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法实践录(续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 甘温除热甘温除热亦称甘温除大热。它是以味甘性温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 ,治疗因中气不足及气虚血亏而形成的内伤发热 ,重在扶正以祛邪的一种治疗方法。气虚外感患者 ,也适用此疗法。至于甘温除热法的来龙去脉 ,特别是其“热”的机理何在 ?迄今尚无较完整的答案。个人认识是 :根据《灵枢·营卫生会》篇“谷入于胃 ,以传与肺 ,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其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的经旨 ,可以看作是 :营卫既来自中焦水谷之气 ,则中气之和利与否 ,能够影响营卫之和利。即中气和利 ,营卫亦和 ;中气虚馁 ,则营卫不和。营卫不和则热 ,或乍寒乍热。重言之 … 相似文献
2.
3.
20 行血以止血中医治疗血证 ,其专藉凉营以冀“血得寒则凝”与用炭药以期“血见黑即止”等法 ,医者每恶其有“留瘀”之弊。“服寒凉药百不一生”的说法 ,虽非绝对公允之论 ,但以之为擅用凉血法者之棒喝 ,似属必要。缪仲醇氏治血三法 ,首条即指出 :“宜降气不宜降火”,继又指出 :“宜行血不宜止血”,可谓善治血证者。否则 ,见血止血 ,则咯血者往往因血多喉小 ,瘀不得出 ,留于肺络 ,久之将成损怯。反之 ,以行血化瘀法治咯血 ,则肺络中无瘀 ,因而也就无后患可言。王清任云 :“瘀化下行不作痨”,这是经验之谈。对于女科经漏者 ,用止血法亦常朝… 相似文献
4.
8 补火生土按五行学说的相生规律,火能生土,土赖火旺。由于火有坎离之分,土有戊己之别,坎火生己土,离火生戊土。肾属坎,脾属己,心属离,胃属戊;坎(肾)离(心)为阳气之根,亦是戊(胃)己(脾)阳气之源。前贤譬喻脾胃为釜,命火为薪,薪燃釜热,水谷始得以腐熟,精微方有以化生。反之,先天火衰,则诚如《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所说的那样:“火衰其本,则阳虚之证叠出”。而坎(肾)离(心)与戊(胃)己(脾)之间的相生关系尤为突出。对此,李士材更具体地指出:肾“虽属水脏而真阳寓焉,少火生气,火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运行三焦、腐熟水谷乎?”脾胃属土,主… 相似文献
5.
6 厚土敛火火有虚实之分。根据“虚则补之”和“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 ,实火宜泻 ,虚火当补。厚土敛火法的适应症为虚火。此法实由李东垣氏的“甘温除热”法引申而来 ,但与“甘温除热”法却又同中有异。其异在于此法除用甘温药厚土敛火外 ,还可用甘凉药厚土敛火。例如《临证指南医案》载“某 ,食烧酒辛热及青梅酸泄 ,遂衄血咳血 ,心腹极热 ,五味偏胜 ,腑阳脏阴为伤”,叶氏用生白扁豆、北沙参、麦冬、白粳米以养胃和脾 ,即含有厚土即是敛火之意。厚土敛火法首先由尤在泾氏在《静香楼医案》中明白地提出 :“中气虚寒 ,得冷则泻 ,而又火升齿衄… 相似文献
6.
18 增水行舟大便秘结者 ,通常均以下法治之。下法中又分寒下、温下与润下诸法。而润下法中 ,又多以麻子仁丸、五仁丸等为代表方。药物则以火麻仁、郁李仁、 >蒌仁之属以润肠通便。这类药虽有润下之功 ,但却缺少滋阴之能。对于温热病因热灼阴伤而大便不通的患者 ,用上述方药则难合拍。譬如舟楫 ,河水干涸 ,船舶怎能行驶 ?欲得船行 ,必须水涨。增水方可行舟 ,这个道理是很清楚的。吴鞠通氏指出 :“津液不足 ,无水舟停者 ,间服增液”。这确是经验之谈。关于增液汤的适应症 ,吴氏曾云 :“阳明温病 ,无上焦证 ,数日不大便 ,当下之 ;若其入阴素虚… 相似文献
8.
23 提壶揭盖本法适用于肺气不利 ,升降之令不行而致之癃闭。由于癃闭的病位在膀胱 ,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 ,一般治癃闭常着眼于通。然亦有屡用车前、木通、赤茯苓、泽泻之属而症情不减者 ,此时若在原方中 (如五苓散之类 ) ,加入一味桔梗 ,或紫菀、杏仁 ,住往可收立竿见影之效。考桔梗味苦辛 ,性微温 ,入肺经 ,能宣肺散邪 ,载药上行 ,所以一向有舟楫药之称。而“肺为气之主”又为水之上源 ,司“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之职 ,若肺气不利 ,每易形成源堵流塞 ,以致上窍闭而下窍涩。桔梗开肺气以浚其源 ,上窍通则下窍利 ,譬如茶壶 ,揭其盖则… 相似文献
9.
27 塞因塞用“塞因塞用”与前法“通因通用”的含义略同。即第一个“塞”字是指补益药物 ,第二个“塞”字是指闭塞的证候。用滋补填塞的方药 ,治疗闭塞不通的病证 ,称为“塞因塞用”。它的适应症从现象上看似乎是阻塞欠通的应该用通法处理的闭证 ,而实质上却是理当用补法医治的亏损不及的虚证。“塞因塞用”法常用于中气虚弱的脘腹胀满 ;肾阳不足 ,气化不行的水肿 ;冲任亏损 ,先后天两伤的妇女血枯经闭 ;脾气不足 ,临产伤血的产后癃闭 ;肺肾同病 ,肺不主气 ,肾不纳气的喘促 ;温病后阴伤 ,杂病后气虚 ,以及老人、产后气血不足的大便秘结等。… 相似文献
10.
16 补血以丽气证属气虚 ,投以甘温益气之品后 ,其效如桴鼓者固在意中 ,设或益气而气虚见证无明显改善时 ,可同时参以补血。当施用气血双补法后 ,其疗效又迅速提高。其中机理 ,当不外《张氏医通·诸知门·咯血》条所云 :“盖气与血 ,两相维系 ,气不得血 ,则散而无流 ;血不得气 ,则凝而不流”。张氏的意思是说 ,气血相互资生并完成运行的生理功能 ;如气不得血则散 ,而补血意在丽气 ,气有所归 ,则能司脏腑经络之职而精神乃治。补血以丽气的治法 ,尤其适用于失血引起的气虚疾患 ,如新产后癃闭、久痢下血后脱肛等。但补血以丽气的治法 ,是以扶气… 相似文献
11.
26 通因通用北齐徐之才“通剂”中的“通可去滞”乃言其常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通因通用”乃言其变。“通因通用”中的第一个“通”字是指通利药物 ,第二个“通”字是指通利证候。就表面看来 ,“通因通用”法的适应证 ,似乎是具有滑脱现象需要用塞法治疗的脱证 ,但实质上仍然是必须用通法施治的具有堵塞不通病机的疾患。如湿热引起的小便频数 ,瘀血停积形成的血滞崩漏等 ,应分别采用通利小便、破血行瘀的方法治疗 ,以及《类经》所说的“火热内蓄 ,或大寒内凝 ,积聚留滞 ,泻利不止 ,寒滞者以热下之 ,热滞者以寒下之 ,此通因通用之法… 相似文献
12.
12 泻木安土本法适用于肝木乘土的证候。就生理而言肝主疏泄,脾司运化,在正常情况下,脾土得肝木之疏泄,则运化循常道运转,所谓“土得木而达”。反之,疏泄不能,肝气郁结,乘侮中土,脾受克制,于是运化失常而出现以腹痛泄泻为主证的木横土位的疾患。泄泻一证的成因很多,但归根结蒂,其病机总离不了脾胃病变。由于运水谷、化湿浊的功能出现障碍,以致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则为泄泻。因此,泄泻治脾,几成常法,如和中利湿的胃苓汤及藿香正气散、实中温阳的理中汤、和中消导的保和丸、补脾和胃的参苓白术散等,都是常用的方剂。此外,如上所述,由… 相似文献
13.
10 滋水涵木用滋养肾阴以涵濡肝阴、充养肝血的治法,称之为滋水涵木法。五行中肾为癸水,藏精;肝为乙木,藏血。肾为母,肝为子,母能生子,水能生木。这是说,肾水源源不断地濡养肝木,以遂其生发之气。反之,肝的疏泄功能,又能助长肾水的再生。这一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之为“相生”,术语上也称“乙癸同源”、“精血同源”、“肝肾同源”。如上所述,肝肾两脏生理上相互资生,在病理上则彼此影响。例如肾阴耗损,可以导致肝阴亏虚;进而子盗母气,肝汲肾阴以自救,由此肾阴益耗,成为肝肾同病。治法方面,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中指出:“补肾即所… 相似文献
14.
15.
变法实践录(续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4 阳中求阴阴虚者养阴 ,以及阴虽虚而阳弱见证不显者 ,只滋其阴 ,不予补阳 ,此乃常法。然而《内经》中早有阴阳互根之说 ,亦即“阳根于阴 ,阴根于阳。”治阴伤证者 ,若单纯养阴而不及阳 ,不仅“孤阴不生”,且常服阴柔之品 ,难免有伤中之变。因此 ,阴虚者当以养阴为主 ,同时也要辅以补阳 ,所谓“善补阴者 ,必于阳中求阴 ,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张景岳氏深知这一生化关系的重要性 ,在提出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外 ,又创制了左归丸 ,在用大队熟地黄、山茱萸、枸杞、龟版胶、山药、牛膝补肾滋阴的基础上 ,再辅以鹿角胶和菟丝子补阳 ,做到… 相似文献
17.
1 下病上取愈癃闭郑某,男,70岁,1997年6月8日初诊。小便不通1天。初则小便点滴不畅,茎中疼痛,渐致欲解不出,点滴皆无,窘迫不堪。伴胸脘满闷,倦怠少气,汗多,口干不欲多饮,舌红、苔薄黄而滑,脉弦细。脉症合参,诊为癃闭,证属湿热蕴结,气化不利,兼气阴两虚。急则治标,治用“提壶揭盖”法。处方:桔梗6g,琥珀(打碎、冲服)3g。2剂,每天1剂,水煎服。当天上午服头煎后即有少许尿液排出,服完第2剂后小便通畅。现觉倦怠少气,口干,多汗,小便色黄,茎中灼热。此为气阴两虚,余热未清。拟益气养阴,兼清余热。处方:党参12g,麦冬15g,五味子10g,滑石18g,… 相似文献
19.
吾师田淑霄教授,临床四十余年,辨证灵活,经验丰富。现将随师学习期间,以下病取上治愈顽固遗尿1例报道如下。 常某,男,9岁,小学生,2001年11月9日初诊。其母代诉:孩子尿床,两岁之前尚不以为然,到3岁后仍尿床,方觉是病,开始求治。曾服中西药及按摩针灸,均无效。孩子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