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指状腹腔丝虫(Setaria digi-tata)某些特征性抗原与丝虫病患者血清及班氏丝虫微丝蚴表面抗原交叉反应的研究结果。从牛腹腔收集指状腹腔丝虫,以pH7.2磷酸缓冲盐液(PBS)反复洗涤后,贮于-20℃;用时将成虫置PBS-1%吐温20中研成匀浆,4℃下以PBS(0.005M,pH8)透  相似文献   

2.
丝虫蛋白酶在虫体发育、蜕皮和体内移行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人体丝虫感染中丝虫蛋白酶的抗原性未为人知。为了阐明丝虫感染中寄生虫蛋白酶在人体内的免疫学地位,从牛的指状腹腔丝虫(常被用于替代班氏丝虫的抗原)中分离出了两种蛋白水解酶:一种是低分子量的锌依赖性半胱氨酸蛋白酶(Sd30),另一种是高分子量蛋白酶(Sdp_1)。本文作者研究了人体丝虫病中针对该酶产生的IgG亚类及IgG对该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动物丝虫与人体丝虫在蚊体内发育形态的鉴别方法,以便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开展纵向监测。1982年以来,我们对班氏丝虫与牛指状腹腔丝虫(Setaria digitata)在蚊体内感染期幼虫的形态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马来丝虫成虫抗原的组分、其与从班氏丝虫病人血浆、尿和鞘膜积液中分离的丝虫抗原的交叉反应及用于班氏丝虫病诊断的潜力。 马来丝虫成虫SDS可溶性抗原(BmASDS SAg)经10%SDS-PAGE处理后以1cm间隔将胶(12×12cm)水平切成12条,将其上的蛋白洗脱,依次命名为BmA_1直至BmA_(12)。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应用免疫酶标法证实指状腹腔丝虫虫卵表面某些抗原可在发育成微丝蚴的过程中失去。实验所用的指状腹腔丝虫成虫取自屠杀的牛腹腔体内,虫体经加有抗菌素的盐水洗  相似文献   

6.
7.
淋巴丝虫病流行于热带、亚热带非洲、南美洲、亚洲及大洋洲,在这些地区大约7.51亿人口受淋巴丝虫感染的威胁,7 800万人已感染,其中90%以上感染班氏丝虫。丝虫病控制计划的重要目标是清除体内微丝蚴,阻断传播,因此需要进行微丝蚴的检测。传统  相似文献   

8.
从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血浆中分离循环抗原(CFA),经UItroge ACA34柱层析得到有抗原活性的CFA_2组分,再通过DEAE纤维素(DE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获CFA_2DE1和CFA_2DE2组分。另从以CFA_2DE1  相似文献   

9.
丝虫每一虫体生活史之间和不同虫种之间,均存在交叉抗原——亦称共同抗原,由于人丝虫来源不足,因之可以利用容易获得的动物丝虫来大量制备人和动物丝虫病诊断用抗原。 一、动物丝虫来源 (一)牛腹腔指状丝虫(Setaroa digitata简称SD)。  相似文献   

10.
将班氏丝虫病病人分为3组:(1)周期型或亚周期型无症状微丝蚴血症者(MF);(2)慢性淋巴阻塞性病变如象皮肿或鞘膜积液,伴有反复发作淋巴管腺炎(CP);(3)热带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TPE)。对照组是在流行区的有明显的抗丝虫免疫反应的正常人(EC)、非丝虫病流行区健康者、非丝虫性蠕虫感染(钩虫、粪类圆线虫、蛔虫、鞭虫)及血和皮肤中查见微丝蚴的盘尾丝虫、罗阿丝虫、常现丝虫等其它丝虫病患者。对象于白天采血置肝素中抗凝收集,含有微丝蚴的血浆立即通过0.45μm滤膜除去微丝蚴,防止假性降解和微丝蚴释放抗原,标本贮于液氮或  相似文献   

11.
班氏丝虫:从冈比亚按蚊或埃及伊蚊获得班氏丝虫坦桑尼亚株感染期幼虫,采用各种途径接种17只雌雄沙鼠,其中10只腹腔内接种100条幼虫,5只皮下接种20~100条,2只将40条幼虫直接种入腘窝淋巴结。分别于感染后5小时至154天解剖。沙鼠麻醉时进行心腔穿刺,血液经微孔滤器过滤检查微丝蚴,按Ash等描述方法解剖砂鼠,注意搜索淋巴系统、睾丸及心、肺,接种后48小时,未找到发育或存活的幼虫;1只沙鼠于感染后5小时从腹腔找回40%幼虫,但其表皮均为细胞所吸附,24小时后,仅发现为细胞胶质团所完全包统的少数幼虫;其余16只沙鼠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2.
指状腹腔丝虫与马来丝虫的蜡肠期幼虫除尾部有无尾核可作区分依据外,前者头小,基部国钝呈圆锥状,小尾尖细如钉。感染前期幼虫的大小、食道长短和尾部形态也有区别。指状腹腔丝虫感染期幼虫尾端有3个刺状小乳突,排列如山字形,食道平均占体长3/4,肛比率小于3,而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尾端的3个乳突较大,呈瘤状,食道仅占体长的1/3,肛比率约为4。  相似文献   

13.
为寻找诊断人体丝虫病的异种抗原来源,我室用牛唇突丝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并与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IFAT进行比较. 一、ELISA选择12份非丝虫病流行区的健康人等量混合血清为阴性血清,10份班氏丝虫微丝蚴阳性  相似文献   

14.
指状腹腔丝虫第三期幼虫对大、中、小动物均有致病性。为了探讨指状腹腔丝虫与人的感染关系,我们用恒河猴10只,其中8只接种第三期幼虫,2只作为对照。结果接种的5只猴先后出现前肢或后肢麻痹、瘫痪、  相似文献   

15.
指状腹腔丝虫第三期幼虫对我国南方马、骡健康危害甚大。为了探讨和建立马、骡脑脊髓丝虫病发病机理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特对小鼠、沙鼠、大鼠、海猪及家兔,进行了皮下接种指状腹腔丝虫第三期幼虫的实验观察。结果接种的5只小鼠均发病死亡;接种16只  相似文献   

16.
为寻找一种敏感、特异的丝虫病监测方法,根据班氏丝虫p W b12 重复序列,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班氏丝虫特异的 D N A 片段(490 bp),回收后用光敏生物素标记该片段,制备成非放射性 D N A 探针,并在探针的制备方法上做了新的尝试。实验结果显示,该探针只与班氏微丝蚴及其感染蚊 D N A 出现杂交,与马来微丝蚴、正常蚊以及人白细胞的 D N A 未出现杂交;检测 6 份现场镜检班氏微丝蚴阳性的血样 P C R 产物全部阳性,8 份正常对照均阴性;与微丝蚴模拟血样本和 D N A 样本的 P C R 扩增产物杂交时,敏感性分别达1 条微丝蚴/100 μl和 2 pg;检测人工感染的班氏丝虫阳性蚊虫扩增产物全部阳性,正常蚊全部阴性。  相似文献   

17.
已有报道,印度很多马来丝虫病老流行区的丝虫病流行率呈下降趋势。作者于1979年/1980年对5个老马来丝虫病流行区进行了调查,并将人群微丝蚴阳性率的调查结果与本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调查结果作了比较。五个地区原来两种丝虫微丝蚴阳性率为:1,丹达(中央邦)——马来丝虫13.3%;班氏丝虫0%。2,拉坦普(中央邦)——马来丝虫16.2%;班氏丝虫0%。3,帕特纳加尔(奥里萨邦)——马来丝虫17.8%;班氏丝虫0%。4,埃尔尼(泰米尔纳德邦)——马来丝虫  相似文献   

18.
班氏丝虫特异生物素DNA探针的制备及用于丝虫基因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找一种敏感、特异的丝虫病监测方法,根据班氏丝虫pWb12重复序列,用聚合酶 主增班氏丝虫特异的DNA片段(490bp),回收后用光敏生物素标记该片段,制备成非放射性DNA探针,并在探针的制备方法上做了新的尝试。实验结果显示,该探针只与班氏微丝蚴及其感染蚊DNA出现杂交,与马来微丝蚴、正常蚊以及人白细胞的DNA未出现杂交;检出6份现场镜检斑氏微丝蚴阳性的血样PCR产物全部阳性,8份正常对照均阴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免疫色谱技术(ICT)用于班氏丝虫病诊断及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的效果。方法:丝虫病ICT系采用单克隆抗体检测血中班氏丝虫抗原。结果:在116例班氏微丝蚴血症者中有111例ICT阳性,敏感性为95.7%。12例马来微丝蚴血症者、33例蛔虫感染者、20例血吸虫感染者及6例旋毛虫感染者血清,ICT均为阴性,表明其特异性强;73例晚期丝虫病患者有18例ICT阳性,为活动性感染,其中16例伴有微丝蚴血症;用伊维菌素治疗30例班氏微丝蚴血症者,治疗前ICT阳性29例(96.7%)。治疗后8d—14d微丝蚴全部转阴,追踪观察6个月及12个月,分别有5例及7例微丝蚴复现,治疗后6个月用ICT测试,除5例ICT和微丝蚴均阳性外,8例微丝蚴阴性ICT阳性者于疗后12个月有5例查见微丝蚴;ICT及常规血检法同步用于河南省柘城县候大村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血检132人,9例微丝蚴阳性者ICT均为阳性,血检阴性的123人中ICT阳性者1例。结论:实验研究证实,ICT法快速、简便、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可用于班氏丝虫病诊断、疗效考核及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从流行病学观点出发,对亚周期型马来布鲁丝虫(Brugia malayi)、周期型马来布鲁丝虫、彭亨布鲁丝虫(B.pahangi)、树鼩布鲁丝虫(B.tupaiae)及班氏吴策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的微丝蚴一些形态上的差别进行了观察。亚周期型和周期型马来布鲁微丝蚴分别取自泰国南部陶公府和春蓬地区的人血;彭亨布鲁微丝蚴取自保种的猫血;树鼩布鲁微丝蚴属于白天周期型,取自泰国西部北碧捕来的普通树鼩(Tupaia glis);周期型和亚周期型班氏吴策微丝蚴分别取自斯里兰卡和泰国北碧的人血。将取得的血液分别制成厚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