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数表现为急性自限性肝炎,少数表现为暴发性肝衰,还有相当一部分向慢性化发展。在慢性HBV感染中,有的病情较缓和,有的发展迅猛,有的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同为HBV感染,为什么个体表现差异如此之大?以往认为是由机体免疫应答差异引起。但目前的研究认为HBV的基因突变与乙型肝炎(乙肝)  相似文献   

2.
蔡大川 《肝博士》2010,(3):12-13
<正>慢性乙肝需要长期管理由于病毒基因组和机体HLA的遗传异质性,使得乙肝病毒(HBV)感染结果错综复杂,而隐匿其间的慢性化机理更是显得复杂。有的个体感染HBV后,表现为急性自限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各型乙型肝炎(乙肝)中HBV-DNA的含量与HBs特异性免疫复合物(HBs-IC)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共检测172例血清标本。用定量PCR测HBV-DNA及ELISA法测HBs-IC。结果:(1)、各型乙肝患HBs-IC阳性率和含量都明显升高,但HBV-DNA阳性组的乙肝患升高更为显;HBs-IC与HBV-DNA的测定结果无明显相关;(2)、HBV-DNA阳性率在不同肝病有所不同;在HBV-DNA阳性组中,DNA复制量在各病型无明显差异;(3)、HBs-IC检出率在无症状携带最低(59%);慢性乙肝轻度、中度和原发性肝癌检出率中等(60%、75%及80%);慢性乙肝重度,乙肝后肝硬化及急性乙肝检出率最高,均为100%。结论:在免疫应答功能正常的机体中,HBV-DNA的扩增常伴有HBs-IC的升高。推测:HBs-IC产生主要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对HBV-DNA的复制及清除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成人急性乙型肝炎(AHB)病毒学及血清病毒标志物转归特点.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5年10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236例成人AHB患者,行乙型肝炎病毒定量(HBV DNA)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抗HBe滴度规律监测.结果 本组236例中,157例获得随访.153例治愈,l例死亡,死因为急性肝衰竭,3例转为慢性乙肝.153例治愈者中,142例(92.8%,142/153)于24周内临床痊愈;11例(7.2%,11/153)于24~44周内获得临床痊愈,其HBV DNA均在发病12周以后转阴;HBV血清标志物存在不同转换模式,①HBV DNA先转模式(HBV DNA先转阴,HBeAg和HBsAg转换不分先后,占25.5%,39/153);②HBeAg先转模式110例(HBeAg先转换,HBV DNA转阴和HBsAg转换不分先后),占71.9%;③HBsAg先转模式4例,(HBsAg先转换,HBV DNA转阴和HBeAg转换不分先后)占2.6%.结论 HBV DNA≥13周未转阴可转为慢性,必要时应予抗病毒治疗.AHB应重新定义为:44周内获得HBsAg转阴/转换并伴有HBV DNA转阴和HBeAg转阴/转换.  相似文献   

5.
报告一起幼儿园乙型肝炎流行,工作人员的罹患率为18.2%;儿童中HBV感染率49.6%。5例儿童的血清学结果呈现乙肝急性感染的动态变化。随访发现,1例成人转为HBsAg携带者。表明,乙型肝炎在地方性流行区只要条件适宜,也能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6.
莫善颖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1B):3252-325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急性乙型肝炎的关系,正确评价其在急性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对急性HBV感染者前S1抗原进行检测,并与无症状HBV携带者的前S1抗原比较。结果:300例急性乙型肝炎中271例(90.33%)前S1抗原阳性,在160例无症状HBV携带者中有22例(13.75%)前S1抗原阳性,病例组的前S1抗原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前S1抗原的出现提示与急性HBV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缺陷型嗜肝RNA病毒.HBV的感染是它存在于肝细胞内的必要条件.病毒颗粒外膜为HBsAg,核心为HDAg和HDVRNA.丁型肝炎与乙型肝炎同时或重叠感染.从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不易与单纯乙型肝炎区别,故实验室检查对于诊断特别重要.临床诊断为HBV感染的患者遇到下列情况应进行HDV标志的检测:①急性乙型肝炎病程中表现二次黄疸和ALT升高过程;②无症状HBsAg携带者出现急性肝炎发作的临床表现;③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病程中出现急性恶化征象;④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情逐渐加重,而HBV活动标志反而转阴,无HBV复制依据;⑤病情进展较快的亚急性或重型肝炎;⑥HDV感染高危人群中的乙型肝炎患者.只要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不同感染阶段HBV-DNA载量与病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不同感染阶段HBV DNA的载量及与病程的关系。方法 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和适时荧光定量PCR(FQ PCR)方法同时检测 2 99例不同感染阶段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eAg及HBV DNA的含量。 结果 不同病程阶段HBV DNA载量和HBeAg的含量是不同的 ,二者呈显著正相关 ,急性乙型肝炎的HBV DNA的载量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或P <0 .0 1)。在乙型肝炎血清免疫标志物的不同模式中 ,HBeAg阳性 /ALT异常组中HBV DNA的载量最高 ,HBeAg消失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DNA的载量显著降低 ,但未发现HBeAg消失时HBV DNA载量的阈值 ;HBeAg阳性组、HBeAg阳性 /HBeAb阳性组、HBeAb阳性组的HBV DNA载量均有明显差异 ,且与HBeAg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HBV DNA的载量和HBeAg的含量不仅是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直观依据 ,也是激发机体免疫反应而引起肝脏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对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传染性的判断及抗病毒治疗方案的制定、药物的筛选及药物的疗效考核等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采用特异性免疫沉淀法检测血清中HBV DNAP活力216例,结果:HBeAg和抗-HBcIgM阳性组的HBV DNAP检出率和活力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且随HBsAg的滴度升高而升高。在各类乙型肝炎病人中DNAP检出率依次为;重症肝炎和急性肝炎>肝硬化和慢性潘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携带者。抗-HBe阳性组和HBeAg、抗-HBe均阴性组各有25%、54.71%可测到DNAP活力。证明HBV DNAP活力测定是乙型肝炎早期诊断、病毒在体内复制及是否具有传染性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0.
对HBsAg(一)、IgM抗HAV(一)临床诊断为急性非甲非乙肝炎63例,进行了病原学鉴定。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HCV RNA,并检测了IgM抗HBc和抗HCV血清抗体。诊断为急性丙型肝炎15例(23.8%),急性乙型肝炎20例(31.7%),慢性HBV携带者急性活动19例(30.2%),乙、丙型混合肝炎2例(3.2%),病原不明7例(11.1%)。结果表明在临床所谓的急性非甲非乙肝炎中,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仍占多数。  相似文献   

11.
对临床诊断为“急性乙型肝炎”和抗-HBc~IgM阳性的61例患者,用ELISA间接法检测特异性抗-HBc-IgG,有28例(45.9%)急性期抗-HBc-IgG阴性,8~17个月后随访其中24例HBsAg阴转,19例(79.2%)抗-HBe阳转,5例(20.8%)抗-HBe阳转,SGPT均恢复正常。随访结果表明这些患者为初次感染HBV的急性乙型肝炎。另外33例(54.1%)急性期抗-HBc-IgG阳性病例,随访24例,HBsAg均持续阳性,其中8例(33.3%)临床复发,无一例产生抗-HBs,提示这些患者为持续感染HBV的慢性乙型肝炎。由此表明抗-HBc-IgM和抗-HBc-IgG可作为临床鉴别HBV初次急性感染和既往持续感染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马勇  徐长江 《安徽医学》1993,14(5):39-40
<正>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导致部分患者发展为乙型病毒性肝炎,且肝病变的程度与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有关。目前,较统一的观点认为,HBV本身并不引起肝组织损害,造成肝组织损害的原因是HBV感染后导致肝脏的一系列炎症反应,而导致炎症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机体对HBV的免疫反应,少数患者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主要是机体的免疫机制异常所致。为了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病变与体液免疫应答的关系,本文对483例肝组织活检诊断为慢性肝炎患者的血清HBVM进行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我院近1年多收治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清除及临床转归的机制。方法:动态观察60例住院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HBV-DNA、HBV血清标志物的变化。结果:急性乙型肝炎在早期患者HBV广泛抑制,8例患者HBV得以清除,随着肝功能的恢复所有患者HBV DNA在较短时间内转阴,HBeAg与HBV DNA几乎同时阴转,肝功能恢复正常时有44例患者发生HBeAg的血清学转换,27例患者HBsAg转阴,6例发生HBsAg血清学转换。结论:在早期的急性乙型肝炎,绝大多数患者HBV DNA的清除通过非细胞毒性机制来发挥重要作用,而特异性细胞免疫对完全清除HBV DNA,防止感染的慢性化则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因重组α-2b干扰素(α-2bIFN)对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恢复期的治疗效果以避免慢性化率。方法分析2001年3月至2005年6月住院确诊的50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基因重组α-2b IFN300万U肌内注射,隔日1次,连用12周。对照组采用一般保肝药物治疗。结果对50例患者进行6—12个月随访,治疗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阴转率达96%,对照组为60%,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α-2bIFN能明显促进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恢复期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清除,从而有效地降低慢性化的发生率,但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的产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莫善颖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2):3252-325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急性乙型肝炎的关系,正确评价其在急性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 ISA法对急性HBV感染者前S1抗原进行检测,并与无症状HBV携带者的前S1抗原比较。结果:300例急性乙型肝炎中271例(90.33%)前S1抗原阳性,在160例无症状HBV携带者中有22例(13.75%)前S1抗原阳性,病例组的前S1抗原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前S1抗原的出现提示与急性HBV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所致。可引起急慢性肝炎。在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最为严重。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占25%左右,在慢性肝炎中,乙型肝炎占80%~90%,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HBV可发生突变,在各种因素的诱导下都可能发生。如HBV的自然感染、HBV的疫苗接种等。HBV的突变多发生在包膜,C前区和C区蛋白,这些突变株感染在预防、临床诊断、预后判定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我国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发病率较高的国家。而HBV和HCV有着相同的传播途径,为了解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状况,并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HCV重叠感染相互之间的影响。方法:应用ELISA法对726例HBV携带者和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血清抗-HCV检测和HBV标志物检测。结果:726例HBV携带者和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CV阳性率为10.47%,男性阳性率为15.78%,女性阳性率为1.87%,年龄组以31—40岁阳性率最高为24.64%,不同人群以吸毒人员阳性率最高为78.89%。结论:HBV、HCV重叠感染通过注射是主要感染途径;HBV、HCV重叠感染者血清抗-HBe阳性率高于HBV携带者,显示HBV、HCV重叠感染使HBV的复制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乙肝)是一种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高,流行面广,遍及全球各地.人体感染HBV后,因机体免疫状况差异而出现不同的血清标志物.为了解剑河县教师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2005年10月对剑河县部分教师进行了HBV标志物血清学检测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雷建华  梁骏  杨旭  贺兴鄂  黄力  田沂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7):2493-2495,2499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病例的血清HBeAg/HBeAb与HBV DNA阳性率和定量水平,探讨临床病情与HBV复制水平的关系.方法 收集湘雅二医院传染科在同日应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IBIA)和荧光定量PCR(FQ-PCR)定量测定血清HBeAg/HBeAb和HBV DNA水平的不同临床类型乙肝病例共802例.比较各组病例的HBeAg/HBeAb和HBV DNA阳性率和定量水平.结果 各组病例间HBeAb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慢性轻度病例HBeAg和HBV DNA阳性率及定量水平均较高,急性或亚急性重型以及HBeAb阳性急性黄疸型病例HBeAg和HBV DNA阳性率及定量水平均较低,其他临床类型病例HBeAg和HBV DNA阳性率及定量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不同临床类型乙肝病例的血清HBeAb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急性乙肝恢复期HBV复制水平较低,但慢性轻度病例HBeAg和HBV DNA较高而急性或亚急性重型病例较低,可能与机体免疫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ELISA法检测了45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抗—HBcIgM。其中29例血清抗—HBCIgM阳性患者的SGPT和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16例血清抗—HBcIgM阴性的病人(P<0.01)。血清抗—HBcIgM与血清HBV—DNA的检测有较好的符合率(68.9%)。提示血清抗—HBcIgM与HBV的复制、肝脏病变的炎症活动有关。一般认为,在机体针对某一外来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中,首先产生IgM型抗体,继之代以IgG型抗体。早期,有人认为检测血清中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抗原的IgM型抗体(抗—HBc IgM)可用于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但是,有学者认为抗—HBcIgM并非急性乙型肝炎病人所特有,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也可存在。Surrenti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抗—HBcIgM与肝脏炎症程度和血清HBeAg均无关系。但Banninger和Kigosawa则认为血清抗—HBcIgM与疾病炎症程度显著相关。本文旨在进一步阐慢性乙型肝脏病人血清抗—HBcIgM明与HBV的复制及肝脏炎症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