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回顾与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20年来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边缘学科及工业技术水平的进步,脊柱外科疾病的诊治有了长足的进步。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在脊柱创伤、矫形及退变等诸多疾病的治疗上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脊柱内固定的技术水平即标志着脊柱外科的发展水平。例如20世纪60年代Harrington器械的广泛应用,使得脊柱外科的治疗水平得到了革命性进步。Harrington器械固定技术被应用于脊柱侧凸畸形矫正、骨折脱位甚至部分下腰痛和滑脱的治疗中,在将近20年间它成为了统治脊柱外科的主要内置物。但其两点接触的单平面撑开矫正、过多节段的固定及各种并…  相似文献   

2.
脊柱椎间隙感染的内固定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通过8例脊柱椎间隙感染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分析,探讨内固定手术在脊柱椎间隙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脊柱后路内固定治疗,其中Trifix3例、改良Trifix3例、USS2例。结果:随访时间3个月。采用内固定治疗的8例中卧床时间最短3d,最长4周。比保守治疗卧床时间缩短2-3周。结论:本组8例内固定治疗脊柱椎间隙感染没有引起炎症扩散,而且缩短了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3.
脊柱内固定器的应力遮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设计山羊脊柱内固定的动物模型,研究脊柱内固定器对固定区域主体一骨密度及骨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定量CT(QCT),荧光标记,定量组织学技术分别测量固定3月及6月后椎体皮质骨、松质骨的骨密度及骨结构的改变。结果:脊柱内固定后椎体皮质骨、松质骨的骨密度,都明显性降低。组织学结果显示骨结构出现了骨质疏松的病理改变。结论;脊柱内固定后出现了应力遮挡现象。所产生的负面需临床随访证实。  相似文献   

4.
Uss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Uss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应用技术。[方法]对28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应用Uss脊柱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内固定手术。[结果]28例患者术中均获得良好复位,平均随访15.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神经功能评价按Frankeal分级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疗效满意。[结论]Uss脊柱内固定系统操作简便、复位理想、固定牢靠,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颈椎固定融合存在的问题与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随着脊柱内固定器械的不断完善,脊柱内固定技术迅速发展。脊柱内固定术后的即刻稳定,使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成为可能。但是,内固定提供的稳定是暂时的,脊柱的稳定最终只能通过骨性融合才能实现。为了更好地处理内固定与融合的关系,我们邀请了国内几位相关学者对脊柱内固定与融合问题谈谈他们的看法,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6.
脊柱前路单棒内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脊柱肿瘤、结核、椎体骨折等导致脊髓前方受压或脊柱失稳,采用脊柱前路减压内固定是常用的手术方法。前路内固定器材种类繁多,但多为进口或价格昂贵,使部分低收入患者无法承受。笔者自2004年5月~2006年10月,使用北京富乐公司生产的前路单棒内固定系统进行脊柱前路手术12例,效  相似文献   

7.
脊椎内固定方法的新进展及其使用的讨论许竞斌,许晓斌脊柱内固定治疗在近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提高治愈率起了较大的作用。但也存在和出了不少问题,一是器械与技术的问题;二是掌握指征不足,表现在过份积极,值得重视。总的情况是有些术者盲目性很大,对内固定分法的...  相似文献   

8.
合理应用脊柱内固定,减少术后并发症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侯树勋 《中华骨科杂志》2003,23(11):643-643
近30年来,脊柱内固定技术不断完善,它与对脊柱生理、病理三维概念的认识及CT、MR等影像学技术一起构成了脊柱外科迅猛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随着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广泛应用,其术后并发症也逐渐成为脊柱外科医生关心的重要问题。表面上看,这些并发症主要是内固定物的质量与手术技术所造成的。实际上,与脊柱外科医生对患者全身情况的评估、对疾病的认识和对所使用器械的了解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脊柱内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牛物力学评价对脊柱内固定器械的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脊柱内崮定器械的生物力学方法亦成为研究的热点.为了提供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共同比较的基础,本文综述了脊柱生物力学评价方法的分类、概念及实验设计。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分为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实验三种。其常用评价指标包括强度、刚度及三维运动范围测量等。临床意义较大的是器械的刚度和运动范围。  相似文献   

10.
内固定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作用(附22例初步报告)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探讨内固定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991年5月-2001年2月共开展脊柱结核内固定手术22例(其中1例先做头颅骨盆环牵引,后做内固定手术),使用的固定器械;鲁氏棒 椎板下钢丝6例,Dick椎弓螺钉系统8例,Harrington rod5例,SDRS2例,USS1例,结果:本组22例脊柱结核内固定手术均未引起炎症扩散,在脊柱结核一期病灶清除,同时或二期内固定12例中卧床时间比无内固定手术缩短4-8周,结论:在脊柱结核治疗中内固定手术可以加强脊柱稳定,缩短卧床时间,预防或矫正畸形。但是,脊柱结核必定是一种特异性感染,选择适应证时还要慎重,有些细节问题还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胸腰椎结核的器械内固定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梁强  石仕元  王自立 《中国骨伤》2018,31(11):983-986
正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是困扰脊柱外科医生工作的一个难点,在本期的几篇文章中~([1-4]),作者对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方法和内固定方法做出了创新性的探索,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但存在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的缺点,仍需大样本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关于脊柱结  相似文献   

12.
TSRH内固定系统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使用新的通用脊柱内固定器脊柱疾病,获得更好的疗效。方法:1997年8月-1999年3月共用TSRH系统手术治疗脊柱疾病18例,平均年龄17.2岁,术后随访2 ̄21个月。结果:;特性脊柱侧凸15例,矫正率在KingⅡ型为65.5%,KingⅢ/Ⅳ为57.3%;马凡氏综合征脊柱侧凸1例,矫正率60%;强直性脊椎为驼背1例,矫正率86.5%,所有病例植骨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无脊髓神经损伤,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国产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采用椎板开窗减压或保留棘突的全椎板切除减压,国产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All Fix或GSS-Ⅱ)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45例。结果19例完全复位,26例部分复位。术后随访39例,随访时间平均3.5年,优良率84.6%。结论国产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坚固,能使滑脱的椎体复位,明显提高脊椎融合率。  相似文献   

14.
自1987年以来使用Harrington棒、Luque棒、Dick钉及Dick钉加后路植骨四种方法治疗非稳定性胸腰段脊柱骨折96例.随访2~7年,四个治疗组对脊髓损伤治疗效果类似,在矫正脊柱矢状面后凸畸形方面术后短期内均能获得满意效果.但术后2年,三组单纯内固定对脊柱矢状面后凸矫正度均有显著丢失,仅Dick钉加后路植骨组有效控制了后凸矫正度的丢失(P<0.001).作者认为,坚强的后路内固定加充分植骨可达到生物性固定,这对稳定脊柱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测试DRFS系统固定后脊柱标本的刚度及其椎弓根钉的拔出力,评估DRFS系统临床应用的可靠性.方法 选择猪脊柱标本12具,测试其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时的刚度;制成失稳标本后,重复各项运动刚度测试;用DRFS固定失稳标本后,再重复各项运动刚度测试.选择双节段腰椎标本12对,分别拧入DRFS系统椎弓根钉(固定钉、提拉钉)后,进行拔出测试.结果 在猪脊柱标本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活动的刚度测试中,与完整脊柱的刚度相比较,失稳脊柱各项运动的刚度均明显减小(P<0.05);DRFS系统内固定后,脊柱各项运动的刚度均明显高于失稳脊柱(P<0.05),固定钉的拔出力明显大于提拉钉(P<0.01).结论 DRFS系统内固定术后脊柱标本的刚度明显高于失稳标本.其椎弓根钉可提供足够的提拉力.  相似文献   

16.
严格脊柱内固定适应证,提高翻修手术效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脊柱外科的核心理论是清除病变、矫正畸形、解除神经压迫并恢复和重建脊柱生理功能,脊柱生物力学和生理解剖功能的重建或(和)恢复是各种技术要达到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脊柱外科各种器材和技术经历了高速引进、高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AO新理念、新技术的广泛普及,为我国骨科尤其脊柱外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我国各大城市的相关医院逐步开始采用现代先进的内固定技术,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并产生相  相似文献   

17.
胸腰段爆裂骨折前路减压与重建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胸腰段爆裂骨折前路减压与重建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经第12肋胸膜外-腹膜后入路,将伤椎的全部或部分和破裂的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应用Kaneda装置或卡锁式脊柱前路内固定装置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45例。结果:45例平均随访34.3个月。术后无脊髓神经根再损伤病例,脊柱序列及胸腰段脊柱曲度恢复正常,椎管腔扩大,无继发性后凸畸形发生。Frankel分级A级1例,C级2例,D级4例,E级38例,97.7%的病人获1级以上的功能恢复。结论:前路减压直接、彻底、前路重建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曲轴现象(Crankshaft Phenomenon)指骨骼未发育成熟的患者行后路脊柱融合术后,脊柱后方获得坚固融合而脊柱前方继续生长,从而脊柱畸形加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矫正度丢失、椎体旋转加重、肋骨隆起增加。Sanders等认为曲轴现象是后路坚固的脊柱融合后,椎体的生长中心发生部分骨骺阻滞而导致的脊柱生长不平衡,从而引起脊柱畸形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经3~4周正规抗结核治疗,行前路病灶清除、椎间大块自体髂骨/肋骨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8~24个月.[结果] 1例脊柱结核复发(3%).23例植骨融合,植骨融合率为96.9%,植骨愈合时间 4~8个月(平均6个月).无窦道形成.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80%.[结论] 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对脊髓及神经根进行彻底减压,促进脊髓及神经功能恢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同时一期建立和恢复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脊柱植骨融合,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对脊柱结核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的再认识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近年来脊柱结核的治疗发展迅速,特别是手术治疗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从简单的脓腔和痛灶清除到强调重建脊柱稳定性的重要性,逐步出现单纯前路椎间植骨、椎间植骨后路内固定、椎间植骨前路内固定等术式,明显缩短了病程,降低了畸形发生率和死亡率,有效促进了结核病变的愈合。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普及、脊柱内固定技术理论的进步,大大提高了脊柱结核的治疗水平,但对于脊柱结核手术指征的确定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尚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使脊柱结核手术治疗规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