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发病率高,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密切。临床微循环检测是一类无创、直观、简便且患者易于接受的检测方法,其指标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体微血管的异常。目前临床常用的微循环检测方法有视网膜微血管检测、皮肤微循环检测、经皮氧分压测定、甲襞微循环检测等,检测DPN患者的微循环并研究微循环与DPN的相关性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微循环检测能够对DPN的发病进行早期风险筛查。  相似文献   

2.
1987年7月19~22日将在北京召开第四届世界微循环大会卫星会议,会议分为微循环调节(包括代谢和肌原性调节);高血压的微循环障碍;微血管再生及肿瘤微循环;微循环障碍性疾病和微循环检测的新技术、新方法等五个专题。这次会议是一次权威性的国际微循环学术讨论会。来自美国、英国、荷兰、西德、瑞士、意大利、澳大利亚、瑞典、加拿大和中国的二十多位著名专家将在会议上作重点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能引起眼部很多组织改变是众所周知的,其主要改变为视网膜病变,不过用检眼镜观察视网膜病变尚可,而对微血管变化观察则较困难,荧光血管造影虽然能发现微血管变化,但需要一定医疗没备,目前一般医院尚不易做到。观察球结膜微循环不需要特殊设备,简单易行,是了解微血管改变的很好部位。我们观察了130例(260眼)糖尿病人球结膜微循环的改变,并与眼底改变做了对比,亦和正常人球结膜微循环改变做子对比,现初步报告如  相似文献   

4.
脏器微循环,是指各脏器的循环系统对细胞代谢最有关系的循环单位而言。微循环也可说是既能顺利调节各脏器的功能及细胞代谢,又易受到全身损害的循环系统。特别是胰腺,系由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构成,在外分泌组织中又混有内分泌细胞集合而成的胰岛(郎格罕氏岛),为一构造特异的脏器;且其位子腹腔内背侧,不便研究,故其微循环尚未搞清。作者等用大白鼠胰腺,对胰微循环及微血管构造进行了研究;对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PI)的作用,从微循环动态及超微形态方面探讨了其相关性。 胰微血管构造及循环动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舌尖微循环变化和特点,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微循环的客观指标。方法临床上诊断为SLE的患者46例,采用卧式微循环显微镜检测、摄影。观察其舌尖微循环中的舌乳头状态、血管状态及微血管周围状态等。结果大部分活动性SLE患者舌尖微循环可见不同程度的微血管袢增多、迂曲,微血管周围有渗出及出血。结论SLE患者活动期的微循环状态是以血瘀为主的病症。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外科的10例低血容量性休克和16例脓毒性休克病人,监测血小板聚集率(PAR),用微循环显微镜对休克病人的甲皱微循环进行了临床观察,并以10例正常人为对照。甲皱微循环在微血管血流流态、形态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紊乱。脓毒性休克中变化较低血容量休克变化明显,尤其在微血管形态方面改变更显著。低血容量性休克微血管的恢复与临床表现好转近乎同步,而脓毒性休克微血管恢复在临床表现好转之后。两种休克病人PAR与对照组比均增快(P<0.01)。血小板聚集率增高与微血管的紊乱呈正相关,与血小板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微循环结构功能的某些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些年来,微循环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是多方面的,但也存在某些争议问题,如微循环的概念及其血管网络范围界定,微循环调节和内皮细胞功能,疾病过程的微循环机制和微血管病等。本文就上述问题复习近期文献进行综述性探讨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用WZD-1型微循环显微镜,观察尿毒症肾阳虚患者同一次血透前、后的舌尖和甲皱微循环。结果表明:微循环障碍、代谢产物含量升高和水潴留是尿毒症肾阳虚的病理基础;舌尖微血管管袢渗出是舌胖大有齿痕的形成原因之一;血透前甲皱微血管管袢流态明显异常,血透后微循环障碍明显好转,甲皱微循环加权积分值由中度异常(4.99±1.52)下降到大致正常(1.98±0.97)范围(P<0.01)。微循环是反映尿毒症肾阳虚病理变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报告对慢性肝炎病例甲皱微循环改变观察基础上,对22例慢活肝给山莨菪碱活跃微循环的治疗,结果表明:22例中20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3例变化相当明显。甲皱微循环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袢顶淤血减轻或恢复正常,另外微血管的长度、动静脉的比例和微血管的排列等也有改变,并伴有临症状床的好转。作者讨论了山莨菪碱治疗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徐启飞 《医学综述》2000,6(5):199-200
<正>在整形重建外科中,皮瓣坏死是一个主要障碍,其中微血管的痉挛是皮瓣坏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管内皮细胞通过产生收缩因子和舒张因子而在血管状况的调节方面起重要作用,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一种21肽,由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具有十分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有实验表明:ET-1可以直接和(或)间接地调节皮瓣的微循环,ET-1与皮瓣中的微血管重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ET-1的水平高低与皮瓣的存活能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心钠素在豚鼠耳蜗微血管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颖  邱建华 《医学争鸣》2005,26(7):581-583
目的:观察在豚鼠耳蜗微血管中心钠素(ANP)免疫反应产物的分布,为研究ANP在豚鼠耳蜗微循环中的作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ANP在正常豚鼠耳蜗微血管中的分布特征.结果:在耳蜗1~4转的血管纹、蜗轴螺旋动脉主干及底转分支均发现有ANP反应阳性产物;蜗轴螺旋动脉在2~4转的分支为阴性.结论:ANP在内耳微循环的血流量调节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其分布特点与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人胚胎肝动脉血管构筑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肝动脉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方法,研究了24周人胚胎肝脏微循环血管三维构筑特点。本文观察了肝内微血管芽生的形态学特征,观察到肝内存在有血管球及特殊类型的血管网;讨论了胚胎肝内微循环血管构筑的临床意义,为胚胎肝移植术提供血管立体构筑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痛样SD大鼠动物模型神经微循环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手术组经口内切口行右侧三叉神经的眶下神经结扎术;对照组手术同前,但只分离暴露右侧眶下神经不予以结扎。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解剖眶下神经,通过明胶-墨汁灌注HE染色和透明标本焦点堆迭观察微循环变化。结果眶下神经外膜的血管沿神经长轴走行,并可见有较粗的微血管纵向贯穿神经全长,途中发出斜向或横向的分支穿入神经束间,并沿神经束分布,相互交织形成微血管网,继而又发出分支穿入神经内膜;手术组眶下神经的微循环在不同的时间点略有不同,微血管网的密度比对照组低。结论大鼠眶下神经长期受压引起微循环障碍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微循环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对细胞和组织的功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甲襞微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可客观地反映全身微循环的病理生理变化.本文旨在探讨潜艇水下远航前后艇员微循环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用XQX-lA型微循环显微镜分别于出航前一天和返航后第二天检测57名艇员甲襞微循环,根据田牛氏的综合定量评价.结果 对微循环观测指标进行评分.结果 返航后和出航前比较,微循环发生了明显代偿性改变,血流速度减慢,RBC聚集;微血管呈扩张状态;管周有轻到中度的渗出现象.甲襞微循环各项积分值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水下长时间潜航可引起艇员徽循环发生代偿性改变,微循环检测对评判艇员的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长航后注意改善微循环对艇员健康的恢复将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在微循环研究中常可见微血管由于某些病理因素(如肿瘤细胞植入)等的影响出现微血管迂曲现象。其迂曲程度及其变化与这些病理因素或药物的影响关系密切。以往人们对微血管迂曲现象只进行过定性的描述,尚未见有定量的迂曲度参数的建立和应用。由于微血管迂曲是一种重要的微循环现象,建立定量化的迂曲度参数能更客观地描述这一现象。也将有利于微循环多参数的计算机分析处理和微循环定量化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微循环由微小冠状动脉构成,调节冠状动脉血流阻力,维持心肌细胞正常功能,其结构或功能异常可引起临床疾病,称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目前检测微循环的方式有多种,但尚无一种检测手段可使冠状动脉微循环直接可视化,多是通过评估冠状动脉循环阻力或心肌灌注间接评价微血管功能。该病在临床上有多种类型,包括无冠状动脉大血管狭窄的心脏X综合征、合并冠心病或心肌病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冠状动脉介入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无再流现象。根据其发病机制,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药物主要通过抗血小板聚集、解痉、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等措施改善微循环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7.
作者观察了不同程度的失血性休克对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以及在一定低血压下微循环障碍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血压降至3.2 kPa(24 mmHg)时,可造成微循环的明显障碍。早期以充血为主,表现为微动脉扩张或微动脉的节段性扩张与收缩,毛细血管网充血开放数目增多,流态维持在O~1级。持续90min以后,微血管逐渐收缩,红细胞聚集加重,流态逐渐过渡到2~3级;晚期呈现出微循环的严重缺血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肠系膜微循环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5只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预防组、治疗组,每组5只,在医用图像分析系统下观察并记录缺血30min和再灌注30min时家兔肠系膜微动脉、微静脉管径,血液流态,微血管数目的变化。结果缺血30min时,模型组和治疗组与缺血前比较,微动、静脉管径缩小,血流速度减慢,微血管数目减少(P〈0.01),预防组微循环变化不明显;再灌注30min时各组与其缺血前比较,模型组微动、静脉管径缩小,血流速度减慢,微血管数目减少(P〈0.01),预防组、治疗组微循环变化不明显。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肠系膜微循环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石郑雨 《重庆医学》2021,50(15):2684-2689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VD)是存在心肌缺血症状和心电图表现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的常见病因.研究发现,内皮功能紊乱、神经内分泌异常及慢性炎症是CM VD的主要发病原因.近年来研究了多种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新型技术,且以尼可地尔为代表改善微血管功能的药物在CM VD的治疗中备受关注.本文根据冠状动脉微循环通过调节心肌血流量影响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特征,提出微血管病性冠心病这一概念,并就其发病机制及诊疗作一综述,旨在提高临床认知,帮助临床医师准确甄别及处理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的耳蜗微血管通透性变化特点 ,了解耳蜗微血管通透性变化在内耳缺血性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①光化学法建立豚鼠耳蜗微循障碍动物模型 ;②改良伊文思蓝荧光法定量研究其耳蜗微血管通透性变化特点 ;③记录CAPN1阈值研究其听力损伤。结果 豚鼠耳蜗发生微循环障碍后 2h和 4h ,伊文思蓝通过耳蜗微血管的渗出量分别为 ( 1 .70 9± 0 .76 9) μg/只和 ( 2 .849± 0 .6 5 3) μg/只 (P <0 .0 1 ) ;CAPN1阈值分别增加 ( 2 4.44± 7.2 7)dBpeSPL和 ( 38.33± 7.91 )dBpe SPL(P <0 .0 1 )。结论 豚鼠耳蜗发生微循环障碍后其耳蜗微血管通透性明显增高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可能是微循环障碍致内耳听力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