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的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多发性硬化患者20例,结合文献,分析其头颅、脊髓MRI表现。结果:所有患者脑或脊髓平扫均发现病灶,主要发生在双侧脑室周围白质区或颈段脊髓。双侧脑室周围病灶表现为多发大小、形态不一的斑片状等长T1、长T2异常信号,病灶长轴多与脑室壁垂直排列。脊髓病灶表现为纵行长条状等长T1、长T2异常信号。静脉注射Gd—DTPA后活动性病灶呈斑片状、斑点状或边缘强化。经激素治疗病变范围缩小或恢复正常,强化程度减弱或无强化。结论:结合临床资料,MRI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确诊的26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头颅、脊髓MRI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平扫均可发现病灶,头颅病灶主要发生在双侧脑室周围白质区,表现为多发的、大小形态不一的斑片状影,呈等/长T1长T2信号,病灶长轴多与脑室壁垂直排列;脊髓病灶主要发生在颈段,病灶表现为纵行长条状等/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静止期病灶无强化,活动期病灶可见斑片状、环状或边缘强化;活动期病灶经激素治疗范围缩小,强化程度减弱或无强化。结论综合分析MRI表现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核磁共振及诱发电位在多发性硬化中的诊断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和诱发电位(EP)在多发性硬化(MS)中的诊断作用。方法:对42例MS同时行头颅和(或)脊髓MRI扫描并对EP结果进行分析。结果:MRI异常为90.48%,表现为长T1长T2大小不等多发性病灶,主要分布于脑室周围、脑干、基底节、半卵圆中心,小部分位于大脑皮质。MRI可发现近1倍亚临床病灶。EP以VEP异常(83.33%)为多见,其次为SEP(64.29%),BAEP较少见(42.86%)。SEP及BAEP尚可提示MS周围神经受损。EP3项检查可明显提高阳性率。MRI发现大脑半球、脑干病灶优于EP,EP发现视神经脱髓鞘及周围神经损害优于MRI。结论:MRI、EP在MS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结合临床分析则可提高诊断率。EP可以提供周围神经损害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在多发性硬化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33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检查资料,通过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多发性硬化病灶影像特征,并对多发性硬化病灶特点进行分析,与临床特征进行比对。结果本文共33例患者,通过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发现多发性硬化病灶直径3-20mm不等,病灶多呈不规则团状,共167处,其中17例患者病灶分布双侧脑室周围,共73处;13例患者的病灶分布在脑白质深部,共33处;7例患者的病灶分布在脑干、基底节区及双侧小脑半球,共21处。其中侧脑室病灶垂直于侧脑室长轴呈T1低信号,T2和FLIAIR高信号,病灶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可见脑干和侧脑室旁病灶部分强化,部分不强化。结论常见的多发性硬化临床特征多变,主要表现为脑干、神经受损等症状。随着MRI技术在临床医疗的快速发展,应关注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与MRI影像技术相结合,通过总结多发性硬化影像学的特征来提高MS的诊断准确率。MRI的影像学资料为MS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提高多发性硬化(MS)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总结106例MS的MRI、诱发电位(EP)及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本组MRI异常86例,阳性率81.13%,病灶分布依次为大脑半球白质、脊髓、脑干、胼胝体、小脑、基底节、丘脑及视神经。MRI异常表现为局灶长T1、长T2信号。本组进行了3种EP检查,分别为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视觉诱发电位(VEF)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行SEP检查70例,异常51例(72.86%);VEP检查76例,异常53例(69.74%);BAEP检查54例,异常11例(20.37%)。结论:MRI是目前诊断MS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结合EP检查及临床可以进一步提高MS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比较颅脑7T MRI相对于指南指导下3T MRI对多发性硬化(MS)病灶的检出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9月—2023年10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多发性硬化患者,所有入组患者符合2017年修订版McDonald MS诊断标准。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并在住院期间完成3T及7T颅脑MRI检查。3T及7T颅脑MRI检查序列均包括T1 WI、T2 WI和T2 FLAIR序列。分别对3T和7T MRI不同位置(皮层、近皮层、脑室旁、幕下及非典型位置病灶区域)及直径的病灶进行标记并测量,比较两种场强MRI对病灶不同位置及直径的检出差异。结果 共纳入12例诊断明确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平均年龄(32±4.4)岁,男性4例,女性8例。7T MRI共检出多发硬化病灶463个(病灶平均直径:7.2mm),3T MRI共检出多发性硬化病灶319个(病灶平均直径:8.8mm);在皮层、近皮层、脑室旁、幕下及非典型位置病灶区域,7T MRI检出病灶个数分别为14、66、194、28、161;3T MRI检出病灶个数分别为8、41、161、25、84;7T MRI病灶检出率比3T MR...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对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对50例临床确诊的多发性硬化患者的CT和MRI影像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0例多发性硬化在MRI上均发现异常,病灶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位于双侧侧脑室周围白质36例,半卵圆中心26例,脑干15例,小脑5例,颈髓3例,病灶大小不一,单发或多发.50例CT扫描26例表现为正常,23例见脑室周围和半卵圆中心单发或多发不规则低密度影,1例仅表现为脑萎缩.结论 MRI能发现许多CT不能显示的病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CT;特别是MRI能显示多发性硬化的“垂直脱髓鞘征“特征性表现,是诊断多发性硬化最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刘梦秋  刘影 《安徽医学》2015,36(4):508-509
1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9岁,8年前被诊断为“桥本氏甲状腺炎”,拒绝糖皮质激素治疗。期间一直自觉头痛、头晕及失眠。2007年外院头颅MRI检查显示:多发性脑白质病变。2012年11月16日于我院行头颅MRI检查显示:右侧额叶及左侧顶叶皮层下白质内见多发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异常强化,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未见明显异常。患者自觉头痛、头晕症状无缓解,于2013年2月28日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3月4日于我院行磁共振检查,头颅磁共振检查结果示:右侧额叶,左侧顶叶见多发斑片状稍长 T1、稍长 T2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序列呈斑片状稍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图(apparent diffusion coeffecient,ADC)呈稍高信号。病灶大小、范围与2012年11月16日相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症的MRI表现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20例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图像特点为白质内多发圆形、类圆形,边界清晰的病灶。结果急性期多发性硬化斑T1WI呈中或低信号,T2WI均为高信号。慢性期为长T1长T2信号。脑室旁病灶其长轴多与侧脑室垂直分布及胼胝体信号异常有重要诊断作用。结论MRI可显示多发性硬化的特征表现,是目前诊断多发性硬化的最好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辅助检查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46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进行辅助检查分析,从而探讨其各项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46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结合文献复习对磁共振成像(MRI)、头颅CT扫描、脑电图(EEG)、脑脊液寡克隆区带(OB)、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进行比较。结果:MRI可发现MS早期病变,及早作出诊断,且明显优于头颅CT扫描及其它辅助检查。结论:MS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侧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和脑干。MS诊断的金标准仍然是临床,MRI作为MS的辅助论断是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多发性硬化(MS)的磁共振(MRI)特征。方法对11例脊髓MS的临床及MRI影像资料加以分析。结果脊髓多发性硬化MRI表现特点为:病变区脊髓呈轻度增粗(5/11),有的无增粗(6/11),外缘光整。T2WI显示脊髓病变区的信号增高;病变范围不长,多为两个椎体高度以下(9/11);脊髓多发病灶3例;7例还有头颅MRI平扫,伴有脑部病变4例(4/7)。8例病人(8/11)同时还有增强MRI。增强MRI检查无明显强化(3/8),或仅有轻到中度斑片状强化(5/8)。结论MRI对脊髓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硬化MRI诊断水平。方法:分析20例经临床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硬化MRI表现,对病灶的形态、分布、数目、大小、信号及强化进行分析。结果: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硬化MRI特征性表现为双侧半卵圆中心、双侧脑室旁白质内、胼胝体及脊髓内多发病灶,其中脑室旁病灶垂直于侧脑室。脊髓内病变长度大于宽度,病变横径小于脊髓断面1/2,病变局部脊髓肿胀。病变在急性或活动期有强化。结论:MRI是目前诊断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硬化最佳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1.1临床资料 本组58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均根据1983年Poser等人提出的诊断标准,经CT或MRI、脑电图、脑诱发电位、脑脊液等临床检查确诊,其中男性22例、女性36例,年龄25~68岁,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有广泛的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为精神异常、意识障碍、失语,且症状缓解与复发交替,视觉、听觉、体感诱发电位可显示相应传导通路的临床病灶;脑电图表现为不对称的低波幅弥漫性H波及D波;CT或MRI检查显示脑室周围白质内多发性斑块29例、大脑及脑干病变2例、脊髓内多发性病灶5例、小脑病灶4例、脑萎缩18例;视觉诱发电位异常18例、脑干诱发电位异常10例、体感诱发电位异常6例。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ulipllesclerosis,MS)的MRI特征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1例临床诊断为MS患者的MRI检查资料。结果:31例共发现病灶184个,病灶于侧脑室旁白质区、半卵圆中心及皮层下区最多见,其次见于脊髓小脑、脑干及胼胝体,部分可见视神经受累,病灶呈卵圆形或圆形稍长T1、长T2信号,矢状位像见病灶与侧脑室垂直,急性病灶增强扫描有的可呈结节状、环状或斑点状强化。结论:在MRI图像上MS有特征性表现,MRI能反应MS病理变化,为临床诊断MS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常规磁共振与FLAIR序列对多发性硬化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常规磁共振(MRI)检查和快速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FLAIR)技术对颅脑多发性硬化症(MS)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gna 1.5 T TWin Speed磁共振机,对58例经临床与实验室检查明确的MS病例(男34例、女24例,平均年龄35.95岁);例行T1FLAIR、T2WI及FLAIR技术检查,并对所检病灶进行对比。结果(1)FLAIR成像技术共检出病灶877个,T1FLAIR捡出病灶651个,为FLAIR序列总数的74%;T2加权成像检出病灶776个,为FLAIR序列总数的88%;对脑室周围及皮髓交界处病灶的检出率FLAIR序列明显优于T1FLAIR及T2WI2(2)MS病灶主要分布在脑室周围白质和半卵元中心区,两处病灶占总病灶数的96.1%。(3)病灶形态多为斑片状、圆形及/或卵圆形,也有少部分可见大片状病灶,甚至有的表现为假瘤样病灶。病灶的直径多小于1.5cm。结论FLAIR序列对诊断MS优于T1FLAIR、T2WI,其发现MS病灶明显多于后者,且重复性好,能较好的显示近皮层处和脑室旁等传统T2易漏诊病灶,尤其对小病灶显示情况明显优于T1FLAIR、T2WI。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疗后脑干放射性损伤的MRI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性改变。方法:分析11例鼻咽癌放疗诊断为放射性脑干损伤的病人MRI表现和临床资料及随诊观察。结果:脑干放射性损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相应节段颅神经受损及对侧肢体感觉障碍,无力或瘫焕,MRI显示脑干病变可累及脑桥(9例),脑桥+中脑(1例)及中脑+延髓上升(1例),表现为局限性脑水肿并局灶性坏死;病灶为斑片状或不规则形,T1WT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T1WI+Gd_DTPA增强扫描可见斑片状,类圆形或不规则环状强化,周围轻度水肿,无占位效应,7例经治疗后行MRI复查,1例症状改善,MRI异常信号消失。5例病灶无变化,其中2例症状有改善,3例症状体征无变化,1例症病灶增大,结论:NPC放射治疗后脑干放射性损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RPLS)的临床和磁共振成像(MRI)特点。方法探讨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RPLS)的临床和磁共振成像(MRI)特点。结果2例患者均为产后2周内发病,急性起病,以血压升高、头痛、视物不清,癫痫发作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头颅MRI提示以大脑半球后部白质为主,同时伴有皮质损害的对称性片状长T1、长T2及DWI高信号病灶,额叶也可见对称性的小斑片状病变;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复查头颅MRI病灶明显缩小。结论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的临床预后好,应提高对本综合征的认识,及早发现和及时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多发性硬化(MS)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MS患者的磁共振影像资料.结果 在大脑半球白质区、脑室周围白质区、胼胝体多发长T1长T2信号11例,病灶有不同程度强化.脑干、小脑病灶各1例,颈髓病灶3例,其中胸髓受累1例,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结论 磁共振(MR)检查对MS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是MS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对临床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弓形体脑病的MRI表现。方法搜集了4例诊断为弓形虫脑病的头颅MRI片,复习了近几年国内外文献,探讨弓形体脑病的MRI表现。结果弓形虫脑病的头颅MRI表现为:(1)多数病灶位于大脑半球皮质髓质交界处,基底节区,小脑,脑干及侧脑室旁,少数也可见脑膜受累。(2)病灶往往为多发,呈结节状、片状,周围有水肿带,占位效应。(3)平扫T1WI呈边界不清的等低信号影,T2WI呈明显的高信号;有的病变内见T1WI小斑点状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灶。增强后呈不同程度的结节状、片状或环状强化,累及脑膜者可有脑膜强化。MRS对观察病灶的发展及转归的代谢变化有价值。MRI所见须与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瘤、结核及淋巴瘤等MRI表现相鉴别。结论结合临床资料、MRI可以诊断弓形体脑病,MRS对病情随访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PDHA1基因突变所致Leigh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 报道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的1例PDHA1基因突变所致少年型Leigh综合征的临床和遗传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男,8岁2月起病,第1次病程:发热后出现嗜睡,头颅MRI提示延髓及小脑齿状核长T1长T2信号,Flair高信号,诊断“病毒性脑炎”。治疗后复查头颅MRI提示延髓、右侧大脑脚及右侧基底节多个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Flair稍高信号。患儿症状好转出院,平时无明显症状。第2次病程:9岁10月,发热后出现头痛,头颅MRI提示双侧豆状核及大脑脚、脑干及小脑齿状核多发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Flair及DWI高信号,乳酸5.0umol/l,基因检测提示PDHA1 c.427G>A错义突变,诊断“Leigh综合征”,予维生素B1、左卡尼汀、辅酶Q10等治疗病情好转。结论 PDHA1基因突变所致Leigh综合征可在2岁后起病,平时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动态复查头颅MRI并完善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