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吸机湿化器是呼吸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呼吸机湿化器的加水 ,目前大多采用分离式加水 ,即将呼吸机与湿化器的连接管道分离开或将湿化器加水口塞拔开 ,然后加水至湿化器中。而应用此种方法时 ,均可导致呼吸机中止工作 ,加大呼吸机管路的污染机会 ,改变湿化器内的温度及操作繁琐等。为克服这些缺点 ,自从 1997年以来 ,我们改进了湿化器加水的方法 ,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现介绍如下。1 用物瓶装无菌生理盐水或无菌蒸馏水、无菌输液器 (末端外径与加水口内径相适 ,无头皮针 )、网套、开瓶器、输液架。2 方法采用常规输液法进行操作至排气结束。…  相似文献   

2.
呼吸机湿化器加水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 11月以来 ,我们改进了湿化器加水的方法 ,经临床应用 ,效果满意 ,现介绍如下。1 用物瓶装无菌生理盐水或无菌蒸馏水、无菌输液器 (末端外径与加水口内径相适 ,无头皮针 )、网套、开瓶器、输液架。2 方法采用常规输液法进行操作至排气结束。然后打开呼吸机湿化器加水口 ,把输液管末端插入此口 ,打开输液器调速夹 ,使蒸馏水流入湿化器至所需刻度 ,最后关闭输液器调速夹。再次加水时 ,只需打开此夹。3 优点3.1 操作简单 ,省力节时。以往湿化器加水时 ,需每次将管子与湿化器分开 ,直接将水倒入湿化器 ,或将注射器针头折弯 ,一管一管…  相似文献   

3.
呼吸机上的湿化器是一种加温湿化装置。近来,我们对呼吸机湿化器加水方法进行了改进,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方法:呼吸机在使用过程中,传统的加水方法是用大空针抽取灭菌注射用水,去掉针头,压下湿化器上的加水按钮,空针乳头连接加水孔,将灭菌注射用水注入湿化器中,如此反复抽取、注入,直至加至合适水位。  相似文献   

4.
司马荣 《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2):1116-1116
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在湿化器加水过程中,我院传统的加水方法为用50ml注射器抽吸灭菌注射用水,加入湿化器中,每次加水要反复抽吸灭菌注射用水多次才能加至所需的刻度。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这样加水费力、费时,现摸索出一种简便、易行的加水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前,呼吸机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呼吸机在使用过程中湿化罐无加水装置,对于危重、较长时间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就存在呼吸机湿化罐里的水蒸发完需要加蒸馏水的问题。我科护士给呼吸机加水有2种方法:(1)暂停呼吸机,分离呼吸机与出气口连接管,从出气口加水;(2)不停用呼吸机,分离呼吸机与进气口连接管,从进气口加水。经观察,第一种方法使用时,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常常急剧下降;而使用第二种方法时,患者的呼吸状态会在加水的过程中发生短暂的改变。并且2种方法都存在呼吸机管道易污染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弊端,我科将呼吸机湿化罐装置进行改进,使用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呼吸机在危重病房已普遍应用,湿化吸入气体是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标准护理常规之一,湿化装置为蒸气加温湿化器,湿化用水现主要选用袋装500ml灭菌注射用水,用输液器将水输入湿化罐加水口内,但临床上经常存在的问题就是护士加水时忘记将水止及时夹闭而将湿化罐内水加多,造成了患者的误吸,从而加重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相似文献   

7.
呼吸机湿化罐具有对吸入气体进行温化和湿润的功能,目前的湿化罐没有加水装置,为了保证吸入气体的湿度,呼吸机湿化罐需要不断添加蒸馏水。目前报道的方法有:分离呼吸机与进气管道,从进气孔倒入蒸馏水,再快速地接上管道;用注射器抽取蒸馏水从小进水孔内注入;使用输液器,将输液器乳头插进小孔内,定时进行加水。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发现几个缺点:需要断开呼吸通道,患者的呼吸状态会发生短暂的改变,给病人的治疗带来不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呼吸机湿化罐两种不同加水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00例使用呼吸机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8例和对照组52例。试验组使用一次性输液泵连接呼吸机湿化罐持续滴注灭菌注射用水的方法。对照组使用一次性输液器连接呼吸机湿化罐间断滴注灭菌注射用水的方法。比较两组呼吸机湿化罐加水过满、缺水、加水时间及气道分泌物的情况。结果两组呼吸机湿化罐加水过满(超过2/3)、湿化罐缺水(空烧)、加水时间、气道分泌物性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一次性输液泵连接呼吸机湿化罐持续滴注灭菌注射用水的方法气道湿化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输液器用于湿化器加水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方法 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机械通气患者81例,分为输液器组41例(采用一次性闭密输液器注水法)和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注水法),两组均采用Drager savina呼吸机机械通气。结果输液器组在肺部感染发生率、恐惧感、憋气感、呼吸机报警患者及护士工作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输液器注水法明显优于传统注水法,操作简单实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呼吸机上的湿化器是一种加温湿化装置.近来,我们对呼吸机湿化器加水方法进行了改进,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方法:呼吸机在使用过程中,传统的加水方法是用大空针抽取灭菌注射用水,去掉针头,压下湿化器上的加水按钮,空针乳头连接加水孔,将灭菌注射用水注入湿化器中,如此反复抽取、注入,直至加至合适水位.改进方法是用一次性输液器插入灭菌注射用水瓶中,挂于输液架上,将输液器针头取下,输液器乳头连接加水孔,松开调节夹,灭菌注射用水快速流入湿化器中,加至合适水位,关掉调节夹即可.  相似文献   

11.
呼吸机湿化器两种加水方法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燕  曾玲  吴瑶 《现代护理》2007,13(12):1160
目的比较间断呼吸机湿化器加水法和持续呼吸机湿化器加水法临床效果。方法100例心脏直视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2种呼吸机湿化器加水法,从憋气感、低氧血症、痰阻、肺部感染4方面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持续加水法明显优于间断加水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间断呼吸机湿化器加水法和持续呼吸机湿化器加水法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心脏直视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2种呼吸机湿化器加水法,从憋气感、低氧血症、痰阻、肺部感染4方面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持续加水法明显优于间断加水法.  相似文献   

13.
林菁菊  赖芳 《家庭护士》2009,7(9):831-831
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占重要地位,对于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尤为重要,而现今的呼吸机几乎都带有加温加湿器装置.传统的给呼吸机加温加湿器加入蒸馏水的方法是用50 mL注射器吸取蒸馏水,注入湿化器内或直接倒入湿化器内,需要断开呼吸机和打开湿化器的注水口.由于反复向湿化器内加水,影响了病人的通气,并容易造成呼吸通路的污染.我科于2005年1月开始采用一次性输液器给湿化器加入蒸馏水的方法来代替传统方法,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患者在行呼吸机治疗建立人工通道后,气流绕过大部分上呼吸道,直接进入气管。再加上机械通气往往增加通气量,若不对吸入气体进行湿化和温化,必然造成下呼吸道的失水、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结、纤毛活动减弱或消失、排痰不畅,而发生气道阻塞、肺不张和继发感染等并发症。所以,在行呼吸机治疗时需常规对吸入气体进行加温、加湿,以维护正常生理机能。以往我院在使用呼吸机治疗时加水方法是将呼吸机湿化器上、湿化罐上方注水孔打开,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无菌蒸馏水注入至所需的刻度,当水位下降时还要及时加水,如此反复操作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1)引起呼吸道感染;(2)加水时湿化罐处于不密封状态,影响呼吸参数,加重病情;(3)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为此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了一种简单易行,并能克服以上缺点的方法,可还广泛适用于除MR850型以外的所有呼吸湿化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不同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护理成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3种不同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的护理成本。方法 选择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48h以上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例。无加热丝组使用MR410型湿化管道系统,吸气与呼气管路均无加热丝;单加热丝组使用MR730型湿化管道系统,吸气管路带加热丝而呼气管路无加热丝;双加热丝组采用MR850型湿化管道系统,密闭式一次性、双加热式自动加水、加湿;3组均使用统一厂家的呼吸机和湿化液(灭菌注射用水)。分析比较3组的护理成本:观察每组维护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的护理时数,计算护理人力成本、护理耗材成本及处理并发症(气道痉挛、气道湿化不足及湿化过度)形成的护理成本。结果3组呼吸机管道更换、添加湿化液、倾倒冷凝液、并发症处理护理时数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双加热丝组的各项护理时数均少于无加热丝组和单加热丝组(P〈O.05)。3组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的护理人力成本、其他成本及合计总成本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加热丝组护理总成本最低[(2313.2±150.7)元,例],无加热丝组护理总成本最高[(7924.5±1522.7)元/例]。护理耗材成本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850型密闭式一次性双加热式、自动加水加温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护理成本低,使用方便,可节省人力。  相似文献   

16.
谷红俊  贾艳红 《护理研究》2011,25(13):1165-1166
[目的]对比观察呼吸机湿化器间断加水与持续加水的效果。[方法]将100例呼吸衰竭需行机械通气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持续加水法,对照组采用间断加水法,对比观察病人气管痉挛、痰痂、肺不张的发生情况及痰液性状和湿化液温度的变化。[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气管痉挛、痰痂、肺不张发生、痰液黏稠度方面均存在差异;实验组湿化液温度维持在34℃~37℃,对照组维持在29℃~36℃;且实验组病人痰液相对稀薄,易于吸出。[结论]持续加水法相对于间断加水法,进入病人气道的湿化液温度保持在预设温度,且病人痰液易于吸出,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呼吸机湿化器间断加水与持续加水的效果。[方法]将100例呼吸衰竭需行机械通气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持续加水法,对照组采用间断加水法,对比观察病人气管痉挛、痰痂、肺不张的发生情况及痰液性状和湿化液温度的变化。[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气管痉挛、痰痂、肺不张发生、痰液黏稠度方面均存在差异;实验组湿化液温度维持在34℃-37℃,对照组维持在29℃-36℃;且实验组病人痰液相对稀薄,易于吸出。[结论]持续加水法相对于间断加水法,进入病人气道的湿化液温度保持在预设温度,且病人痰液易于吸出,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次性输液器在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未行呼吸机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一次性输液器持续气道滴入湿化,对照组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滴入湿化,观察两组的气道湿化效果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能达到理想的湿化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输液器持续气道湿化效果好,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剂量输液器在呼吸机湿化器注水过程中的应用,以期加强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均匀温、湿化,提高呼吸机湿化器的安全管理。方法采用半随机抽取信封法将83例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微剂量输液器及输液报警装置进行湿化器持续注水,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普通输液器间断注入湿化水,观察两组的注水时间、注水后患者吸入端温度差异、水温回升时间及痰液黏稠度等情况。结果试验组注水时间为(2.40&#177;0.40) min/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24&#177;11.03)min/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3658;P<0.01),试验组注水后吸入气体温度为(36.79&#177;1.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29&#177;1.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382;P<0.01),机械通气第3天痰液黏稠度明显减轻。结论采用微剂量输液器及输液报警装置进行湿化器持续注水提高了湿化水量控制的准确性,使患者气道得到持续恒温湿化,弥补了湿化器的报警缺陷,保证患者的湿化安全,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双伺服性加温控制型呼吸湿化器对呼吸道与呼吸机管道细菌定植的影响,为规范呼吸机管道更换周期、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重症医学科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72h以上106例病人,使用伺服性加温控制型呼吸湿化器,分别于建立人工气道上机当天及应用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采样,采样部位分别为病人的咽喉部、下呼吸道、呼吸机接头端、呼吸机管道吸气端、呼吸机管道呼气端、湿化罐湿化液;对采样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致病菌,比较不同时间段、不同部位致病菌的阳性率、定植率。[结果]呼吸机管道的定植菌与呼吸道病原菌具有同源性;呼吸道相同部位不同采样时间的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机管道相同部位不同采样时间的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长使用双伺服性加温控制型呼吸湿化器至28d,呼吸道细菌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细菌定植增加,而呼吸机管道系统随机械通气时间的增加细菌定植无明显增加;使用双伺服性加温控制型呼吸湿化器无污染的情况下持续使用是安全的,对长期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呼吸机管道无需常规更换,对有污染或故障的呼吸机管道应及时更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