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血管病早期正确的诊断对制定治疗方案和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MRI弥散成像(DWI),使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快速、准确诊断成为可能。现将我院子2003—02~2003—12收治的1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磁共振弥散成像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弥散成像(DWI)、血流灌注成像(PWI)磁共振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用DWI、PWI诊断急性脑缺血,并与常规MRI结果比较。结果经MRI检查证实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22例。其中发病后90分钟至6小时检查者11例,其CT及常规MRI未见异常,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DWI、PWI正常;其余8例脑梗死患者经DWI、PWI检查,均发现相对应的病灶,且6例灌注减低体积(PWIv)>弥散异常体积(DWIv),2例PWIv=DWIv。起病在6-12小时5例,4例行PWI检查,3例PWIv>DWIv,1例PWIv=DWIv。起病在12-48小时6例,2例行PWI检查,PWIv=DWIv。8例陈旧病灶在DWI上表现为低信号,所有新病灶在DWI上均为高信号。结论DWI、PWI可超早期诊断脑梗死,并可帮助了解缺血半暗带。T2加权像和DWI结合可以鉴别新旧梗死灶。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以卒中样发病6h以内、临床怀疑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单次激发平面回波DWI和常规T2WI扫描,测定梗死灶和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组织的ADC值。结果DWI上表现为高信号,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病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者,诊断为脑梗死阳性,共15例,其最终临床诊断均为超急性脑梗死;阴性2例,其最终临床诊断均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WI和ADC图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比常规T。wI有更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论DWI和ADC图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灌注及弥散磁共振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评估磁共振 (MRI)弥散加权成像 (DWI)及灌注加权成像 (PWI)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指导溶栓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44例急性 (≤ 6h)缺血性卒中患者行DWI、PWI扫描 ,DWI及PWI的不匹配区为缺血半暗带 ,根据半暗带是否存在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溶栓治疗。结果 脑梗死患者 33例 ,其中 2 3例 (52 3 % )有明显半暗带存在 (PWI >DWI) ;1 0例 (2 2 7% )无明显半暗带 (PWI=DWI)。临床表现为短暂性缺血发作 (TIA)者 1 1例 (2 5 0 % )。结论 PWI及DWI对照研究有助于发现超早期脑梗死半暗带 ,指导溶栓治疗 ;临床表现结合DWI有助于除外TIA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h4例、6-24h14例、1-7d8例)进行常规MRI(T,flair,T2WI,T2flair)检查以及DWI检查,并由计算机算出表观扩散系数(ADC)图.结果:发病<6h的4例患者常规MRI未见异常;DWI均出现高信号;ADC均为低信号.发病6h-7d的22例患者MRI T2 WI均为高/稍高信号,T1 flair均为低/稍低信号;DWI均为高信号;ADC均为低信号.结论:DWI能在超早期显示急性脑梗死的病灶,对急性脑梗死有着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较新的成像技术,主要用于评估影响脑白质尤其是白质纤维束完整性的疾病,是当前惟一的一种能有效观察和追踪脑白质纤维束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该技术可定量分析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弥散特征,直观显示颅内病变与白质纤维之间的关系,为诊断疾病和判断预后提供更多的信息。本文就DTI基本原理及其在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是分子水平的检测工具, 能反映分子内部自旋核的物理、化学环境, 其将 MRI 提供的空间信息和磁共振波谱(MRS)信息有机结合起来.目前MRSI 的临床应用主要集中在脑部氢质子MRSI(1H-MRSI)的检测,因为其容易在MRI 机上实现,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测定脑内代谢产物浓度的方法[1].现就1H-MRSI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对176例病人进行观察。方法:我们对经体检及CT或MRI证实为该病的176例病人进行了MRA检测,部分做MRI检测。结果:其中87例TIA中69例发现腔隙梗死、58例血管狭窄;89例脑梗死中82例血管明显狭窄。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选择介入治疗的初步筛选方法。明显优于普通CT检测。安全、方便、较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08—2013-04我院接收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神经解剖法和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等技术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行定位和诊断。结果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图像显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患侧表观弥散系数为0.389±0.092,健侧的表观弥散系数为0.955±0.112,并呈高信号,而弥散系数的图像则显示为低信号。在急性期,患者病灶的表现弥散系数与相对表现弥散系数均为下降,在慢性期则呈现出升高的趋势。结论 6h内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的效果要显著优于传统的MRI技术。  相似文献   

10.
CT灌注成像及CT减影血管成像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评价CT灌注成像(CTPI)及CT减影血管成像(CTSA)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发病24h内的AICVD患者进行常规CT、CTPI及CTSA检查,部分行CTPI、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等复查。结果 24例患者中,11例首次CT平扫未见异常,其中3 ̄6h6例,6 ̄12h3例,12 ̄24h2例;10例由CTPI检出病灶,2例为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其中1例CTPI阴性,临床证实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另13例首次CT平扫阳性者9例,由CTPI检出的闰灶比平扫范围大,其中1例为MCAO、1例为预内动脉闭塞(ICAO),4例CT平扫与CTPI基本相符者为腔隙性脑梗死。有4例发现2个以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对86例临床诊断为脑梗死的病例进行DWI和常规MRI扫描,分析在脑梗死不同时期DWI的表现。结果 在起病的超急性期及急性期(>6小时,<48小时)DWI显示率为100%,病灶大小为(24.8±21.6)mm,T2/FLAIR上病灶大小为(7.9±6.8)mm,两者比较的t=12.7,P<0.05,在亚急性期(2~14天)DWI与T2W加Flair比较,DWI不如T2W加Flair,对于慢性期脑梗死(超过14天),DWI不易辨认。结论DWI对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高,明显优于常规MRI。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脑桥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对脑桥梗死早期的诊断价值及对不同时期脑桥梗死灶的评估作用,现将15例脑桥梗死患者的DWI、MRI改变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系2004年11月~2005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脑桥梗死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40~81岁,平均63.5岁;病程3h~7d,平均3.8d;其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实践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实践中的意义。方法:对78例发病在10d内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DWI、PWI及MRA检查,对不同发病时期患者的临床与影像改变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急性/亚急性脑梗死灶,相对脑血容量(rCBV)下降,平均通过时间(MTT)延长。62例脑梗死中,41.9%有缺血半暗带,部分患者复查MRI,可发现梗死的进展;58.1%无半暗带存在。急性/亚急性梗死灶DWI表现为高信号,7例患者不同血管分布区有多发新鲜脑梗死灶,陈旧梗死灶表现为低信号。71.8%的患者MBA所显示的血管狭窄或闭塞与DWI病变一致。结论:MBA可提供大的动脉的供血状态;PWI在缺血区提供最早、最直接的血流下降情况;DWI反映脑细胞功能状态。PWI与DWI的研究可确定缺血半暗带,动态观察缺血性损害的进展,判断缺血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灌注磁共振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外科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灌注磁共振成像(PWI)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对外科治疗患者术前、术后均行PWI检查,以比较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单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9例,单侧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8例,颅内、外动脉系统多发性狭窄或闭塞5例,烟雾病2例。术前PWI显示局部脑血流量(rCBF)正常、平均通过时间(MTY)升高15例,rCBF降低、MTT升高8例,rCBF和MTT均正常1例。23例接受外科治疗,其中13例行支架血管成形术,4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6例颞浅动脉一大脑中动脉(STA—MCA)动脉吻合术;术后PWI改善19例(82.6%),其中支架血管成形术12例(92.3%),颈动脉内膜切除术4例(100%),STA—MCA吻合术3例(50%)。结论PWI可以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异常及外科治疗后有效地改善脑血流灌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扩散成像(DWI)磁共振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用DWI诊断急性脑梗死10例,并与传统CT扫描及常规MRI结果比较。结果:DWI在发病6小时之内已能明确发现脑内相应对高信号灶,常规MRI需在发病12小时后才能显示病灶,其中T2WI较T1WI敏感,而CT则需24小时左右才能显示脑内病灶的存在。DWI显示的病灶较T2WI稍大,所有新病灶在DWI上均为高信号。结论:DWI对诊断超早期脑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脑梗塞的磁共振弥散成像表现,非比较弥散成像技术与传统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如MRT1WI、T2WI及FLAIR序列)在急性期脑梗塞诊断方面的差别,阐明弥散成像诊断急性期脑梗塞的优越性。方法应用基于平面回波成像(EPI)的弥散成像技术,并结合传统MR成像技术(如MRT1WI、T2WI及FLAIR序列)分析17例脑缺血发作2小时至2天病人图像特点。结果弥散成像最早在梗塞发生2小时发现病灶,表现为缺血区的局限性高信号影,边界清楚。发病时间在6小时以内者共7例(41.18%),弥散成像均能清楚显示病灶,而传统MR成像技术本能显示;发作时间在6小时至2天者共10例(58.82%),弥散成像和传统MR成像技术均能显示病灶,其中7例(70.00%)弥散成像显示的范围要大于同层面T2WI像。结论弥散成像在检测和定位急性期脑梗塞方面较为敏感,这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促进预后均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电镜检测7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小板聚集型和聚集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发现血小板聚集性与血脂、高血压无明显的关系,但同神经系体征有关。用川芎嗪和罂粟硷治疗,仅疗程结束后1~1.5月血小板聚集性方明显下降,但无效组则仍增高。认为血小板聚集性高不能完全以脑组织损害直接反应解释,而可能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全国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CT血管成像(CTA)是配合静脉持续注入造影剂,通过CT来显示血管病变的一种检查手段, 具有速度快,无损伤,准确性高等特点.近年来,作为无创的血管检查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已经得到体现.因此我对住院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CTA检查,以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原因及提供治疗预防的理论,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超早期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一弥散成像(DWI)不匹配对预测缺血半暗带的价值。方法选择在发病6h内完成MRA、DWI及灌注成像(PWI)检查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MRA—DWI桓Ⅱ体女不匹配定义为MRA示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DWI的梗死体积〈25ml;MRA—DWI梗Ⅱ部&不匹配定义为M1段闭塞,DWI的梗死部位评分(以Alberta梗死早期CT评分评价)≥7。结果共入选78例患者,MRA—DWI梗死体积不匹配预测:PWI—DWI不匹配的特异度为100%,灵敏度仅为46%。MRA—DWI梗Ⅱ部&不匹配预测:PWI—DWI不匹配的特异度为100%,灵敏度为42.9%。结论AIS超早期MRA.DWI不匹配预测缺血半暗带有很高的特异度,可作为筛选进行溶栓治疗患者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随着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 image,DWI)以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的普遍应用,为鉴别脑脓肿及其他囊性病变提供了重要依据.但在脓肿早期,特别是明显的脓腔形成前,影像检查常常缺乏典型表现,DWI与ADC能否提供更多线索,协助脓肿的早期诊断识别,目前尚未见报道.现结合1例临床病例,进行其临床应用价值的相关尝试及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