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海文  尹菱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0):874-874
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率位于各种疾病之首,人们一直在探讨该病的治疗,倍他乐克的临床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AMI早期使用倍他乐克能有效地限制梗死面积,降低梗死扩展发生率、再梗死率、心室颤动发生率及防止室上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房颤的发生),心肌梗死患者长期服用倍他乐克可大大降低总死亡率及猝死率。我院心内科自2001年10月参加CCS-2大规模临床实验、参加病人数30余例,于2004年3月引进倍他乐克注射液(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0余例,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们自2004年12月~2006年11月对住院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溶栓抗凝等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148例(治疗组)。与2002年3月-2004年11月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32例(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倍他乐克能否进一步降低死亡率及再梗死率。[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倍他乐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的临床疗效。方法:87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治疗组47例;对照组常规给予rt-pA、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ACEI、硝酸甘油等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倍他乐克5mg(1mg/min),共3次,每次间隔5min,静脉注射完成后,根据病情口服倍他乐克25~50mg,q12h。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变化,ST段回复时间,室性心律失常,心衰,死亡,房室传导阻滞等不良反应。结果:静脉应用倍他乐克后,患者心率明显下降,由(102.2±11.5)次/分降至(86.8±11.1)次/分(P<0.05);早期静脉应用倍他乐克可以有效预防、治疗心律失常,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缓解心绞痛、保护心功能、心肌酶峰值及峰值出现时间、住院后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死亡等心脏终点事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早期静脉应用倍他乐克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倍他乐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倍他乐克是有高度选择的 β受体阻滞剂 ,不易通过肾脏排泄 ,血浆药物浓度比较稳定。本文早期应用倍他乐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2 2例。年龄 41~ 79岁。治疗组 10例 ,对照组 12例。 2组在年龄及发病情况差异无显著性。诊断标准 :(1)具有典型的胸痛病史 ;(2 )心电图有进行性演变过程 ;(3)发病 2 4~ 2 8h血清酶学 (CPK、COT、LDH)高于正常范围。具备上述中的 2条即确定诊断。1.2 治疗方法入院后 ,即刻送入CCU监护室 ,给予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治疗 ,及…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易发生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及再梗死,猝死率较高,其中约半数为心源性猝死。2000年10月至2004年4月,作者采用静脉注射倍他乐克针剂治疗早期AMI患者53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已有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实 ,β受体阻断剂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 ,可降低其远期病死率及再梗率[1] 。然面 ,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常有心脏起搏及传导异常所致的缓慢心律失常 ,下壁AMI发生后 ,β受体阻断剂的使用 ,也有可能诱发或加重其缓慢性心律失常 ,因此 ,我们对下壁AMI早期应用 β受体阻断剂倍他乐克的耐受性进行初步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连续选择自 1998年 6月~ 1999年 6月间 ,我院心内科收住的 36例下壁AMI患者 ,其中男 2 2例 ,女 14例。年龄 6 0~ 6 8岁。患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 ,心功能均≤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应用中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24小时以内无溶栓禁忌证的心肌梗死患者108例,随机分对照组54例和美托洛尔治疗组54例,对照组常规给予rt-pA、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ACEI、硝酸甘油等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美托洛尔5mg(1mg/分),共3次,每次间隔5分钟,静脉注射完成后,根据病情口服美托洛尔25~50mg,每12小时1次.结果: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各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密观察下,在没有禁忌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早期应用美托洛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预后而且安全、有效,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是猝死最常见的原因。猝死作为冠心病第一个临床表现者仅占20%~30%,但是,猝死者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者占75%。如何使心肌梗死后的猝死率降低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课题。我们给120例冠心病患者服用倍他乐克和巯甲丙脯酸,观察其预防猝死及再梗死的临床效果。1 对象和...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静脉注射倍他乐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住院期间心肌梗死病人早期应用倍他乐克,观察倍他乐克对AMI患者心率、心律失常、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终点事件的影响,评估静脉注射倍他乐克在急性心肌梗塞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早期静注倍他乐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已确诊的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倍他乐克的使用情况,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入选后均常规给予尿激酶(uk)150万u静脉溶栓,低分子肝素(LMWH)、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综合治疗,其中两组均有3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PCI)治疗。试验组入院后尽快给予静脉注射倍他乐克5mg(1mg/min),共3次,每次间隔5min,观察血压、心率的变化,总量15mg。静脉注射完成15min后,开始口服普通倍他乐克每6h 1次,每坎12.5~25mg,连续1个月、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口服倍他乐克12.5~25mg每8h 1次,逐渐加量最大50mg/次。对两组疗效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心衰、再梗死率、ST段抬高持续天数、病死率的发生均显著下降(P〈0.01)。低血压、房室传导阻滞(A-VB)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静注倍他乐克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倍他乐克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心率变异性 (HRV)的影响。方法 :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 2组 ,试验组 2 8例进行常规加用倍他乐克治疗 ,对照组 3 2例常规治疗。结果 :试验组HRV的平均R R间期的标准差 (SDANN)、平均R R间期的变异数 (CV)、相邻周期长度之差大于 5 0ms所占比例 (PNN)、所有相邻周期长度平方差的平均总和的平方根 (RMDD)较对照组增加 ,低频域 (LF)、低频 /高频 (LF/HF)较对照组降低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AMI患者早期给予倍他乐克治疗能使患者HRV明显增加 ,有助于改善预后 ,降低猝死率  相似文献   

12.
朱兵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3):323-324,33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SCD)预防的关键环节。方法回顾5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病历及随访资料,分析其原因或诱因、发病季节与发病时间、溶栓治疗与SCD的关系、致命性心律失常与SCD的相关性与预后等。结果严重心律失常为SCD的主要诱因,冬秋季多于春夏季,白天多于晚上,上午多于下午;住院治疗1周后、出院1周后为SCD的高发期,血钾偏低者多见,前壁多于下壁,未溶栓及溶栓未再通者SCD死亡率高。结论综合分析患者病例资料,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对关键环节的管理,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大剂量应用美托洛尔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大剂量应用美托洛尔的疗效。方法:将173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双盲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大剂量应用美托洛尔,比较两组心原性猝死、再发心梗、心原性休克、死亡率指标的变化。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大剂量应用美托洛尔治疗心原性猝死、梗死后再梗死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心原性休克发生率对照组低于治疗组(P<0.01)。两组总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大剂量应用美托洛尔治疗可减少心原性猝死、再发心梗的发生率,增加心原性休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进行心电图的QTd及QTcd测定,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之间的差异,观察QTd以及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101.6±30.5)ms对(53.1±11.6)ms,QTcd(107.7±19.3)ms对(58.5±12.6)ms,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或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离散度可作为心肌梗死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将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为两组。治疗组 (n =2 1 )给予静脉门冬氨酸钾镁治疗 ,对照组(n=2 3 )不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取入院时、入院后 2 4h及 1周的心电图 ,测量QT离散度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QT离散度在入院后 2 4h分别为 61 .62±7.3 5ms和 71 .0 6±1 4.0 1ms(P <0 .0 5 ) ,1周时分别为 5 3 .0 7± 5 .64ms和 66.0 0± 1 0 .5 1ms(P <0 .0 5 )。治疗组与对照组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 2 3 .8%和 5 6.5 % (P <0 .0 5 )。结论 :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减少QT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陈岚  徐进 《华夏医学》2011,24(3):261-262
目的:探讨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共5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给胺碘酮治疗;对照组29例,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基础上应用利多卡因。结果:治疗组28例中,有效25例,有效率82.29%;对照组29例中,有效18例,有效率62.07%。两组在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7.
114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探讨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照ST段抬高与非ST段进行分组,抽取我院2005年1月~2009年8月114名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对其体表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72例为ST抬高性心肌梗死,其中22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死亡12例;42例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其中3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2例死亡。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非ST段抬高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5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住院期间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分析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50例AMI患者住院期间Q—Td动态变化揭示了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密切关系,38例急性心肌梗死Q—Td及Q—Tcd入院时较出院有非常明显延长(P〈0.05)。结论 Q—Td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5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住院期间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分析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50例AMI患者住院期间Q-Td动态变化揭示了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密切关系,38例急性心肌梗死Q-Td及Q-Tcd入院时较出院有非常明显延长(P<0.05)。结论Q-Td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期血清黏附分子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AMI患者58例,将其分为单纯AMI组(A组)和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B组),分别于入院不同时间点抽血查心肌坏死标记物、血清黏附分子和CRP水平,监测入院24小时内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对并其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B组血清黏附分子和CRP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且血清黏附分子和CRP表达水平与心肌坏死标记物、室性早搏Lown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AMI患者急性期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血清黏附分子和CRP表达水平有关,血清黏附分子和CRP表达水平越高,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就越明显和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