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9 毫秒
1.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分层应变技术分析冠状动脉狭窄对收缩早期左室心肌运动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179例研究对象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左室心肌按18节段法进行划分,按供血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所有心肌节段分为4组:对照组(狭窄率=0),轻度组(狭窄率<50%),中度组(狭窄率≥50%~<75%)和重度组(狭窄率≥75%)。应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分层应变技术获得左室壁内、中、外层和全层心肌各18节段纵向预拉伸峰值应变(Longitudinal Pre-Stretch peak Strain, LPSS)和圆周预拉伸峰值应变(Circumferential Pre-Stretch peak Strain,CPSS)数据。结果 内、中、外层以及全层心肌LPSS和CPSS峰值出现于收缩早期,测值对照组为正值,轻度组最高(P均<0.05),中度组/重度组最低(P均<0.05)。结论 正常左室心肌在收缩早期会有微幅拉伸运动,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时收缩早期心肌拉伸运动会加强,之后随着冠脉病变加重而逐渐减弱、消失甚至可能出现被动拉伸;斑点追踪技术是研究左室心肌运动无创可行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心肌区域性纵向应变及圆周向应变的特点。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4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冠状动脉狭窄率50%)和缺血组(冠状动脉狭窄率75%)。利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两组患者左心室各个节段的纵向应变和圆周向应变,将冠状动脉每支血管灌注范围内各节段应变的平均值作为区域性应变,并将两组的区域性应变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42例冠心病患者中,对照组19例,缺血组23例。缺血组病变血管灌注范围的区域性纵向应变和圆周向应变均小于对照组相应血管灌注范围的区域性纵向应变和圆周向应变(P0.05)。结论区域性应变是识别缺血心肌的一个较为稳定和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评价不同程度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狭窄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局部及整体纵向应变的价值。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LAD狭窄患者133例,其中LAD狭窄率≤25%组35例,狭窄率〉25%~50%组28例,狭窄率〉50%~75%组30例,狭窄率〉75%组40例,行2D-STI检查后应用Qlab软件分析4组左心室长轴观、心尖四腔观、心尖两腔观左心室心肌收缩期峰值整体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LAD参与供血的6个室壁节段(左心室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和前间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心肌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section longitudinal strain,SLs),并进行比较。结果 LAD狭窄率≤25%组、狭窄率〉25%~50%组、狭窄率〉50%~75%组应变曲线规则、牛眼图上呈均一红色,狭窄率〉75%组应变曲线紊乱,牛眼图LAD支配节段颜色变为淡粉色;狭窄率〉75%组LAD参与供血的6个室壁节段SLs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率〉75%组左心室长轴观、心尖四腔观、心尖两腔观长轴切面GLs及GLs均值(average GLs,GLs-Avg)分别为(-10.01±3.32、-9.84±3.15、-10.14±3.25、-12.86±4.67),与狭窄率≤25%组(-20.59±4.23、-19.68±3.52、-20.55±4.20、-21.09±2.61),狭窄率〉25%~50%组(-19.59±3.53、-18.11±3.18、-19.64±3.72、-20.41±3.26),狭窄率〉50%~75%组(-17.64±4.31、-15.88±3.06、-18.47±3.28、-18.57±4.5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率≤25%组、狭窄率〉25%~50%组、狭窄率〉50%~75%组上述各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2D-STI技术可客观定量评价LAD不同程度狭窄患者的左心室心肌纵向应变。  相似文献   

4.
张正铿  陈燕浩  金朝林  张树桐 《临床荟萃》2011,26(16):1394-1396,1400,F000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心肌桥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912例患者先后进行CTA检查和CAG检查,判断有无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存在,将两者结果进行Kappa检验和配对t检验,判断两者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CTA发现104例患者共121段存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其中深在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42段,浅表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79段;而CAG发现97例患者共114段存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其中深在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42段,浅表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72段。两者相比较,诊断深在型及浅表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两者Kappa一致性好(Kappa=1.000、0.877),42段深在型-壁冠状动脉心肌桥长度CTA(11.25±4.20)mm vs CAG(9.56±3.67)mm,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CTA(50±12)%vs CAG(59±12)%(均P〈0.01);72段浅表型-冠状动脉心肌桥长度CTA(7.39±3.02)mm vs CAG(5.54±2.18)mm,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CTA(31±10)%vs CAG(38±11)%(均P〈0.01)。结论 CTA能够诊断各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存在以及准确测量心肌桥长度,而测量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则CAG优于CTA。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I)检测心肌跨壁纵向应变率(LSR)参数来评价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1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超STI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心肌节段分为4组:正常心肌组、轻度狭窄心肌组、中度狭窄心肌组、重度狭窄心肌组。测量心内膜下(subendocardial,endo)心肌收缩期纵向应变率(LSRs-endo)、舒张早期纵向应变率(LSRe-endo)和舒张晚期纵向应变率(LSRa-endo)及心外膜下(subepicardial,epi)心肌纵向应变率(LSRs-epi、LSRe-epi、LSRa-epi),分别计算跨壁应变率LSRs-mural、LSRe-rnural及LSRa-mural。4组间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1)正常心肌组与轻度狭窄心肌组各参数无明显差异;(2)中度狭窄心肌组、重度狭窄心肌组LSRs-endo、LSRs-epi、LSRe-endo、LSRe-epi及LSRa-endo与正常心肌组比均减低(户〈0.001);重度狭窄心肌组LSRa—epi与正常心肌组比减低(P〈0.01)。(3)中度狭窄心肌组LSRe-mur~与正常心肌组比减低(P〈0.05)。结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大于50%时心肌功能已损伤,二维跨壁纵向应变率能够早期检测心肌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寻求无创的超声参数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斑点追踪显像(STI)是评价心肌收缩功能的超声心动图新技术,不仅可用于评价心肌整体收缩能力,还可准确评价心肌各个节段的纵向应变、环向应变及径向应变。本文对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在冠状动脉重度狭窄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左室收缩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左室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S)和应变率(Sr),探讨其评价SLE患者左室纵向收缩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SLE患者(SLE组)和32例正常人(对照组),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心尖四腔、两腔和心尖长轴二维超声切面,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在以上切面分别测量总体和各节段纵向收缩期峰值S和Sr。结果:SLE组Tei指数大于对照组(P〈0.001);SLE组左室总体和各节段心肌纵向收缩期峰值S和sr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SLE左室纵向总体及局部收缩功能减低,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可早期评价SLE患者左室纵向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采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2D-STE)评估冠状动脉病变对收缩早期左心室心肌运动影响的可行性。方法将179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可疑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心肌节段按供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对照组(无狭窄)、轻度组(狭窄程度≤50%)、中度组(50%<狭窄程度<75%)和重度组(狭窄程度≥75%)。采用2D-STE分析各组左心室心肌节段纵向预拉伸峰值应变(LPSS)和圆周预拉伸峰值应变(CPSS)的差异。结果左心室各层心肌LPSS和CPSS峰值于收缩早期出现,轻度组均最高(P均<0.05),中度组最低(P均<0.05);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时收缩早期左心室心肌拉伸运动加强,随着冠状动脉病变加重而逐渐减弱。结论2D-STE可无创评估冠状动脉病变对收缩早期左心室心肌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左室心肌各方向收缩功能的变化,探讨2D-STI技术对于早期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138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68例,未见冠状动脉狭窄)、A组(28例,冠状动脉狭窄率<50%)、B组(22例,冠状动脉狭窄率50%~75%)和C组(20例,冠状动脉狭窄率≥75%)。应用2D-STI测量左室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中各缺血心肌节段的纵向、圆周、径向收缩期应变峰值(BAS-ls、MID-ls、APE-ls、BAS-cs、MID-cs、APE-cs、BAS-rs、MID-rs、APE-rs),并比较各组上述参数的差异。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各参数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率≥75%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B组APE-ls较正常对照组减低,C组BAS-ls、MID-ls、APE-ls、MID-cs、APE-cs较对照组均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各组各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各缺血心肌节段的收缩期纵向应变峰值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53),以截断值为-17.5%诊断重度狭窄冠心病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71.4%。结论 在无明显左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冠心病患者中,缺血心肌节段的收缩功能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减低;应用2D-STI技术可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进一步推测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有望成为早期筛查冠心病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检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探讨STI评价左心室长轴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66例,分为单纯糖尿病组41例,糖尿病并左心室肥厚组25例;正常对照组37例。获取收缩期左心室长轴基底段、中段、心尖段峰值应变,并计算左心室基底段、中段、心尖段收缩期平均峰值应变及左心室整体应变值。所有受检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值正常。结果两组糖尿病患者左心室长轴室壁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并左心室肥厚组除心尖段外,其他各节段峰值应变低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两组糖尿病患者左心室长轴基底段、中段、心尖段收缩期平均峰值应变及左心室整体应变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而糖尿病并左心室肥厚组较单纯糖尿病组降低(P〈0.01)。结论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够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左心室长轴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超声心动图中三维斑点追踪显像(3D-STI)技术的研究,探讨该技术对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左心室局部纵向收缩功能评价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8月卫生部北京医院心内科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10例,其中男68例,女42例,年龄(63.2±8.9)岁。所有受试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检查前行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利用3D-STI技术得到左心室16节段所对应的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率(LS)和纵向应变达峰时间(T-LS)。根据CAG结果按照冠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5组:冠脉正常组、冠脉微狭窄组、冠脉轻度狭窄组、冠脉中度狭窄组和冠脉重度狭窄组。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不同冠脉狭窄组所对应室壁的LS和T-L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病变血管所对应的部分室壁节段的LS下降,T-LS延长,尤其在重度狭窄组中尤为显著。结论:应用3D-STI技术对不同程度冠脉狭窄患者左室局部纵向收缩功能进行评价具有可行性,为无创技术诊断冠心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128层螺旋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的冠状动脉狭窄,特别是细小分支狭窄的临床诊断价值和准确度。方法以传统X线冠状动脉造影(CAG)为金标准,与同期2~7d内行64排128层螺旋CT的图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本研究中CT图像能够满足冠状动脉管腔评价的节段占96.50%,CT图像满足诊断要求的节段中,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共发现中度和中度以上狭窄120节段,其中重度狭窄34节段。本组病例中以CAG作为金指标,显示重度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9.8%和96.6%,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8%和96.5%。结论对于达到扫描评价条件的冠脉图像,128层螺旋CT可作为冠心病临床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一种无创筛选方法;能较可靠地排除临床表现不明确的冠心病患者,尤其是评价左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的近端准确度非常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方法及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所有31例房颤心律患者均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并采用绝对值时间法重组心脏容积数据,对其中12例患者心电信号进行编辑,再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和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分析31例心房纤颤患者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利用血管分析软件判断血管有无狭窄并测量狭窄程度,其中10例患者的冠状动脉CTA结果与冠状动脉导管造影(CAG)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中364段血管节段成像质量分析结果:质量优、良、中和差分别为194段(53.3%)、82段(22.5%)、41段(11.3%)和47段(12.9%);成像质量优良率为276段(75.8%)。10例与CAG进行对照,共分析冠状动脉血管125段,CTA诊断血管狭窄程度≥50%的敏感度为85.0%(17/20),特异度为95.2%(100/105)。结论 64层螺旋CT能够对房颤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结合心电编辑、回顾性心电门控和工作站后处理技术,可以重建出较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浆B型钠尿肽(BNP)的关系。方法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老年患者498例。根据造影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冠心病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单支或多支病变,狭窄程度≥50%共406例;对照组:同期住院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程度〈50%患者共92例。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BNP等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按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单支病变组177例,双支病变组129例,多支病变组100例。又按年龄不同将冠心病患者分为3个亚组:A组254例,年龄60~69岁;B组112例,年龄70—79岁;C组40例,年龄≥80岁。分别比较不同年龄与BNP以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患者BNP(387.5±132.3)ng,/L较对照组(58.6±22.1)ng/L明显升高(t=23.83,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BNP明显升高,单支病变组为(202.2±116.6)ng/L,双支病变组为(487.5±152.3)ng/L,多支病变组为(768.7±264.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42,P〈0.01)。随着年龄的增大,BNP亦逐渐升高,A组为(182.6±93.1)ng/L,B组为(352.2±121.2)ng/L,C组为(491.2±158.7)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57.33,P〈0.01)。各组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是反映临床心肌缺血重要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对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1年9月在我院诊断为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的44例患者(57处病变)进行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对冠脉病变的检查结果。结果本组3例患者CAG检查未发现冠脉狭窄,而IVUS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狭窄。CAG检测直径狭窄率和面积狭窄率分别为(32.52±9.85)%和(45.7±17.28)%,明显低于IVUS测得的(46.64±10.19)%和(61.53±1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US对钙化斑块、偏心性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无法判定斑块硬斑块、软斑块。结论血管内超声可以明确狭窄冠脉的性状,较CAG更准确评估血管病变程度,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建立统一的重组图像体位,研究16层螺旋CT(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对55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16层MS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用舒张期增强扫描图像行统一体位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显示(VR)重组,分析应用CT血管成像(CTA)7个MIP重组体位和9个VR重组体位评价冠状动脉狭窄≥50%的情况,将结果与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结果共分析55例患者的220个血管分支,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发现62个血管分支狭窄≥50%,综合7个MIP重组体位和9个VR重组体位,CTA发现58个血管分支狭窄≥50%(左主干5个,前降支21个,回旋支14个,右冠状动脉18个)。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为94%(58/62),特异性为92%(146/158)。结论 16层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建立统一的成像体位有利于CTA与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  相似文献   

17.
胡慧英  李志刚 《临床荟萃》2012,27(4):280-283
目的 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特点与趋势,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探讨QTd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范围的关系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PCI对其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寻找一种评价PCI术预后的有效无创方法.方法 已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60岁冠心病患者679例,分为冠心病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单支或多支病变,狭窄程度≥50%)536例.对照组(同期住院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程度<50%)143例.术前分别描记两组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d、校正QT离散度(QTcd).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狭窄程度≥75%的393例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并再分为3个亚组:单支病变组176例,双支病变组118例,3支病变组99例.对照组:同期住院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程度<50%患者143例.PCI各组术前、术后1天、7天,分别检测QTd、QTcd,进行比较.结果 冠心病组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组的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尿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QTd和QTcd明显比对照组延长(P<0.01),冠心病3个亚组的QTd和QTcd在术前、术后1天和术后7天均呈逐渐下降趋势,3个亚组在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支病变组术前QTd(48.52±12.35)ms,术后1天(41.23±13.35) ms,术后7天(41.12±12.61) ms,术前QTcd(55.34±15.81)ms,术后1天(48.62±14.93) ms,术后7天(48.23±13.65) ms;双支病变组术前QTd(53.26±16.95) ms,术后1天(44.54±14.63)ms,术后7天(43.96±15.32) ms,术前QTcd(59.41±16.72)ms,术后1天(50.35±15.43) ms,术后7天(49.94±15.35)ms;3支病变组术前QTd(58.43±13.72) ms,术后1天(52.82±13.66)ms,术后7天(52.76±13.32)ms,术前QTcd(65.91±18.53)ms,术后1天(60.21±16.38) ms,术后7天(60.19±15.74) ms.结论 QTd、QTcd在冠心病患者明显升高,PCI术后明显降低,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有关.说明QTd、QTcd可以作为临床上预测心肌缺血,评估PCI术后预后的有效无创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2009年6月—2010年3月因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23例,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心病诊断并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行左室造影前记录左室压力曲线,自动分析计算出左室舒张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LVEDP)和左室压力下降时间常数(thetime constant of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 decay,tau);行超声心动检查获取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患者分为无病变组(n=43)、单支病变组(n=76)、2支病变组(n=62)、3支病变组(n=42)。对比分析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关系。结果:左室室壁厚度、左室质量指数、LVEF、LVEDP和tau值在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3支病变组患者的LVEDP较单支病变组显著升高(P=0.004)。结论: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和收缩功能受损,左室收缩舒张功能随冠脉病变程度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SCT)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怀疑或诊断冠心病的104例患者行128层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CTA)并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有意义(50%)的患者行导管法冠状动脉数字减影检查(DSA),并与CTA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6例患者CTA未见明显狭窄,42例轻度狭窄,17例中度狭窄,19例重度狭窄及闭塞,共检出30例(28%)心肌桥;47例患者行导管法DSA,共检出9例(19%)心肌桥,其中6例患者CTA评价狭窄程度较DSA偏轻。结论:128层螺旋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可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的初步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筛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对心肌病并发心绞痛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肥厚型心肌病并心绞痛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共540节段冠状动脉,所有患者均通过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扫描技术和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检查,比较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肥厚型心肌病并心绞痛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冠状动脉CTA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诊断血管狭窄程度完全符合的共有384节段,完全相符率为71.1%。通过冠状动脉CTA检查诊断发现,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正常的节段与血管狭窄程度为重度的节段的敏感性高于血管狭窄程度为轻度和中度的节段(P<0.05);但从阳性预测值方面看,血管狭窄程度为轻度的节段的阳性预测值却低于正常、中度、重度的节段(P<0.05)。两种检查方式对非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的诊断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钙化斑块诊断率方面,通过冠状动脉CTA的诊断率高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P<0.05)。结论对于患有肥厚型心肌病并心绞痛的病人,可用冠状动脉CTA检查其是否有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CTA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可作出精确的判断,且安全、快速,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