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药治疗慢性肾炎湿热血瘀证30例自身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肾炎湿热血瘀证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慢性肾炎湿热血瘀证患者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前瞻性临床研究.分别用复方1、复方2水煎剂口服进行两阶段治疗,各阶段分别治疗12周.观察证候疗效、蛋白尿和血尿疗效.结果第1阶段清热利湿法兼活血化瘀法获得了确切疗效之后,继之第2阶段活血化瘀法兼以清热利湿法可明显提高疗效.证候疗效显示第1阶段疗效对第2阶段疗效起促进作用.蛋白尿疗效优于血尿疗效.结论慢性肾炎湿热血瘀证用活血化瘀法可明显巩固和提高清热利湿法疗效.  相似文献   

2.
逐瘀法对血瘀证血清内皮素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血瘀证涉及临床各科多种疾病,活血化瘀法、方、药也为临床治疗多种疾病提供了有效措施.方法通过血瘀证的动物实验,对我们使用的经验方治疗血瘀证进行观察、研究、探讨血瘀证及其治疗过程对内皮素变化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明确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法作用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1.典型的血瘀证伴有异常的内皮素升高.2.逐瘀生新方能使血瘀证家兔血清内皮素含量下降.结论活血化瘀法能调整动物机体状态,降低血清内皮素(ET)含量,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功能,从而改善血瘀证.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以血瘀证为多见,治疗当活血化瘀。近年对血瘀证实质及活血化瘀法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原发性痛经血瘀证的发生与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活化、血液流变学、微循环障碍及血流动力学等密切相关。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可通过降低月经期子宫内膜中前列腺素等致痛物质及改善血瘀证指标而起到多靶点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在乳腺癌术后放化疗后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结合临床实际,总结乳腺癌患者术后放化疗后血瘀证的病因病机和活血化瘀法的作用机制,分析临床治疗乳腺癌血瘀证活血化瘀药物种类、剂量及时机选取原则,并举验案以佐证。[结果]手术、放化疗及肿瘤本身均可引起血液流变学改变,导致乳腺癌患者出现血液高凝状态。体虚邪实是乳腺癌患者血瘀证的主要病因病机;活血化瘀药物能够抗肿瘤、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防治术后并发症和肿瘤复发转移;临床中治疗乳腺癌血瘀证应遵循辨证选取活血化瘀药物、选择治疗时机及选择适当剂量的原则,以保护正气。所举验案中患者辨证为脾气亏虚、湿热瘀阻,治以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获得较好的效果。[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放化疗后易出现血液瘀滞,辨证运用活血化瘀法,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理论已成为祖国医学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进一步阐明中医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并梳理历代血瘀证及其治疗方法,以进一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6.
正血瘀证是中医临床中常见证之一,自古以来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证治经验,现代中医对血瘀证的中西医基础和临床研究也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为进一步阐明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总结和提高血瘀证及其治疗方法,展示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的新成果、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临床治疗血瘀证提供新依据,特面向国内外广泛征稿。现将征稿相关内容通知如下。征稿主题:(1)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方药的相关基础研究;(2)血瘀证的活血化瘀方药的临床研究;(3)血瘀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患者临床上常有不同程度血瘀证表现,经过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等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这是临床应用活血化瘀药治疗的主要依据。本文对具有血瘀证表现的糖尿病人进行临床红细胞变形指数测定,具有明显的改变,提示糖尿病人确有血瘀证存在,而经活血化瘀治疗后具有...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的形成与气虚和血瘀关系密切.除传统的血瘀症候外,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发现气虚血瘀证的本质有6种改变.冠心痛患者不同程度地表现有气虚血瘀或夹有血瘀证候,活血化瘀类方药是冠心病综合治疗的主要手段.冠心病的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  相似文献   

9.
正血瘀证是中医临床中常见证之一,自古以来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证治经验,现代中医对血瘀证的中西医基础和临床研究也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为进一步阐明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总结和提高血瘀证及其治疗方法,展示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的新成果、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临床治疗血瘀证提供新依据,特面向国内外广泛征稿。现将征稿相关内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主要与前列腺素水平升高有关,其它因素也可直接或间接导致痛经。本病以血瘀证多见,研究发现血管舒缩功能改变,血液有形成分及血液变形性与流动学的改变及其他因素等可相互作用,促进血瘀证形成,使子宫局部缺血缺氧而疼痛。活血化瘀法对本病发挥多靶点调控作用,既可降低致痛物质,又可改善血瘀证指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活血化瘀法在颅脑外伤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而在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近几年来活血化瘀法在颅脑外伤应用的相关文献,总结活血化瘀法治疗颅脑外伤的相关机理与经验。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表明,活血化瘀法在颅脑外伤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临床实践也证明了其前景光明。但也存在问题。从循证医学的思维出发,根本于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结合运用现代科技所提供血瘀证的微观依据作为辨证的微观证候,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颅脑外伤,将会取得更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血瘀证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血瘀证动物模型,不仅提供了活血化瘀研究的实验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验证中医有关病因病机理论,探讨血瘀证的本质与活血化瘀的原理,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就血瘀证动物模型在近些年来的发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活血化瘀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作用与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以理论与临床为依据,从中、西医两方面对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痛进行阐述,认为其作用机理主要是改善血液流变学与血管内皮功能;血瘀证是高血压病情发展的必然转归,提出活血化瘀法是高血压比较重要的治法,在其治疗过程中处于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活血化瘀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已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最活跃、最有成效的领域之一,并且广泛运用于内、外、妇、皮肤科等科,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硬皮病、肝硬化等多种疾病。就活血化瘀法在内科临床常见病中的应用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活血化淤法辅助治疗严重脓毒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活血化淤法辅助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西药常规疗法联合口服活血化淤汤剂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西药常规疗法治疗,疗程14d。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APACHEⅡ评分、Marshall器官功能障碍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病死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APACHEⅡ评分、Marshall器官功能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APACHEⅡ评分及Marshall器官功能障碍评分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28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活血化淤法辅助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可更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APACHEⅡ评分及Marshall器官功能障碍评分,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具有现代医学微血管病变的典型特征和中医阴虚血瘀的典型证候表现.阴虚是消渴之本,血瘀是消渴之标,阴虚血瘀是其根本病机.滋阴生津、活血通脉是中医调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张金生 《中医学报》2021,36(4):721-724
瘀血在演变过程中呈现两种状态,即显性瘀血状态和隐性瘀血状态。显性瘀血状态包括不通而瘀和离经而瘀;隐性瘀血状态包括不畅而瘀和不荣而瘀。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瘀血骤然形成,血管闭塞,继而引发全身血流紊乱,治疗应以峻攻、破瘀、通络、开窍之品活血化瘀攻邪;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病机由"不通而瘀"转变为"不畅而瘀"合并"不荣而瘀",或表现为三者并行的状态,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注射剂为主,辅以口服剂效果明显;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多依赖其生新功能,正是生新功能推动着病情好转和机体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活血化瘀法应用于恶性肿瘤临床治疗的体会。方法:针对恶性肿瘤的病因机理、用药原则、用药规律等方面具体分析活血化瘀法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结果:活血化瘀法能够减轻放化疗时产生的不良反应,增强患者免疫力,抑制肿瘤转移,减少扩散,杀灭肿瘤细胞,提高治疗的效果。结论:活血化瘀法可作为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特色方法,抑制肿瘤转移、扩散,收效甚好,应用时注意和辨证用药相配合,以利于对胃气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中风为临床常见疾病,因其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凶险,常留有后遗症状,给人类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祖国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对其就有一定认识,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机立论颇多,笔者通过对前人的经验总结并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发现从血瘀论治中风病临床疗效显著。故从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血热血瘀、血寒血瘀四个方面论述中风。治疗常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行气、补气、清热、温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