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MRI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的MRI改变与临床意义。方法: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于手术前后均行MRI检查。观察脊髓的形态学及信号改变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MRI主要特点是受累节段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椎间盘变性,T1加权呈低信号,颈髓受压移位、形态改变;T2加权信号异常变化。术后MRI主要表现是植骨块稳定,颈髓矢状径及形态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手术前后的MRI改变可直接反映颈髓的病变程度及预后。MRI作为对颈髓病变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结果的MRI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脊髓受压程度、MRI髓内信号改变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手术结果的影响。方法 72例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的CSM术前MRI改变,将其按髓内是否信号改变分Ⅰ型、Ⅱ型。脊髓压迫程度分轻、中、重度,分别与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Ⅰ型恢复率明显高于Ⅱ型(P〈0.05),压迫程度越重,恢复率越低。结论:MRI检查对预示手术结果能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MRI广泛地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 (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 ,CSM)的诊断。 1987年 ,Takahashi等[1]首先报导了MRIT2加权像由于脊髓受压而产生高信号的现象 ,并认为是脊髓软化、脱髓鞘、神经胶质增生或微小囊肿造成的 ,但未做详细分析。次年 ,Haupts等[2 ] 描述了同样的现象 ,认为高信号是因作用于脊髓上的剪力而产生。之后 ,许多学者对MRI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及T1加权像上的脊髓受压形态、程度作了研究 ,以判断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功能状况、手术疗效和预后。1 CS…  相似文献   

4.
脊髓型颈椎病MRI髓内高信号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RI因其能清晰显示脊髓受压变形情况及髓内变化情况,对颈椎病特别是脊髓型颈椎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1、2〕。但对MRI髓内高信号表现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意义仍存在争议〔15〕。作者对1994年4月~1997年12月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并有完整手术前后M...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前MRI指标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聊城市人民医院2016年6月~2019年6月接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4例.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后1年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JOA)的改善率评价其手术疗效;分...  相似文献   

6.
颈椎动态MRI对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选择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椎动态MRI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及术式选择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对26例在常规MRI上显示为前方1个或2个相邻节段脊髓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行颈椎动态MRI检查.有15例患者在颈椎动态MRI上表现为多节段脊髓前后方受压,对此15例患者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前、术后及术后1年进行JOA评分,计算手术改善率;观察颈椎前凸角变化.结果:15例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颈椎前凸角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2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率为优者12例,良2例,好转1例.结论:动态颈椎MRI可以更客观真实了解脊髓受压情况.帮助术者更准确地选择手术入路及术式,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脊髓型颈椎病MRI T2相高信号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将CSEP作为评价脊髓型颈椎病术前术后脊髓功能状态的评分标准,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MRI T2相有无高信号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评估.方法将56例接受颈椎后路双开门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无高信号组及有高信号组,分别于手术前及术后8d行胫后神经、正中神经及尺神经CSEP检查.结果 56例病人中21例(37.5%)手术前MRI显示有异常高信号(ISI).(1)手术前有MRI T2相高信号 (ISI)组正中神经、胫后神经及尺神经CSEP较无MRI T2相高信号(ISI)组潜伏期略长、波幅略小,但t检验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2)手术后CSEP潜伏期及波幅改善值两组 t检验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有无MRI T2相高信号与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有高信号患者同样可有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手术前后血浆中内皮素值的测定,探讨其在该病病因学的病理学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对20例正常人,43例2和手术病人做了术后的血浆ET值测定。结果:CSM患者血浆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1例术后患者血浆ET值明显低于术前,经统计学t检验有显著性意义。结论:ET参与了CSM发病过程,ET可能是CSM的致损伤因子之一,寻找ET拮抗剂将为非手术治疗CS  相似文献   

9.
郝永强 《颈腰痛杂志》1995,16(4):243-245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现状郝永强综述施杞,赵光复审校颈椎的退变过程,可引致脊髓的功能障碍或脊髓病,称做脊髓型颈椎病。它是55岁以上脊髓功能障碍病人中最常见的病因[1.2]。本病1952年Brain[3]等首先报道,其后才开始被充分认识,因其致瘫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影响脊髓型颈椎病手术远期预后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访调查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探讨影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预后的因素。方法:评估本科18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访时的四肢肌力,感觉异常的平面,有无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肢精细活动能力,有无头昏头痛及其余不适症状或体征,并记录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年,所有186例患者中,优82例,良62例,可19例,差13例。结论:脊髓型颈椎病的预后至少与适应证的选择、脊髓压迫的程度、手术技巧及术后康复锻炼有关。  相似文献   

11.
脊髓型颈椎病再次手术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连顺  倪斌  袁文 《颈腰痛杂志》1998,19(4):260-262
本文目的对脊髓型颈椎病再次或多次手术治疗的评价进行研究。报告脊髓型颈病85例,前路再手术18例,后路67例,其中11例接受第三次手术,3例4次手术。本组治疗结果,获得优良者64例(753%)。研究结果,认为影响脊髓型颈椎病外科治疗因素包括病变性质,手术时机及手术技术等。严格地选择再手术病例,对于脊髓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53例临床总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2年11月~1996年8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3例。优良率924%。手术方法包括颈前、后方减压及椎板成形术。前路手术适于C3,4以下1~2个椎间病变的减压。广泛椎板切除可致鹅颈畸形及晚期脊髓损害。改良单开门棘突骨支撑植骨椎管扩大成形术及植骨的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一期前后路联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对于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先行后路椎板切除后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随访6个月~3年(平均16个月)。结果:术后未发生明显脊髓损伤加重表现,无切口感染,术前平均JOA评分为5~13分,平均9.7分,术后JOA评分增加至9~16分,平均为14.65分。改善率68.5%。优良率达67.9%。结论:一期前后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彻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脊髓型颈椎病自然史规律研究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21  
目的了解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规律,评价自然史在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综合分析1 263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自然史,将其演变方式归纳为5型,Ⅰ~Ⅳ型为起病轻者,其中Ⅱ~Ⅳ型无论是否经过稳定期,最后均出现恶化,Ⅰ型长期保持稳定,随访期内无恶化倾向或结果,Ⅴ型为突然严重起病,无法缓解者.结果Ⅰ型137例(10.88%),Ⅱ型534例(42.31%),Ⅲ型96例(7.57%),Ⅳ型407例(32.24%),Ⅴ型89例(7.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仅少数长期处于良性稳定状态,该病多数呈相对恶性的发展趋势,其发展结果将造成更加严重的脊髓损害.下肢麻木、行走缓慢、步态异常、手臂麻木、精细动作障碍等可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要点.  相似文献   

16.
脊髓型颈椎病误诊误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通过对13例误诊误治患者的临床分析,明确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治原则。方法:讨论13例误诊误治患者原因。结果:误诊误治患者的原因均属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概念含混,对其治疗原则模糊。结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首先要重视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严格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7.
颈椎病椎板成形手术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 :观察脊髓性颈椎病 (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 ,CSM )后路手术疗效 ,进而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随访 2 5例行“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open doorlaminoplasty ,ODLP)CSM病例 ,依据临床功能改善率分为疗效优良组和一般组 ,统计并比较各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观察各因素与ODLP术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①手术前后及随访时临床JOA分值分别为 8.6 0± 2 .93、11.5 2± 2 .71、12 .5 2± 3 .15 ,呈明显增加趋势。②优良组中患者手术时年龄、病程明显短于一般组 ,手术前后JOA分值及术前最狭窄处脊髓面积明显大于一般组。③优良组中后突畸形、颈椎不稳及髓内信号改变者少于一般组。④术前椎管面积 <10 0mm2 或术后 <16 0mm2 时 ,预后较差 ;而当术前椎管面积 >12 0mm2 或术后 >2 0 0mm2 时 ,预后较好。结论 :①ODLP是较为成熟的外科技术 ,疗效满意。②患者年龄、病程、术前病情及受压脊髓面积是决定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③颈椎曲度、术前颈椎稳定性、髓内信号改变、手术前后椎管面积亦为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9年7月~2003年6月共收治脊髓型颈椎病19例,均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术。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6年,参照日本骨科学会(JOA)对脊髓功能评定标准,术前平均为10·15分±1·24分,术后平均为15·93分±1·27分,改善率为83·7%。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具有减压彻底、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及稳定性、疗效持久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