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民国时期福建地区创办较早的综合性中医期刊之一,《现代医药》内容丰富,所设栏目较多,不仅有中西方医学知识的宣传及临床经验交流,还包括卫生常识的普及、中医药政策的介绍和评述等诸多内容。在当时中医药事业风雨飘摇的背景下,该刊以"提倡与研究"为宗旨,在维护和发扬中医的同时积极吸取西方医学的精华,促进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国医正言》是民国时期天津早年颇具影响力的中医刊物,创刊于1934年6月,1937年因"七七事变"停刊,共发行38期。其创办人陈泽东深感岐黄之大道即将沦丧,遂愿为岐黄护法之人,以保卫和弘扬中医为宗旨创办了《国医正言》。该刊设有"文件""论坛""专著""杂志"等众多栏目。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研究、言论发挥、时病研究和医药问答几个方面,文章介绍了该刊的背景、办刊人、内容和特点,认为《国医正言》是民国天津中医药期刊的代表,有较高的文献和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医学杂志》是山西太原中医改进研究会于1921年6月编辑发行,双月刊,1937年出版第95期后停刊,为民国时期刊行时间较长的期刊,其内容"搜罗宏富取材严谨,注重实用不尚空谈",主要涉及学术研讨、中医科学化、基础研究、时病研究、医务纪要、征稿选刊、医药卫生问答等内容,由于中医名家担任其主编并且得到山西政府支持,省内外名家积极投稿,在当时影响很大。《医学杂志》对中医的发展及中西医汇通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参考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中医药期刊以其时效性、广泛性和真实性,承载着近代中医药珍贵文献资料。《文医半月刊》由施今墨先生于1935年12月1日创刊于北京,1937年10月1日停刊,共出版4卷,发刊37期。该刊注重文学与医学的结合,使医学的专业性与文学的艺术性相辅相成;广泛传播中医知识,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倡导中医走科学化道路;以期刊连载形式,荟萃名家医著,增强期刊影响力;运用传统中药学理论与西医药理学理论对药物进行研究,推广“简、便、验、廉”的验方;针对中医发展所面临的困境,纳医界自由言论,共谋中医生存发展之路;聚焦时事热点,及时向社会宣传中医药界的时事新闻。通过揭示《文医半月刊》的特色与价值,可以为探讨民国时期中医发展状况提供依据,为研究燕京医学特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报》于2011年8月被波兰《哥白尼索引》收录。这是继该刊被美国《化学文摘》和《乌里希期刊指南》收录之后,再一次被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波兰《哥白尼索引》(Index of Copurnicus,IC)是由Medical Science International(国际医学)创办的国际检索系统,是以收集生物学、医药学内容为主,同时收集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科学信息的世界性检索门户。  相似文献   

6.
《玲珑医鉴》与濒临失传医著《寿世医鉴》同属晚清时期武陵地区中医药学著作,分别由秦子文和王文选两位著名医家著成。笔者在研究武陵地区中医药文化传承及特色诊疗技术的过程中,发现两书有多条目录标题及内容相同或相似。由此笔者对《玲珑医鉴》和《寿世医鉴》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受到了西医与国民政府的强烈冲击。为了谋求中医药行业的生存发展,中医界的仁人志士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探索,创办中医药学会便是其重要的方式之一。本文通过考究民国时期江苏中医学会的成立背景、分布概况及学术价值,剖析了民国时期江苏中医学会努力自我发展、多方革新图强的进步历史。  相似文献   

8.
《杏林医学月报》于1929年1月创刊,由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杏林医学社创办,是民国时期广东中医药期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出版期数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刊物,在广东中医药期刊中具有代表性.《杏林医学月报》学术内容丰富,积极探讨中医科学化,真实记录中医药抗争资料及医政新闻等,是研究民国时期中医学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
《光华医药杂志》是民国时期由丁仲英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范围比较大的中医药期刊。该刊具有评论锐利,学说新颖,新闻敏捷,出版准期的特点。在众多“专刊”“专号”的讨论中,“女医专号”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专号之一。“女医专号”的出版对当时女医界思想意识的开化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女医界交流互助提供了平台。通过对其内容分析,可归纳为以下五个特点:首开“女医专号”,唤起女医责任;发挥女性优势,服务贡献大众;增进女医交流,加强女医团结;捍卫国医地位,倡导国医改革;投身学术研究,巾帼不让须眉。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胜利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扬州出现了各种新思想、新文化的报刊,有官办的,也有民办的,一时间,可谓报刊林立。根据《扬州报刊志》记载和笔者所见,民国时期,扬州医学界先后创办了《医学月刊》、《江都国医报》和《江都卫生报》,这对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医学、普及卫生常识、报道医学界新生事物、保存医学史料起了积极作用。另外,扬州名医袁桂生等还在镇江发起创办了《医学扶轮报》,对民国时期扬州创办医学报刊曾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头穴久留针结合分期电针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病人80例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和头穴久留针结合分期电针组(治疗组),每组病人40例,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 w及8 w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分(FMA)、Holden步行能力评级(FAC)、10 m步行时间(10MWT)及改良Barthel指数(BMI)对各组患者进行步行能力的评定。结果:治疗4 w及8 w后2组FMA、FAC、10MWT及BM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头穴久留针结合分期电针组的FMA、FAC、10MWT及BMI在治疗4 w及8 w后与常规针刺组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头穴久留针结合分期电针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病人的步行能力和步行安全性,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苏州国医医院是民国时期的官立中医院,率先采用统计列表方法,核实经方疗效,并制成多种表格。还实行了其他的创新举措,如大胆采用西医诊断、自编教材培训护士、建立规范的病历和医案、出版院刊等等。这些有益的探索,受到当时中医界和西医界部分著名人士的较高赞誉,也得到日本著名汉医学家的普遍肯定。民国时期,中医生存艰难。面对有种种优势的西医,苏州国医医院辟除门户之见,积极向西医学习,以期找到中医改革的理想之路。这种探索精神,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解析陈意教授所论的中西医六大差异,回归中医本源,呼吁继承。[方法]从理论、思维、文化、治法、药物、疾病认知这六方面解析陈意教授所提出的中西医差异,归纳总结陈意教授对中医继承、发展与创新的独到见解。[结果]陈意教授的中西医六异观点认为中医的理论以原则为基础,采用宏观调控思维,扎根在中华文化之中,注重辨证,以一方治一证,以药性理论驾驭中药,并认为健康的标准是和谐;西医的理论以现实为基础,采用微观因果思维,建立在西方文化之上,注重辨病,以一药治一病,用分子式说明西药,对抗病原或病灶。[结论]陈意教授解析中西医六大差异,强调中医当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这在方法论上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络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它的理论体系与当代自然科学发展趋势是相符的.  相似文献   

15.
南宋官员陈哗,字日华,福州长乐人,约生于宋绍兴年间,卒于端平年间,历任将仕郎、临汀知州、广东提刑、四川总领、删定、书林等职,亦曾于通州、沅州等地任职,著有《古灵先生年谱》1卷、《谈谐》1卷、《诗话》1卷、《金渊利术》8卷、《夷坚志类编》3卷、《(增广)琐碎录》、《家藏经验方》5卷,主持编撰《鄞江志》8卷,刊行方导《家藏集要方》2卷,另有诗词散文等。《家藏经验方》为陈哗所编撰的一部方书。此书已佚,《妇人大全良方》、《寿亲养老书》、《普济方》、《永乐大典》中有其佚文74条。  相似文献   

16.
福州地区早期的中医杂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州地区早期的中医杂志《现代医药》和《医铎》,在民国时期为维护祖国医药学,传播中医知识,促进学术交流方面,曾发挥一定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民国晚期在南京创办的医学期刊《医潮》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撰稿人,突出了《医潮》在总结日常生活中的护理经验、专业病的外科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特色,阐述了《医潮》在研究民国时期中西医之争及公共卫生医疗事业史方面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佛医著作《一得集》的作者身份、刊印历史、学术思想、学术地位,探讨清代普陀山佛医文化代表人物心禅及其代表作.[方法]查阅各版本《一得集》资料及相关史料,研究该书的作者身份、刊印历史,总结该书的学术思想,探讨该书的学术地位.[结果]《一得集》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论述医理,中卷、下卷记载医案,作者是清代普陀山...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医学传播日盛的影响下,民国时期的中医学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中医界人士积极创办各类国医报刊,设立各种国医学会,兴办国医学校,中医界的有 识之士通过各种途径救亡图存。苏州名医王慎轩创办苏州国医学校,并着手创办图书馆。通过整理文献,梳理了苏州国医学校图书馆的规模及组织工作,并进一步揭示了苏州国医学校图书馆 建设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各地医学流派鹊起,对医学界影响颇著。作为岐黄之源、医圣故里的河南,历代不乏医学集大成者。商代莘(今河南开封)人,商相伊尹,调五味而创《汤液经》;东汉南阳郡涅(今河南南阳)人,长沙太守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创六经辨证,为后世尊为医圣;东晋颍阳(今河南许昌)人,东阳太守范汪精研伤寒,能于外科,著《范汪方》;隋代荥阳(今河南郑州)人,大都督刘祐,著《产乳志》两卷;唐代宰相河南洛阳人长孙无忌领衔编著《本草》《药图》《药经》;五代南唐陪戎副尉、剑州医学助教汴州(今河南开封)人陈士良,著《食性本草》十卷;明代开封人周定王朱橚领衔编纂古代最大方书《普济方》;清代乾隆帝师景日昣(河南登封人)编著《嵩厓尊生书》;河南尉氏县人、清代陕西布政使刘鸿恩的《医门八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