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探究外侧髌旁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应用于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对关节活动度、形态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期间81例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给予后内侧入路治疗,观察组41例采用外侧髌旁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术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膝后内侧入路修复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胭动脉损伤的技术要领。方法:采用仰卧位膝后内侧入路修复胫骨平台骨折并胭动脉损伤18例,其中胭动脉直接吻合10例、血管桥接8例;胫骨平台骨折均行有限内固定辅以外固定架固定。结果:术后14例小腿全部存活,4例出现部分坏死。骨折愈合9例,延迟愈合9例;骨折愈合时间3-17个月,平均6.9个月。18例均获随访,时间为0.5~2.5a,平均1.1a。其中14例于6个月后恢复行走功能,步态基本正常;4例因小腿前外侧肌群坏死出现足下垂内翻畸形,二期行踝关节融合术后均恢复行走功能,步态基本正常。结论:膝后内侧入路简单、安全、显露好,是修复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胭动脉损伤的理想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膝关节后内侧与后外侧入路所需显露的深层解剖结构,分析探讨其局限性与损伤重要结构的风险。 方法 5个成人下肢尸体标本,解剖测量胫前动静脉穿过骨间膜上裂孔的位置和腓骨头对胫骨后外侧平台的遮挡面积比例;观察膝关节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需要显露的深层结构。结合解剖研究,临床应用20例,比较两种入路的优缺点。 结果 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主要有下列3个缺点:(1)胫前血管束向前穿过胫腓骨间膜上裂孔,三根血管纵向宽度在1 cm左右,其前穿点距离关节面和腓骨头最高点距离平均4.93 cm和3.77 cm;其上方伴行静脉,距二者的距离分别是4.41 cm和3.25 cm,影响切口的纵向显露;(2)腓骨头遮盖后外侧象限平均61.7%,阻挡向外的横向显露宽度;(3)显露后外侧关节面,需破坏部分后外侧角结构,包括腘肌肌腱复合体、韧带、关节囊等。 结论 显露孤立的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可能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膝前外侧联合后内侧手术入路并植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月,应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手术入路双钢板内固定并植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5例,骨折按照Schatzker分型:Ⅴ型43例、Ⅵ型22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随访时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和影像学评分标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5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月,平均14.5月,切口均获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4~6月,平均5.5月。伤口无感染,钢板无松动、折断,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评分:优25例,良18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84.3%。结论经膝前外侧联合后内侧手术入路双钢板内固定并植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累及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100例累及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前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优良率、手术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膝关节活动度(屈膝度、伸膝度)、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血管神经损伤)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2.00%,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度均小于对照组,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累及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疗效确切,骨折愈合优良率高,膝关节活动度大,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且术后并发症少,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腓骨头上入路结合环形钢板在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中的运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昆山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9例累及后外侧柱的外侧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32 ~ 65岁,平均46.3岁。根据四柱理论分型:单纯后外侧柱骨折6例,后外侧合并前外侧柱骨折13例。采用腓骨头上入路,骨折复位,塌陷区填充人工骨,3.5 mm后踝“T”型锁定钢板剪去一侧臂后折弯成环形并贴附包绕外侧平台边缘,以排筏螺钉固定。术后定期随访,根据Rasmussen放射评分评价复位质量,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10 ~ 24个月,平均14.8个月。手术时间平均为(83.7±14.1) min,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5.7±3.4)周,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19.3±2.5)周。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118.6±15.2)°;Rasmussen放射评分:优10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94.7%;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优12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9.5%。结论 腓骨头上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操作简便安全,联合环形钢板内固定可靠,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是一种由外力撞击或挤压所致的负重关节损伤,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膝外、膝内畸形外翻,严重者可引起韧带损伤,导致膝关节严重障碍,及时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较为关键。手术治疗是其重要治疗方式,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累及胫骨外侧平台,该区域解剖复杂,目前其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存在较多选择。因此,对于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临床应根据其手术适应症,对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技术进行选择。本文就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手术入路以及内固定方式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探讨膝关节后外侧入路支撑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1月~2013年11月采用该该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28~62岁,平均43.5岁。对术后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情况、膝关节功能进行随访,分析其手术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12~28个月,平均12.5个月,术后所有病例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未出现膝关节僵硬及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内固定无松动、拔出及断裂,关节面无塌陷,下肢力线无偏移。根据膝关节功HSS评分系统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价,本组优19例,良9例,可4例,优良率87.5%。结论 该方法是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劈裂、塌陷的有效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入路方式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需行手术治疗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行膝前正中切口入路内固定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前后联合双切口入路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5.29%,明显高于对照组61.76%((~2=4.836,P=0.028);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双侧联合切入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大,但对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更明显,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后内侧支撑板加外侧“Raft”锁定板内固定和外侧“T”形接骨板固定的累及后内侧柱的胫骨平台复杂骨折的生物力学。方法:选取28具新鲜的尸体(由我市医学院提供),均为成年男性,于尸体中取胫骨上端及股骨下端作为本研究的骨性标本。参考Kelly法制作符合本研究要求的累及后内侧柱的胫骨骨折模型共28具。将所有模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4具,行内侧支撑板加外侧“Raft”锁定板内固定法;B组14例,行外侧“T”形接骨板固定法。使用传感器检查并比较两组骨性标本模型相应位置的转矩变化、水平剪切刚度、轴向刚度、载荷-位移等指标,讨论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结果:A组模型的平均载荷–位移为(0.07±0.01) mm,B组为(0.12±0.03) mm,A组的平均载荷–位移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平均轴向刚度为(3157±346) N/mm,B组为(2683±253) N/mm,A组的平均轴向刚度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平均水平剪切刚度为(2165±217)(N·m)/Deg,B组为(1593±142)(N·m)/Deg,A组的平均水平剪切刚度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平均转矩变化为(1.93±0.21) N·m,B组为(1.52±0.14) N·m,A组的平均转矩变化明显高于 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累及后内侧柱的胫骨平台复杂骨折的治疗中,采用后内侧支撑板加外侧“Raft”锁定板内固定,较单一的外侧“T”形接骨板固定而言,在生物力学方面的稳定性更高。 相似文献
12.
13.
背景: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治疗较困难,容易出现因骨折固定方式选择不当导致骨折再次移位、骨不连、内固定失效及关节功能活动障碍等并发症。
目的:分析3种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不同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效果。
方法:27具新鲜骨标本,制成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模型,分别制成正常组,双钢板固定组,T形钢板固定组,拉力螺钉固定组。对以上3组进行压力、载荷-位移、应力强度、刚度和旋转性能测试。
结果与结论:双钢板固定组载荷-位移显著小于T型钢板固定组和拉力螺钉固定组,双钢板固定组轴向刚度、水平剪切刚度及转矩扭角变化,均显著大于T型钢板固定组和拉力螺钉固定组。提示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双钢板固定较其他2种方法更具有生物力学上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胫骨平台骨折的现代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近年来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经验教训,为临床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法、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自2001-2007年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89例,其中按照Schatzker分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Ⅴ型,Ⅵ型)67例,男性75例,女性14例。均行切开复位,严格按照内固定原则分别采用螺丝钉和/或外固定架、钢板、微创内固定系统固定骨折进行治疗,必要时辅以关节镜探查镜下手术。结果75例得到随访,最短6个月,最长6年,平均31个月。骨折均愈合,疗效评定参照Merchant标准,术后6个月优良率为81.6%,术后1年优良率为89.3%。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应当考虑手术治疗,周密的术前计划、妥善处理软组织损伤、正确选择切口、灵活应用内外固定物及关节镜辅助均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双钢板内固定术和经皮﹙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术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5月~2009年12月,本科采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及经皮﹙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术治疗27例 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并对临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27例均获随访,随访10~26月,平均17.6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5~10月,平均7.2月,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Lysholm标准评定:优19、良6、可2,优良率92.6%.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应视软组织损伤情况,选择合适固定方法及时机.软组织损伤较轻时选择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软组织损伤较严重时选择﹙有限切开﹚外固定术.因此,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和时机可减少软组织并发症,使骨折固定稳定,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内固定术式治疗膝关节半脱位合并胫骨内侧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膝关节半脱位合并胫骨内侧平台骨折患者9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内侧T型钢板+拉力螺钉内固定(内侧钢板固定组)30例,外侧锁定钢板+拉力螺钉内固定(外侧钢板固定组)30例及双侧双钢板固定组3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组术中及术后一般资料、术后胫骨平台解剖学参数、Rasmussen复位解剖学评分及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并获得随访,术后3、6及12个月时双侧双钢板固定组胫骨平台内翻角(Tibial plateau-tibial shaft angle,TPA)及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slope,PS)均大于内侧钢板固定组及外侧钢板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及12个月时双侧双钢板固定组Rasmussen复位解剖学评分及膝关节HSS评分均大于内侧钢板固定组及外侧钢板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双侧双钢板固定组手术优良率[93.3%(28/30)]高于内侧钢板固定组[70.0%(21/30)]及外侧钢板固定组[73.3%(22/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膝关节半脱位的胫骨内侧平台骨折,前正中联合后内侧入路双钢板固定可充分暴露骨折端,解剖复位良好,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效果优于单侧钢板联合拉力螺钉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8.
Kyoung-Tak Kang Sae Kwang Kwon Juhyun Son Oh-Ryong Kwon Jun-Sang Lee Yong-Gon Koh 《The Knee》2018,25(5):90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