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AO-A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5-12诊治的60例AO-A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0例(切开组),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0例(微创组)。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8~17个月,平均12个月。与切开组比较,微创组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术后3 d的VAS评分更低,住院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伤椎Cobb角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AO-A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01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椎体植骨治疗的32例胸腰椎骨折。观察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本组手术时间(72.5±9.2)min,术中出血量(50.4±12.3)ml。32例均获得随访6~18个月,平均12.4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椎弓根钉松动、断裂,无脊髓神经损伤。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Cobb角及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3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固定可靠等优点,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四维牵引法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7-10采用四维牵引法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64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比较术前、术后1 d、术后1年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结果 6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1 d疼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较术后1 d及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 ODI指数、伤椎Cobb角较术前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前高,术后1年ODI指数、伤椎Cobb角较术后1 d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后1 d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维牵引法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能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恢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常规经皮椎弓根钉和新型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9—2016-06诊治的66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采用常规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2例(常规组),采用新型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4例(新型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时腰痛VAS评分,以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结果 6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6(12~27)个月。常规组与新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腰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与新型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均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新型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在恢复伤椎高度及改善后凸畸形方面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置钉技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单节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将52例单节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6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弓根置钉术,对照组采用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3 d VAS评分,以及2组术前、术后7 d、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3 d VA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2组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6个月时2组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可在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微创通道与开放手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单纯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12诊治的36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采用微创通道辅助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18例(微创组),采用后路切开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18例(开放组)。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后无感染、内固定松动脱落等并发症发生。微创组术后3 d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 d、6个月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通道辅助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单纯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固定牢靠、术后患者疼痛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微创经皮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自2012-01—2015-10采用微创经皮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60例无神经损伤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结果本组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8.2个月。术后1周各观察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与开放手术比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与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Magerl A2、A3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Magerl A2、A3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微创经皮组,35例)和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传统切开组,33例)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疼痛VAS评分、术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8~118个月。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重返工作时间微创经皮组均优于传统切开组(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Cobb角及伤椎前缘压缩率均优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与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Magerl A2、A3型胸腰椎骨折,疗效满意且相当;但微创经皮置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10—2013-10对14例无神经损伤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进行治疗(微创组),并与同期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19例胸腰椎骨折(切开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切开组相比较,微创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术后3个月伤椎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疗效相似,但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早期可康复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应用自制引导通道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与开放后路切开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自制引导通道经皮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微创组,26例)和开放后路切开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开放组,26例)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1 d切口疼痛VAS评分、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术后后凸Cobb角及复位丢失率;并比较两组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8个月。两组均未出现医源性神经根损伤、术后感染及椎弓根螺钉退出、断裂等并发症。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1 d切口疼痛VAS评分微创组均少于开放组(P0.05);但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时间均长于开放组(P0.05)。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和后凸Cobb角的改善情况微创组优于开放组(P0.05),伤椎前缘高度复位丢失率微创组低于开放组(P0.05)。两组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后路切开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比较,应用自制引导通道微创器械经皮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损伤小、出血少、复位效果良好、固定牢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短节段经皮微创与常规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32例不稳定胸腰椎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单节段椎体骨折,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25~55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15例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微创组),17例采用常规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传统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带支具离床时间及术后24 h肌酸激酶数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测量并计算椎体恢复高度、后凸Cobb角。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4个月,平均12.3个月。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带支具离床时间、术后24 h肌酸激酶数值均少于传统组。微创组术后1~3 d的VAS评分小于传统组,术后3个月ODI指数优于传统组。两组术后的椎体恢复高度和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符合微创原则,在治疗单节段伴有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是安全的,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沙卫平  严飞  陈国兆 《骨科》2017,8(3):194-199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且无脊髓神经损伤病人44例,均为单节段椎体骨折,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22例纳入经皮微创组,行常规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22例纳入切开复位组.对比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位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等指标.结果两组病人均未出现术后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两组病人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966,P<0.0001;t=8.278,P<0.0001);两组病人术后1、6、12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和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经皮微创组和切开复位组术后1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分别为(91.68±1.94)%、(94.73±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12,P<0.0001);但两组术后6、12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及术后1、6、12个月的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皮微创组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为(2.91±0.75)分,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的(3.95±1.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9,P=0.001),但两组病人之间术后6、12个月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康复快的特点,是治疗无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背景:随着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逐步被广泛应用于脊柱骨折的治疗。 目的:本文旨在比较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中期临床疗效。 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无神经系统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6例,其中46例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40例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中期随访的影像学指标、腰背疼痛改善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2个月(18-44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与传统组比较,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但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影像学比较,矢状位后凸Cobb角、矢状位指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微创组术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指数的改善程度与开放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随访期间两组矫正度丢失无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组术后疼痛缓解更明显,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但术后1年随访时两组趋于一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可靠、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中期随访对伤椎畸形的矫正和内固定效果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改良金属网格定位器经皮微创和传统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单椎体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0例无神经症状的单椎体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改良金属网格定位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25例(微创组),采用传统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25例(开放组)。记录2组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钉准确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测量X线片上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评估恢复及矫正情况,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2 ~ 21(16.1±2.4)个月。微创组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微创组置钉准确率为95%,开放组置钉准确率为9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及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微创组优15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2%;开放组优13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为8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微创组1例腰背部出现皮下血肿,嘱患者仰卧位并对症治疗后血肿自行吸收;其余患者未发生类似情况及其他相关并发症。结论改良金属网格定位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单椎体胸腰椎骨折疗效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相当,且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优点,改良金属网格术中定位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椎体高度压缩率、恢复率和后凸角、后凸矫正率的观察和比较来评价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1年1月间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新鲜骨折且无神经症状的患者共103例,分为3组,第1组:行经皮穿刺后凸成形术,37例;第2组:行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椎体成形术,35例;第3组:行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3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术后平均随访16.9个月,观察并记录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周,术后1、2、3个月、半年及末次随访的腰背痛评分,计算并比较各时点的椎体高度压缩率、恢复率和后凸角、后凸矫正率。[结果]术后各组VAS评分明显下降(P0.001),末次随访时第3组明显低于第2组(P0.05)。术后各时点2、3组的高度恢复率、后凸矫形率均明显大于第1组(P0.001);术后即刻三组高度压缩率、后凸角均显著减小(P0.001),而术后1个月时第1组高度恢复率(P0.001)、后凸矫形率(P0.05)明显下降,随后逐渐平稳,其他两组术后变化不大。[结论]在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时尽量采用微创椎弓根钉固定与经皮椎体成形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下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传统开放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5月收治的52例无神经损伤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微创组(24例,采用机器人辅助下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和开放组(28例,采用传统开放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节段、胸腰椎损伤分类和损伤程度评分(TLICS)及术前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固定节段高度及固定节段后凸Cobb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1个月、6个月、10个月腰痛VAS评分、ODI评分、固定节段高度及固定节段后凸Cobb角。术后1~3 d复查CT,根据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判断并计算植钉准确率。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开放组,但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和开放组分别植入椎弓根螺钉132枚和158枚,根据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植钉准确率分别为97.7%(129/132)和96.8%(153/1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5,P=0.777)。两组患者均获随访10个月,术后均未出现排斥反应、内固定物断裂等情况。微创组于术后10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开放组不取出。术后各时间点两组腰痛VAS评分、ODI评分、固定节段高度及固定节段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除术后3 d微创组腰痛VAS评分和ODI评分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下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早期临床疗效等方面优势显著,骨折复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胸腰段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使用对照分析,对照组为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观察组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对比分析手术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前术后伤椎Cobb's角等。结果微创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相比,微创手术组手术切口明显缩小,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微创手术组手术前后伤椎Cobb's角与开放手术组无差异。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均无神经功能损伤。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出血少。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磷酸钙伤椎强化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评价其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9例胸腰段骨折患者,23例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并结合磷酸钙骨水泥伤椎内注射强化手术治疗(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26例采用单纯经皮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术(单纯内固定组)。对患者的术前、术后1 w及末次随访时的VAS疼痛评分、腰椎ODI评分,伤椎前缘压缩比及Cobb角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49例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5±2.2)个月,随访率100%。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日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手术时间长于单纯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1,P=0.001)。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显示:在伤椎前缘压缩比、Cobb角、ODI评分及VAS评分方面,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39,F=17.830,F=3.351,F=3.840,P<0.05),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2.923,F=352.555,F=956.735,F=347.468,P<0.05)。随时间延长两组伤椎前缘压缩比均较术前增加,末次随访时较术后下降,且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压缩比优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两组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较术后增加,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术后和末次随访Cobb角均优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两组ODI评分逐步降低,且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末次随访ODI评分低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两组VAS评分逐渐降低,且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末次随访VAS评分低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 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磷酸钙骨水泥伤椎强化治疗胸腰段骨折,可有效的恢复椎体高度,增强早期椎体内支撑强度,改善患者功能,防止术后椎体高度丢失,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背景:随着新型内固定器械的出现及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脊柱创伤的治疗。 目的:探讨经皮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28例无神经功能损害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分别给予Sextant或Viper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微创组)[共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38.54±7.2)岁]和传统切开内固定组(开放组)[共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41.34±9.1)岁],比较围手术期参数、影像学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疗效情况(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12.5±5.4)个月。微创组较开放组不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术后伤口引流量显著减少,而且肌酸激酶升高程度明显减低,术后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术后功能恢复明显(P〈0.05)。所有患者术后Cobb角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均有显著恢复(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椎弓根钉置人准确率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经皮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对伤椎畸形矫正程度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