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β-受体阻滞剂在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 90年代陆续报道有关 β-受体阻滞剂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 ( DCM CHF)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成果[1~ 6] ,今就此作一简述。1 临床疗效  多数临床工作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 DCM CHF持肯定意见。 1 993年 Waagstein等在 MDC( The Meto-prolol in Ditated Cardiomyopothy Study)研究中将 383名DCM CHF患者随机分为美托洛尔组和安慰剂组 ,治疗 6周后剂量 5 mg,1日 2次 ,逐渐调至最大量 5 0 mg,1日 3次 ,随访 1 2~ 1 8个月。结果显示 ,治疗组心功能分级( NYHA)和左室射血分数值明显改善 ,危险性下降 34 % ,再住院率、死亡…  相似文献   

2.
晚近有报道,在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中,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能够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和不良预后。还有学者报道了SAECG用于对DCM心肌纤维化范围的估计。目前已知β受体阻滞剂对DCM患者能改善心功能,解除心衰症状以及延长生存期。但仍有一些患者对6受体阻滞剂无反应。该研究的目的就是确定SAECG是否能够预测β受体阻滞剂长期用于DCM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张祥 《内科》2007,2(5):751-752
目的探讨近年来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表现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以来我院收治的70例DC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男性50例(71.4%),女性20例(28.6%),发病年龄(48.0±14.2)岁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14例,Ⅲ级42例,Ⅳ级14例。63例(90%)患者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包括房颤、多源性室早、短阵室速、左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左心房、左心室同时增大和全心增大为主,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应用率70%和60%,16例死亡,其中死于心力衰竭8例(50%),猝死6例(37.5%),脑出血和肺部感染各1例。结论DCM患者确诊时大部分病例心功能已达到Ⅲ~Ⅳ级,并伴有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脏增大。2年和5年生存率已有明显改善,心力衰竭和猝死仍是DCM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4.
采用美托洛尔和缬沙坦治疗糖尿病性心肌病(DCM)患者67例,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进行6min行走试验及超声心动图检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患者6min行走距离增加,心脏功能各指标明显改善(P<0.01),总有效率93.7%.提示在亚临床和临床阶段,β1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联用能改善DCM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提高运动耐量,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1月铜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门诊和住院DCM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共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u=2.091,P=0.037)。治疗前,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心率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有助于提高DCM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和梗死后2级预防治疗状况调查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了解我国各医院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临床诊治以及出院后长期 2级预防治疗的基本模式。方法 :在全国选择较有代表性的 2 5 0 0余家医院 ,采用统一问卷的方式对各院心血管病主管医生进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 1919份 ,应答率为 77%。调查显示 ,具有降低死亡等积极疗效的抗血小板、静脉溶栓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等药物已成为我国AMI治疗的常规手段。 90 %左右的被调查医生对这些药物的疗效均有明确认识。 82 %的医生认为 β 受体阻滞剂对AMI有积极疗效 ,但有 5 0 %左右医生以选择性使用为主 ,且用药剂量很小 (约为国外常用剂量的 1/4) ,开始使用的时间也相对较迟。一些对改善患者预后并无积极疗效的药物 (如硫酸镁、钙通道阻滞剂 )或疗效尚不明确的药物 (如中药制剂 ,蛇毒等 )常规使用的情况仍较为普遍 ,尤其是硫酸镁 (47% )和中药制剂 (45 % )。在AMI后的 2级预防中 ,除阿司匹林外 ,对其余几类有效的治疗药物常规使用比例均较低 ,包括ACEI(5 0 % ) ,β 受体阻滞剂 (35 % )和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 (2 5 % )。 结论 :目前我国AMI和梗死后 2级预防药物治疗模式与欧美等国家基本相似 ,但仍有不够规范之处。尤其是一些已被证明并无积极疗效的药物使用过度 ,而一些疗效确切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DCM)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停止美托洛尔治疗后的临床不良反应。方法:对64例服用美托洛尔≥18个月、心功能Ⅰ~Ⅱ级、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停药后的临床观察,随访期6个月。结果:7例(10.9%)发生心源性猝死,6例(9.4%)出现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17例(26.6%)心功能恶化至Ⅲ~Ⅳ级住院治疗;停药前、停药后3个月及6个月时的LVEF为(31.2±3.0)%、(46.3±4.3)%及(38.7±7.6)%。结论:DCM并发CHF的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后停用会出现猝死、心力衰竭恶化、快速性心律失常等不良临床后果,LVEF呈先升高后降低现象,如无停药的指征,DCM并发CHF患者长期甚至终身服用β受体阻滞剂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辅酶Q10扩张型心肌病(DCM)伴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4例扩张型心肌病伴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常规使用洋地黄、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治疗组2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口服辅酶Q10,10mg,3次/d,疗程为2个月。观察辅酶Q10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对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恶性心律失常等影响。结果治疗组临床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LVEF值显著提高、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辅酶Q10能明显改善DCM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降低猝死率,临床疗效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9.
扩张型心肌病2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探讨近年来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表现特点及预后。方法:对1998年1月~2004年6月收治的280例DCM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其中187例(66·8%)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男221例(78·9%),女59例(21·1%),起病年龄为(48·0±14·2)岁;确诊时心功能NYHAⅠ~Ⅱ级者60例(21·4%),Ⅲ级者155例(55·4%),Ⅳ级者65例(23·2%);全部患者中8例(2·9%)为家族性DCM,起病年龄(35·4±11·4岁)明显小于散发患者(48·4±14·1)岁,P<0·01。253例(90·4%)患者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71例(25·4%),多源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分别为90例(32·1%)、130例(46·4%),左束支传导阻滞64例(22·9%)。超声心动图显示,患者以左心房、左心室同时扩大(55·4%)或全心扩大(30·0%)为主;Ⅲ~Ⅳ级患者与Ⅰ~Ⅱ级者相比,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8·9±8·4)∶(63·8±7·8)mm]明显增大,左室射血分数[(31·8±10·1)%∶(41·8±12·0)%]显著降低,均P<0·01。药物治疗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分别为70·1%(199例)、60·0%(168例)。187例(66·8%)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9·8±23·2)个月;随访中死亡50例,其中心力衰竭死亡27例(54·0%),猝死20例(40·0%);另有7例患者接受心脏移植治疗。在未行心脏移植情况下,患者确诊后1、2、5年生存率分别为93·4%、86·0%、65·3%,高于国内以往报道。8例家族性DCM患者5年生存率(40·0%)低于散发患者(68·5%),P<0·05。结论:DCM患者确诊时心功能多已达Ⅲ~Ⅳ级,伴有各种心律失常及心腔扩大;2年和5年生存率较以往已有改善,心力衰竭和猝死仍是主要死亡原因;2·9%的患者为家族性DCM,起病年龄较轻,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扩张型心肌病抗心肌抗体的临床观察及其针对性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发病机制,观察针对抗心肌抗体进行免疫学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对2001年1月-2007年12月入院治疗的DCM患者(747例)的病史、诊治过程、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47例中抗心肌抗体阳性者527例(70.55%),随访时间为0.9-7.2年,抗心肌线粒体ADP/ATP载体抗体阳性患者(A组)治疗后平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为(62.53±9.17)mm,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37.65±11.15)%;抗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抗β1-受体抗体)阳性患者(B组)治疗后LVEDd (61.35±5.68)mm, LVEF (40.65±12.78)%;抗ADP/ATP载体抗体和抗β1-受体抗体均阳性患者(C组)治疗后LVEDd(61.28±7.72)mm, LVEF(38.35±7.05)%.3组与治疗前比较LVED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YHA心功能分级均改善Ⅰ~Ⅱ级.结论:自身免疫是DCM的常见致病因素,针对抗ADP/ATP载体抗体使用地尔硫和针对抗β1-受体抗体使用美托洛尔治疗DCM均可明显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及心室重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扩张型心肌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98例扩张型心肌病(DCM)的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动过速、射血分数下降是死亡的独立高危因素;低收缩压、V_1导联P波终未电势值增大、心胸比率>0.65、低血Na~+、低蛋白血症、低血脂对预后也有不利影响,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可降低DCM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我国西北地区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患者的发病、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北地区确诊为LOTS的家系16个.对先证者及其家族成员进行同步6或12导联心电图记录,对先证者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先证者发病年龄(19.2±14.8)岁.在20岁以前发病者占59.2%.患者以女性居多,男女比例3:13(18.8%:81.2%).发病症状多以晕厥为主要表现15例(93.7%);症状发作多有明显诱发因素14例(87.5%);根据心电图特点预测LQTS患者的基因型:LQT1占5例(31.2%),LQT2占8例(50.0%),LQT3占2例(12.5%),其余1例(6.3%)心电图特征不明显,无法预测.根据心电图预测LQTS患者的基因型进行了6个家系(2个LQT3,4个LQT)的基因筛查发现了3个KCNH2突变点,基因型和表型的符合率50%.多数患者服用B受体阻滞剂类药物有效;在药物效果不好的患者中,有2例植入起搏器.结论 西北地区LQTS发病情况和临床表现与国外报道基本一致;根据心电图特点对LQTS患者进行的基因分型预测结果显示,我国的LQTS患者可能以LQT2为主,但基因型和表型有一定的差别;β受体阻滞剂可使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控制;对β受体阻滞剂疗效不好的患者,植入起搏器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治疗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保留左心室收缩功能患者的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观察3 340例STE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预后指标包括心源性死亡或心肌梗死。患者分为ARB组(n=58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组(n=2 282)、未给予任何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组(No RAS组,n=476)。结果 ARB组心源性死亡11例(1.89%),ACEI组死亡39例(1.70%),No RAS组死亡17例(3.57%)。倾向匹配后,ARB组和ACEI组的心源性死亡率或心肌梗死组间比较无差异(1.89%vs 2.02%),校正风险比0.65,95%CI 0.30~1.38;ARB组与No RAS组比较,心源性死亡率或心肌梗死较低(1.71%vs 3.18%),校正风险比0.35,95%CI 0.14~0.90(P=0.03)。结论 ARB与ACEI对STEMI保留左心室收缩功能患者的有利影响相当,二者均可用于这类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多态性与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PCR)检测432例收缩功能障碍性心力衰竭[左室射血分数(LVEF)<0.45]患者的ACE基因型,前瞻性随访所有患者(26.43±18.19)个月, 随访终点是死亡.分析不同ACE I/D基因分型中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ACE D等位基因的生存率比Ⅰ等位基因明显降低(P=0.027);在ACE DD基因型中有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比无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的生存率明显增高(P=0.003);有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ACE II、ID、DD 3种基因型的生存率无差异(P=0.196);无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ACE DD基因型的生存率比II、ID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91).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ACE DD基因型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降低,β受体阻滞剂治疗效果与ACE I/D基因多态性有相关性,ACE DD基因型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β受体阻滞剂/地尔硫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在PubMed、Elsevier、万方、知网数据库检索截止到2016-11-30有关β受体阻滞剂/地尔硫治疗DCM患者病死率评价的临床研究(RCT或高质量前瞻性队列研究),按照Cochrance handbook提供的方法对纳入的RCT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前瞻性队列研究采取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评分进行质量评估,并提取相关数据,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7篇研究,共包含1 024例研究对象,其中4篇有关β受体阻滞剂,3篇有关地尔硫。试验组共521例,对照组503例。平均随访时间7.4~36.0个月。汇总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全因死亡率[风险比(RR)=0.61,95%可信区间(CI):0.43~0.85];同样地尔硫也可降低全因死亡率(RR=0.42,95%CI:0.24~0.74)。结论:Meta分析结果提示β受体阻滞剂和地尔硫均可降低DCM患者的全因死亡率,获益可能与药物抑制抗心肌抗体引起心肌细胞损伤和室性心律失常有关。  相似文献   

16.
硝苯地平 ( NF)为钙通道阻滞剂 ,临床主要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及高血压的防治。近年来发现 NF对消化道溃疡、小儿神经性尿频、内耳眩晕等也有较好疗效。治疗消化道溃疡 :用 NF治疗 15例经胃镜检查确疹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每次 NF10 mg口服 ,每日 3次 ,连用 30天。经胃镜检查 ,痊愈 12例 (溃疡愈合 ) ,好转 2例 (溃疡面明显缩小 ,充血水肿基本消失 ) ,无效 1例 (溃疡面无明显改变 )总有效率达 93%。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 :用 NF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 32例。每日 0 .5~ 10 mg/ kg,分 3~ 4次口服 ,4天为一疗程。停药后经 1年随诊 ,尿频未…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选择性 β1 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患者心肌 β2受体密度与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 3H-双氢阿普洛尔 (3H- DHA)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 ,检测 2 0例连续服用选择性β1 受体阻滞剂治疗 4个月以上和 2 0例 4个月内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高血压男性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β2 受体密度 ;采用羟甲叔丁肾上腺素 (选择性β2 受体激动剂 ,静脉注射 )药物试验 ,测定上述两组患者心脏 β2 受体的反应性。结果 :外周血淋巴细胞β2 受体最大结合容量 (Bmax)在服用选择性 β1 受体阻滞剂治疗组为 5 2 8± 10 4fmol/10 7cell,与非 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5 71± 98fmol/10 7cell,P>0 .0 5 ) ;羟甲叔丁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后 ,测定增加心率 30次/分的变时剂量 (CD30 )在选择性 β1 受体阻滞剂治疗组为 1.8± 0 .3μg/kg,与非 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比较显著降低 (2 .7±0 .2μg/kg,P<0 .0 0 1)。两组患者注药后血压无明显变化。结论 :β1 受体阻滞剂不改变高血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β2 受体密度 ,但可上调β2 受体的敏感性。这一调节特性可能是临床β受体阻滞剂停药综合征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18.
多种心电图(ECG)变化用于确定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猝死或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不同危险性,其可靠程度,以往尚无评价。本文旨在证实单独的ECG表现是否能预示DCM死亡方式。方法和结果:67例DCM病人,男53例,女14例;平均年龄48±11岁(14~68岁)。患者均于心导管检查前1周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同时进行48小时心律失常监测。室性心律失常根据Lown分级。病人住院和随访期间均未接受抗心律失常药和β阻滞剂。随访期1至6年(平均3±2年),共计28例(42%)死亡,18例(27%)死于CHF,10例(15%)猝死。多变量分析表明仅左束支阻滞(P<0.001)和据ECG标准确定  相似文献   

19.
扩张型心肌病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扩张型心肌病(DCM)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及收缩功能受损为特征,其发病机理主要与病毒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80年代以后,遗传因素与DCM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DCM的基本治疗是纠正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预防血栓栓塞等并发症。针对免疫介导的心肌损伤的早期干预已成为DCM的主要治疗方法。在DCM早期应用地尔硫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以阻止免疫介导的心肌损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总结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对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时的临床疗效及经验。方法:回顾16例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衰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时,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及X线胸片的变化。结果:16例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衰急性加重的患者,在常规纠正急性心衰治疗的前提下,应用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血压、心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75.0%患者肺部啰音减少,87.5%患者治疗后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改善,62.5%患者X线胸片示肺淤血明显减轻,1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缓解率100%。结论:对于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衰患者病程中发生的以缺血为诱因的心衰急性加重,在常规急性心衰治疗前提下,应用静脉β受体阻滞剂可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