号呈弥散分布 ,多见于鼠肺吞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组织细胞内 ;革螨体内的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卵巢细胞、中肠及支囊上皮细胞中 ,前体组织细胞较少。结论 地高辛素标记的核酸探针原位RT -PCR分子杂交的阳性信号具有HFRS病毒特异性和RNA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恙螨幼虫体内恙虫病东方体自然感染率与恙虫病流行的关系 ,为恙虫病的监测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974~ 1982年福建省 49个点捕获的野鼠体表采集恙螨幼虫 910 93只 ,同种为一组用乙醇保存 ,以 10~ 5 0只为一份 ,用东方体 5 6 k Da基因所构进的引物进行 PCR扩增。将结果与 90年代捕获的恙螨幼虫 PCR检测结果比较 ,结合相应年代的恙虫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974~ 1981年捕获地里纤恙螨 2 9份、小板纤恙螨 9份 ,高湖纤恙螨 3份、苍白纤恙螨 12份、于氏纤恙螨 1份、中华无前纤恙螨 1份 ,PCR检测恙螨幼虫体内东方体 DNA均为阴性。1982年 12月采集的小板纤恙螨 1份 ,1991年 6 - 7月采集的地里纤恙螨 1份 ,检测到东方体 DNA。结果表明 1982年前恙螨幼虫体内东方体自然感染率极低。结论 恙螨幼虫体内东方体的自然感染率高低与恙虫病流行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兴山县革螨及恙螨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峡库区的兴山县采集中小型动物体表螨,经整理鉴定,革螨隶属于4科10属17种,恙螨隶属于1科2亚科10种,其中革螨有6种、恙螨有5种为湖北省新记录。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一步证明革螨在传播两型HFRS中的作用。方法将叮刺感染姬鼠型(76—118株)HFRSV乳鼠后第10天厩真厉螨270只和家鼠型(UR株)HFRSV后第10天厩真后螨200余只,分别制成组织悬液接种正常乳鼠,用Dig标记HFRSVCDNA探针原位分子杂交检测接种后第9天鼠肺;将叮刺感染乳鼠后螨在适宜条件下饲养至100天以上,分别叮刺4~5日龄正常乳鼠,于第3天取鼠肺冰冻切片,经Dig标记HFRSVCDNA探针原位分子杂交检测。结果叮刺76一118株病毒感染乳鼠螨悬液接种4只乳鼠,3只阳性,UR株接种6只,全部阳性;76—118株组饲养至132天,UR株组102天的螨叮刺正常乳鼠后,也从鼠肺中检出病毒RNA。结论首次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证明该螨可通过叮刺获得姬鼠型和家鼠型HFRSV,螨群体不但维持76—118株病毒132天以上、UR株102天以上,而且均能经叮刘传播,说明此螨能作为姬鼠型和家鼠型HFRSV的适宜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这一发现为我国的HFRS疫区保存和演变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有流行病学意义;原位分子杂交可缩短用敏感动物分离革螨体内HFRSV的时间,可用于革螨等媒介昆虫传HFRSV的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9.
从恙虫病立克次体(Rt)Karp株的群特异性抗原基因序列设计两对引物建立套式PCR检测现场鼠体采集的恙螨幼虫体内及恙虫病现症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内的RtDNA。除一份已用过药病人标本外,其余9份均可检见88bpDNA扩增产物;检测结果表明:现场鼠体采集的地里纤恙螨(Leptotrombidiumdeliense)幼虫的Rt携带率是13.3%,证实套式PCR可用于急性期恙虫病的诊断和媒介恙螨流行病学的调查。  相似文献   

10.
福建近年恙螨感染恙虫病东方体的检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检测恙螨幼虫体内恙虫病东方体, 分析福建恙虫病可能流行的趋势。方法 从福建山区及沿海地区捕鼠采集恙螨幼虫, 通过分类鉴定, 以每只鼠体的寄生螨作为一个被检单位, 用套式 P C R 扩增恙虫病东方体 Sta 58k Da 基因的88bp 片段, 以确定恙螨幼虫是否携带本病原, 继而估计该地区是否存在恙虫病疫源地。结果 从105 份被检单位的恙螨幼虫检出7 份恙虫病东方体阳性标本, 主要宿主为黄毛鼠, 主要媒介为纤恙螨属的地里纤及小板纤恙螨, 与有关资料比较,证实本省恙虫病的宿主和媒介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福建沿海地区恙螨的恙虫病东方体的感染率高于山区, 疫源地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恙螨体内HFRSV基因检测及定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7 年以来我们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小盾纤恙螨的媒介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用 R T- P C R 和 Nested R T- P C R 从恙螨体内检测到 H F R Sr- R N A; 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在恙螨的卵巢细胞、支肠细胞等组织中检测到 H F R S U- R N A。以上结果为恙螨的媒介意义提供了具有分子水平的直接证据, 对 H F R S 的流行病学和预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蠕形螨与细菌对酒渣鼻的致病作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了解蠕形螨对酒渣鼻的致病作用,及其与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酒渣鼻病人皮脂和组织标本,分离出蠕形螨,同时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结果:在51例三型酒渣鼻病274份标本中,63.5%(174/274)标本有细菌存在,多为条件致病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94.3%(164/174)、厌氧菌占4%(7/174)。痤疮型酒渣鼻和鼻赘型酒渣鼻组带菌率高于皮炎型酒渣鼻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痤疮型和鼻赘型酒渣鼻病人中检出的条件致病菌,在其发病机理上起着一定致病作用,但与蠕形螨寄生无直接关系;皮炎型酒渣鼻主要由蠕形螨引起。  相似文献   

13.
三种类型酒渣鼻病与蠕形螨寄生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了解3型酒渣鼻病与人体蠕形螨感染的关系。方法:观察酒渣鼻病人的临床表现和进行有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酒渣鼻病的临床表现,将490例酒渣鼻病分成皮炎型、痤疮型和鼻赘型3种类型,其蠕形螨感染率分别为89.3%、58.7%和36.4%,前两型蠕形螨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1)。结论:皮炎型酒渣鼻病的主要病因是蠕形螨的感染,另两型酒渣鼻病的发病与人体蠕形螨感染也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供革螨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方法:用上海真厉螨与柏氏禽刺螨叮咬HFRSV接种乳小鼠,取叮咬后d10及d100以上的上海真厉螨与柏氏禽刺螨冰冻切片,用地高辛标记HFRSVcDNA核酸探针原位分子杂交检测其体内病毒RNA。结果:叮咬野鼠型(76-118株)接种乳小鼠后d10上海真厉螨检出病毒RNA,在细胞浆、细胞核中及核膜上呈细密颗粒状或全浆阳性,见于生殖器官细胞、胃及支囊上皮细胞及脑皮质细胞;叮咬家鼠型(UR株)病毒接种乳小鼠后d12螨亦检出病毒RNA,病毒的细胞组织分布与野鼠型相同;分别检测野鼠型螨31 只和家鼠型23 只, 其中阳性分别为17 只和10 只; 叮咬野鼠型病毒接种乳小鼠后d132, 家鼠型d102螨仍能检出病毒RNA。柏氏禽刺螨叮咬野鼠型病毒接种乳小鼠d10, 检测螨20只, 其中阳性12 只, 病毒RNA 主要分布于生殖器官细胞内。结论: 上海真厉螨与柏氏禽刺螨均可经叮咬获得HFRSV , 上海真厉螨可分别感染野鼠型和家鼠型HFRSV , 野鼠型在螨群体内至少可维持132 d, 家鼠型102 d, 具有贮存两型病毒的作用, 是HFRSV 的适宜媒介和贮存宿主, 在动物宿主间交叉传播两型HFRSV 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云南西部小兽革螨群落相似性及分类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目的:探讨云南西部9种主要小兽体表革螨群落之间的相似性及移行规律,并对其进行数量分析。方法:模糊聚类分析。结果:黄胸鼠、褐家鼠及小家鼠体表革螨群落之间的相似性大,基本属于家鼠型革螨群落;卡氏小鼠、齐氏姬鼠及大绒鼠体表革螨群落为典型的野鼠型革螨群落;大足鼠、灰麝鼠句及大臭鼠句体表革螨群落界于两者之间,呈一过渡移行型。整个聚类过程显示出家鼠型革螨群落向野鼠型革螨群落逐级并类的趋势。结论:小兽宿主的生境分布对其体表革螨群落类型的影响突出,在生境选择相近的前提下,小兽宿主在动物分类上的关系越近,其体表革螨群落相似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6.
在检索、归纳和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本文综述了厩真厉螨的发现及命名、分布、生活史、致病性、流行病学意义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旨在为厩真厉螨及其传播疾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实验感染旋毛虫(韩国分离株)的大鼠对成虫和肌期幼虫阶段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和IgG,IgG1,IgG2a抗体反应。 方法 46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其中2组(A1、A2组, 共10只)用于观察成虫阶段引起的保护性免疫,B组(B1、B2组, 共14只)用于观察肌期幼虫阶段引起的保护性免疫,C组(C1、C2组,共17只)为感染对照组,D组(5只)为正常对照组。A、B和C组分别每鼠感染1 000条旋毛虫肌幼虫,分别于感染后第7天(A1、 A2组)和第30天(B1、B2组),用氟苯咪唑治疗(20 mg/kg,10 d)。治疗后第10天,A和B组每鼠再次感染500条旋毛虫肌幼虫,于感染后第7天剖杀A1和B1组大鼠,检测肠道内成虫数,于感染后第30天剖杀A2和B2组大鼠,检测横膈膜内肌期幼虫数,同时分别剖杀感染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每组同期取血,ELISA检测特异性IgG、IgG1和IgG2a抗体水平。结果 旋毛虫成虫阶段对成虫和肌幼虫的保护性免疫分别为100%和99.96%,肌幼虫阶段对成虫和肌幼虫的保护性免疫分别为99.92%和99.89%。肌幼虫感染阶段抗肌幼虫分泌排泄抗原的特异性IgG、IgG1和IgG2a抗体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5、 0.1和0.1)和成虫感染阶段(分别为0.5、 0.09和0.09)比较,抗体反应均显著增高(分别为3.0、2.2和0.8)(P<0.01)。且幼虫期抗肌幼虫分泌排泄抗原特异性IgG1抗体(2.2)显著高于特异性IgG2a抗体(0.8)(P<0.01)。 结论 旋毛虫的成虫和肌幼虫阶段的感染均对成虫和幼虫的再感染产生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