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骨大粗隆骨折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关联,分析原因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8-01—2015-12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39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及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所有患者分为3组,A组(股骨颈骨折125例);B组(Evans-JensenⅡB型股骨粗隆间骨折74例);C组(Evans-JensenⅡA、Ⅲ型股骨粗隆间骨折198例)。通过对比各组术后髋关节脱位率,探讨股骨大粗隆骨折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脱位的关联。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12~90个月,平均37个月。6例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A组脱位1例,B组脱位1例,C组脱位4例,C组术后脱位率明显高于A、B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存在股骨大粗隆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发生脱位的风险明显大于无股骨大粗隆骨折患者,股骨大粗隆骨折造成髋部外展肌力减弱,髋部肌力不平衡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股骨大粗隆有效固定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张力带钢丝固定股骨大粗隆结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4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观察术后负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术后平均第10天开始负重,平均住院时间14d。术后X线片显示股骨大粗隆骨折复位并固定满意。假体位置良好。随访6~20个月,无骨折再移位及假体松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94分,优34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5.0%。结论采用张力带钢丝有效固定股骨大粗隆结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减少患者卧床时间及并发症,安全可靠,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对85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别采用PFNA内固定(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B组)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A组手术时间较B组短,术中出血量较B组少,完全负重时间较B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 a后A组优于B组(P0.05)。结论 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各有其优势,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后合理功能锻炼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次截骨并修复股骨大、小粗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经股骨颈分次截骨并复位固定股骨大、小粗隆,在此基础上应用骨水泥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骨折17例。结果本组随访13~35个月,依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定:优10例,良5例,可1例,差1例。所有患者无术后脱位、假体下沉、髋内翻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分次截骨并修复股骨大、小粗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近期疗效满意,但远期效果仍需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分析经股骨转子骨折块间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半髋置换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骨科诊断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144例,其中男58例,女86例;年龄65~87岁,平均(78.9±2.7)岁;摔伤98例,扭伤35例,交通事故11例。其中观察组72例,男27例,女46例,采用经股骨转子间骨折块间隙方法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照组72例,男31例,女40例,接受传统后外侧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评估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股骨头后脱位率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8)个月,平均15.8个月。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更有优势,术后1年时两组比较接近。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股骨头后脱位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骨转子骨折块间入路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在缩短卧床时间、患髋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等方面更具有优势,疗效也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6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别采用PFNA内固定(A组,37例)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B组,31例)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的疗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血量、Harris功能评分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各有优势,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后均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包括股骨头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检索1979年1月~2011年1月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研究的文献(共14篇),采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对患者术后死亡率、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髋部畸形率、术后内置物松动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进行综合分析.[结果]Meta分析发现,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内固定术(P<0.000 01),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头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死亡率却比内固定组高(P<0.01).在术后髋部畸形率、内科并发症发生率、内置物松动率方面,则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在不同评价指标的比较中各有优劣,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其中股骨头置换术在文中所列指标中,均优于或不差于内固定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应用时则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预后,评价双极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骨折的效果.[方法]2005年6月~2009年6月间本院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共112例患者,男35例,女77例,年龄75~96岁,平均81.4岁.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52例,股骨颈骨折60例.对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12~ 39个月,平均18.6个月.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股骨粗隆间骨折组,优良率92.1%(优22例,良25例,可3例,差1例).股骨颈骨折组,优良率91.3%(优28例,良25例,可4例,差1例).股骨颈骨折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显著优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组.下地负重时间和髋关节优良率方面无显著差别.[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成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加长柄双动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8例(EvansⅢ、Ⅳ型)65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67 min,术后引流袋引出血性液体平均480 ml,术后均输红细胞2 U。1例术后第5天假体脱位,行切开复位。1例术后2 h因全身麻醉术后拔管误吸死亡。随访至术后6个月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79-88分,平均85分。结论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维持肢体长度、早期下床功能锻炼,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一期应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EvansⅢ、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2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本组33例获平均随访11个月,假体无松动下沉,关节功能重建良好。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1.9分,术后第6周平均93.1分。结论一期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合并股骨大粗隆顶点局部骨折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将股骨大粗隆顶点局部骨折复位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合并股骨大粗隆顶点局部骨折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46例,股骨大粗隆顶点局部骨折复位固定26例(复位组),未复位固定20例(未复位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天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复位组较未复位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位组在术后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的功能恢复方面明显优于未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在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第2天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位固定移位的股骨大粗隆顶点骨折能够提高PFNA主钉进针定位的准确性,降低股骨大粗隆外侧壁继发性骨折的发生率,改善术后髋关节功能,减少术后隐性出血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锁定加压钢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研究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与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术后,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对照组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卧床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在严格掌握患者手术适应证情况下,可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均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时对小粗隆骨折固定与否的治疗效果。方法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新鲜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78例,其中小粗隆骨折固定(以下称为A组)治疗36例,小粗隆骨折不固定(以下称为B组)治疗42例,随访8~36个月(平均19个月)。结果两组患者中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固定与不固定,在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方面无统计学意义,但小粗隆骨折不固定组在术中出血及手术时间上明显优于固定组。  相似文献   

14.
江渟  李业奎  张家宏 《骨科》2014,5(2):84-87
目的比较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时重建关节囊两种不同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自2007年1月至2013年5月的病例,其中关节囊沿股骨大转子后缘作斜"∪"形切开再行修复的归为对照组,保留后关节囊和股骨近端附着作斜"∩"形切开再行修复归为研究组。对两组髋关节及时稳定性、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髋感染、髋脱位、影像资料、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引流量研究组少于对照组。术后髋臼假体外展和前倾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出现2例脱位,研究组未出现;与对照组比,Harris评分研究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发现感染病例。结论使用改进方法进行髋关节囊重建,在髋关节及时稳定性、脱位率和近期髋关节功能方面,均优于传统的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15.
江渟  李业奎  朱靖 《骨科》2014,5(3):143-146,150
目的比较股骨大转子骨瓣和股方肌骨瓣两种不同带蒂骨瓣转移在治疗新鲜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两组患者均为青壮年,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中空拉力螺钉内固定。股方肌骨瓣组15例,采用股方肌骨瓣转移至股骨颈后方;大转子骨瓣组9例,采用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转移至股骨颈后方。比较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以及转移骨块与股骨颈的融合时间、股骨颈骨折愈合时间、股骨头坏死发生率、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股方肌骨瓣组的手术失血量多于大转子骨瓣组,平均多出120 mL;转移骨瓣与受区融合时间,大转子骨瓣组比股方肌骨瓣组平均缩短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大转子骨瓣组比股方肌骨瓣组平均缩短1.9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比股方肌骨瓣更适用于存在有股骨颈后方塌陷缺损的严重类型的股骨颈骨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力髋部螺钉(DHS)、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96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中,DHS组34例,PFN组3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26例,对其术中、术后指标进行比较。结果96例患者随访10—38个月,平均18个月。3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以DHS组最多,PFN组次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最少。按Harris评分系统评估,各组优良率分别是79.4%(DHS组)、94.2%(PFN组)、92.3%(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后两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DHS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治疗,PFN和人工股骨头置换两种术式均行之有效,优于DHS,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可早期下床行走,减少并发症,对高龄伴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尤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舒科杰  尹良军  付廷  秦晋  付炯  张平  聂茂 《骨科》2017,8(3):207-211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联合大转子再结合装置(greater trochanter reattachment,GTR)治疗高龄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48例JensenⅢ、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伴重度骨质疏松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联合GTR固定的21例病人纳入GTR组,采用股骨头置换联合普通钢丝捆扎固定的27例病人纳入钢丝捆扎组.收集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行走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侧髋关节外展维持时间以及术后1、6、12个月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 GTR组的手术时间和术后首次下床行走时间分别为(68.86±5.47)min、(2.76±0.70)d,较钢丝捆扎组的(72.07±4.47)min、(3.52±0.85)d显著缩短(P=0.030,P=0.002);GTR组病人术后髋关节外展维持时间为(10.81±1.78)s,较钢丝捆扎组的(9.33±1.24)s显著延长(P=0.001);术后1个月时GTR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5.71±2.39)分,明显优于钢丝捆扎组的(73.56±2.24)分(P=0.002);但两组病人术后6、12个月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和其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联合GTR治疗高龄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固、可行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有利于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加长柄股骨头置换治疗内固定失败的高龄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总结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经验。 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收治了l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失败的患者,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观察患者髋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纳入标准:年龄≥70岁;外伤引起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内固定手术治疗后;影像学证实为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者。排除标准:有明显手术禁忌证;原骨折为肿瘤等病理性骨折;阿尔茨海默症或沟通障碍。Harris评分用于评定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以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关节脱位等为随访内容,评分数据行t检验分析。 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6±4)个月,髋部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功能改善,均可辅助下步行活动,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4±3)分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83±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40.563,P <0.05)。 结论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骨质疏松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有效治疗方法,疗效满意,术后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减少卧床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研究前外侧小切口和后外侧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9月-2011年1月,我院对80例75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施行前外侧小切口(43例)和后外侧切口(3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末次随访髋关节评分、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两组间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在末次随访髋关节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切口小,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并发症少,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小切口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后外侧小切口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和后外侧标准入路双极股骨颈移位骨折的术后早期疗效.方法 124例老年新鲜移位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平均年龄78.4岁,分成2组:A组62例经后外侧小切中口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B组62例经后外侧标准入路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比的指标包括:皮肤切口的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的总体估计、住院治疗时间的长短、应用助步器的时间、并发症(术后关节脱位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以及术后关切功能.结果 除术后并发症和关节功能无显著差异外,A组各项指标均优于B组中,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经后外侧小切口行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移位骨折比经后外侧标准入路行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早期疗效优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