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盐酸加替沙星注射液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在室温(25℃)条件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盐酸加替沙星注射液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6h内的含量变化,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及pH值变化。结果:盐酸加替沙星注射液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外观、pH值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盐酸加替沙星注射液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在6h内可以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2.
杨春华 《中国医药导报》2007,4(8Z):98-98,102
目的:观察盐酸加替沙星注射液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在室温(25℃)条件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盐酸加替沙星注射液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6h内的含量变化,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及pH值变化。结果:盐酸加替沙星注射液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外观、pH值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盐酸加替沙星注射液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在6h内可以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氨曲南与奥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采用RP—HPLC测定氨曲南和奥硝唑的含量,同时观察配伍液外观变化及监测pH值变化。结果:氨曲南与奥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4h呈现颜色变化,奥硝唑色谱峰5h时出现肩峰。结论:氨曲南与奥硝唑葡萄糖注射液可以配伍使用,但宜在4h内滴注完毕。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注射用法莫替丁的配伍变化情况。方法将3种注射液加入到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中,放置一定的时间,用UV测定配伍后奥硝唑的吸收度,同时测定混合液的pH值,并观察外观。结果在室温条件下放置4小时内,混合液的吸收度、pH值、外观未发生明显改变。结论奥硝唑可与上述三种药物配伍滴注。  相似文献   

5.
几种静脉输液在输液器中混合时的理化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几种静脉输液在输液器中混合时的发生沉淀的原因,测定其pH和含量变化。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前后药物含量变化:用酸度计测定pH值变化。结果注射用炎琥宁与维生素B6注射液混合时pH值下降,产生沉淀,含量下降;注射用阿洛西林钠与奥硝唑注射液、硫普罗宁冻干粉针溶媒使用不当配制的输液等酸性药物混合时,pH值下降产生沉淀。结论炎琥宁与维生素B6注射液、阿洛西林钠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酸性注射剂不可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与异烟肼注射液配伍稳定性,指导合理用药。方法在25℃、37℃条件下6h内,观察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与异烟肼注射液配伍后其外观、pH的变化,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奥硝唑和异烟肼的含量。结果混合配伍液在6h内其外观、pH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25℃、37℃条件下6h内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与异烟肼注射液配伍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7.
注射用奥硝唑与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斌 《中国医药导报》2007,4(5):122-123
目的:考察注射用奥硝唑与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注射用奥硝唑与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溶液在常温下(20℃)放置8h内不同时间的最大吸收峰峰位和吸收度,并观察溶液的色泽及测定其pH值。结果:4h内配伍液的吸收峰位、吸收度、色泽及pH值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奥硝唑与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在常温下4h内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左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中的主要杂质进行结构分析.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HPLC-QTOF-MS)技术对其中最大杂质进行解析推断,再利用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仪从左旋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中分离制备目标物质,并通过核磁技术进行结构确证.结果 确证了左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的1个主要杂质的结构为S-(-)-3-(2-甲基-5-硝基咪唑)-1,2-丙二醇,是左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高温灭菌过程中产生的降解产物.结论 本研究为左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的杂质分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头孢替唑钠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观察头孢替唑钠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在室温下8h内的含量变化,并观察和检测配伍液的外观及pH值变化。结果配伍液外观、pH值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头孢替唑钠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在室温下8h内可使用。  相似文献   

10.
注射用头孢匹胺钠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考察注射用头孢匹胺钠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观察注射用头孢匹胺钠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在室温下8h内的含量变化,并观察、检测配伍液的外观及pH值变化。结果:配伍液外观、pH值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头孢匹胺钠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在室温下8h内可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根管内应用奥硝唑、强的松龙消毒后,对慢性根尖周炎根管治疗期间痛(EIP)的影响.方法 选择非急性炎症的慢性根尖周炎患者246例(246颗)进行根管治疗,随机分成3组,分别在根管内封奥硝唑、强的松龙和甲醛甲酚(FC),采用临床观察分析法,分别观察3组临床反应的差异.结果 奥硝唑组Ⅱ~Ⅲ级疼痛发生率为8.75%,强的松龙组10.47%,FC组36.25%.奥硝唑组与强的松龙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奥硝唑组、强的松龙组分别与FC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根管内封奥硝唑或强的松龙能预防和降低EIP的发生率,并能减轻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2.
奥硝唑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方法:对300例经腹腔镜摘取良性肿瘤术后病人进行抗炎治疗,其中150例用头孢噻肟钠2g+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1g静脉滴注,另外150例用头孢噻肟钠2g+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1g静脉滴注,比较两组病人输液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奥硝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对照组替硝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P<0.05)。结论:在奥硝唑注射液在围手术期及术后抗厌氧菌感染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症状轻微,更易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盐酸加替沙星注射液可见异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温度对盐酸加替沙星注射液可见异物的影响。方法:用0.1 mol/L的盐酸调节盐酸加替沙星注射液的pH值,在不同温度下观察药物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及稳定性。结果:温度在20℃以上时,盐酸加替沙星注射液pH值在国家质量标准(3.5~5.5)内,溶液(A)的可见异物符合规定;温度在10~20℃时,pH值在4.6~5.5的溶液有结晶析出,pH值在3.5~4.6的溶液(B)无结晶析出,溶液的可见异物符合规定;温度在0~10℃时,pH值在4.0~5.5的溶液有结晶析出,pH值在3.5~4.0的溶液(C)无结晶析出,溶液的可见异物符合规定;24 h后A、B、C 3种溶液仍然稳定;121℃灭菌消毒15 min,溶液含量及有关物质检测结果均符合质量标准规定。结论:温度对盐酸加替沙星注射液可见异物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奥硝唑对滴虫性阴道炎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玲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3):106-107
目的探讨奥硝唑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的疗效,关注治疗前后阴道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差异。方法190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依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共95例,应用替硝唑进行治疗;观察组共95例,应用奥硝唑治疗。观察治疗的效果,同时检测治疗前、治疗后阴道灌液液中IL-6的含量,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IL-6的影响。结果治疗5d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阴道灌洗液中的IL-6均下降,但是观察组的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滴虫性阴道炎患者应用奥硝唑治疗临床疗效明显,并能有效调节阴道中的IL-6的含量,进而调节阴道的微环境,临床治疗中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奥维加与临床常用输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选择国产注射用兰索拉唑(奥维加)与进口注射用兰索拉唑(进口品),按照说明书中配制方法溶解2种药品,并分别加人到100mL生理盐水注射液中,观察不同供试品在室温条件下放置0、2、4、6、8h的含量、pH、颜色、澄清度及不溶性微粒的变化。结果配伍后,在观察时间内奥维加与进口品溶液的含量均有普遍下降的趋势,溶液pH值均随时间的变化而普遍呈线性下降趋势,奥维加和进口品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伍后,进口品溶液中10μm不溶性微粒数为755.60~9911.10粒,奥维加溶液中10μm不溶性微粒数为520.00~1988.90粒;进口品溶液中25μm不溶性微粒数为33.30~555.60粒,奥维加溶液中25μm不溶性微粒数为0~111.10粒,奥维加和进口品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奥维加与进口品溶液中的兰索拉唑在配伍后一段时间内,颜色均未发生变化,均保持澄清。结论在室温条件下将兰索拉唑溶于100mI。生理盐水注射液中,在含量、pH值、溶液颜色、溶液澄清度等方面奥维加与进口品等同,在不溶性微粒(10μm和25μm)方面优于进口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室温6小时内利巴韦林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和复方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利巴韦林注射液与3钟输液配伍后,6小时内利巴韦林的含量及有关物质,同时考察配伍液的外观和pH值。结果 在室温条件下,利巴韦林与上述3种输液配伍6小时后,外观、pH值、含量和有关物质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利巴韦林注射液可与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和复方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室温24小时内甲磺酸非诺多泮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和复方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磺酸非诺多泮注射液与三种输液配伍后,24小时内非诺多泮的含量及有关物质,同时考察配伍液的外观和pH值。结果在室温条件下,甲磺酸非诺多泮与上述三种输液配伍24小时后,外观、pH值、含量和有关物质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甲磺酸非诺多泮注射液可与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和复方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8.
奥硝唑牙栓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制备奥硝唑牙科用栓剂,并建立质量控制标准.方法筛选基质,并确定基质组成比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牙栓中奥硝唑的含量.结果以奥硝唑为主药,明胶甘油为基质制备成牙用栓剂.平均回收率为100.1%,RSD为0.3%.结论该制剂制备工艺简单可行,质量控制方法准确、可靠,可望为牙周病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奥硝唑对映体对小鼠中枢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左旋和右旋奥硝唑静脉注射(iv)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的机制,以及奥硝唑光学对映体之间神经毒性的差异,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左旋及右旋奥硝唑(40,60,80 mg/kg,iv)给药30 min后,用转棒实验测定小鼠运动协调能力,以评价药物对小鼠中枢抑制作用的强弱。测定并比较对小鼠给药30 min后全脑Na+,K+-ATP酶、Ca2+-ATP酶、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的影响。右旋奥硝唑可使小鼠呈现中枢抑制状态,影响其运动协调能力,并呈剂量相关性地抑制脑内Na+,K+-ATP酶、Ca2+-ATP酶、SDH活性。左旋奥硝唑组则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右旋奥硝唑的中枢抑制作用可能与抑制脑内Na+,K+-ATP酶、Ca2+-ATP酶活性,抑制呼吸链关键酶SDH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室温条件下注射用氯诺昔康与头孢硫脒在氯化钠注射液(生理盐水)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氯诺昔康与头孢硫脒配伍后8 h内各时间点的含量,同时测定pH值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变化。结果 8 h内配伍液的含量、pH及外观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室温条件下,注射用氯诺昔康与头孢硫脒在生理盐水中8 h内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